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刻钟

刘心武

   下午忽然接到尼娜的电话,问能不能来我家“打扰一下”,虽有些吃惊,我还是答应了。
尼娜是她在公司的“叫名”,真名是王爱红。她的父亲是我的中学同窗,比我大一岁。我是看着尼娜长大的。尼娜从美国留学回来,在一家美国金融机构做事,前年已获中层职衔。我偶尔应邀去尼娜家与王兄晤面,开始我也并没多想,但是有一次,在他们家客厅的落地窗前,俯瞰万家灯火,我就禁不住有些惭愧了,自己的儿子不过是介乎白领、蓝领之间的打工仔,哪能提供这种“法式情调、英式管理”的空间来让我独自待客!不过回到自己家里,也就自我安慰:人各有运,知足常乐,他们过得固然极好,我也并不糟,祝福他们,也祝福自己。
尼娜飘然而至。“你要出远门?”她是跟名牌拉箱一起进屋的,我不由得如此发问。还不只是拉箱,她还提着一个大纸袋,那样的纸袋本是装名牌服装的,现在鼓鼓囊囊,似乎乱塞着一些零碎的物品。“叔叔,我不出门,我一会儿回家去。我想求您——这些东西暂存您家。”我莫名其妙,她却又说:“我先用一下您家的卫生间好吗?”“当然可以!”她匆匆进了卫生间,那临时搁在我家茶几边的纸袋歪倒了,里面有东西滑落出来,我拾起两个小镜框,一个里面是她妈妈的照片,想到王嫂去年仙逝,我一叹;一个里面是尼娜和儿子佳佳的照片,为什么她这个年龄段的白领丽人,多有像她这样成为“单亲母亲”的呢?再一叹。又拾起一个银制小奖杯,上面錾着英文,应该是他们公司为表彰她的业绩颁给她的。我把滑落的东西往纸袋里放妥,尼娜从卫生间出来,又问:“能不能喝杯热茶?”我知道她是习惯喝咖啡的,我一边冲咖啡一边问她:“怎么回事?”她把自己的身体抛进沙发,双手拢拢头发,简洁地说:“我刚经历了人生中最恐怖的一刻钟!”
原来,她所在的公司全球同步裁员,尼娜两点一刻接到被裁通知,当时她还正忙着。也用不着她跟谁交接,公司规定,自接到裁员通知后,一刻钟内必须撤离。她想用座机往外打个电话,但她那部电话已经被撤销;想再用电脑发封“伊妹儿”,局域网已经不允许她进入;她赶紧收拾私人用品离开办公区;到了走廊,想进入茶水间喝杯咖啡放松一下,发现自己手里的钥匙卡已经无法开启那扇门;想进入卫生间,也一样;到前台,交回钥匙卡,从此她再也无法进入几年来所熟悉的空间了……“这太不人道了啊!”针对我的说法,她惨然一笑:“很人道的,我看见医务室的门大开,很显然是为了及时救助无法承受这一刻钟的被裁人士。路过那里我没有停步,但一瞥之间,看见高大的姜森——他比我高一级,金发碧眼,平时很威严,正在那里面一张躺椅上抽泣,周围两个医生也不知是在进行药物治疗还是心理干预……”
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尼娜。但她喝了几口热咖啡后,镇定下来,冷静地对我说:“尽管我们早知道公司会有裁员的大动作,也知道所谓‘一刻钟撤离’的游戏规则,不过事到临头,还是有些发懵。”我问:“你下一步怎么办?”她一时沉吟不答,我就说:“如果你有困难,叔叔虽然不是特别富裕,总还能……”她没等我说完,抬起头笑了:“我们这种人,遇到的问题,不是没饭吃,而是今后能不能换个小碗吃饭,可是,一旦过惯了这样的生活,放下架子来,那不是一桩简单的事!”她告诉我,公司裁员,按合同,会给她这样级别的雇员一定的补偿,但是,“别的不算,光我那房子的月供,一个月就得两万……把大房子换小,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心理上说,纵使我承受得了,老爸现在住我那儿,他能马上接受这样的事实吗?他能接受了,佳佳呢?原来开福特接他,他都觉得没面子,现在如果把福特再换成本田甚至QQ,不敢想!我只能缓冲一下,把这些东西暂存您这儿,起码一周之内,还能天天开车离家做上班状!”
尼娜告别后,我想,于她那样的人士而言,人生中的这一刻钟,是既狼狈而又宝贵的。     
(选自《读者》2009年07期)
【小题1】文中第二段划线部分起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尼娜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如何理解末段中“于她那样的人士而言,人生中的这一刻钟,是既狼狈又宝贵”的意思?
【小题4】本文以“一刻钟”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读完全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究竟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中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概括成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小说是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因而,与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方式不同。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形象的;不是主观的臆造,而是客观的能动的反映;不是务实的,而是审美的活动。作为艺术的一种样式,它与绘画、音乐、舞蹈又不同,它是语言艺术。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它又与诗歌不同,它的本质特征也正表现在与诗歌等其他语言艺术的区别上。

小说的散文性、叙事性,是它与诗歌最明显的区别。但是,更重要的区别则在于它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不同的关系。作者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是“人化自然”的过程。实践孕育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激发了表现的欲望,于是创作了诗和小说。诗和小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产物,美的现实。这个过程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过程。作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人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所不同的是,诗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意象直接抒发主体的审美情感。诗中也有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但这些对象都被融入主观的情绪状态之中,变成了感情的象征。《离骚》中的香草美人,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都是抒发情感的符号,是作者主体精神的外化。作者通过这些符号传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的共振,完成情感的交流。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描摹社会生活来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小说实际上是在作者审美情感的统治下重铸了一个现实世界。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又创造了一个心中理想的现实世界。这个“重铸”是又一个“人化自然”的过程。这个重铸的艺术世界,是虚构的,又是真实的。说它是虚构的,因为它不像报告文学,更不像新闻和历史文献掌掌可考。说它是真实的,因为它是像詹姆斯所说的“可以感觉到的生活”。这个运用环境和人事构筑起来的艺术世界,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是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材料,按照生活的逻辑创造出来的生活。虽然它不是现实生活的记录,但是,它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它具有具象性、可感性,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小说中的人和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读者也总是有身临其境之感,甚而至于跑进小说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因此,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最近。它的具体性、可感性、真实性都是诗歌无法比拟的。即使是叙事诗,它的形象塑造也远不及小说具体,而且诗的韵文语言也远不如小说的散文语言贴近生活。

所以,我们这样说,如果诗歌是主体审美情感的直接宣泄,那么小说则是在主体和生活结成的审美关系中进行审美创造;如果诗歌是表现的艺术,戏剧是再现的艺术,那么小说就既是再现又是表现的艺术。

(摘自《小说美学》陆志平、吴功正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一种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它是形象的、审美的活动,是对世界的客观的能动的反映。
B.诗歌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实现,这一点与小说不同。
C.小说在作者审美情感统治下重铸的现实世界是虚构的,因为它不像报告文学、新闻等掌掌可考。
D.小说的真实是因为它有“可以感觉到的生活”,这生活是具象的,可感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问题,二、三段分析问题,四段得出结论,指出了小说的本质,本文重在分析问题。
B.第二段既指出同为艺术样式小说与绘画、音乐等不同,又指出同为语言艺术小说与诗歌不同。
C.第三段详细论述了小说与诗歌的区别,更重要的区别是它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D.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论证语言简洁有力,结构清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响匠

胡玲

老叶做响匠近六十载,响匠是当地土话,响匠班是由鼓、锣、唢呐、钹、土笛等民间乐器组成的器乐乐队。

老叶十岁时,拜村里最有名望的响匠陈师傅为师,学习吹唢呐,从小跟着师傅的响匠四处表演。台上,师傅和师伯师叔们挥洒自如;台下,他的心里满是羡慕和憧憬。他渴望有一天也能像师傅一样站在神圣的舞台上,接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陈师傅手把手一招一式地教老叶,老叶勤学苦练,从不倦怠。唢呐气息足则音满,为了练就充足的气息,老叶每天把管子插入水中用力吹。寒来暑往,老叶终于学成。

出师那日,陈师傅抓着老叶的手说:“这门相传了几百年的手艺,今天就传到你手上了,你要接好!”那一刻,老叶觉得既光荣又自豪。

那年,老叶和师叔师伯们的七名弟子组建了一个响匠班,老叶手艺好,唢呐又是响匠班的核心乐器,老叶被推选为班主。

春节晚上,八人首次公开表演,他们精神抖擞地站在村里的广场上,像八个威风凛凛的战士。全村的人都来看表演,里三层外三层把他们包围着。

“预备,开始!”随着老叶一声令下,他们敲的敲,吹的吹,打的打,哐哐哐,咚咚咚,锵锵锵,高亢激昂的乐声深深撩拨着村民的心弦,听得他们如痴如醉,不停地鼓掌、喝彩。

从此,所有人见到他们,都尊敬地喊一声师傅。农活再忙,他们也会抽时间一起练习、研究乐曲。他们四处奔走,收集了几百首民间流传的乐曲段子,查阅了无数民间乐谱,还四处寻访老艺人,听他们传经授宝,终于,经过他们反复调试,修改,排练出各种风格的乐曲。不同情境对应不同的曲调,长调或短调,喜悦的或悲伤的,都被他们演绎得活灵活现。

农闲时节,响匠班就到村里巡回表演,村民们聚在一起,边聊家长边看他们表演,比过年过节还热闹

村里谁家有个婚丧嫁娶,或年节喜庆,都会请响匠班去表演。他们穿戴一新,携带乐器,走村串户。响匠班走一路,悠扬的乐声就飘扬一路。行人停下脚步,地里的农人放下手中的活儿,孩子们跟在他们屁股后面,随着乐曲又唱又跳。

到了办事的家里,他们被奉为上宾。东家热情招呼他们坐下,端来热茶,每人发一包好烟。流水席开席,他们被请上头桌。待他们吃饱喝足了,下一桌才开席。

客人们坐流水席的时候,他们被请到搭建的舞台中央表演。东家是喜事,他们就变换出各种喜庆欢乐的曲子,营造出快乐喜悦的气氛,让人不觉心情舒畅,喜笑颜开。东家是丧事,他们就演绎悲切的曲调,乐声极尽哀婉,给逝去之人送上一份哀思,听得人潸然泪下。

响匠班表演结束,东家会热情地给他们封个红包表示谢意。

这种风光和红火持续了很多年。

不知什么时候,县里突然冒出了几家民间艺术团,专门承接乡村红白喜事的演出。

村长六十大寿,原本邀请了响匠班。村长的侄儿阿福来找村长,说要请县里的火鸟艺术团给村长祝寿,说要让大伙开开眼界。村长一听动了心,通知响匠班取消表演。

村长的寿宴上,火鸟艺术团出现了。一个浓妆艳抹的美女妖娆地登台,嗲声嗲气唱起了歌,几个小姑娘扭腰摆臂地跳舞,边跳边脱衣服,最后身上剩下打底的内衣,大家看得脸红心跳。期间,几个小伙子轮流上台讲几个搞笑的荤段子,逗得众人哄笑。

从那以后,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请艺术团了,响匠班如同人老珠黄的暮年女人,悄悄被人遗忘在脑后。

老叶的侄儿阿锋结婚,老叶找上门,说:“你的婚礼上,我带响匠班来助兴。”阿锋一笑:“叔,我已经请了县里的艺术团,现在大家都爱看他们的节目。”老叶央求说:“让我们表演一回吧,我们免费表演,行吗?”侄儿为难地说:“那你们就在棚外表演吧。”

老叶召集响匠班,特意谱了新曲, 没日没夜地操练了半个月。

阿锋婚礼当天,艺术团在棚内表演,人声鼎沸,十分热闹。响匠班带着乐器,来到棚外。外面冷清清的,没几个人。

“开始!”老叶一声令下,表演开始了,他们脸上带着虔诚,双目微闭,娴熟地操弄着乐器,随着演奏忘我地摇头晃脑,浑身律动。

良久,他们表演完毕,深吸一口气,睁开眼,迎接他们的只有两个观众和稀稀落落的掌声。棚内的笑声、起哄声一阵阵传出来,震耳欲聋。六月天,响匠班所有人的心却冰凉。

走吧!老叶悲凉长叹一声,带着响匠班离开。“叔,你们吃了饭再走啊!”侄儿赶过来,在他们后面喊。

他们都没有说话,也没有回头,脚步蹒跚地走在乡间小道上。夕阳如血,将八个苍老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从那以后,村里再没人请响匠班表演了。

老叶还是时常把唢呐拿出来擦一擦、吹一吹,儿子儿媳妇嫌他的唢呐声吵,他就一个人来到野外吹。

每天黄昏,响匠班相约在村外的小河边表演,他们尽情吹打,乐声时而悲伤,时而欢快,冲上云霄,飘向天际,久久不绝。小鸟、蝴蝶、蜻蜓环绕在响匠班周围,不停地飞来飞去,那是他们最忠实的听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20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老叶少时对响匠的羡慕与学习为发端,以响匠班的冷落及老叶儿子媳妇的嫌吵为结局,前后对比写出了响匠班由荣而衰的历程。
B.小说在人物形象的设置选取上颇有匠心,村长的形象耐人寻味,村长六十寿宴之后“民间艺术团”得以盛行,响匠班由此没落。
C.小说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表现响匠班表演技艺的高超,正面写乐声,“高亢激昂”“极尽哀婉”;侧面写效果,闻者“喜笑颜开”“潸然泪下”。
D.响匠班是时代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以响匠班的命运走向引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如何传承的思考。
【小题2】小说的结尾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
【小题3】小说主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自幼父亲就告诉他“逢竹林莫入”,所以作者起初想要探寻竹笛的脚步迟疑了,认为竹林叶密不透阳光,又没有规则,容易迷路,并且有的竹林还有乱刺。
B.作者认为倾听好的自然声音仍需要有福分。因为竹子的声音,每一刻全不相同。好的竹林之音并不易得,必须有风有雨,并且正好让竹子摩擦生籁,成为交响乐。
C.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多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画面感。同时,综合使用整句和散句,使得文章兼具整齐和错落之美。
D.本文平中见奇。经过作者巧妙地艺术构思,风、雨、竹林等自然的平常之物,却创造出足以震撼人心的奇妙意境;看似无奇的生活片断,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作者还增添了很多描写其他声音的笔墨,如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12号),明确指出,国有工矿企业、国有林区企业和国有垦区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的,改造部分的收益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这一政策使这些企业从棚户区改造中受益,从而鼓励其更积极地参与棚户区改造,造福更多的低收入家庭。
财税(2010)42号文件规定,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发商,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和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按改造安置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以免交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摘编自2017年08月1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资料来自中国社会科)
材料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矿、林区、县区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居住环境差的问题,近几年加大了对各类棚户区改造的工作力度。2008年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并将国有林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造步伐。2010年,中央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继续推进国有林场棚户区、园有基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间接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地,兴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再就业一条街等形式,增加了就业机会。此外,将棚户区改造项目与商品住宅配套建设、使棚户区居民可以通过为周边居民提供相应服务来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70多万个,支付用工费用100多亿元,有效地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
(摘编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惠民生促增长——我国棚户区改造成果综述》)
材料四: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26日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8~2020年将继续改造各类棚户区,再建保障性住房1500万套。中央将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承诺。
陆克华指出,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困难民众住房条件的重要方式。过去8年,中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安置性住房3287万套。棚户区改造使8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此外,通过城中村改造。约950万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住进了配套完善的安置房小区。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过剩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我们通过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在解决棚改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住房去库存的工作。
由于能带动有效投资和建材、装修、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也能促进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棚户区改造也被视为带动投资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民生工程。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我国未来三年将实现改进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目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财税(2010)42号文件和财税(2012)12号文件对参与棚户改造的企业实行的免税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棚户区的改造工作。
B.几则材料不一,但都围绕我国棚户区改造进行陈述,让读者对相关的国家政策、棚户区改造的规模和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
C.2008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启动,2010年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启动,最重要的成绩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D.棚户区居住条件差,还占用大量土地,予以改造,既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又能腾出土地兴建企业和市场,提振当地的经济。
E. 棚户区改造之所以被称为重大民生工程,就是因为它在未来三年将实现改善约1亿人的居住条件,规模空前,工程浩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政府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带来了哪些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黄玫瑰的心

林清玄

为了这绝望的爱情,我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沮丧,疲倦,像行尸走肉的日子。昨夜从矿坑灾变中采访回来,因疼惜生命的脆弱与无助,躺在床上不能入睡。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入,我决心为那已经奄奄一息的爱情做最后的努力。我想,第一件该做的事是到花店买一束玫瑰花,要鹅黄色的,因为我的女友最喜欢黄色的玫瑰。

刮好胡子,勉强拍拍自己的胸膛说:“振作起来。”想到昨天在矿坑灾变前那些沉默哀伤但坚强的面孔,就出门了。往市场的花店前去,想到在一起5年的女朋友,竟为了一个其貌不扬、既没有情趣又没有才气的人而离开,而我又为这样的女人去买玫瑰花,既心痛又心碎,生气又悲哀得想流泪。

到了花店,一桶桶美艳的、生气昂扬的花正迎着朝阳,开放。找了半天,才找到放黄玫瑰的桶子,只剩下9朵,每一朵都垂头丧气,“真衰,人在倒霉的时候,想买的花都垂头丧气的。”我在心里咒骂。

“老板,”我粗声地问,“还有没有黄玫瑰?”

老先生从屋里走出来,和气地说:“没有了,只剩下你看见的那几朵啦。”

“每一朵的头都垂下来了,我怎么买?”

“喔,这个容易,你去市场里逛逛,半个小时后回来,我包给你一束新鲜的,有精神的黄玫瑰。”老板陪着笑,很有信心地说。

“好吧。”我心里虽然不信,但想到说不定他要向别的花店调,也就转进市场逛去了。心情沮丧时看见的市场简直是尸横遍野,那些被分解的动物尸体,使我更深刻感受到悲苦的世界,小贩刀俎的声音,使我的心更烦乱。

好不容易在市场里熬了半个小时,再转回花店时,老板已把一束元气淋漓的黄玫瑰用紫色的丝带包好了,放在玻璃柜上。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说:“这就是刚刚那一些黄玫瑰吗?”——它们垂头丧气的样子还映在我的眼前。

“是呀,就是刚刚那黄玫瑰。”老板还是笑眯眯地说。

“你是怎么做到的,刚刚明明已经谢了。”我听到自己发出惊奇的声音。

花店老板说:“这非常简单,刚刚这玫瑰不是凋谢,只是缺水,我把它整株泡在水里,才20分钟,它们全又挺起胸膛了。”

“缺水?你不是把它插在水桶里吗?怎么可能缺水呢?”

“少年仔,玫瑰花整株都需要水呀,泡在水桶里是它的根茎,就好像人吃饭一样。但人不能光吃饭,人要用脑筋、有思想、有智慧,才能活得抬头挺胸。玫瑰花的花朵也需要水,在田野里,它们有雨水露水,但是剪下来后就很少人注意它的头也需要水了,整株泡在水里,很快就恢复精神了。”

我听了非常感动,愣在那里:呀,原来人要活得抬头挺胸,需要更多智慧,应当把干枯的头脑泡在冷静的智慧水里。

当我告辞的时候,老板拍拍我的肩膀说:“少年仔,要振作呀!”这句话差点使我流泪走回家,原来他早就看清我是一朵即将枯萎的黄玫瑰。

回到家,我放了一缸水,把自己整个人埋在水里,体会着一朵黄玫瑰的心,起来后通身舒泰,决定不把那束玫瑰送给离去的女友。

那一束黄玫瑰每天都会泡一下水,一星期以后才凋落花瓣,但却是抬头挺胸凋谢的。

这是在十几年前,我写在笔记上的一个真实的事。从那一次以后,我就知道了一些买回来的花朵垂头丧气的秘密。最近找到这一段笔记,感触和当时一样深,更确实地体会到,人只要有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

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人闻得到,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会开了。我们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是很难有志气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那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

让我们来体会这有情世界的一切展现吧,当我们有大觉的心,甚至体贴一朵黄玫瑰,以心印心,心心相印,我们就会知道,原来在最近最平凡的一切里,就有最深最奇绝的睿智呀!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天的矿灾让“我”懂得珍惜生命中的一切,“我”决定买黄玫瑰送女朋友,为奄奄一息的爱情做努力。
B.买玫瑰花的故事以回忆式倒叙的手法写自己的感情经历,旨在强调它是十几年前“我”写在笔记上的一件真实的事。
C.“有一位花贩告诉我……”,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花贩总结的花心里蕴含的哲理,充满启发的智慧。
D.黄玫瑰和“我”一样,都需要脑袋泡在“水里”,去汲取养分。黄玫瑰给了“我”人生的启迪,因而成了“我”一生中难忘的记忆。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说题目“黄玫瑰的心”在文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