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乌篷摇梦到春江
①四年前,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来,那该多好!
②那时,我并没见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有关她的梦。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篷船。
③我终于圆了梦。回归浙江仅两年,我已两次遂了与她亲近的心愿。一是去岁金秋,一在今年暮春,两次均作陪客,陪文朋艺友遨游。一棹轻波碧水路,兴致格外高昂,只觉得不枉我作悬肠念的富春江,比梦中更俏更娇美。
④两次遨游,都是旱路走,水路归。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因为,当你迂回山间行行复行行不胜引颈张耳之苦时,突然,一条银练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起来,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一江水的鲜活可爱;待盼到归程荡舟起桨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漾波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神魂飞扬,彼时,你纵有千种愁思万般忧,也将全部消溶在这一江碧玉里。
⑤我始想,富春江的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袅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A)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委实别致有趣,湾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居农舍,更添无限野趣。小船悄悄儿荡进湾来,船上人无不惊殊,若再到那流泻百尺飞珠迸玉的葫芦瀑下溅一溅,定会溅得你满身惬意。
⑥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她的色泽,无怪她有第二漓江之称。那江水,真是澄于湖海碧于天,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尽都浓浓淡淡的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心,只觉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的绿出来,真难说是山染绿了江,还是江浸绿了山,无怪朋友们相视叹曰:(B)喔,一到富春江,眼瞳都是绿的!
⑦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她无与伦比的静。由于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所以,她虽还是千重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都是在水底暗处悄悄儿进行的,几十里水面竟没弄出丁点儿惊涛骇浪,“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水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舒泰、自在极了。“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亲。”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烦躁了城市的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钟爱富春江这千金难买的幽静。
⑧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展现她扬古启今的魅力。
⑨我又想,古往今来的人对严子陵如此仰慕,大概并不在乎已成百丈悬崖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敬崇这位先贤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傲世风骨。试想,几请不出山宁作垂钓翁的归隐客,倘使活至今日,恐怕更要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开后门发横财之类歪风邪道绝缘;而这位敢把脚搁在刘秀肚子上午睡的严光先生和喝了高粱酒“见了皇帝不磕头”的山东好汉们的神魂,又是何等的相通相似!
⑩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载,以其特殊的臂力,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梦越酣,惟愿年年得相见。
【小题1】作者已经两次游览了富春江,为什么还会“梦到春江”?
【小题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在富春江的所想。
(1)我始想:(2)我还想:(3)我再想:(4)我又想:
【小题3】文中第⑥段写富春江的水,与其最相配的是(  )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小题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句。)
(A)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
(B)喔,一到富春江,眼瞳都是绿的!
我选( )句:
【小题5】请说说下面一句话的含义。
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载,以其特殊的臂力,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11:5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的孤独。
B.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文中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C.文章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是文章诗意的绾结。
D.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
【小题2】文中的梨树寄托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
【小题3】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梨花风起正清明”为题,有何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蹲坑
尚纯江
黑夜的来临并没有带来一丝凉爽。没有月亮和星光的夜晚,阴沉沉的。青纱帐里,越发闷热。蚊子像与鸣蝉比赛似的,翁嗡的烦人,在身上咬来咬去,一咬一个疙瘩,痒得难受。树上的鸣蝉,仿佛很得意,鸣叫得更加起劲。
赵静抹了点风油精,瘙痒好了许多。他带领战友在青纱帐里埋伏了两天两夜。吃喝拉睡,全在玉米地里。四个路口四个组,一组两个人,轮流盯着通往村子的每一条路。
九年前,嫌疑人赵满仓打工回家时,留守的妻子红杏出墙,被他抓了现行。怒不可遇的赵满仓没有理会妻子的苦苦哀求,更没有理会跪在地上的小白脸廷富的眼泪。一怒之下,顺手抄起一把铁锨,照廷富的头上拍去……赵静带着刑技人员赶到现场时,已是第二天下午。现场勘查,线索摸排,锁定犯罪嫌疑人是赵满仓时,赵满仓已逃之夭夭。这一逃,就是九年。
九年间,赵静带领侦查人员南征北战。向北去过内蒙古,往南到过云南,往东去过东莞,往西去过兰州。深入过煤矿,下过车间,爬过高山,到过海岛。只要有赵满仓的线索,赵静必亲自参加抓捕。然而,九年的抓捕总是希望而去失望而回。九年间,受害人家属经常到公安局里上访,说公安局破案;说赵静供养着凶手的儿子,包庇凶手。局里一些人还随声应和,说赵静与赵满仓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天地良心!
前两天,有线人说,赵满仓可能这两天回家。因为他的儿子刚刚考上了大学,他要回去看一眼儿子。赵静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便有了青纱帐的蹲坑行动。
赵满仓出后,他儿子赵楠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则一直是赵静提供。九年了,赵静对赵楠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同事笑着说:“你干脆认赵楠做儿子算了,反正都姓赵!”赵静多次要求赵满仓的父母做赵满仓的工作,要他投案自首。赵满仓的父母说,如果能联系上,一定让他投案自首。
夜,越来越深。青纱帐沙沙的声音,蟋蟀和秋虫的和鸣,伴着偶尔响起的布谷鸟的鸣叫声,让人越发感到夜的沉寂。身上的汗水湿透了衣裳,湿漉漉的,眼睛涩涩地发沉。人困马乏,虫叮蚊咬,还得瞪大眼睛盯着。命案必破,可马虎不得。如果这个陈年积案破了,立功事小,他赵静一洗“沉冤”却是真的。
沉思间,玉米丛林里忽然透过一阵凉风。紧跟着,风大起来,刮得青纱帐东倒西歪,玉米地边上一棵白杨树粗大的枝干咔的一声折断。电闪,雷鸣。风撕扯着夜幕,撕扯着青纱帐,豆大的雨滴啪啪地砸下来。
“正好洗个凉水澡!”
赵静和队员们悄声说着俏皮话。不久,几个人便浑身湿透。正在上下牙打架,一个人影沿着青纱帐之间的小路一步一步滑地走来。赵静等人正要一跃而起,那人却开口说:“赵大队长,我是小张,赵满仓投案了!”
赵静一颗心放到了肚子里,却觉得虚脱了似的,天旋地转。要倒下去的那一刹那,他猛地挺直了腰杆。
(选自2018年第6期《微型小说选刊》,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突出蚊虫叮咬,闷热难耐,反衬蹲守者坚守岗位、勇于奉献的品质。
B.小说主要运用插叙手法,补足故事的来龙去脉,解除了读者心中的疑惑,同时也使得赵静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
C.赵满仓因为一时愤怒而误杀了人,在外逃九年后又因为要回去看一眼刚考上大学的儿子而被公安人员捉拿归案。
D.赵静带领侦查人员南征北战九年,并多次要求赵满仓的父母帮忙做赵满仓的工作,终于使这个陈年积案得以告破。
【小题2】结合语境,说明“天地良心”在文中的含意。
【小题3】赵静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题文)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碱蓬草
胡修江
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金秋的菊花开放时,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于是人们就登上高坡。高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亲朋们精致的思念。而此时,我的心灵却被一丛丛红红的野草完全占据了。乡人说,那是碱蓬草,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也叫碱蓬菜。说它是菜,是怀了亲切;说它是草,是因为野生野长。五月长出新芽时,草叶还翠绿如滴,然后由于生长在海陆之间,潮来潮往间,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九、十月间,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它喜欢盐碱地,喜欢和海浪亲吻,丛丛簇簇,扎根于荒凉,向翱翔的海鸥铺展野性的美丽。
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一年又一年,蛮横、执着,看惯的人觉得是顺理成章,初到的人觉得惊讶神奇。我虽不是伴着碱蓬草长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和它就有了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它正适合我的细细阅读。暂时的逃离城市,既非归隐,也非从俗,就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登高赏菊,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我不想这样。陶渊明的归隐,因着文人的清高,并非本愿,乃逃禄而归耕,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他种的豆从来就长不好,草长得太茂盛;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台,一个人粉墨登场,耕种就是演戏了。但当你面对这一丛丛犹如红色的地毯般一直铺到天边的碱蓬草时,你就会直面最朴素的生命诠释:自然。你能炫耀一种坚强么?坚强是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的勇敢生存,碱蓬草不是,它就适合盐碱地,土地肥沃,就会死亡。你能赞美一种热情么?热情是无时无刻不在的青春的涌动,碱蓬草不是,秋天过后就会凋萎。
当年在大沽河边,英雄战死在疆场,鲜血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河岸海边的漫山遍野的碱蓬草,从此野草涂上了英雄的光辉。今天,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但草却依然在顽强地生长,铅华洗尽,本色如初。20世纪60年代,“瓜菜代”的岁月,碱蓬草成为救命草。滩边的渔民村妇采来碱蓬草的籽、叶和茎,掺着玉米面蒸出来红草馍馍,几乎拯救了一整代人。今天,也不会再有人会钟情于它,只有一些都市人,在厌倦了生猛海鲜、大鱼大肉后,买上一两个碱蓬菜的包子,调节一下已被油腻堵塞的肠胃。碱蓬草依旧鲜红亮丽,依旧春天发芽,秋天枯萎。它能觉出自己地位的变化、曾经的荣辱么?草木无情,多情的只是人类自己,但往往又是自作多情。草依旧是草,就如同人依旧是人。
碱蓬草环绕的,是一处处的养虾池,那些赤脚的农民经常从碱蓬草上走过,每一天夕阳坠落的时候,家人送来饭菜,一家人就这样在晚霞的余晖中享受着最平常的幸福。为了看虾,他们晚上经常睡在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屋中,夜风吹送,送来大海的涛声,与之相伴的就是这丛丛的碱蓬草,一生的匆忙岁月,几世的艰辛劳碌,都融进瞬间的永恒中了。他们说,这里没什么风景。风景就是每天一如既往的生活。
如今,对都市人而言,单纯玲珑的风景已经不再具有太大的诱惑,粗犷与坦荡反倒吊足了一些人的胃口。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走马观花般地浏览“荒凉”,对此,我只想说,向往一种勾人魂魄的旅程的同时,不要玷污了一份朴拙、一份厚重。
对于那丛红草,我也只是一个过客,回归都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然匆忙。该忘掉的就忘掉吧,不能忘怀的,就存在心底,一切随缘,自由地生长吧。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金秋时节,人们登高赏菊,抒发诗情、思念开头,既与下文关于“文人情结”的议论相呼应,又暗示碱蓬草从未被人们关注。
B.碱蓬草的形象是对生命最朴素的诠释,它们在荒凉、寂寞的环境中地生长,展现出坚强、热情的珍贵品质和朴拙而厚重的美。
C.作者围绕着碱蓬草组织情思,叙写不同时代人们对待碱蓬草的不同情感态度,并由此延伸到对自然、风景和人类生活的思考。
D.文中将现代都市人与“赤脚的农民”的生活形态作对比,并融入自身的感慨,体现了作者不同于一般都市人的风景观和生活方式。
【小题2】(小题2)碱蓬草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题3】(小题3)作者说“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后文又说很多人因陶渊明而登高赏菊,“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绪”,这是否矛盾?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吕叔湘
钱汉东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留学英国的吕叔湘没等学业结束,于1938年初提前回国。当时家乡江苏已沦陷,吕老与流亡到湖南的家人会合后,转道,在大学文史系任副教授,教英语。著名学者施蛰存约他给《今日评论》周刊写文章。恰好早几天,吕老看到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每个句子总要有一个主词,觉得这种说法不全面。考虑再三,他就写了《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这是吕老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1939年暑假开学后,系里给他加了一门中国文法课。这时候,王力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现代语法”的讲义已经印出来了,他在教课中遇到一些问题,想找王力先生商讨,可是王力住在越南河内从事汉越语的研究,只好自己琢磨钻研。1940年暑假后,吕叔湘离开昆明,迁居成都,任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是针对胡适和王静如的文章写的,他们说“们”是从“俺、您、喒”的韵尾-m变来的,吕叔湘发现这个结论恰好把演变的历史颠倒了,引了许多材料加以说明。
吕叔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学人,非迫不得已,一般不参加社会上的种种应酬,而是潜心研究学问。吕老治学态度严谨,他的著作处处体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一二千字的短文,都要逐字逐句地仔细推敲,从不马虎敷衍。现在一些从事语言研究的人不屑于写一些小文章,认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上世纪80年代,吕老在一家大报上看到把“风花雪月”错写成了“风花秋月”,于是他写文进行纠正。他在《龙虫并雕琐谈》里也曾指出,小文章其实更难写。和他同一时代的学者,如叶圣陶、王力、朱德熙等大家都有这样的学术精神。
吕老从1952年起直接参与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不辞辛劳地为推进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规范化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他和丁声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迄今已发行四千多万册,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研究汉语的最重要的工具书。
“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现代汉语词典》这一宗旨的确立,和吕老有着极大关系。“主编”一词在如今的出版界是个水分最大的名号,有些如雷贯耳的大学者的名字,一年之内不知道要出现在多少大型丛书、套书的版权页上。其实业内人士都清楚,一年之内要出这么多书,即使有三头六臂也是忙不过来的,他们所做的也许仅仅是审读一遍样稿而已。而吕老当时从组建编辑室到一条一条仔细审稿定稿全部亲力亲为。吕老说:“要编好一本辞典,就要收集大量资料。比如编《现代汉语词典》,就收集了上百万张卡片的资料。要对资料进行全面、认真地分析、综合,工作相当繁杂。”在吕老等大师的带领下,编辑人员花了三四年的时间,才完成《现汉》这一浩大的国家工程的试印本。
北京大学汉话语言学研究中心陆俭明教授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吕先生几乎每天都在词典编辑室工作,中午饭就是自带的馒头、咸菜加开水,晚上还在家加班到深夜。编写工作采取流水作业法,层层把关,吕先生和他的继任丁声树在《现代汉语词典》整个编纂过程中言传身教,创立了一种人们称之为《现代汉语词典》风格的标准词典编纂风格。”第一版面世后,吕叔湘先生依然关注着语言的最新发展,强调词典要跟上时代需求,不断地及时地进行修订。在一篇文章中,吕老谈到:“我最近做了一件有点傻气的事情,把1983年5月15日到26日的《文汇报》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查出有32个词语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收的。”这一年他已经79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吕叔湘)说,编词典是“名山事业”,需要找到一些真正的“字迷”。字迷是什么?他们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宝贝啊!英国是一个产生字迷的国家,他们的《牛津词典》系列举世闻名。法国也是一个重视字迷的国家,有词典以来,他们出过各类词典达2万多种。
(俞晓群《吕叔湘:那22封关于(读书)的来信》)
②“文化大革命”后退还他几万元,他全都拿出来设立青年语言学奖。前几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六卷本的《吕叔湘文集》,他又将这笔可观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家乡江苏的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吕叔湘的著作处处体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一二千字的短文,都要逐字逐句仔细推敲,从不马虎敷衍。
B.吕叔湘是一位道道地地的学人,以学术为己任,从不参加社会上的种种应酬,而是潜心研究学问。
C.吕叔湘先生有担当精神:抗战伊始,他没等学业结束就提前回国;把“文革”后退还的钱拿来设立青年语言学奖金;把《吕叔湘文集》的稿酬捐给家乡的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
D.吕叔湘说,编词典是“名山事业”,需要找到一些真正的“字迷”。他的意思是说要做好编词典这项事业,需要有真正热爱文字研究工作的人,方能做好。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纠正朱自清先生文章中说法的错误,吕叔湘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而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则是为纠正胡适等人的错误而写的。
B.吕叔湘先生曾因为报刊上一个成语的使用错误写文章纠正,而有些学者不屑于写这样的“小文章”,吕叔湘却撰文说“小文章其实更难写”。
C.为了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D.现在的一些学者担任“主编”只是挂个名号,很少参与图书的具体编写工作。这与吕叔湘先生主编《现代汉语词典》时始终亲力亲为有很大的差距。
E. 吕叔湘先生认为,编撰词典意义重大,关乎文化传承:编撰词典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及时修订。
【小题3】“治学严谨”是吕叔湘先生大师风范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吕叔湘先生的大师风范还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