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寅恪的“倔”脾气

晏建怀

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陈寅恪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两个事例可以证明:一是据北大教授季羡林说,陈寅恪留学德国时,写了许多学习笔记,现存六十四本,单是涉及的古文字或外文的就有藏文、突厥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俄文等二十二类之多;二是抗战爆发,因为参考书被焚毁于战火,陈寅恪就在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书籍的情况下,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而且《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引用的典籍就达到上千种。陈寅恪上课,课堂常常爆满,甚至吴宓、冯友兰、朱自清那样的名教授也被吸引来旁听。所以,郑天挺称陈寅恪是“教授中的教授”,傅斯年则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声名远播、人人景仰的博学鸿儒,却有着十分倔强的脾气。

1949年6月,国民党教育部长杭立武曾多次派人向陈表达请他去台湾的意思,被陈拒绝。后开出只要陈去香港,马上给陈10万港币、并送一套新洋房的优厚条件,陈寅恪不为所动。同时,作为与陈寅恪交情甚厚、已经到达台湾并出任了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更是多次致电陈寅恪,请他赴台,据说还承诺只要陈一答应赴台,傅马上派专机来接,故五六十年代一直有“国民党派专机要接陈寅恪去台湾,陈寅恪坚决不去”的说法。然而,自始至终,陈寅恪始终坚持不出国、不去台湾,而且对此从未有过任何犹豫与回旋,态度坚决到了执拗倔强的地步。

1953年,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准备请陈寅恪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年岁已高、双目失明、数十年倍受漂泊之苦的陈寅恪,早已把南国当成了自己最后的归宿,更何况,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陈寅恪说当所长可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或刘公(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这些在当时足以惊世骇俗的条件,谁敢答应?于是,当年8月,他在给中国科学院的正式答复中明确表示:“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于是,陈寅恪对所长一职毫不客气地回绝了。

陈寅恪的倔,倔得近乎“狂妄”。陈寅恪先后拒绝过数位北国要人过访的请求,他甚至赋诗:“闭户高眠辞贺客,任他嗤笑任他嗔”自况,“狂妄”之情,溢于言表其中就有当时炙手可热的“大秀才”康生。1962年,康生悄然来到中山大学,刚抵校就向校领导提出要见陈寅恪,联系后却被告知陈寅恪病了,不便接待,几经劝说,终于没有成功。陈寅恪是真的病了还是以此为借口不愿见康生?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著《论再生缘》时,康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这个意见终于使该书在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陈寅恪因为自己的倔脾气,留下了终生遗憾。

陈寅恪的倔,源于他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倡导,源于他“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定信念,源于他壁立千仞的傲岸人格。一个甘愿献身于思想自由的人,是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在思想和价值取向上一脉相承的倔。

(选自《文学界》2010.5,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寅恪是位博学鸿儒,声名远播、人人景仰,在研究史学方面尤其有极深造诣,是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B.陈寅恪崇高的学术地位无可否认,在上课时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C.陈寅恪的“倔”,源于他的学识见识胆识,源于人品深受尊重,他在学术界维持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正是这特殊的性格。
D.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著《论再生缘》时,康生发表的意见,使该书在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因此十分遗憾。
E.特立独行的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虽然不为容纳,但陈寅恪一生经历了百年来的世事纷扰,这种操守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小题2】陈寅恪被称为“盖世奇才”,他的才学“奇”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小题3】从文中看,陈寅恪的“倔”脾气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3 12:50: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城市的雾与霾

汪韬 董棣

①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似乎没有哪座名山不以雾为奇绝。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在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而据重庆气象部门统计,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另一份研究结果给出了答案:统计分析表明,重庆的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呈逐年上升趋势。

②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解释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公里的天气现象。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③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年,中国气象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 Haze”直译为“灰霾”。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给出了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十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天气现象称为雾,相对温度低于80%的为霾。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④中国气象局研究员吴兑指出了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我们原来认为重庆是‘雾都’其实是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把重庆误认为是‘雾都’。”

⑤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2011年10月,郑州连续三天雾气笼罩,早晨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2011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有文章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11年11月,乌鲁木齐一周七天有六天都被大雾笼罩;在微博中以“广州+雾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四万余条搜索结果。

⑥中国近50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表明,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是因为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家族被称为总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中的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

⑦PM2.5受到如此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灰霾的元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据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人数要增加1%~6%或7%,高血压病的急诊人次要增加5%。

⑧毫无疑义,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这些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霾日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恐怕也很难发生改变。

⑨一位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了这样一幅照片:浓厚的雾霾将整个城市笼罩得严严实实,只有两个高耸的烟囱从雾霾层中探露出来,烟囱口中还不断地冒着白烟,为下面的雾霾层做着“贡献”。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②③自然段引用了权威的说法并以浅显的文字分别诠释了雾和霾各自的特征,帮助读者对雾和霾形成科学的认识。
B.第④段援引吴兑的话,解释了重庆成为“霾都”的原因,照应第①段,说明了重庆被称为“雾都”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解。
C.由PM2.5组成的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散射,会降低能见度,造成“雾蒙蒙”之感,这些颗粒物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D.第⑨段介绍外国人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的照片的内容,形象地告诉人们,工业污染仍然是造成城市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E. 文章从气象、地理、历史以及医学等多方面科学地探究了霾的形成和一些城市变成“霾都”的有关原因,引人深思。
【小题2】文章多处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分析这种方法的作用。
【小题3】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具有怎样的价值意义?请结合文本探究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菩 提 树

朱千华

①菩提本非树,菩提本是树。读《五灯会元》,这样的偈语比比皆是。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宗教的兴趣。我精读过《大唐西域记》。那实在是部奇书。它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是它描写的异域人情世俗,让我闻所未闻。菩提树,就是读此书知道的。

②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奇怪的是,行遍北方大地,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菩提树只适宜热带和亚热带生长。两年多来,我穿越蛮烟瘴雨,进入岭南腹地,终于有一天,在邕城良凤江畔,看到了向往已久的菩提树。满树满树的红丝带在风中舞飞,刹那间,有一丝白莲花般的亮光闪过我的心际,一种奇怪的感觉在我心里触动

③玄奘在书中详细介绍过那棵佛陀菩提树。此树原也是极平常的,生长在印度一个偏僻村野。两千五百多年前,乔达摩·悉达多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人世困苦的灵丹妙药。他风餐露宿,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后来到了一个野村,悉达多独自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下盘腿静坐,凝神静思。经过七天七夜的朝思暮想,他获得大彻大悟,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毕钵罗树亦从此称作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以后的佛教一直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而这个小野村,从此名扬四方,叫做菩提迦耶。目前在菩提迦耶小镇上的那棵菩提树,虽非佛陀当年原物,却是从当年原树枝叶辗转传承下来的。据说,那棵菩提树自然落下的一片叶子,在黑市上可以卖到十美元。

④丁亥正月初五,我们驱车去良凤江。来此之前,我曾听好多人说过,良凤江有棵非常奇异的菩提树,至于如何的奇异,多数语焉不详。我决定亲自寻访。良凤江在邕城西南,约七公里。满目翠绿迎面扑来,良凤江的草木山色淹没了我们。沿一条泥泞小路,攀上小山坡,坐在草丛里,凭眺远望。远处有一棵大树,满树满树的红丝带。那里好像是个村庄,小村背后,是长满青翠的山冈。树在村中兀自挺拔,周围是绿色的灌木丛。远远望去,云烟缭绕,一派空濛。

⑤我没想到,和菩提树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相遇。

⑥树干十分粗大,约要五个成年人张开双臂才能合围。树的模样,给人感觉总有些特别,对它凝视半天,才明白,这是一棵合抱树。原是两棵,时间长了,一棵树把另一棵树搂紧,不再放开,形成了一棵树。我被这种奇特的造型震撼。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紧密的拥抱,密不透风,以身相许。我们只有在树叶上才可以区分这是两棵树。树枝分叉;有两部分,一边枝节直挺粗大,是大树叶,另一边,枝节小巧,柔媚多姿,是小树叶。风一吹,大小树叶互相摩挲,耳鬓厮磨,窃窃私语,说不尽的恩爱衷肠

⑦有人告诉我,这是国内惟一的阴阳菩提。正是正月头上,菩提树下,香烟缭绕,观音像,香炉,果品,点心,层层堆叠。据我观察,由于南方人口音差异,阴阳树,会听成姻缘树。这样岂不更好?难怪树下聚集了许多青年男女,他们焚香祈祷,神态虔诚,把写着愿望的红丝带,一条条抛在菩提树上。丝带千丝万缕地挂着,满树通红,若不是偶尔看到青枝绿叶,真让人会误以为这是一棵火红的枫树。旁边就是静静的良凤江。那里有个古渡口,很多人从渡口走上岸来,又有一些人走下去。上上下下,人生就这样沉浮。世上多数人并不快乐,就要来找寻,要梦想成真。那些快乐的人呢,又想佛祖保佑。就这样,菩提树上年复一年地系满了红丝带。

⑧出于好奇,我想看看那些红丝带上,都写着什么。风一吹,就有红丝带从树上掉下来。心头一紧。我捡起一条看,上面写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心里掠过一丝不安。能写这几句话,应该是位书生吧。有一天,他与她来到良凤江的菩提树下,两人的海誓山盟,系在菩提树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红丝带掉下来了。他们现在还好吗。我的心中,忽然觉得难过。

⑨其实,我们不必固执地去寻找菩提树,也不必相信那些姻缘寄托。如果佛祖当年坐在榕树下,那么,榕树又会成为佛树。只要你心中有菩提,则山川草木皆是佛。事实也是这样,我在南方,看到很多古老的榕树上,同样系了许多红丝带。那些榕树盘根错节,苍老得让人产生敬畏。若只迷信那些所谓的姻缘树,任你把红丝带系满了树枝,也无济于事。

⑩正想着,一片碧绿的菩提树叶轻飘飘落下来,落在我的身上。多么美丽的叶子。叶片心形,状如水滴。我把这片菩提树叶带回家。夹在书中。不几日,叶片干枯。吹去叶皮,得到了一片清晰透明、薄如蝉翼叶脉。我叫它菩提纱。

【小题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触动”用得是否恰当?请简述理由。
【小题2】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用“猝不及防”’来表现与菩提树的相遇?
【小题3】第⑥段中的划线句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⑦段中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5】第②段说“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第⑨段又认为“我们不必固执地去寻找菩提树”,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菩提本非树,菩提本是树”既照应题目,总起下文,也强调了佛教“觉悟”的重要意义。
B.本文善用伏笔和照应,如第②段“一种奇怪的感觉”与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前呼后应。
C.第③段用插叙交代菩提树的得名由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使主旨得到了升华。
D.第⑧段刻画了作者“不安”和“难过”的心理,委婉表达了对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遗憾。
E.文中多处提到系在树上的“红丝带”,意在用细节描写来突出南方人对佛教的顶礼膜拜。
F.作者按知菩提、寻菩提、观菩提和悟菩提的顺序组织全文,线索明晰,思路流畅。
【小题7】最后一段耐人寻味,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议,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照应标题,总领全文,交代了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山区人们生活的描写,吸引读者。
B.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写出了家乡对我的影响,我离开家乡后的难忘、后悔之情。
C.“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传统的生活会被现代化的生活取代。
D.作者以悠远深沉的笔触叙写了自己离开故乡的过程和之后在异乡的生活,语言隽永优美,情感丰富真挚,伤感中蕴含着希望。
【小题2】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内涵
A.
【小题3】本文以“背叛炊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基因改良奥运时代会来吗

(1)与普通的人相比,奥运选手可以跑得更快,跃得更高,当然,这些精英运动员也是通过了大量的艰苦训练,    在政府和体育界的大力培养下,才能在奥运会上展示夺目的光彩。    许多人也确实拥有一些并非经过努力才获得的优势:优秀的基因。

(2)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世界级运动员身上至少都携带有一种“增强运动表现的基因”,例如,几乎每个接受过基因测试的男性奥运会短跑选手身上都带有577R等位基因(ACTN3基因的一种突变形式),大约有一半的欧亚人和85%的非洲人至少携带有这种“强化基因”的一个副本,而其他数十亿不携带有577R等位基因的人,对于他们的奥运奖牌之梦,可能就需要慎重三思了。

(3)科学家已发现了越来越多与竞技实力有关的基因,未来的奥运官员将不得不与这种影响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角力。未来的奥运会将成为“基因突变”角逐的场所呢?如果奥运规则的决策者承认这种遗传基因的角逐是不公平的,那么他们是否应该对每一个运动员的基因进行测试,然后让具有这类基因优势的运动员单独举行比赛呢?

(4)未来奥运会可能会出现三种前景。第一种前景,奥运会将继续成为运动员展示他们天生遗传基因优势的“舞台”;第二种前景,采用给强者增设不利条件或给弱者提供有利条件的让步赛,类似于目前在一些非奥运项目上采用的方法,给予不携带优势基因的运动员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第三种前景,如果基因改造被证明是安全的话,允许不具备遗传基因优势的运动员通过基因工程对他们的身体进行“升级改造”,但这种被称为“基因兴奋剂”的做法如今是被禁止的。

(5)几个世纪以来,奥运会一直是运动员展示天赋的舞台,科学家已经证实,200多种基因变异与运动竞技相关,例如,ACE基因“I”突变的携带者,与没有携带该变异基因的运动员相比,更容易成功登上8000米的高峰。尼泊尔加德满都谷的夏尔巴人以出色的登山能力而闻名,他们中94%的人拥有“I”基因突变,而其他种族的人群中,只有45%~70%的人拥有这种突变基因。这种基因变异与人的耐久能力相关,对英国跑步运动员的研究发现,这种基因变异在长跑运动员中最为普遍。

(6)基因突变在人类种群中是经常发生的,运动员可能需要多种这类基因突变的组合,才有可能进入精英运动员的行列。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基因组被测序,研究人员开始探究一些罕见的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将产生区别于世界级运动员的超级运动员。例如,芬兰的越野滑雪选手埃罗 门蒂兰塔的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基因突变使他拥有比常人更多的红细胞,他的携氧能力也比常人提高25% 50%,这一优势助他在奥运会的越野滑雪中运动比赛中赢得了七枚奖牌。

(7)但是,科学家如何能够轻松地检测出某种基因变异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引入的呢?甚至由于变性手术的出现,确认女性竞争者性别的“性别验证测试”,也一直是个问题。

(8)奥林匹克的传统正在悄然变化之中,也许最终,曾经被视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将会变得司空见惯。曾几何时,女运动员只允许参加几项有限的奥运会项目,如网球、高尔夫球和槌球等。20世纪70年代之前,带薪运动员被禁止参加奥运会比赛,而如今,职业篮球运动员都在为争夺奖牌而竞争。滑雪赛和自行车越野赛等“极限运动”,现在也已经成为了奥运会的常备竞赛项目。

(9)随着官方与“基因兴奋剂”之间的角力带来的影响,我们可能会看到反对基因改造的严厉规则的出台,同时也将带来许多问题和困惑,例如,小时候为治愈镰状细胞贫血而曾经进行过基因治疗的运动员是否要被取消参加奥运会的资格?使用埃罗·门蒂兰塔天生突变基因治疗EPOR基因缺陷的人是否拥有参加奥运会的资格?

(10)残奥会选手奥斯卡·皮斯托瑞斯因使用义肢曾被奥运会禁赛,但这次他也出现在了伦敦奥运会的南非代表团名单中了。规则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我们期待,随着基因修改变得越来越常见,奥运会可以逐渐接受安全的基因增强。毕竟,我们都在以极大的热情欣赏和惊叹于奥运会上“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表现得更强大”的运动员,无论他们是男性还是女性、是业余选手还是专业选手、是残疾人还是非残疾人。

【小题1】在第⑴段中空缺处正确填入词语
【小题2】第⑸段画线词语“天赋”的具体含义是   
【小题3】第⑺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已发现的与竞技实力有关的基因说明,不具备此类基因者不可能实现奥运奖牌之梦。
B.科学家已开始对一些罕见的基因变异开展研究,这将给超级运动员的出现提供帮助。
C.未来的奥运官员将与基因带来的问题角力,以使奥运会成为“基因突变”角逐的场所。
D.奥林匹克的传统正在悄然变化,使用曾经被反对的“基因兴奋剂”将变得司空见惯。
【小题5】本文说明的内容较具体也较准确,请以第⑵段为例,简要分析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解说效果。
【小题6】本文作者认为“随着基因修改变得越来越常见,奥运会可以逐渐接受安全的基因增强”,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试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