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场出现了三股大的文化潮流:一是“国学热”。在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应而生,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被重新点燃。二是关注现实的影视作品受到大众追捧。三是网络游戏悄然诞生。上述三者以“国学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如果从大众消费文化的角度来看,后者才是最大的赢家,它经过10多年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网络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
②网络文学年轻的作者们刚刚走出校门,甚至仍然在读,他们涉世未深,缺乏社会阅历,几乎未接受过写作训练,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亦处在懵懂阶段。然而,他们热情好学,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熟悉网络虚拟环境;他们思想活跃,在线编写故事毫无心理羁绊。他们占据的时空优势和读者优势是传统作家所缺乏的,读者喜欢是他们写作的动力和唯一目的。由于作者读者是同代人,人生经历与感受容易产生共鸣,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国学热”和“在线游戏”成为网络文学两个重要的文化基因或许是一种偶然,但其促使一代人文化消费范式的形成实是一种必然。
③网络作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首先是在审美上的高度认同,其次是在形式、内容上的直接借鉴和翻写、延伸,再次是打破时空限制赋予历史以现代想象。在男性向写作和女性向写作中,这一关系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男性向写作多取其意蕴,女性向写作则取其形态。
④网络文学极少有效仿现代文学之作,取法古人的却比比皆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当中,书场、茶舍是其生根发芽的场所。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辽阔的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存续有相通之处。
⑤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夹叙夹议,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大胆推测,其借古论今的演绎技法继承了古代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孙晓的《英雄志》、打眼的《黄金瞳》等,无不承袭古人智慧,而又具有现代视野。树下野狐的《云海仙踪》则直接脱胎于《白蛇传》。
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网络文学作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宝藏,逐渐与中国古典文学建立了特殊关系,从《后宫甄嬛传》《悟空传》等网络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但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发扬,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零散而浅显的,表象化的成分居多,真正吸取精髓、发扬光大的作品只是凤毛麟角。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热”的出现,表明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已再次被点燃。
B.“国学热”虽然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它最终不是最大的赢家,最大的赢家是悄然诞生的网络游戏。
C.网络游戏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这是网络文学诞生和成长的文化背景。
D.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和发扬是零散而浅显的,真正吸取精髓、发扬光大的网络作品很少。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传至今的我国古代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之中,而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
B.作者在第⑤段中列举作家作品,意在说明网络文学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古典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C.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其原因是作者与读者的人生经历、感受相同或相似。
D.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网络文学作家努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寻找宝藏,吸取精华,逐渐与中国古典文学建立了特殊关系。
【小题3】(小题3)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体现在哪些地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0 12:0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汨罗江之祭
李元洛
①在中国的河流中,汨罗江远算不上波高浪阔源远流长,但却是一条名闻遐迩的圣水。它温柔而温暖的臂弯,曾先后收留中国诗歌史上两位走投无路的诗人。不过,一位在下游,今日的汨罗县境,以水为坟,年年端午,竞渡的万千龙舟还在打捞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如今的平江县域,堆土为墓,少人拜谒,与凄清的墓地长年相伴的,多是春风秋雨夕阳晨雾,还有偶然在坟头点燃的几炷清香。
②大历五年秋冬之际,也就是公元770年秋冬之际,杜甫出峡入湘在湖南流寓三年之后,从长沙出发,准备顺湘江而下洞庭,然后入长江而至汉水,转道襄阳回归河南故里。然而,他其时年近花甲,早已病体支离,舟入朔风凛冽的洞庭,病重的他只得转道前往湘阴与巴陵途中的昌江县城,去投亲靠友。今日的平江,唐时称昌江,在汨罗江的上游。但在距县城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巨星即告陨落,他年幼的儿子只得将父亲草草葬于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我们今日见到的平江杜墓。如果你远道前来,不仅可以一瞻遗迹,而且风行水上山间,鸟过田头陌上,还会向你叙述许多有关杜甫的传说。
③我居杜甫曾经流寓过的长沙,虽然离平江地不远,而且心向往之,但人事倥偬,竟然直到最后的一个秋冬交割之日,才得以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オ和我昔日的学生余三定、朱平珍夫妇以及也曾是学生的段华偕行。去今日江平江大桥乡小田村天井 湖,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
④车出平江县城,驰过汨罗江大桥,往南行二十余里,拐上一条泥泞曲折的乡间小道,颠颠簸簸,终于看到山丘间有一溜白色的粉墙,那就是光绪十年重修的“杜公祠”。祠门额上有一方青石,刻有“诗圣遗阡”字样。祠前有一方可供停车的大坪,据说那就是“天井湖”干涸后填成。“杜公祠”如果是书名,白色粉墙就是它的封面,封面之内有些什么精彩文章呢?三张大门关闭已久,大约平日也少人问津,我们是不速之客,杜甫也早已长眠不起,蓬门今日当然也不会再为君而开,我们只得从旁侧围墙已经坍塌拆毁的缺口进去。杜公祠为砖木结构的两进一天井结构,几间敞旧的房舍现在已改为小学的教室,桌持破旧,秋冬之日光线更是暗淡,窗户没有玻璃,糊窗纸早已破碎,秋风与朔风于其间畅通无阻。
⑤祠堂后面的小山丘上,有一栋建于多年前的房舍,现在也改为三间教室。门楣石匾上刻有“铁瓶诗社”四字。诗社不知成立于何许年?诗社而名“铁瓶”,不知瓶内有藏什么纶音妙旨?为什么“瓶”而谓“铁”呢?但铁定无疑的却是,建社的人与诗有缘,并欲继承发扬老杜的流风余韵。我甚至忽发痴想:有诗灵作伴,得天独厚,现在不起眼的莘莘学子之中,将来会不会有人一登诗坛而咤叱风云呢?正遐思远想之时,管理基墓园的老人已被请来,他领我们走到诗社下侧围墙的一扇小门边,打开那把资历不浅犹有古风的铜锁。小门吱呀一声推开,在一座小小的山包之上,在几株青松翠柏的守护之中,猝不及防,近在咫尺,杜甫墓怆然轰然巍然,撞伤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
⑥秋风吹来,墓草萧瑟。墓前的香炉小小,炉中残留三四根燃尽的香头,也不知是何方来客对他的祭奠。我不由想起杜甫生前身后的凄凉。忠厚谦逊的他,于前辈、同辈和晚辈的诗作,他奉致了许多景慕、褒扬与提携之辞。本身有至高成就却胸怀宽广,厚以待人,然而他当年不仅命运多舛,没有进入主流社会获得一官半职,时人也缺少慧眼,未能识珠。世上许多有抱负有才华的人,常常得不到认识和赏识,有如明珠暗投于尘封的角落,好似良骥局促于偏远的一隅,有的人还屡遭厄运,抱憾甚至抱恨终生。
⑦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如此评价和叹息李白,不知他对自己是否也有这种预感?杜甫和李白一样有千秋万岁之名,这已是毫无疑问的了,李白的故里与墓地我还无缘瞻拜,但河南巩县现为巩义市的杜甫故居,却依然湫隘寒伧,杜甫墓园也只是封土一堆,青碑一块。而平江杜墓呢?60年代初期,墓顶和墓围的红色麻石,东边的附碑及碑柱,均被挖掘一空去兴修水利,好像一栋屋宇被揭瓦掀顶破门拆墙,远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惨淡得多了,然而那是为农村水利事业做贡献,杜甫该不会有多少怨言的。不料“文革”期间,他也被大张挞伐,一个位高名重的学者一反昔常,对曾经极力赞颂的诗人横加批判,红卫兵挖开封土堆的东前角,据说取出石制油灯两盏,霉烂古书手稿一堆,在“兵荒马乱”之中,这些遗物都已下落不明,无从查找,而闻讯前来的文物工作者考证东墓室的质地与结构,断定为唐代墓葬,(学术界考证杜甫冢,有好几种观点)这,大约是那些“破四旧”者所始料不及的功绩吧?磨难仍然接踵而来,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的盗墓贼,不久前竟然也在诗人头上动土,将杜墓打了一个大洞,时值年关,守墓的老人过了几天才发觉,虽然报了案,公安局也来人调查,但到底盗走了一些什么,众说纷纭。盗墓贼是绝不会读杜甫的,杜甫从来不是大官也非大款,儿子无力将他的遗骸安葬故里,孙子也是穷困的平民百姓,山河修阻,烽火遍地,40年后到底将祖父的灵柩迁回河南没有,至今仍是疑案。生前两袖清风,死后一贫如洗,有什么好盗的呢?
⑧于是,在汩罗江的上游,在拜别小田村杜甫墓之际,在惟有江声似旧时的千古江涛声里,我轻声吟诵北宋初年徐屯田《过杜工部坟》一诗,权当专程来的我们的心祭:
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
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
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
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江之祭”这个标题容易让人以为是要祭悼伟大诗人屈原,读到正文オ发现是写杜甫。这种心理错位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能给人以某种震憾。
B.杜公祠的荒僻、破旧,杜甫墓的冷清、萧条,让读者看到了一代诗圣身后的寂寞。这和诗人“穷年忧黎元”的博大心怀相对照,令人无限叹息。
C.文章倒数第二段中。划线的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那些破坏杜甫墓的人的深恶痛绝。
D.作者满怀悲愤地说到杜甫墓至今依然还在遭受各种无耻无知的破坏,表达了自己对国人文化素养不高和文化精神断层的忧思。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段划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了徐屯田的《过杜工部》一诗作结,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中国外卖情况调查显示,外卖有优惠活动、外卖有可口的餐品、天气不好、成了生活习惯等都促成了外卖的快速增长。其中,工作节奏快及时间紧张成为了用户点外卖的主要原因,42.7%的用户选择外卖解决工作餐,21.8%的用户不愿意在家做饭。2016年在线外卖工作日与周末订单对比,周末订单占比高于工作日30%,周末外卖就餐成为一种潮流。用户外卖时段选择、品类需求多元化。2016年下午茶、夜宵订单大幅增长,涨幅超过正餐外卖订单。“饿了么”外卖平台发布中国外卖大数据,2016年中国餐饮行业市场规模为3.6万亿,年增速10.8%,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突破5万亿,外卖用户渗透率达到80%,用
户规模达到6亿。外卖送餐将逐渐成为我国越来越多用户的餐饮消费习惯,外卖市场的交易规模也将保持较高增速,预计2020年可突破7000亿。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呈爆炸式发展,交易规模约1524亿元,相比2015年的459亿增加了232%。
2016年我国餐饮外卖行业交易规模及增长速度

材料三:
根据公开数据保守估算,“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总和在2000万单左右。有环保组织调研发现,每单外卖平均会消耗3. 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这意味着外卖每天消耗的餐盒超过6000万个。以每个餐盒5厘米高计算,摞起来高度相当于339座珠穆朗玛峰。
外卖层层包装,商家也有苦衷。麻辣烫店的王老板对记者说,中餐和西餐不同,汤多、油多,不适合用纸盒包装。考虑到成本因素,可降解餐盒也不合适,目前只能用好用又便宜的塑料餐盒。“包装不严实导致汤洒出来,很容易被投诉。所以店里是能包多严实就包多严实,省得被投诉,有这么多垃圾也就不奇怪了。
前不久,“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在APP下单页面上,添加了“无需餐具”选项,以减少筷子、餐巾纸等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饿了么”还为选择“无需餐具”的用户提供积分奖励,用积分兑换物品。对于“无需餐具”选项,目前选择的消费者并不多。有时候消费者即使选择了该选项,有些商家或图省事或担心差评,仍然会配送餐具。
摘编《人民日报:外卖每天消耗六千万塑料盒摞起339座珠峰高》
材料四:
外卖行业的兴起为很多人带来了就餐的便利,但是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却不容小觑。每年约有800万吨的塑料被填埋,只有少量被回收利用。外卖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急需引起消费者、商家、外卖平台及环保部门的重视。
在随机采访的10位市民、16家提供外卖餐饮服务的餐馆以及5名外卖小哥中,98%的人对塑料餐盒是否环保未曾关注,也并不清楚。
“我们的餐盒是批发市场里买的,比一般餐盒贵4~5角钱了。至于环保餐盒能不能环保降解,这真还没听介绍过。”前卫西路湖南风味小吃店的老板娘如是说。
环保部门介绍,可降解材料主要为生物成分,如粮食作物或农副产品作物,使用后可自行降解。但可降解餐盒生产制造和处理利用过程,同样有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可降解餐盒多为聚丙烯、聚乙烯,要经过大约200年的时间才能腐烂,仅能被“废弃”焚烧、填埋处理。填埋后会对土壤造成一定污染,焚烧处理会产生二次污染。
“饿了么”外卖平台表示:国家目前尚未出台餐饮用具环保标准以及相关的管理法规,外卖平台无权强制商家使用环保餐具。
摘编自《人民日报:外卖垃圾处理难题如何破解》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种原因促成了外卖的快速增长。而夜宵和下午茶交易额增速高于午、晚餐,可推知用户外卖时段选择、品类需求呈现了多元化。
B. 从2016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呈爆炸式发展看,外卖送餐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餐饮消费习惯,外卖市场的交易规模也将保持较高增速。
C. 从2016年全年看,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从第二季度开始环比增幅下滑,但市场交易规模仍保持稳定上涨的良好态势。
D. 根据2016年中国外卖情况调查及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工作节奏快和时间紧使白领阶层成为了外卖餐饮的主力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突破5万亿,外卖用户渗透率达到80%,用户规模达到6亿,外卖将成为餐饮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B.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在家做饭,周末外卖订单高于工作日,“懒人经济”“周末消费”及外卖时段选择、品类需求的多元化推动了外卖发展。
C.有些消费者虽选择了“无需餐具”,但商家没有配送后,却选择打了差评,使得商家不得不在顾客即使选择了“无需餐具”,还是会配送餐具。
D.材料三、四主要分析了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塑料制品是不能降解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商家对塑料餐盒是否环保都未曾关注,所以产生了很多外卖垃圾。
E. 外卖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急需引起我们重视,只要消费者和商家都使用可降解材料餐盒,外卖产生的垃圾就可以解决。
【小题3】怎样才能破解外卖垃圾处理难题?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可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军人
张雪芳
七十多岁的郝爷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指了指衣橱上面的樟木箱,对老伴儿说:“衣服我放在里面了,走时叫孩子们帮我穿上,还有那顶军帽,也要给我戴上。”老伴儿抹着老泪点了点头。
没过几天,郝爷就闭上了眼睛。老伴儿赶紧叫儿女们搬下那个樟木箱,拿出那身郝爷多年前就为自己准备好的衣服。儿女们一看,又是军装,郝爷穿了一辈子的军装,这走了还要穿?儿子说:“换身体面点儿的衣服吧。”母亲坚持道:“不行,这是你爸生前特别叮嘱的,他喜欢穿军装,他觉得特体面!”儿子无语,就随了老爷子吧,也算尽孝了。
说起这套军装,它的来历可不小。
那一年,郝爷在镇上做河道保洁员,每天摇着船在镇内的小河里转悠,凡是河里的垃圾都得捞起来,保持小河干净。有一回,郝爷把船停靠在一户人家门前的河岸边,借着树荫吸烟。突然,他听到有呼救声,声音不大,时断时续,郝爷竖起耳朵,不错,声音分明就是从岸边的窗户里传出来的。郝爷马上跳上岸,向那户人家奔去。果然,房屋里有个老人全身着地,直挺挺地趴着,正拼命地喊救命。郝爷慌忙地跑上前,背上老人直奔医院。幸亏医院离得不远,但把老人背到那里,郝爷已经累得气喘吁吁。
最后,老人的命救了过来,但还是半身瘫痪了,而且说话含糊不清。
医生说:“办个住院手续,住几天,观察下情况再说。”
郝爷愣了愣:“我去办吗?”
医生说:“不然呢?送他来的就只有你吧。”
“我?我只是个路人,”郝爷解释说,“我不认识那个老人的。”
医生明白了:“那你赶紧去他家附近问问,最好能通知到他的家人。”
“好,好的。”郝爷一迭声地说。
郝爷在老人家附近换家挨户打听,原来情况是这样的:老人有一个儿子,二十出头就去当兵了,有近三十个年头了,一直都在部队。老人平时身体很好,都是自己照顾自己的。
郝爷问:“有谁知道他儿子的电话?”
邻居们都摇头:“他儿子很少回来的。”
郝爷只得重新回到医院。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嘴里不停地咕噜着什么。
郝爷附上前去,问:“老爷子,您儿子的电话还记得吗?”
老人睁大了眼,含糊不清地说:“部……部队,兵……当兵。”如此反复,老人就只会说这几个字了。
郝爷无奈,既然救了人家,总不能撒手不管吧。何况他儿子还是个军人。军人!郝爷看了看自己穿着的那身军装,一下子振奋了精神。为老人办了住院手续,郝爷就担负起了照顾老人的重任。
在郝爷的照顾下,老人的身体恢复得很好,很快就出了院,在家进行调养。郝爷可是忙得团团转,除了工作就是往老人家里跑。二十多天后,老人的言语才渐渐清晰起来。
老人感激地望着郝爷:“谢谢你救了我的命,还一直来照看我!”
郝爷笑呵呵地说:“您儿子保家卫国,我照看一下您也算对他的支持吧。”
老人看着郝爷一身军人打扮,问:“你是复员军人吧?”郝爷便哈哈地笑。老人也笑,说:“就是嘛,这军人素质就是高。”
郝爷喜欢穿军装,自从十五岁那年一个老军人送给他一套军装后,他就再也没穿过别的衣服。郝爷的军装虽旧,却总是清清爽爽的。郝爷常说,穿军装让他感到荣耀且充满正气。
一个月后,郝爷见到那位军人儿子,郝爷一看他的肩章,吓了一大跳——原来是个首长。老人的儿子对郝爷千恩万谢,并一定要重金谢他。郝爷不好意思地说:“一点儿小事,不用客气的。”后来,老人的儿子不知从哪儿得知郝爷喜欢军装,就送给了他一套崭新的军装,还有一顶军帽。郝爷一看到那套军装,眼睛都亮了。
老伴儿一直记得,郝爷是捧着那身军装回的家。到了家,都不许老伴儿碰一碰,说:“这可是首长送我的,我得好好珍藏,‘走’的时候穿。”那时候,郝爷的身体还硬朗。
郝爷走了,穿着那身崭新的军装,戴着那顶崭新的军帽,很威武的样子。
镇上的老营长来为他送行,惋惜地说:“可惜呀,这么好的人,却没当上兵。”
在场的许多人都惊讶地望着老营长:“郝爷不是军人?”
老营长说:“当年他是在我手里应征的,条件都合格,只因是三代单传,他的祖母死活不让他去,结果就没去成。”
啊?哟……人们的心情沉重起来。
可是,看着郝爷,每个人都觉得,他就是军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跳上岸”“奔去”“跑上前”“背”“直奔”等一系列的动作及行为,表明郝爷救助生病老人时是毫不犹豫的,充分表现了他见义勇为的精神。
B.老人看到郝爷穿一身军装,便问郝爷是不是军人,而郝爷笑而不答,老人便猜出郝爷的真实身份不是军人,但仍然称赞郝爷具有军人的素质。
C.虽然老营长并不是小说中着意刻画的人物,但是通过他的话语告诉读者,郝爷的真实身份并不是军人,以及郝爷当年未能参军的原因。
D.郝爷是一位极普通的人物,但他拥有着军人情结,其作为彰显了军人精神,从题目“永远的军人”来看,作者对郝爷怀有敬仰与赞美之情。
【小题2】小说结尾为什么说“每个人都觉得,他就是军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叙事上有怎样显著的特点?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业童书时代施加于儿童文学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之一,是对童年主体意识的空前肯定与张扬。在开放的童书市场格局下,儿童文学作家从未像今天这样普遍地将书写和表现儿童自己真实的愿望、情感和思想等,作为其儿童文学写作的基本出发点。
这一现实带来了儿童文学作品中童年主体意识的明显加强。它鲜明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来第一,童年游戏和娱乐生活在儿童文学的书写题材中日益占据要位。在许多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纯粹的游戏和娱乐元素被堂而皇之地放到了儿童文学艺术表现的重要层面。这类写作空前突出了原本被认为“不务正业”的“玩”的冲动作为童年天性和权利的合法地位。通过转向周作人曾强调过的“无意思之意思”的儿童文学艺术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于过去很长时间里儿童文学重教育而轻娱乐的艺术传统的反拨。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出的对于儿童主体身份和地位的充分认可与尊重,意味着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真正走向了一种“为儿童”的艺术。
  第二,充满自我存在感和实践能力的儿童在儿童文学的主要形象谱系中日益得到突显。如果说传统的儿童文学更多地强调将儿童培育成符合校园和社会规范的“好孩子”“乖孩子”,那么在今天,“淘气包”“坏小子”“搞笑鬼”“捣蛋鬼”“淘气大王”等调皮逾矩的顽童类形象则越来越受到儿童文学作家和读者的青睐,前者是努力使自己向成人的标准靠拢,后者则更多地张扬着儿童自我的存在感以及独立的生命意识。这些孩子都有着充沛的自主实践能力,它有时表现为强大的破坏力,有时则表现为同样强大的创造力,正是创造力向人们昭示着表面的破坏力的意义和价值。当然,当下儿童文学的主角并不尽是顽童,但从他们身上透出的鲜明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实践能力来看,他们无疑属于同一种童年精神谱系。
  第三,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传统权力关系在儿童文学的角色关系格局中开始发生变化。在当代儿童文学中,过去主要由成人主宰的权力关系天平开始向着儿童一方增加砝码,很多时候,在与成人的生活博弈中,儿童非但不见逊色,甚至表现出比成人更胜一筹的能力。于是,这些儿童主人公们不再随便接受来自成人世界的控制,而是逐渐学会了把握自己的生活。通过对儿童权力意识和权力现实的强调,当代儿童文学表达的是儿童主体在现世生活中真实的权力诉求。
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书写和建构的上述童年主体意识,是儿童文学为当代童年文化建构做出的一项独特而重要的艺术贡献;但它同时也带来了当前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独特、重大的艺术问题。
(摘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6月02日方卫平《当代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童年主体意识空前肯定与张扬,这是商业童书时代施加于儿童 文学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之一。
B.今天儿童文学作家书写和表现儿童自己真实的愿望、情感和思想等,作为其写作的基本出发点,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C.童年游戏和娱乐生活在儿童文学的书写题材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是童年主体意识的明显加强的鲜明体现的一方面。
D.在许多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诸多要素中,纯粹的游戏和娱乐元素成为儿童文学艺术表现的重要层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本被认为“不务正业”的“玩”的冲动作为童年天性和权利的合法地位,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承认和突出。
B.重教育而轻娱乐是过去很长时间里儿童文学的艺术传统,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与之不同,体现一定程度的反拨。
C.周作人强调过的“无意思之意思”的儿童文学艺术观念,说明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真正 走向了一种“为儿童”的艺术。
D.充满自我存在感和实践能力的儿童在儿童文学的主要形象谱系中鲜明突出,如“淘气包”“坏小子”等一系列顽童形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孩子”“乖孩子”形象是努力使自己向成人的标准靠拢,体现了将儿童培育成符合校园和社会规范的传统儿童文学理念。
B.当下儿童文学的主角并不全是顽童,他们身上透出鲜明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实践能力,这和顽童不一样,但属于同一种童年精神谱系。
C.在当代儿童文学中,过去主要由成人主宰的权力关系开始转变,与成人的生活博弈中,儿童表现不见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D.当代儿童文学表达的是儿童主体在现世生活中真实的权力诉求,所以他们不随便接受成人世界的控制,学会了把握自己的生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菉竹山房

吴组缃

阴历五月初十日和阿圆到家,母亲说,前些日子二姑姑托人传了口信来,要我和阿圆到她老人家村上去住些时候。

二姑姑的故事好似一个旧传奇的仿本。多年以前,叔祖的学塾中有个聪明年少的门生,对绣蝴蝶的人起了羡慕之情:而这绣蝴蝶的姑娘因为听叔祖常常夸说这人,心里自然也早就有了这人。

若干年后,少年赴南京应考,船翻身亡。绣蝴蝶的小姐那时才十九岁,闻耗后,在桂花树下自缢,为园丁所见,救活了。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稍些可风之处,商得了女家同意,大吹大擂接小姐过去迎了灵柩;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

金燕村,就是二姑姑的村;菉竹山房,就是二姑姑的家宅。响潭的两岸,槐树柳树榆树更多更老更葱茏,两面缝合,荫罩着乱喷白色水沫的河面,一缕太阳光也洒不下来。沿着响潭两岸的树林中,疏疏落落点缀着二十多座白垩瓦屋注;西岸上,紧临着响潭,那座白屋分外大;梅花窗的围墙上面探露着一丛竹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已开花,变成槁色。——这座村子便是金燕村,这座大屋便是二姑姑的家宅菉竹山房。二姑姑说没指望我们来得如此快,房子都没打扫。领我们参观全宅,顺便叫我们自己拣一间合意的住。

邻着花园有座雅致的房,门额上写着“邀月”两个八分字。和姑姑说,我们就住这间房。姑姑叫兰花开了锁,两扇门一推开,就噗噗落下三只东西来:两只是壁虎,一只是蝙蝠。我们都怔了一怔。壁虎是悠悠地爬走了;兰花拾起那只大蝙蝠,轻轻放到墙隅里,呓语着似地念了一套怪话:

“福公公,你让让房,有贵客要在这里住。”

阿圆惊惶不安的样子,牵一牵我的衣角,意思大约是对着这些情景,不敢在这间屋里住。二姑姑年老还不失其敏感,不知怎样她老人家就窥知了阿圆的心事:

“不要紧。——这些房子,每年你姑爹回家时都打扫一次。停会,叫兰花再好好来收拾。福公公虎爷爷都会让出去的。”

阿圆用一个小孩子的神秘惊奇的表情问我说:

“怎么说姑爹?……”

兰花瞪着两只阴沉的眼睛低幽地告诉阿圆说:

“爷爷灵验得很啦!三朝两天来给奶奶托梦。我也常看见的,公子帽,宝蓝衫,常在这园里走。”

阿圆扭着我的袖口,只是向着兰花的两只眼睛瞪看。

邀月庐日间还算是清新明朗,谁知到了晚上,大雨复作;一盏三支灯草的豆油檠摇晃不定;远远正屋里二姑姑和兰花低幽地念着晚经,听来简直是“秋坟鬼唱鲍家诗”;加以外面雨声虫声风弄竹声合奏起一支凄戾的交响曲,显得这周遭的确鬼气殊多。一阵飒飒的风摇竹声后,忽然听得窗外有脚步之声。声音虽然轻微,但是入耳十分清楚。

“你……听见了……没有?”阿圆把头钻在我的腋下,喘息地低声问。

正答着话,她突然尖起嗓子大叫一声,搂住我,嚎啕,震抖,泣不成声:

“你……看……门上!……”

我看门上——门上那个册叶小窗露着一个鬼脸,向我们张望;月光斜映,隔着玻璃纱帐看得分外明晰。说时迟,那时快。那个鬼脸一晃,就沉下去不见了。我不知从哪里涌上一股勇气,推开阿圆,三步跳去,拉开门。

门外是两个女鬼!

一个由通正屋的小巷窜远了;一个则因逃避不及,正在我的面前蹲着。

“是姑姑吗?”

“唔——”幽沉的一口气。

我抹着额上的冷汗,不禁轻松地笑了。我说:

“阿圆,莫怕了,是姑姑。”

(选自《菉竹山房》,有删改)

(注)白垩瓦屋:用白土涂饰墙面的瓦屋。垩:用白土涂饰。

【小题1】小说第 2、3 两节插叙了二姑姑年轻时的故事,这对刻画人物和展开情节有何作用?
【小题2】小说第 4 节是如何描写菉竹山房所在村落的景物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3】小说主仆二人口中的“福公公”“虎爷爷”以及“姑爹”等意象,反映了主仆二人的病态心理。请分析这种心理的成因。
【小题4】小说结尾,作者设计了主仆二人“窥房”这一情节。请从情节安排、形象塑造这两个方面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