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摘编自《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人民网,2018年11月26日)
材料二:CRISPR-Cas9技术可完成对基因定点突变、敲入、多位点同时突变和小片段的删除,并已成功应用于人类细胞、小鼠以及细菌的基因组精确修饰。采用CRI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迅速地对细胞中的基因加以改造,由此一些遗传性疾病,甚至可塑攻克艾滋病等现在无法治愈的疾病。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依旧潜伏不小的隐患,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脱靶效应。这是因为基因编辑一旦开始就无法中断,只能等待整个过程自然结束,就好像一辆汽车只有油门却没有刹车,使车辆处于失控的状态。而在修复了错误基因后,细胞里的基因编辑工具很可能会继续修改本来正常的基因。
(摘编自黄志伟《打造基因编辑的“刹车系统”》,《健康报》2018年6月28日)
材料三:(数据: Thomson Innovation专利数据库)
材料四:“法律能禁止人类编辑基因,但人性无法抵挡诱惑。”技术可控,人心难测。恰如人言,技术应用存在一个限制,但它不是来自于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于人本身。限制人的除了伦理,还有法律。西方国家严格禁止基因编辑在人体的试验,我国也有相关规定。但我们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科学伦理的监管、审查机制也有不少漏洞,都亟待亡羊补牢。
(摘编自晁星《基因编辑的伦理之门谁来守》,《北京日报》2018年11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娜娜和露露能天然抵抗艾滋病,因为当她们还是受精卵时被修改了某个基因。 |
B.基因编辑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人类细胞、小鼠及细菌的基因组精确修饰。 |
C.基因编辑技术潜伏着的最大隐患是,一旦启动就无法中断它修改正常的基因。 |
D.“基因手术刀” 能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注射到单细胞状态的受精卵里。 |
A.科学家们正尝试将基因编辑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攻克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 |
B.基因编辑背后存在的巨大商业利益,使得科学家不顾法律的禁令用于人体试验。 |
C.CRISPR 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三大基因编辑技术中的发展势头最为迅猛。 |
D.在禁止基因编辑在人体的试验方面,我国的监管和审查不如西方国家严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