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传统书院的精神
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
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
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近百年来,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化。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传统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就是开启了一个误区。
B.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
C.一个人只要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就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D.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书院的传统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关系。
B.文章围绕着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并由此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所存在的问题。
C.文章在叙述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书院教育的精神,彰显了本文立足于中国当代教育的立场。
D.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后强调了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学生没有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启发也没有用,只会是“引而不发,跃如也”。
B.当代教育也要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既要“有教无类”,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C.只有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才能自由讲学,避免灌输。
D.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官员与百姓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5 11: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文明史上,自水壶到酒壶,然后自酒壶发展到茶壶,是很有趣的生活器物演变的写照。在今天所见的,自上古到中古的壶,大多是酒壶,因为那些时代,古人的生活与酒是分不开的。
  今天看来,在造型上酒壶与茶壶几乎是相同的。在各种生活器物中,若以陶器为例,壶的造型最为生动可观,所以也最引人注意。我注意到现代的陶艺家喜欢在壶上动脑筋,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形状来。
  壶之妙就在它有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共同组成一件器物。形状、大小、饰物的变化非常丰富,时代的特征也很容易辨别。可是其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酒壶与茶壶之分别,实在是因为两者极为相似的缘故。
其实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中国人喝茶自南北朝开始,原先是把茶当药吃,逐渐演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到唐朝与佛教的思想相结合,才有陆羽的《茶经》出现,多方讲究起来,当成生活修养的仪式,但是这个传统到宋代都没有平民化、普及化。
宋代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他们把茶叶放在钵子里煮,烧开后,倒在茶碗里,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
茶壶产生于何时?当然是在茶道改变之后的事。但后世的茶壶应该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古人喝酒的方法有粗、细两类:以瓮为壶,倒酒易倾出,必然用大碗,是水浒英雄之类草莽人物的喝法,豪放为其特色;文人雅士讲究气氛,喝酒时要细酌,就非用酒壶不可。唐朝的酒壶的短流,恐怕是民用陶的传统,贵族人士喝酒应该是用金银器吧!到了宋代就很明朗了,酒壶有明显的金属器的特色,尤其是景德镇制造的青白器酒壶,非常细致美观,完全可以反映早期金银器的原型。它的流细长优雅,曲柄也很称手,盖上通常做个漂亮的狮纽。这样的壶被后代人误认为茶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磨茶为粉,煮熟后倒到碗中饮用的煎茶法,改变为用开水冲泡茶叶,饮用茶汁的点茶法,是很根本的改变。以泡茶的方式吃茶,应是王公贵族等有闲阶级的享受,不仅考究茶的品质,整个制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所以饮茶的道具很多。
  为了便于服务顾客,便需要大茶壶。茶壶太大,手执曲柄不易,就发明了提梁壶,也就是手提的柄做在壶的上面。因此后来的茶壶就分为两类:提梁壶与手执壶。
  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地增长,民窑的茶壶就成为常见的器物了。饮酒待客之风渐被饮茶所取代,茶壶、茶杯成为家家必备之物。
  中国人原本是喝不发酵的绿茶,慢慢要喝经发酵的乌龙茶了。茶艺在文人主导下,不但讲究茶香,还要讲究茶具的美感,壶的造型就成为主要的创造标的。由于宜兴的泥非常细致,烧出的陶壶手感良好,在历代名师的创造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设计,有几种典型的样子,可称得上经典之作,非常精致,令人爱不释手。这一波茶壶热在一百年间,使中国人成为最爱壶的民族,也是拥有茶壶造型最丰富的民族。到了18世纪,全世界都在喝茶了。西方文明国家自中国的出口瓷中学到茶具的应用,慢慢也设计出自己的风格。
【小题1】下列有关“茶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壶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的,但壶的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二者的分别。
B.宋朝以前没有茶壶,中国人喝茶是从南北朝开始的,但是人们喝茶用的是碗,不用杯,茶碗是主要的茶具。
C.茶壶由手执壶发展到提梁壶,是为了适应人们喝茶的需要。手执壶如果太大,不易手执曲柄,提梁壶应运而生。
D.明末清初之后,茶壶成为家家必备的器物。所以,中国人成为最爱壶的民族,也是拥有茶壶造型最丰富的民族之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史上壶经历了水壶到酒壶再到茶壶的发展过程,自上古到中古的壶中大多是酒壶,这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B.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组成一把壶,它的妙处在于形状、大小、饰物变化丰富,时代特征鲜明。
C.中国人喝茶开始时是把茶当药吃的,逐渐转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唐朝时多方讲究起来,喝茶成为生活修养的仪式。
D.古代文人雅士喝酒讲究气氛,讲究细酌,酒壶应运而生。宋代的酒壶有明显的金属器特色,做工精巧,细致美观。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列举唐朝人陆羽创作《茶经》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唐朝时喝茶与佛教思想相结合,喝茶成为了一种生活修养的仪式。
B.文中第七段运用作比较的方式介绍古人喝茶的方法,比较煎茶法和点茶法,指出整个泡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
C.文中说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增长,宜兴烧出的陶壶手感良好、样式各异、造型精致,兴盛了一百多年。
D.文章最后一段高度评价了我国的茶艺,既讲究茶香,又讲究茶具的美感,对西方国家喝茶、设计茶具有深远的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

②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到岭南地区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或为军队戍边,或为躲避战乱。初以平民为主,后有文人贵族。而历史上的客家人因各种原因,又从岭南地区继续外迁。当今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所以,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多方面中,都突出体现了客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其精神的核心又在于团结和奋进。

③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地区的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④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⑤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

⑥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摘自罗勇《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客家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它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B.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例如耕读文化和儒家文化。
C.客家人包括入迁的中原汉人、本地的土著居民,还有迁入客家居地的其他民系。
D.客家人不仅信仰妈祖,还信仰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开篇第一段采用了假设的论证手法,论述了客家群体与客家精神之间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概括评述了客家人的迁徙史,为下文奠定理论基础。
C.文章第五段引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两句口号,旨在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朴素愿望。
D.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系统阐释了客家文化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家群体是客家文化存在的前提条件,而长期稳定发展的客家文化又是客家群体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保证。
B.当今的客家人分布很广。在国内,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交界处,国外主要聚居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
C.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建筑,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存续。
D.客家民系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与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相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到达新的高度——559亿元;这一年,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这一年,国产电影《战狼II》以56.83亿元票房和1.6亿观影人次创造了多项市场纪录;这一年,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巩固,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增长的主引擎。以下为“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TOP10 影片(含服务费)相关情况:

材料二 :
曾几何时,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不少人担心好莱坞电影会占领中国市场。但一年又一年的结果向我们证明:国人最爱的依旧是国产电影。
2017年,好莱坞为了迎合市场,产出了无数的续集电影与大场面的动作科幻电影,但是这些电影在中国市场渐渐呈现颓势,大都未取得预期成绩。
好莱坞电影遇冷,表明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媒介,依旧具有非常强烈的文化属性,人们更希望看到贴合自身经验的作品。这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当然,电影人也应珍惜观众的这种情感,努力讲出中国观众喜欢的故事。
事实上,以好莱坞和世界上其他电影发达地区为观察对象,我们会发现,主旋律电影一直都是商业电影中的佼佼者。所谓的主旋律电影,通常被解读为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集体主义为主题。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主旋律电影由于诸多原因,在观众中形成了刻板印象。但是2017年, 许多主旋律电影的成功,让人们对主旋律电影有了新的认知。观众渴望看到国家历史、民族英雄被生动展现,也渴望看到国家形象、英雄人物被用心抒写,而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在这方面的探索还应继续大步向前。
令人欣喜的是,2017年有两部电影卖到过亿,应该是大多数人事先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事。一部 是《二十二》,一部是《冈仁波齐》。
《二十二》是一部讲述慰安妇的纪录片,题材小众,叙述克制,虽然这部电影在2015年就已经拍成,并且多次获奖,但上映过程依旧困难重重。可是市场最终给用心拍电影的人以回报,这部投资只有四百万的电影,最终票房达到了一亿七千万。
而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讲述了藏区人民不远万里进行朝拜的故事,电影叙事节奏缓慢,无明显戏剧冲突,更着重于人物内心刻画。传统上这类电影只有极少数人会去观看,但是这部电影却在大片云集的署期档取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二十二》与《冈仁波齐》取得的成绩,无疑体现了中国电影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更加预示着 中国电影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2017年,中国电影提倡“质量提高”、提倡“工业化”、提倡“走出去”,如果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让我们给这些提倡加一个定语,我们希望是:从技术到文化层面的质量提高、能够惠及到所有从业者的工业化、以及带着中国的故事走出去。
(摘编自:《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与观众共赴征程》,2018年01月10日《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达到新的高点,全年票房过亿的影片在数量上国产电影要多于其他电影。
B.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TOP10中动作类型的影片票房(含服务费)收入总体上高于其他类型。
C.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TOP10的影片中,电影总票房(含服务费)高的影片对应的观影人次也多。
D.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TOP10的影片上映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上半年上映的影片总体票房(含服务费》收入要高于下半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2017年我国更加巩固了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增长的主引擎,其中国产电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B.好莱坞为了迎合市场而继续推出的无数续集电影和大场面动作科幻电影在中国市场遇冷,表明好莱坞电影越来越不受中国观众待见,将被国产电影取代。
C.《二十二》与《冈仁波齐》在2017年均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这两部电影在大片云集的暑期档取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表明了中国电影多元化时代即将到来。
D.我国观众渴望看到国家历史、国家形象、英雄人物等在电影中被展现和抒写,凸显了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为主旨的主旋律电影,在2017年得到了人们全新的认知和亲睐。
E. 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硕果累累,与这一年中国电影注重从技术到文化层面提高质量,提倡能够惠及所有从业者的工业化,带着中国的故事走出去有紧密联系。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黄羊泉
谢志强
已经离休的左矿长说:早年发现这眼泉,是一只黄羊引的路,那眼泉就叫黄羊泉了。
我慕名拜访了左矿长,他赋闲在家,没离开黄羊泉。他说:我喝惯了黄羊泉的泉水。
这个黄羊泉的传说在沙井子垦区流传甚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三五九旅一支部队驻扎沙井子开垦荒野,都是戈壁沙滩。远远地,可以望见喀拉蒂克山脉,当地人称黑老山。
当时,左矿长还是一名排长。部队首长说:有山就有水,左排长,你带几名战士上山,找找水,垦荒不能没有水。
左排长带领三名战士出发了。垦区和大山中间隔着戈壁和沙漠。他们是徒步,过了一片一片戈壁,一道一道沙梁,可那山还是那么远远地耸立着。左排长说:那山好像会自已往后退。再走半天,山还那副
样子。行军壶里的水已经喝干了。他闻着沙漠的干燥的死亡气味,像是要把体内的水分都收走那样。
夕阳西斜。左排长绝望地下令鸣枪求救。可是,枪声还没来得及传开便被广阔的沙漠吸收掉了。
突然,左排长发现了一个闪动——那是永恒的宁静里的一动——一只黄羊,是沙子的金黄色,好似一小堆沙粒凝聚起来,被风鼓动着奔跑。
左排长说;盯住,别让它甩样我们。四个人不知道哪儿来 两力气,抛开了累和渴,开始撵黄羊,而且,子弹上了膛,打算撵不上就放枪撂倒它。
黄羊跑得那么轻捷、灵活,带起了一溜儿沙尘。它跑跑停停,不让他们接近,不让他们离远,老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左排长说,它像山里来的一个精灵。沙漠里的事儿就是这么奇怪。
黄羊站在一座沙包顶上边,望着绝望的他们。他们喘着粗气,喉呢里涌上一股液体一样的火流。黄羊在沙梁上边用蹄子创着沙子,像是作弄他们。
太阳像是好奇,舍不得沉没,又在沙梁上铣了金辉____
黄羊的踪影和太阳的余晖一起消失了。
翻过沙梁顶,他们看到了一片绿洲。原来这道沙梁隔着两个世界。左排长听到了水在吟唱,那是沙漠里最悦耳的歌声。他们扑向溪流,一阵狂灌,身体像胡杨树一样顿时焕发出生机。
左排长胡乱抹了抹嘴,真有这么甜的水呀,那是他一辈子喝过的最清甜的水了。沿着溪流他们找到了溪流的源头。那是一泓清泉,咕嘟咕嘟地冒着水。泉水边沿长满了茂盛的灌木丛,缀满了细细碎碎的金黄色的花儿。
金色的黄羊就在泉边饮水,它披着阳光,浑身是金色,它的眼里闪着温柔,还有俏皮。一看就知道,它从来未受过人类的侵扰。
左排长端起了枪一一好久没有沾过荤腥了。黄羊的眼里没有想惧。它大概不知道助黑的枪口意味着什么。它根本没有这种戒备,它没有过这类记忆的阴影。
枪响了。左排长看见金色的黄羊头颅绽开了一朵鲜红的花,那花瓣溅开来,落入泉水,泉水一片胭红。顿时,他惊呆了……
第二天,他们携带着壶里的泉水,赶回去,向首长报告他的发现。首长欣喜地喝了一口,可又忙吐出来。首长说:这是啥甘泉水?又苦又涩又咸,还有一股羊膻味。
他们一起辩解,说:咋会苦呢?真的很甜的呀。他们再尝,果然又苦又涩又咸。咋变味儿了呢?
再上山。那泉水确实又苦又涩又咸。可是左排长说:我相信第一次的感觉,别人都回味不出那种甜来。我的嘴巴不会弄虚作假,我总能在苦味中喝出一丝甜来。
从那以后,左排长坚持喝这泉水,并把那眼泉叫做黄羊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垦荒需要,左排长受命带着战士找水;身陷绝境、濒临绝望之际,在一只黄羊的“引导”下找到了水,但左排长却恩将仇报,枪杀了黄羊。
B.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虽寥寥数笔,却富有表现力,如①处的最物描写表现了左排长他们此时的绝望,②处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奇美的景象。
C.小说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他闻着沙漠的干燥的死亡气味,像是要把体内的水分都收走那样”“黄羊头颅绽开了一朵鲜红的花”等。
D.小说以“我“和左矿长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结尾“我还是第一次发现,确实像只黄羊”一句言近旨远,强化了黄羊的形象,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小题2】左排长(矿长)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题3】黄羊作为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物象,在小说中具有鲜明的对比作用。试分析它与哪些人和事形成对比,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