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老子、庄子、孟子重直觉,墨家、名家重观 察、分析,《周易大传》等兼顾重直觉和观察分析。
老庄思维方法的精义是主张以一颗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作为万物本根的道。老 子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没有价值,应当“绝学”,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个“损”的功夫,也就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功夫。 有了一个无疵的“玄览”,就能“不窥墉,见天道”,即直觉万物本原的道。老子此说,至 庄子更得到发展。庄子主张以“外天下”、“外物”、“外生”的方法去“见独”、“体道”、 “睹道”,认为“无思无虑始知道”。这就是要去掉一切知识、感情、欲望、思虑,去直接 感觉万物本原的道。
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是“尽心”,尽心即尽量发明此心。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 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也是一种直觉法,这种直觉方法与老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 反省内求,而不是冥而直往的外求;它不废弃思,也不完全反对博学,不过其“思”的功夫 是用在“内省”上。
老庄和孟子的直觉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陆九渊、王守仁“明心尽性”的方法即祖述 孟子,而邵雍、张载、程颐、朱熹的方法中,则有老庄方法的成分。
墨家颇致力于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他们断言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可知他们也注重实验。 但他们对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实验的具体方法,则未做论述。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把此 种方法当作神秘的技术秘而不宣之故。名家中的惠施,也很注重外物的观察与分析,史称他 “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散于万物而不厌”。名家中之公孙龙则特别注重 分析。公孙龙有“离坚白”的命题,认为一块石头的坚性和白性是相互分离的。墨名二家注 重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是发展了自然科学和逻辑学。墨名二家之学的中绝失传,使中国传统 的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派别。虽然后来的科学家比较重视实测,如张衡、僧一行、沈 括等,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些哲学家也提出过一些重视观察和分析的理论,如 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的命题,即认为哲学寓于实证的自然科学之中。但 总的看来,中国传统哲学中缺乏关于观察的系统理论,对分析也比较轻视。
《周易大传》则有兼重二者的倾向,显得比较全面。它一方面强调观察和辨析,“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类族辨物”,如此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精义 入神”,“穷神知化”。“入”即直觉,“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对神化的知识建立在道 德修养的基础上,也属于直觉。《周易大传》的这种方法,对后世影响也很大。邵雍、张载、 程颐、朱熹的思维方法,都属于此类型。
(摘选自张岱年 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庄子主张废除思考去掉知识,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客观的万物本原的道。
B.孟子、陆九渊、王守仁不完全否认思与学,与老庄冥而直往的外求不同,而是反省內求。
C.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命题的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比较系统地总结出观察和分析的科学理论。
D.《周易大传》兼顾直觉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不仅显得比较全面,而且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庄和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虽各不相同,直觉的对象也各不相同,但都是一种直觉法。
B.墨名二家之学中绝不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技术秘而不宣,以致未能传承下来。
C.名家讨论的一些命题,如“离坚白”之论,虽有较浓的诡辩色彩,但客观上发展了逻辑学。
D.虽然后来的科学家都比较重视实验,但“实测”仍不是中国传统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事求是”的方法成为当今主导的思维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哲学不再讲直觉。
B.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各派在思维方法上各有侧重,互有优劣。
C.名、墨两家倡导的观察、分析的方法在儒家内部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
D.重直觉、轻分析的学术风气,不仅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9 12:1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一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希望,这希望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村民们拿它作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D.本文中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小题2】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孕妇并不认识石碑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淡淡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为了王文显。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得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液”:“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⑾“(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⑿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
⒀“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⒁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介绍只有薄薄4页。“剧中所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中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
⒂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
⒃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①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②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的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再变化。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说温源宁用“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一语描述王文显上课的情形,写出了他严肃、枯燥的授课特点。
B.第⑥段引用《梦里京华》对大小老婆争宠的生动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说明王文显的剧作别有一番幽默。
C.王文显的话剧作品文字饶有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他追求的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不尽吻合,其作品透露出一定的人文情怀。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与情景,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王文显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哀悼。
E.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意味深长,“遥远”既指王文显的喜剧已少有人知,也指王文显式的幽默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已不多见。
【小题2】(小题2)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这句话的涵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冯士筰:符号数字皆诗情
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世家的冯士筰,从小就刻苦好学。清华读书时,更是出了名的“苦行僧”。他大学的同窗好友孙文心教授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冯士筰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从图书馆或者教室回宿舍的。回来后,饿了还会抱着冰冷的窝窝头啃几口。1964年,他在深入研究了当时享有盛名的物理海洋学家Munk大洋风生环流模型的基础上,找出该模型未考虑热盐因素的不足,建立了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式。正当他准备发表关于这一模型的重要论文时,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地发生了。
冯士筰被关了牛棚,但幸运的是他和赫崇本先生关在了一起。白天他们一起劳动,晚上赫先生不仅会给他讲海洋科学的历史和前景,而且还鼓励他不要因暂时的困难而气馁。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冯士筰的心总是热乎乎的,对未来也充满着期盼。
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了。冯士筰从牛棚里被解放了出来,接受了这一极有挑战性的课题。
风暴潮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一次大的风暴潮可能使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丧生,经济损失可达几亿甚至几十亿元。我国是风暴潮高发***的过问下,才被解放。C.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早,但进展小。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依然面临着没有资料、没有实践、没有理论的困难。D.八十年代,冯士筰与美国相关单位合作研究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标志着我国海洋环保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小题3】冯士筰能够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鱼梦见花
王琰
(1)去平川采访时,天气正热。酒店的房间很大,更显得寂寞。小茶几上一只仿古小陶罐里,斜插了一支新鲜的绿萝——带着对阳光的渴望,它正向着窗户的方向伸开一小片嫩叶。而我想要的远不止于此。日子可不可以简化成小陶罐里的一汪清水?少许清澈、冰凉的水,装在一只小陶罐里,浑圆的瓷,朴素、简单,只捧着一支绿萝。
(2)小陶罐上用墨色画着水波纹,鱼躲在水波纹的背后。
(3)我想起小时候,父亲喜欢用陶罐养花。
(4)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院,院里铺了红砖。房前是花园,各色花木长得旺盛。花园旁放一只大大的陶缸,陶缸里养着红荷。荷叶亭亭长出水面,举着小拳头般艳艳的花苞。水里还养着几尾小鱼,在水里穿梭。
(5)夏天,我总爱坐在那陶缸前,读书,或者侧耳倾听荷花花苞绽开时细小的声响。
(6)别人给了些莲子。莲子壳坚硬,父亲把有小凹点的那一端用手术刀刻开。他原本就是谙熟于用手术刀的,他是个外科医生。锋利的手术刀在莲子上刻出一条细小的若有若无的缝。父亲将它们一枚枚浸入温水里,每日换水。没几天就有小小的芽从那破口处顶出,再长得长些,父亲就将它们一枚枚移入陶缸里。陶缸里装了塘泥,加上水,再过几日,水面上就生出一两枚小小的新绿的荷叶来漂浮着。任谁见了都惊喜有加。
(7)父亲又找了些沙子来,一点点撒进去,铺在泥巴上。待整个缸里都撒均匀,水澄清了之后,在里面养了几尾小鱼。鱼可以吃水里的虫子,粪便又可以肥花,一举两得。
(8)现在,家里没有陶罐了,父亲也已经离世三年了。
(9)第二天,在平川的陶文化博物馆里,我看到鱼纹、蛙纹和鸟形彩陶。鱼、蛙、鸟,似乎永远是彩陶纹饰中母题,延续数千年之久。陶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简化。一只碎裂了又修复好的鱼纹彩陶盆,还是一件有着完美曲线的器物。仿佛一条鱼退回水中,退回到这只鱼纹彩陶盆上……
(10)忽然想起西安半坡出土的鱼纹彩陶盆,画在彩陶盆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人面与鱼纹结合为一体,给人一种神秘感——一个对着盆子画下自己脸的人,感到孤单,随手加了两条小鱼,还有点孤单,又加了两条大鱼,还嫌不够?那就再加两条小鱼……
(11)远在六千年以前平川陡城,应该也是一派水草繁茂的景象吧?这件仰韶文化早期鱼纹盆,提醒我这里曾经的地理环境——一条鱼和一条河水就可以拼凑出这里山河曾经的模样吗?
(12)如今,平川周围漫漫群山环抱,一尊烟囱在沟口高高耸立着。
(13)烧陶窑场火热得像是只有夏天。这里是个欢快的劳作的地方,黑黑的煤燃起来,窑通红地烧起来,风呼呼地从烟囱里鼓劲地吹,许多只层层叠叠的罐子,它们像是要在窑里飞舞起来一般。
(14)出窑的时候,所有的陶器要精选一遍。残次品倒入一条深沟。一条山沟被填得平了,是废弃的陶瓷碎片堆积而成,最下层是宋瓷,再上来是元瓷,然后便是明清时期的瓷器,它是堆积着的活历史。
(15)它们曾经是杯、花瓶、盏、碟的一部分。宋代的白瓷上绘有褐色的彩绘草纹,元代的靛蓝釉上有水波纹荡漾,明清的青花带着繁复的热闹。
(16)只余这些碎片,它们有着那个朝代的颜色和纹路。颜色和纹路其间,有前朝静止的人,在窃窃私语
(17)陶瓷填平的那一条深沟被风掠过。残次的陶器们早就粉身碎骨。它们曾经发出碎裂的响声,它们像是历史。
(18)采访结束,我从平川买了一只小陶盆回去。陶盆上寥寥几笔画出一尾鱼图案,像是从仰韶时期一路游来,带着或疏朗或细腻的气息,穿过或粗粝或雍容的时光,如今悠游在我的书桌上——碗莲种子安静地发芽,我在陶盆里面加入塘泥,再加上清水,静待莲花生长。夜深了,陶盆上的鱼在做梦,鱼梦见花了吗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写平川酒店里新鲜的绿箩对阳光的追逐,反衬出对现实生活的厌恶与批判。
B.作者极为详细地描写父亲养荷的过程,是为了突出对父亲严谨做事风格的赞美。
C.作者由鱼纹彩陶盆联想到仰韶时期的地理环境,表达出对过去湿润环境的喜爱。
D.作者写平川采访的所见所感,既交织了丰富的个人情感,又融入了历史的厚重。
【小题2】结合上下文,解释第(16)段“颜色和纹路其间,有前朝静止的人,在窃窃私语”的含义。
【小题3】文章最后的第(18)段写道:“陶盆上的鱼在做梦,鱼梦见花了吗?”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武术讲究术道并重
中华武术,又被称为“中国功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既包括实战、搏击的拳法招式以及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锻炼方法,更承载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以德服人、以和为贵的优秀理念。由此,传统上我们提倡“以德服人”“以武会友”,本质上是为了提升技艺、促进友谊,而不是一味地好勇斗狠。
武术是中华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健身方法和文化现象。中国武术由“击”和“舞”两种形式构成,“击”即原始的打斗、搏击,“舞”即套路表演。冷兵器时代,对抗性武术是主流,是军事作战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进步,武术逐渐脱离军事武艺,以技击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从春秋越女论剑、秦末项庄舞剑,到唐代公孙大娘舞剑器及唐将军裴旻剑舞,都显示出武术不再是纯粹的“暴力打斗”,而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百姓娱乐和生活的一部分。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原始本能的抵御外敌、自我保护的武技,诸如泰拳、跆拳道、巴西柔术等也包含各自的“套路”。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显著特点。但不同的是,中国武术受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影响,将人与自然、人体各部分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形成技法中“内外三合”“周身一家”“形神兼备”等特色内容,演练风格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练习内容注重“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习武者把“闻道”“求道”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追求人我和谐之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武术讲究的是“术道并重”。其中,注重武德,是中华武术区别于中华文化圈以外众多技击术的显著文化特征。
未曾习武先修德,未曾学艺先习礼。我们知道,武德是武术在漫长的实践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解字》中说:“武者,止戈也!”它说的是,“武”字造字之初,就是用武力消灭武力、达到和平之义。《左传》提出,武有七德,如禁暴、保大、定功、安民、和众等。武术的基本规范抱拳礼,寓意着崇德尚礼。坚韧不拔、忠义纯笃、谦和恭敬等厂更是对习武者的基本要求。
武术的现代化传承需要扬弃旧武德思想中的糟粕,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关键是树立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气魄,进而培养民族自豪感与与文化自信心,弘扬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选自《传统武术传承要真正面向大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中华武术都是一种健身方法和文化现象,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B.中华武术注重武德,讲究“术道并重”,而中华文化圈以外众多技击术更多注重“术”。
C.套路练习与对抗练习相辅相成、追求人我和谐之道是中华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技的显著特点。
D.“武者,止戈也!”《说文解字》中这句话说明在造字之初就是拒绝武力打斗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泰拳、跆拳道等武技同中华武术对举,目的是突出中华武术不一样的境界。
B.文章谈了中华武术的内涵、历史演变以及特点,而武术的现代化传承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
C.文章提及春秋越女论剑和巴西柔术等,运用对比论证是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
D.文章借用《左传》提出的武有七德,是在《说文解字》对“武”字构成意义解说基础上对习武者提出了更髙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将实战搏击的拳法招式同积极向上以德为贵精神结合起来,中华武术就不能很好得传承。
B.相对于中华武术所包含的强身健体作用,它所承载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理念显得更为重要。
C.只有脱离了军事武艺,以技击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的武术才真正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D.只要将中华武德的传统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树立高尚品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武术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