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任务,而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则被列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村落是中华数千年农耕文明留下的精髓,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记忆空间。一言以蔽之,遍布华夏大地的传统村落,记录着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人文印记、风土民俗、文化积淀,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文化生态的根脉。
发展发展不能放弃传承,但保护并不意味着拒绝发展。对于传统村落,我们一方面要一如既往系统性地发掘整理前人留下的文化宝藏,尽可能原汁原味、原址原貌地突出村落的文化生态和风貌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广大传统村落居民向往现代生活的美好愿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及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为众多传统村落发展指明了道路。“良弓在手,贵在速发”,发展特色村镇,就是要着力避免“复制粘贴”式的造城扩建,立足实际、顺势而为,力求做到 “一村一品、一镇一特”。
(摘编自《党建文汇》2017.09.有删改)
材料二: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凝结着乡愁符号的古镇。和古建筑的文化风貌或多或少的遭到破坏,有些“乡愁”不明不白的就被拆掉了,导致人们越来越难找到对故土的认知和精神归属。旧城换新貌,但是这新貌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构不成乡愁。很多生活在古镇古村中的居民甚至这些地区的一些管理者,对于这些遗存古村镇的价值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殊不知建新拆旧的过程中,被毁坏的历史文化,正是我们的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加入到保护家园的行列中来。那些保存完好的古镇和古村落,可以存放人们内心深處对家园的依恋,寄托对诗意栖居的渴望。
(选自《读者》2017.08.有删改)
材料三:
文化保护和建设是古村落保护开发的重要内容,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村落。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焕发生命力。但从总体上看,全国各地古村落大多已成断壁残垣。近三十年来因经济生活的改善,大多数屋主都在古建筑旁盖起现代砖瓦楼房,所谓古村落几乎都成了堆柴、圈牛、养猪之厩,十分可惜。由于财力、人力缺乏,以及保护意识淡漠,许多地方对于古村落的延存,放任自流,甚至一些古建筑任由当地村民自行拆毁,用作建房材料。而一些古色古香的瓦当、古砖,被不法人员倒卖赚钱。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无视文物保护法规,有一些地方对一些明确列入保护或内保级别的建筑,仍继续挪作他用(如仓库、柴房、牛厩、托儿所等);一些有价值的古建筑,早已被文物蛀虫盯上了,片瓦、土砖、镌花窗檩,大批的被变卖或偷窃。
(选自网易博客,有删改)
材料四:
随着原居民逐渐迁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气息、传统文化不可不避免地逐渐流失,最终,石鼓村变成一个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的空壳。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为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就是为了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使其与现代文明适应,在村镇(乡村)的不断建设、发展中传承下去,并散发出新的活力,而不仅仅是保护和修缮其物质载体——原来的古村落、老建筑,否则将会陷落“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
(选自《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上的几点思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制粘贴”式的造城扩建、与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批发都不是保护古村落的正确方式,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原址原貌地突出其文化生态和风貌特色。
B.随着时代的发展,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已被列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加入到保护传统村落的行列中来。
C.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和当地人们要求发展的愿望并不矛盾,人们可以恢复和重新使用传统村落,让它们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焕发出生命力。
D.古村落、老建筑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保护和修缮它们是日益重要和紧迫,但是,现在的保护工作却陷人到“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的境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传统村落记录着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人文印记、风土民俗、文化积淀,它是许多游子凝结乡愁的载体,也是游子心里故乡的重要符号。
B.四段材料基本照保护和建设古村落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延续性”等四个方面展开的,环环相扣,结构缜密,浑然一体。
C.由材料三可知,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建设形势严峻,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古村落或成断墙残壁,或被挪为他用,或被自行拆毁,或被变卖偷窃。
D.材料四告诉我们,要使古村落不变成“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的空壳”,人们在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时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
E. 因经济生活改善、保护意识淡漠、法制观念淡薄、产权难以界定等,让一些明确列入保护或内保级别的建筑受到破坏、挪用甚至是变卖与偷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2 04:0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不忍的句号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大海破碎了。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
(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来推动叙述,开头刻画苏村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下文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做铺垫。
B.西樵山静坐让迷途的康有为获得了内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为他日后的“百日维新”做了思想上的沉淀。
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相对集中,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主要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到近年来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不仅表明了康有为被人遗忘的遗憾,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
【小题2】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不忍的句号”?
【小题3】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作者却认为康有为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绿窗帘

何蔚萍

丁茜第一眼就看到对面窗口那湖绿色的窗帘,甚至隐约看出那帘子是手工缝的。不知女主人是过于忙还是疏于女红,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她住四楼,那个窗口自然也是四楼。因为它跟她对得那样端正,以致其他的窗口就显得远了。

她想跟新邻居打个招呼,但窗帘始终不肯拉开。且像是固定了,风也吹不动。她一直倚在窗口。到夕阳在玻璃映出一团亮亮的光圈,绿窗帘里忽然爆出一句充满喜悦的男声:“琴,瞧!这是什么?”

“啊!”紧接着一个银铃般含嗔带娇的声音:“白杜鹃!白杜鹃!可是,太贵了呀。”

“可是,有什么能比你更贵呢?”

那柔情的声音,丁茜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她屏住了呼吸。

“可是,我什么都不能给你。”

“不准这样说,小傻瓜。”

一时寂静,什么声音也没有。但她知道,那绿窗帘里,涨满了爱,盛满了幸福。心底荡出丝丝缕缕的自怜自爱的感觉,她快快地离开窗口,发现泪已流过腮边。

丈夫竟比搬家前更早出晚归了,她觉得忍耐已到了极限。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又拎起了出诊包,丁茜抢上一步,“砰”地关了门:“医院给你多少加班钱?”

“我有一个病人……”

“他是你爹吗?”她想起了那束白杜鹃,心里腾起了烈烈的火。

“你轻点。”

“干吗要轻点?我不是你的奴隶。以后,我只管买菜烧饭,其他的事,全归你。”

他竟答应了。出诊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

她并非真心要这样做,只想气气他,只想吵一架出口气。可竟也办不到。而就在这个时候,绿窗帘里传出了歌声,又那么柔美那么深情!她没有要求生活得公平,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

她变得心灰意冷。早晨起来,开了煤炉,烧了泡饭。在窗前漫不经心地梳头,一句清脆悦耳却又不知所云的外国话,把她的注意力吸向那总不开启的绿窗帘……

“今天是我生日?哎呀,我怎么会忘啦。好,今天吃长寿面。”

“等等,请先打开书橱。”女的声音里含着抑不住的欢喜。

“《鲁迅全集》?上帝呀!你钻进我的脑子里去过吗?你怎么知道我正需要这套书?”

“我是上帝吗?哦,不。我出的主意,妹妹出的劳动力。”

“可你不能拿这个钱……”

“为什么不能?你不希望我高兴……”声音中断了,断得突然。她急急关严了窗户,怕有什么再传过来。可委屈却关不住,由液态化成了气态,长长地叹了一声。

冬去春来,她已看熟了那块草地般的绿窗帘。她已不希望它开启了,永远。

然而,又是意外。五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像是剧场的大幕。窗口,两个男的努力搀扶着一个女的。丁茜开始以为是个秃顶的老太婆,当发现是个年轻女子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那女的头发全部脱光,脸因浮肿而又圆又大,很是怕人,她极其无力,却又贪婪地将惨白的脸迎着蓝天和阳光。

尽管丈夫成天和死神打交道,她却是第一次懂得回光返照。她恒恒地望着。直到那女的疲软地垂下了脸。这时,她们的目光相遇了,丁茜看见她艰难却充满羡慕地笑了一下,便倒进身旁年轻的那个男子的怀里。

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琴——”

就在这一刹那,她看清了旁边站着的,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另一个人——竟是她的丈夫。不等她喊出一声,绿窗帘滑过他们的头顶,飘飘地垂落下来,眼前又只剩一片绿色。

阳光正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与下文“她极其无力”等照应,表明这是女邻居病体沉重,不胜操劳所致。
B.“……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这些议论表现了“她”对丈夫只顾病人不顾家庭的不满。
C.女邻居在爱人生日这一天为他准备了《鲁迅全集》作为礼物,由此可见“她”是个心思细腻、善解人意、重情重义的人。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即有限视角来叙事,“她”的见闻感受贯穿全篇,这样便于作者自由灵活地掌控叙事的节奏。
【小题2】小说以“绿窗帘”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阳光正好”结尾有多方面的考虑,请谈谈你的见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与书法艺术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文学正是通过语言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思想的艺术。《毛诗序》曾强调,“诗”是“志之所之”的产物。文字的产生真正拓展了思想交流的维度。千百年来,尽管汉字出现了多种生成方式,但其社会功能主要还是通过书写来实现的。为了追求汉字使用的正确、便利和美观,人们开始研究汉字书写的表现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的“书法”。
至汉晋之间,书法探索逐渐趋于艺术的自觉,王羲之是成功的探索者,他依托深刻的艺术见地,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铸就了《兰亭集序》的经典地位。书法艺术尽管并非单为文学而生,却必须以有意义的文辞为表现内容。除了“太极殿”“同仁堂”等纯粹实用的匾额、题字或标语,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传颂的文学作品,除了《兰亭集序》,还可以列举出《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前者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颜季明而作,后者乃苏轼由贬谪黄州三年的悲凉遭遇有感而发。
较之一般的文学创作,书法作品具有具体的用途,所以在选择或拟定合适的文辞内容时,创作者要全面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某一角落,有翠竹数竿、奇石一尊。当是之时,常有一二学子坐立其间,或琅琅读书,或默坐静思。启功先生在石上题字“奇峰高节”,“奇峰”描述奇石耸立向上之势,“高节”则指向竹子的高洁虚心,四个字皆指向具体环境中的景物,同时以拟人的手法指向人的节操、情感和旨趣。题字尽管寥寥数语,竟与相关的人、事、物、地、时、情相合,这表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表现的高深造诣,更显示了作者文学思维的精确。
尽管今天仍有书法到底属于文化还是艺术的争论,也有艺术创作与日常实用书写的区别,但是,文化和艺术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鸿沟。简单说来,艺术是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文化又根植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生活则必然夹杂着林林总总的实用成分。无数名家的创作正是既有服务于客观生活的实际用途,又充分整合了各方面的文化因素。在书法艺术表现中,思想、语言作为内容和需求,汉字、书写作为载体和手段,每个方面都渗透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更浓缩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艺术与文学相通。作家也应懂得一点书法,中国古代文人的字大都是写得很好的。现代作家不一定要能写好毛笔字,但是要能欣赏书法,经常看看书法,尤其是行草,对于行文的内在气韵,是很有好处的。
(选自孙学峰《文学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为了追求汉字使用的正确、便利和美观,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便研究汉字书写的表现规律,这种研究促成了书法的诞生。
B.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只有全面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才有可能选择出合适的文辞内容。
C.《兰亭集序》书法地位的形成,有赖于王羲之深刻的艺术见地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与书法探索逐渐趋于艺术的自觉这一大环境有关系。
D.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往往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些书法作品具有实用性,如“太极殿”“同仁堂”等匾额、题字或标语;有些书法作品具有文学价值,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B.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某一角落的石上所题的“奇峰高节”四字,展现了书法家启功的高深的书法造诣和精确的文学思维。
C.文化和书法艺术有密切的关系,书法艺术是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书法家在创作时往往会充分整合各方面的文化因素。
D.思想、语言是书法艺术的内容和需求,汉字、书写是书法艺术的载体和手段,它们渗透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要有文化内涵,要有艺术品位,还得有实际用途,因此书法作品往往是综合因素的产物。
B.《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本身就是具有很高的文学品位的作品,它们通过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来更是锦上添花。
C.文学是通过语言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思想的艺术,诗歌的一个重要使命便是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D.艺术与文学相通,现代作家如果不懂书法,不会欣赏书法,就把握不了行文的内在气韵,也就无法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世纪以来的诗歌界一直是比较沉寂的。然而,“裸体诗朗诵”等事件的发生打破了诗歌界持续已久的沉寂状态,引发了人们对现代诗命运的又一次思考:诗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古人云:“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受就没有价值。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不但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也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本质”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诗歌在本质上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古人说“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
B.人的内心情感于生活,诗人的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的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诗歌在本质上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C.虽然诗歌的本质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但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进入到普通大众的精神世界里去。
D.诗歌在本质上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要参加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就一定会写出内涵丰富的好诗。
【小题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真正的诗人,尽管生活境遇不同,而且对诗歌的本质的理解可能也有不同,但现实生活总是决定着他的诗歌情绪的生成。
B.真正的诗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他总是为生活所感动,因而获得的诗歌情绪也总是真诚的。
C.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和情绪升华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绝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D.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才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完成审美超越,就应该对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进行审美选择和情绪升华,让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情感进入诗歌。
B.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感受是有价值的,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最接近真善美、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C.诗人在完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时,正确地把握情感固然重要,但第一位的工作还是要准确认真地选择语言。
D.要在诗歌创作中实现审美超越的关键,不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