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小题1】“佳节大典”应是谁的佳节大典?()
A. 中华民族过节过年等重大节日 B. 泛指各国佳节大典。
C. 入侵者和卖国贼的佳节大典。 D. 特指国庆节
【小题2】(小题2)本段最后一句的正确含义应是()
A. 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卖国主义者将沦为乞丐。
B. 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奉行“送去主义”的恶果。
C. 形象描述亡国奴的悲惨可怜相,说明奉行“送去主义”的恶果。
D. 形象描述送去主义者充当亡国奴的悲惨可怜相,指出送去主义者必将沦为乞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27 05:2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
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眼里颇清静了,四近也寂静。但这寂静忽又无端的纷扰起来,他耳边又确凿听到急促的低声说:
“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倾耳听时,那声音却又提高的复述道:
“右弯!”
他记得了。这院子,是他家还未如此雕零的时候,一到夏天的夜间,夜夜和他的祖母在此纳凉的院子。那时他不过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讲给他有趣的故事听。伊说是曾经听得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
“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对于这谜语,陈士成便在平时,本也常常暗地里加以揣测的,可惜大抵刚以为可以通,却又立刻觉得不合了。有一回,他确有把握,知道这是在租给唐家的房底下的了,然而总没有前去发掘的勇气;过了几时,可又觉得太不相像了。至于他自己房子里的几个掘过的旧痕迹,那却全是先前几回下第以后的发了怔忡的举动,后来自己一看到,也还感到惭愧而且羞人。
但今天铁的光罩住了陈士成,又软软的来劝他了,他或者偶一迟疑,便给他正经的证明,又加上阴森的摧逼,使他不得不又向自己的房里转过眼光去。
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
“也终于在这里!”
他说着,狮子似的赶快走进那房里去,但跨进里面的时候,便不见了白光的影踪,只有莽苍苍的一间旧房,和几个破书桌都没在昏暗里。他爽然的站着,慢慢的再定睛,然而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比硫黄火更白净,比朝雾更霏微,而且便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
陈士成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伸手去摸锄头,撞着一条黑影。他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张惶的点了灯,看锄头无非倚着。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揎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他极小心的,幽静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土坑深到二尺多了,并不见有瓮口,陈士成正心焦,一声脆响,颇震得手腕痛,锄尖碰到什么坚硬的东西了;他急忙抛下锄头,摸索着看时,一块大方砖在下面。他的心抖得很利害,聚精会神的挖起那方砖来,下面也满是先前一样的黑土,爬松了许多土,下面似乎还无穷。但忽而又触着坚硬的小东西了,圆的,大约是一个锈铜钱;此外也还有几片破碎的磁片。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浑身流汗,急躁的只爬搔;这其间,心在空中一抖动,又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这似乎约略有些马掌形的,但触手很松脆。他又聚精会神的挖起那东西来,谨慎的撮着,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上面还带着一排零落不全的牙齿。他已经误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
“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下巴骨轻飘飘的回到坑底里不多久,他也就逃到院子里了。他偷看房里面,灯火如此辉煌,下巴骨如此嘲笑,异乎寻常的怕人,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他躲在远处的檐下的阴影里,觉得较为安全了;但在这平安中,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
“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魆魆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而且这白光又远远的就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决定的想,惨然的奔出去了。几回的开门之后,门里面便再不闻一些声息。灯火结了大灯花照着空屋和坑洞,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有,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
“开城门来……”
含着大希望的恐怖的悲声,游丝似的在西关门前的黎明中,战战兢兢的叫喊。
(选自《呐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月光的阴冷,四近的寂静,营造出一种阴森、凄惨的氛围,既烘托出陈士成内心的宁静、平和,又为下文他在白光引诱下去寻找银子埋下伏笔。
B.小说通过陈士成在追求功名失败后,失去常态,在幻音、白光引导下疯狂而可怜地追寻银子下落而不得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阴鸷的吃人本质。
C.“至于他自己房子里的几个掘过的旧痕迹,那却全是先前几回下第以后的发了怔的举动”是小说隐约可见的背景,交代陈士成行为怪异的原因。
D.综合全文来看,陈世成为了寻到银子,不惜一切代价,从自己屋里到城外山里,表面看是一个知识分子,内心是利欲熏心。
【小题2】理解“朝笏一般黑魆魆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文章中多次写到陈世成听到声音,请简要分析这些声音在文章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沉寂。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寂静。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包乘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②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小题1】这两段文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
A.“我”即作者鲁迅,写自己的一段经历、见闻使故事真实可信。
B.“我”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
C.“我”是作者塑的一个典型人物,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憎恨封建势力,同情劳动人民,但又无能为力。
D.B和C两项兼而有之。
【小题2】第①段文字开头和结尾都提到“瑟瑟作响的雪花声”,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衬托屋内的静,便于表现“我”的无聊,引出联想。
B.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C.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静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D.这了写雪既密又大。
【小题3】请用四个“所”字短语概括第①段文字的内容。
【小题4】“陈旧的玩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的有趣的人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②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