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蒙娜丽莎的魅力

傅雷

《瑶公特》这幅画的声名、荣誉及其普遍性,几乎把达·芬奇的其他的杰作都掩蔽了。画中的主人公原是翡冷翠人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蒙娜丽莎(Mona lisa)。“瑶公特”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期诗人阿里奥斯托(Ariosto)所作的短篇故事中的主人翁的名字,不知由于怎样的因缘,这名字会变成达·芬奇名画的俗称。

提及达·芬奇的名字,一般人便会联想到他的人物的“妩媚”,有如波提切利一样。然而达·芬奇的作品所给予观众的印象,尤其是一种“销魂”的魔力。

然而这销魂的魔力,这神秘的爱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莱奥纳多的目的,原要表达他个人的心境,那么,我们的探讨,自当以追寻这迷人的力量之出处为起点了。

这爱娇的,当然是脸容的神秘,其中含有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一个旋律的片段,两拍子,四音符,可以扰乱我们的心绪以致不得安息。它们会唤醒隐伏在我们心底的意识,一个声音在我们的灵魂上可以连续延长至无穷尽,并可引起我们无数的思想与感觉的颤动。

在音阶中,有些音的性质是很奇特的。完美的和音(accord)给我们以宁静安息之感,但有些音符却恍惚不定,需要别的较为明白确定的音符来做它的后继,以获得一种意义。据音乐家们的说法,它们要求一个结论。不少歌伶利用这点,故意把要求结论的一个音符特别延长,使听众急切等待那答语。所谓“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就在这恍榴不定的音符上,它呼喊着,等待别个音符的应和。这呼喊即有销魂的魔力与神秘的烦躁。

某个晚上,许多艺术家聚集在莫扎特家里谈话。其中一位,坐在格拉佛桑(钢琴以前的洋琴)前面任意弹弄。忽然,室中的辩论渐趋热烈,他回过身来,在一个要求结论的音符上停住了。谈话继续着,不久,客人分头散去。莫扎特也上床睡了。可是他睡不熟,一种无名的烦躁与不安侵袭他。他突然起来,在格拉佛桑上弹了结尾的和音。他重新上床,睡熟了,他的精神已经获得满足。

这神秘正隐藏在微笑之中,尤其在“瑶公特”的微笑之中!单纯地望两旁抿去的口唇便是指出这微笑还只是将笑未笑的开端。而且是否微笑,还成疑问。口唇的皱痕,是不是她本来面目上就有的?也许她的口唇原来即有这微微地望两旁抿去的线条?这些问题是很难解答的。可是这微笑所引起的疑问还多着呢: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识呢,还是处女的童贞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然而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欢乐。

在音乐上,随便举一个例,譬如那通俗的《威尼斯狂欢节曲》,也同样能和你个人的情操融洽。你痛苦的时候,它是呻吟与呼号;你喜悦的时候,它变成愉快的欢唱。

“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最飘渺、最“恍榴”、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infini)与不定(ind6fini)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对《瑶公特》(即《蒙娜丽莎》)这幅画作一般性的介绍,介绍名字的由来,并着重说明蒙娜丽莎有着销魂的艺术魔力。
B. 完美的和音给我们以宁静安息之感,摄魂制魄的音乐却用一些恍惚不定的音符故意让听众急切等待要求结论的音符进而产生烦躁之感。
C. “瑶公特”的微笑所引起的疑问很多,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还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而吸引我们的,就是这神秘。
D. 达·芬奇的艺术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就在于作品都能给予我们最飘渺、最“恍榴”、最捉摸不定的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达·芬奇创作的《瑶公特》这幅作品在当时和后世所受到的重视是因为他的销魂的魔力。
B. 作者借用莫扎特的例子意在阐述音乐创作会让音乐家寝食难安。
C. 通俗的《威尼斯狂欢节曲》会随着你的痛苦和喜悦或呻吟或欢唱。
D. 中国的诗与画和《瑶公特》一样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更为自由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从而拥有了美的感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瑶公特》这幅画的声名、荣誉及其普遍性掩盖了达·芬奇作品的魅力。
B. “瑶公特”微笑的迷人之处就是它给人的不确定性。
C. 把《瑶公特》“销魂”的魔力和音乐的“摄魂制魄”进行对比,论述了“爱娇”的。
D. 作者平生学贯中西,善于沟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结合音乐的特点来分析绘画艺术,视角独特,深入浅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7 02:0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送羊

李德霞

我和母亲赶着羊群走出村口时,日头就要坠到西山背后了。

下午,镇食品站的王站长在我们村收了四十只羊。我们村在山旮旯里,拉羊的车进不来,王站长就想从我们村雇个人往山外送羊。送一只羊两毛钱,四十只就是八块钱。母亲好不容易争来这份差事,忙喊来刚刚放学到家的我,让我和她一块儿往山外送羊。

路上,母亲对我说:“等把羊送到山外,挣了钱,娘给你买热烧饼吃,再去扯几尺布,给你缝个新书包。”我抿嘴笑着,使劲地摇着羊鞭,撵羊的劲头更足了。出村不远,从对面的山坡上围过来一群羊。母亲担心两群羊混杂在一起,叫我盯紧点。原来,那群羊是母亲娘家村的,放羊人是母亲的六叔,我叫他六姥爷。隔老远,六姥爷就冲母亲打招呼:“是凤英啊,给食品站送羊啊?”

母亲说:“是啊,是啊,六叔还没回呀?”

六姥爷把羊群撵到一边,拎着羊铲踱过来,看着我们送的羊说:“凤英,六叔跟你商量个事儿,你看行不?”

母亲笑着说:“六叔,你说。”

六姥爷把羊铲戳到地上说:“叔有十只羊,个头小一点,下的羔也少,想跟你送的羊调换几只。”

母亲一下愣住了,随即摇摇头说:“不行吧,六叔你看,我送的羊人家都涂了抹子的呀。”

六姥爷弯腰逮住一只羊,用手捏了捏羊背上的抹子,然后直起腰来,从口袋里摸出个小铁盒,得意地说:“抹子是油漆的,六叔这儿也有。六叔把换给你的羊也涂上抹子不就成了,保准你不会出事。嘿嘿。”

母亲没辙了。想了半天,母亲又说:“六叔,我送羊可是挣了人家钱的呀,咱咋能干这事?” “羊不是公家的吗?要是你自家的,六叔提也不提。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母亲为难极了。六姥爷又说:“六叔也不白求你。这样吧,调换一只,六叔给你两毛钱。”

母亲急得眼泪都快下来了。我想,是我给母亲解围的时候了。我抡起鞭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噼噼啪啪,一顿猛抽。羊群受了惊,你追我赶,蜂拥着朝前冲去。我和母亲紧撵着羊群,听不清六姥爷在背后嚷嚷什么。

出了山口,天已黑透。十几里山路,走得我两腿酸软,肚子也咕咕叫起来。

王站长早已等在村口,见我们到来,忙把我们领到村头的一个大院门口。门楼上吊一盏大汽灯,贼亮贼亮的。一辆拉羊车就停在一旁。王站长对母亲说:“大姐,你们娘俩先歇个脚,等我们装完羊,就给你钱。”母亲放松地点点头,拉着我坐到旁边的一块石头上。

几个村里人帮着往车上装羊。奇怪的是,每抓到一只羊,临上车前,王站长总要猫下腰,拿手电照照羊肚子,然后再送到车上去。我悄悄问母亲:“他照啥呢?”母亲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

四十只羊就要装完了。母亲凑过去说:“王站长,你刚才拿手电照啥呢?”

王站长不说话,提起一只羊腿让母亲看。

王站长说:“是这样的。上次,我也从山里收了几十只羊,也是雇人送到这里的,等回到食品站才发现,有一半的羊被人半道上调了包,大的换成小的,肥的换成瘦的……所以,下午在你们村收羊时,我除了在羊背上涂了抹子,还在羊肚子上加了个抹子……我这么做也是以防万一,并不是针对大姐的,哈哈哈……”

好悬啊!我和母亲相视一笑。

王站长掏出十块钱说:“大姐拿着,这是你的工钱。过年我要是去你们村收羊的话,还雇你送羊。”

母亲掏遍口袋,只掏出一块钱。母亲尴尬地搓着手说:“我零钱不够,王站长就给八块吧。”

王站长说:“不用找,拿着吧。多出的两块钱,送孩子吧。”

母亲不安地说:“那咋成啊?”

王站长伸手摸摸我的头:“小家伙,饿坏了吧?走,到屋里吃饭去!”

母亲赶忙说:“不了不了,我们这就回去。”

王站长不让,拉着我的手朝屋里走。饭是莜面鱼鱼,我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那个香啊,我一气吃下两大碗。

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悬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最后一段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又圆又大的月亮”是母亲美德的象征,也渲染了快乐的气氛,善良得到了最完美的回报,就连月亮都是又圆又大的。
B.王站长是个气量狭小的人,装羊时,每装一只羊,都要拿手电看看羊肚子上的抹子,看半道上大羊是否被人换成小的,肥的是否换成瘦的。
C.原来六姥爷过去一直多次以小易大,偷换过很多羊,他早已被王站长识破了,王站长为公的精明措施让人叹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可信度。“我”是一位线索人物,故事情节通过“我”的叙述展开,使小说更加自然真切。
E.小说涉及四个人物:母亲、我、王站长和六姥爷。六姥爷是中心人物,他给羊背加抹子衬托了王站长的精明;他提出给母亲加钱换羊,反衬了母亲的美德。
(2)在母亲“急得眼泪都快下来”的时候,“我”抡起鞭子赶走羊群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则文字,按要求回答下面小题。

想北平(节选)

老舍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五月的北平(节选)

张恨水

当承平之时,北平人所谓“好年头儿”。在这个日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在绿荫满街的当儿,卖芍药花的平头车子整车的花蕾推了过去。卖冷食的担子,在幽静的胡同里叮当作响,敲着冰盏儿,这很表示这里一切的安定与闲静。渤海来的海味,如黄花鱼、对虾,放在冰块上卖,已是别有风趣。又如乳油杨梅、蜜饯樱桃、藤萝饼、玫瑰糕,吃起来还带些诗意。公园里绿叶如盖,什刹海中水碧如油,随处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现在,这里是邻近炮火边沿,对南方人来说这里是第一线了。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万元一袋;南方人吃的米,卖八万多元一斤。穷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产之家虽改吃糙粮度日,也不知道这糙粮允许吃多久。街上的槐树虽然还是碧净如前,但已失去了一切悠闲的点缀。人家院子里,虽是不花钱的庭树,还依然送了绿荫来,这绿荫在人家不是幽丽,乃是凄凄惨惨的象征。谁实为之?孰令致之?我们也就无从问人。《阿房宫赋》前段写得那样富丽,后面接着是一叹:“秦人不暇自哀!”现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们哀亦无益何!

好一座富于东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个儿在战栗!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结晶呀,他不断的在枯萎!呼吁于上天,上天无言,呼吁于人类,人类摇头。其奈之何!

【小题1】概括《想北平》选文中北平城的特点。
【小题2】分析《五月的北平》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想北平》选文在选材和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语句做分析。
【小题4】两篇文章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3

故都的秋(节选)

郁达夫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2)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3)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4)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5)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6)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7)“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8)“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9)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

(10)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小题1】本文依次写了故都的哪些秋景?故都的秋景具有怎样共同的特点?
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景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1)段的表达思路。
【小题3】对第(2)段的理解分折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用“将近十年”突出了对北国之秋味的深重思念。
B.段中用了两个“破”字,客观地反映了北京民居的特点。
C.本段写景视角由高到低,描写细腻,有形、有声、有色。
D.最后两句即景抒情,将自己的主观情思融入了客观景物。
【小题4】第(4)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蝉鸣声的________情感。
【小题5】第(10)段划线句用了四组对比分别从烈度、________、________、色彩等角度切入,主要的效果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乡土情结

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yíng(   )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风尘碌碌,海天茫茫,更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并忙不迭地询问:“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星一月,一草一木,一时一俗,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
③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严峻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明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蕞尔:形容地方小)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输将:资助、捐献),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科学进步使天涯若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追寻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漂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梁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够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小题1】根据拼音写出第一段中的汉字: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全篇内容解释“乡土情结”的含义,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郁结在心里,无法排解。
B.对故乡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已结出硕果,海外游子纷纷为之作出贡献。
C.对故乡和祖国的深厚感情集结在心里,不会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消退。
D.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心里打成了“结”,想解也解不开。
【小题3】文章写“乡土情结”之所以要从“童年的烙印”写起,是因为
【小题4】“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对“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几项分析中,正确的两项
A.多年不通音讯,家中情况吉凶未卜,很担心。
B.外出多年未闯出什么事业,羞见家人。
C.离乡多年,一切似已陌生,拘谨不安。
D.历久始归,未尽到对父母、妻子、儿子的责任,深感歉疚。
E.不知父母乡亲如何对待游子,心中疑虑。
【小题5】请阐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小题6】文中第三段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请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一层:
二层:
三层: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巨像

聂绀弩

⑴朝晖透过清晨的薄雾,斜射在我的头上、脸上和周身。我站在一个悬崖的边沿,面前的大地像被一刀削去了似的没有了。百尺以下,是咆哮着的流泉,从那峭壁上横斜地伸出野草,杂树和丛竹,它们带着晶莹的露珠在晨风里徜徉。从野草、杂树和丛竹的掩映中,流泉送来破碎的银色的水光,和朝晖的黄金的光,和草树的碧玉的光,错杂,交织,像狡黠的少女用诚言和谎语织成的情话扰乱你的心曲一样地炫着眼睛。

⑵三三五五的村落,隐蔽在葱茏树阴里;低矮的屋顶冒出缕缕的炊烟。村路上,农夫们挑着箩筐或粪桶走着;牧童赶着牛犊;一只黄狗正在尾追一匹只狗;女人们蹲伏在水边洗菜,捣洗衣服,几个还离不开妈妈的孩子在她们背后玩耍;近一点的村子里送来几声断续的鸡啼……

⑶这一切是多么平凡!广大的祖国,多少土地上都有如此美好的春光;三十几年的时间的洪流里,登山涉水,更不知欣赏过多少日出的奇景。可是今天,这远山,这田野,这村落,这从村落走出的人和牲畜,都使我感到分外新鲜,也分外亲切。

⑷如今,我在乡村里度过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是我在乡下住得最久的一个时期。从夏到冬,从秋到春,每天每天都有青山红树,板桥月光,送到我的眼前。我曾经看见过疏林的落日,踏过良夜的月光;玩赏过春初的山花,秋后的枫色。绿杨妩媚,如青春少女;孤松傲岸,似百战英雄;高峰奇诡,平岭蕴藉,各各给人一种无言的启示。如果一个朋友,要交往越久,才相知越深,生死患难中,才有真实的情谊;自然的奥秘也应该不是浮慕浅尝所可领会的,那么,我对它们的低徊赞叹,岂不是为了我和它们有了较长的往还么?

要这样说也未尝不可,可是朋友哦,我也到过遥远的北荒,而且正是隆冬的时候。那里没有一根草,也几乎没有一根有叶子的树,没有花,没有鸟,没有河水碧绿的气味,一望无垠,是黄色的尘土,是尘土的烟雾;不然就是白得耀眼的雪的山,雪的海,雪的一切。就是这样的一个北荒,当我第一眼看见它的时候,我就爱上它了。我的血为它而沸腾,我的心为它而跳跃,我的眼泪在眼眶外变成了黑色的泥土!为什么呢?它是我们祖国的土地呀!是真正的古老的祖国的土地呀!虽然我和它们是这样生疏。

⑹今天日本强盗踏进了祖国的田园,祖国的禾苗被他们的战马啮食了,车轮碾倒了,炮火烧焦了!祖国的大地整块整块地在魔手底下,铁蹄底下,喘息、呻吟、颤抖、挣扎、愤怒!强盗所到的地方,纵然也是春天吧,我不相信太阳仍旧是温暖的,夜晚仍旧有星星和月亮;也不相信地上有绿的草,红的花,树林里仍旧有黄莺,麻雀,蚱蜢或毛毛虫;更不相信屋顶能冒出炊烟,村路上还有顽皮的孩子。

⑺然而那些地方是我们的呀!一想起那些受难的土地,自己的家乡,脚印到过和没有到过的地方,一面为它们担忧,为它们痛苦,后悔平常没有留心它们,没有和它们周旋缱绻,给予应该给予的热爱,一面也就对这自由的天地,增加了无限的情感。虽然明知失去的土地终会回来!

⑻太阳渐渐升高了,长空显得更为明净,村路上的行人也更多了。农妇们从什么地方抬来几个担架,那上面大概是伤病的战士,向那水边的一个村子里走去;那村里有一个大祠堂,是我们的战地医院的所在。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什么歌;歌声传到我的耳边,已经很微弱,但是还仿佛听见了这样的词句:“抬伤兵,作茶饭,我们有的是血和汗……”两个女兵从那村子里出来,手挽着手、脚步和着脚步,大踏步地从那桥上走过。她们和那些农妇们打招呼,询问担架上的病人,接着也唱着什么歌走开了。

⑼三十几年,我都过着一种个人生活,不知是什么东西把我和别人隔绝了。我不知道世界是什么,人类是什么,它们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每天我在人海里浮沉,其实只是一个荒岛上的鲁滨逊。

⑽可是今天,我多么高兴呵,从那些农妇们、女兵们那里,突然发现了我自己!我和他们在一块儿工作,我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从他们身上,可以找到我的心和手的直接或间接的痕迹。我再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和世界,和人类是一起的:尤其是和这些为祖国争生存争自由的人们,抢救着祖国的每一块失去的土地的人们,创造新中国、新人类的人们是一起的!我多幸福哇,和他们一样,我也有肉、有血、有汗、有体力、有智慧;我把我献出来,而他们并不拒绝我,并不把我当作一个陌生人看待!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生活在人们中间,虽然我是这么渺小,我的力量又这么微弱!

⑾我站在悬崖边上,昂着头,挺着胸,手插在腰里,眼望着远方:朝日从远天用黄金的光箭装潢着我,用母亲似的手掌抚摸着我的头,我的脸,我的周身;白云在我头上飘过,苍鹰在我头上盘旋,草、木、流泉和小鸟在我的脚下。晨风拂着崖边的小树的柔枝,却吹不动我的军装和披在身上的棉大衣。我一时觉得我是如此地伟大,崇高;幻想我是一尊人类英雄的巨像,昂然地耸立云端,为万众所瞻仰。过去的我,却匍伏在我的面前,用口唇吻我的脚趾,感激的热泪滴在我的脚背上。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三日

【小题1】第⑵段描写的景物所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如何理解“要这样说也未尝不可”这句话?
【小题3】第⑻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为什么以“巨像”为题?
【小题5】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有实景描写,又由此及彼,引发了联想和想象。
B.本文采用的是触景生情,以事显情和情景交融的手法,感情朴实而真挚。
C.结尾运用比拟手法,写“朝日”装潢、摸抚着我,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D.因为作者走过很多地方,欣赏过很多美景,所以才让他分外珍惜乡村生活。
E.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形象生动,通过议论抒情主题鲜明。
F.本文构思巧妙,故事情节委婉曲折,引人入胜,人物性格饱满,形象高大。
【小题6】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结合第⑹段加以赏析。
【小题7】本文和《想北平》(或《故都的秋》)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请分别找出一例并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