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七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小题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 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B.颔联承上文“千山”,是写山。这两句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C.颈联承上文“万水”,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给客观景物涂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D.尾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三军”是指海陆空军。
E.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
【小题2】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找出两种作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20 12:0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黄鹤楼

***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27年春

(注)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路线断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那年的春季(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④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个“锁”字,连结两山大江,不但形象地描绘了龟蛇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
B.上片多用叠音词。突出景物广阔、漫长、沉郁的特点,勾勒出一幅萧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面。
C.下片一个“逐”字,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
D.此词写黄鹤楼不落前人窠臼,开首就从小处着笔,随后又作具体描绘,烟雨江山莽莽胜境。继而引用神话传说,最后抒发登临感受。
【小题2】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为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小题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小题2】下列对该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抒情;下阕忆往事,重在抒情言志。
B.上阕中“谁主沉浮”的理性诘问,反映了***探求宇宙奥秘的魄力。
C.追忆往昔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一事是在与今游同一特定的环境中发生的。
D.下阕通过忆往昔峥嵘岁月、指点江山等情状,显现出了词人当年的豪迈气概与战斗精神。
【小题3】下列对该词的写作特色的赏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阕移步换景,写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气氛。
B.景物无自生,唯情所化。这首词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C.风格即人。这首词既具壮丽的奇观,又富深广的内涵,正是青年***的光辉写照。
D.***虽然一反古诗词的悲秋情调,写乐景抒豪情,但他的内心也是惆怅的。
【小题4】(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词的上阕中的“看”字有何妙处?
【小题5】(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这首词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