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爷
幽兰
八爷的倔闻名八百里秦川。分地分牛那年,儿子只说了声想去做点儿生意,八爷当
天与儿子分了家,谁劝都没用。近几年儿子弃农办 厂当了厂长,成了乡官县爷也敬的财神,八爷仍死守黄土倔着过。
这天儿子坐着小车回来看爹,车停在门口人刚下来,爹出来了。
“爹!”
“这年头儿啥爹不爹?走,转嘎去!”
八爷一反常态,带笑不笑地拍了拍儿子的肩。于是,八爷前头走, 儿子后面跟,一路到了南山坡地。八爷在地头坐下了,儿子也只好坐下,八爷看地,儿看爹。
这地是儿子的责任田,多年没种长了一地茅草。
“厂长……”
“爹!”
“哪里哪里!今儿个你是厂长,我是农民,咱心平气和说些话,有 啥不好?”
“爹……”
“厂长,这是你的地?”
“爹!我忙……”
“噢,你是厂长,我忘咧。这些年,你办厂挣了多少钱?”
“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不说,存了二百万,爹,我不想让你再种地咧……”
“先不说先不说,叫我算嘎子。二百万,一季粮食卖五百,一年两季一千,你帮我算嘎子,二百万有多少个一千?”
“有……两千个。”
“就是说,你厂长几年光景顶我老汉种两千年的地。我今儿个才 明白,当初错怪你了。”
“就是嘛!爹。”
“听说有钱就能买粮食?听说不管干啥的人都还是要吃粮食?”
“这还用问,有钱啥都能买。”
“你一月买粮花多少钱?”
“沾粮的都算?”
“沾地的都算,酒、烟、点心……”
“至少两千元吧!”
“就是说,要有二十四个种地的人不吃不喝才能养活一个挣钱的 人!”
“爹……”
“算透才心明。我再问你,这钱是咋来的?” “政策允许,合法合理,挣的!” “这我知道。我是问钱这东西是咋来的?”
“货币……唉,这我跟你说不清,反正是造钱机器造出来的。”
“能挣多少就造多少?” “不是。” “那就是钱能生儿子,越生越多?”
“也不是!”
“那就是固定有数,一伙人抢来抢去,抢到手的就有吃喝啥都有? 怪不得挣钱的人越来越多,种地的越来越少。”
“爹!这是现实。”
“要是都去抢钱,没一个人种地,这抢到手的钱还能买啥?”
“这……”
“我老是在想,钱越来越多,能人越来越多,这黄土咋还是老样子?这麦穗还是一株秆挑出来一个,咋不能长出十个百个千个?世人万变,咋就不能变成不吃粮食的人?比如吃这茅草,吃风屙沫,喝凉水拉稀。”
“爹!”
“不说了。你今儿个回来做啥?”
“一来看爹,二来想和爹商量一下,我这片地和爹那片地要起厂子,乡里已经批了……”
“那让我做啥?”
“你啥都不用做,我是你儿子!”
“好。我去问问先人。”
八爷笑吟吟走到先人的坟前,跪下来磕了几个头,说了几句话,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录音机放在坟头上。然后八爷站起来,一头撞向墓碑……
后来人们才知道,八爷真倔的时候是不刮风不打雷,而且很讲道理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八爷的倔闻名八百里秦川”,一方面突出了八爷“倔”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为结尾写八爷撞墓碑而死埋下伏笔。
B.平时以倔闻名八百里秦川的八爷,破例与儿子进行了一场平等的对话,是因为八爷发现儿子事业成功了,自己想与儿子缓和矛盾。
C.小说从头到尾运用了对话描写,突出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硬朗,富有弹性,有着诗一般跳跃的节奏和明澈晓畅的思辨风格。
D.小说是一篇纯粹的农民式的“天问”,集中反映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某种积淀,表现了人类的生活本能和对土地的忧患意识。
【小题2】八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八爷用生命发出呐喊:“谁来种地?”八爷的死有什么意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1 04:00: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动漫行业的发展最早起步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7年建厂后摄制的动画片《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等作品制作精良,取得了良好的反响。90年代之后,以日本动漫为代表的海外作品大量涌入中国,使国产动漫一度失色。进入21世纪,为了提振国产动漫,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动漫品牌。在政策推动下,一系列国产精品动漫如《秦时明月》《熊出没》陆续问世,掀起收视热潮。此外,全面放开二胎预计将使我国在未来5至8年再次迎来生育高峰,新增受众有望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动漫设计制作占据产业链上游,通过向中游动漫平台或发行商出售漫画版权获取收入 中游发行渠道收入则由作品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组成。由于动漫内容的延展性强,衍生品市场的销售成为动漫产业收入的主要增长源,其中动漫玩具占据了衍生品市场的半壁江山,、此外,影视游戏开发商通过将具有影响力的动漫内容二次创作改编成电影、游戏等的方式也将获得可观的票房收入及流量导入。由此可见,优质动漫内容占据产业链核心地位,而衍生品市场的繁荣也对国产动漫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5年动漫行业分析报告》公布数据显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动漫作品中,国产动漫占11%,6成以上被日本动漫占据。此外,由动漫星空统计的2015年动漫排行榜中,Topl0席位全部被日本动漫垄断。
(摘编自《2016年中同动漫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材料二:
国产动漫沉寂了许多年,直到最近几年才被一系列高口碑、高票房的动画电影点燃,自此踏入了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 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动漫行业的传播和发展
2014年年初,《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电影取得了2.47亿元的票房收入,刷新了之前由《喜洋洋》系列动画电影所创造的票房纪录,拉开了国产动画电影爆发式增长的大幕.该片是《熊出没》电视动画系列的第一部贺岁影片,同时也是国内首部3D动画大电影,电影剔除了《熊出没之夺宝奇兵》为人所诟病的消极因素,以精妙的剧情、精良的制作吸引观众,成为当年全家档优秀动画电影、
2014年的最后一天,一部叫《十万个冷笑话》的电影登录院线。该电影取材“有妖气”网站的原创漫画“十万个冷笑话”,漫画在电影上映前就有15亿次网络点击和7300万完整阅读人次=上映仅一天半就实现盈利,票房最后统计为1. 19亿。它是我国第一部“众筹”电影,同时也是国产“第一部票房过亿的非低龄国产动画电影”

(摘编自《2017年我国动漫市场规模分析》)
材料三:
今天,“首届全国动漫美术作品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全国美展系列中首个动漫节展。此次展览不仅有年轻动漫创作势力入选,也吸引了包括香港漫画之父黄玉郎、享誉日本的唯美派漫画家平凡等大腕级动漫名家的作品参展。
广州是全国动漫重镇,在中国动漫业的发展上,广州军团可谓赫赫有名,建设“动漫之都”,已纳入广州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通过举办各种与动漫相关的展览活动,将更多的动漫人才吸引到广州,将更多的动漫资源汇集到了广州。广州从2008年开始举办中国国际漫画节,至今已举办了10届,日均超过5万人次,使该节成为中国漫画行业的国家品牌:
2000年年初,广州青少年中就已经开始流行cosplay、组织同人社团,甚至还自费出版漫画作品,领全国风气之先。不过,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还在于政府的重视与扶持。早在2006年,广州就将动漫、软件作为重点产业打造,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原创动画片播出补贴等优惠政策。从2007年起五年内,广州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用于扶持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
(摘自谭敏《打造广州动漫文化梦工厂》,2017年12月15日《广州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动画片,播m后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反   响,后来国产动漫曾受到外来作品的巨大冲击。
B.在整个动漫产业链中,动漫设计制作虽位于产业链的下游,但其仅依靠出售漫画版权获取收入,比中   游发行渠道收入以及衍生品市场获得的收入少。
C.2007 -2015年的9年间,国产动画票房虽有两个年份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一直低下进口动画票房,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D.《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等一批国产动画电影,赢得了好口碑、高票房,使沉寂多年的国产动漫迈进了高  速发展的道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2015年动漫行业分析报告》公布的数据及动漫星空统计的2015年动漫排行榜可知,无论是最具影响力的动漫作品数量还是Topl0席位方面,日本都远超我国。
B.目前我国动漫发展拥有诸多有利的条件,其中庞大的网民规模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是促进   动漫产业持续发展的原因。
C.由材料二可知,自2011年起的5年里,伴随着国产动画票房的逐年升高,国产动画占比也呈现逐年增   大的趋势,其中2015年约占到整个动画市场的一半。
D.动漫电影《十万个冷笑话》取材于网络热门原创漫画,它的成功上映表明具有影响力的动漫内容经过   二次创作改编成电影,是可以获得好的票房收入的。
【小题3】作为全国的动漫重镇,广州动漫的发展走在了前列,其中有哪些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的经验?请结合材料三进行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面 子
杨轻抒
①别的老头儿退休如鱼得水,提笼架鸟品茶打小牌,乐得清闲,活得有滋有味。惟有赵爷浑身不对劲。想想退下来之前,自己管着百来号人,心情不好,对下属惊天动地般吼几嗓子,谁也没显出不乐意来;如今退了,在家虽也是头号人物,是一家之长,却根本无从表现家长权威——现在的年轻人在单位或许还能老老实实甚至唯唯连声,在家却脾气大得吓人。几回交锋,均以赵爷一败涂地告终。自此,赵爷小心翼翼不敢轻试其锋,因此,赵爷心里那份别扭就别提了。
②赵爷与狗结缘起因纯属偶然。
③那天,赵爷正站在巷口看天上那轮惨白惨白的太阳,忽然,一声惊天动地的狗叫有如半空响起惊雷:“嗷——”吓得赵爷猛一哆嗦,头皮直发麻。抬眼望去,只见一只脖子上还拖着半截铁链的壮如小牛的狼狗正从巷口追着一个惊慌失措的年轻人而来,眼看惨祸就要发生。这时,才回过神来的赵爷不知忽然从哪儿冒出一股勇气来,一个箭步蹿了上去,双臂一张,威风凛凛往狗身前一站,那神态宛如一尊天神。那狗一时竟呆住了,忘了咆哮,直瞪瞪地盯着赵爷,盯了足足一分钟。那狗忽然把头低了下去,粗大的尾巴也软了,不由自主地摇摆起来,还挨挨擦擦地上前直往赵爷身上蹭。
④躲在一旁的年轻人不住地抹着额头的冷汗,嘴里不住地说道:“谢天谢地,谢天谢地!”伸手来扶赵爷,竟扶不动,原来赵爷腿都僵了。
⑤赵爷大无畏的勇敢精神避免了一场不幸事件的发生,使得四邻肃然起敬。但谁也不知道赵爷到底用什么绝招降服了狼狗的。问起,赵爷认真想想,却不无遗憾地说:“其实,那一刻我只想对它说:‘我比你位置高!’”
⑥赵爷的话有几分真实,谁也不敢肯定,但赵爷能镇住恶狗的消息却不胫而走,赵爷一觉醒来便成了民间奇人。于是就有远近养狗的来请赵爷现场献技。开始的时候赵爷还心底发虚,谁知竟屡试不爽,于是信心大增,逢请必到。赵爷当选为当年爱犬协会主席。
⑦赵爷一辈子也实在没什么特别的光彩,没想到老来竟意外地辉煌起来,这不能不说是有赖于狗的功劳,赵爷对狗的感情自是不必多提了。然而谁也没想到,赵爷的死也因为一只狗,算是应了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⑧新建的狼狗驯养场聘请赵爷当顾问,赵爷也正值春风得意,便欣然应允。
⑨场里新进一批才从深山老林里捕来的狼狗,虽不甚高大却极凶悍,而且不像一般狼狗见人就肆意咆哮,而是用高傲与仇视的眼光直盯着你,盯得你心底发颤,让你感觉面前站着的不是狗,是神,是灵。赵爷吃亏在他并不了解这种狗的特点,一如既往地往狗面前一站,面含冷笑,和狗对视。谁知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赵爷额头已密密地布满了汗珠,面色潮红,腿也开始发颤,那狼狗依旧丝毫没显出退却的样儿。二十分钟、三十分钟过去了,旁人见赵爷脸色惨白,目光散乱,热汗滚滚,正待要冒险上前去扶,赵爷已猛地一个哆嗦,一头栽倒了。
⑩赵爷倒下去就再没起来,临终前只说过一句谁也不懂的遗言:“那不是狗!”
⑪尽管这句遗言太玄奥了些,却并不影响人们对一代奇人的尊重与敬畏,自愿为赵爷送葬的人足足排了一条巷。
⑫“赵爷真有面子呢!”几个退休老头由衷地感叹。
【小题1】分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小题2】赵爷是一个喜欢显示权威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一点?
【小题3】本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文中的两处对比,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小说以“面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民”政治的当代意义
姜志勇
“民”是国家构成的基本元素,也是政治制度建立的基础,一般来说,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不同的“民”之理论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的哲学王统治的国家是建立在把“民”分为普通人、兵士和卫国者三个阶级且只有卫国者才能有政治权力的理论预设之上的。雅典城邦制度中“民”分为公民、自由人和奴隶,只有公民才是城邦的主人,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更为值得思考的是,“民”之理论的变化也是政治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和动力,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天赋人权、人是具有天赋权利的人等现代“民”之理论的形成,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变迁的重要特点也体现出“民”之理论的不断衍变,产生了包括国民、公民、新民、人民等表述“民”之不同内涵的词语,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们都把“民”之理论的重新诠释和解读放在建构新的政治制度的突出位置。
儒家“生民”政治对于“民”的理解是“民”生于“天”,“君”立于“民”,“君”为民“用”,“君”“民”平等,但它又不同于自由主义对“民”的理解。自由主义理解的“民”是政治上平等、具有不可侵犯的天赋权利的“民”(公民)。“生民”对“民”的理解除了考虑政治上的平等之外,还关注经济问题。在西方契约论中,政治上平等的人不论穷富都一致欣然签订财产权不可侵犯的契约,而在“生民”政治中,国家诞生时就具有保障弱势群体生存的重要职责。在这个意义上,“生民”相较“公民”来说其涵义更丰富,在“生民”的理论基础上会更容易建立福利制度。“生民”政治的涵义包含“生民之道”,儒家的“生民之道”在关注弱势群体生活上类似西方的福利政策,都要求通过政府干预来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福利政策面临保守主义的激烈批评,弗里德曼认为“福利计划会减少自由,一个社会把平等放在自由之上,其结果是既得不到平等也得不到自由”。诺齐克认为“国家在最初产生时所履行的保护功能是唯一能被证明其合理性的功能,任何扩大政府职能的企图都会侵犯个人权利”。保守主义者对福利政策的批评主要是其对自由的侵犯,这种自由是拥有财产的权利和自由,因为保障穷人的福利必然要向富人征税,而这是启蒙时期的契约论所没有规定的,无论是霍布斯、洛克还是卢梭,其契约论都是平等的人签订契约,这些平等的人是政治上平等的,没有考虑经济上的不平等。这就为今天福利政策的提出留下了理论上的难题。加之福利政策的实施在现实中所造成的一些问题,例如新的特权阶层的出现、财政负担加重、人们对政府的依赖增强等,使得保守主义者拥有更多批判的理由。相对于西方的契约论,“生民”政治的理论预设了“生民之道”,保障民生是政府的天生职责,也是“生民”政治自身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实施“生民之道”不需要像新自由主义者那样去寻找理论支持。当然,相对于“公民”在理论研究上的深刻及现实涵义拓展方面的丰富,关于“生民”的研究要粗糙得多,但这不能掩盖“生民”这种“民”观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即使在和“公民”理论比较时也依然存在。
以上对“生民”理论的分析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生民”因其具有独特政治涵义而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被遗忘。因为这种“民”是和大一统的国家专制制度不相应的,但在21世纪的当代,封建专制制度早已被革除,在维护民权、实行民主、保障民生成为时代要求的情况下,重新重视、研究“生民”政治,是否能对中国今后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有所启发、助益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且从以上分析来看,“生民”因其是中国儒家本有的概念,对它的研究也能为民主与儒家思想的相接、相通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
(选自《被遗忘的政治理想——儒家“生民”政治思想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是以“民”为基本元素构成的,国家的不同政治制度都是以不同的关于“民”的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B.“民”之理论的变化可以带来政治制度的变迁,现代“民”之理论的形成就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C.自由主义对“民”的理解只考虑政治上的平等,“生民”对“民”的理解除了考虑政治上的平等外,还关注经济问题。
D.保守主义者批判福利政策的理由是其实施造成了诸如新的特权阶层的出现、财政负担加重、人们对政府的依赖增强等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柏拉图认为“民”分为普通人、兵士和卫国者三个阶级,且只有卫国者才能有政治权力,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哲学王统治的国家。
B.中国近现代“民”之理论的不断衍变,产生了包括国民、公民、新民、人民等表述“民”之不同内涵的词语,这在政治制度变迁中都有体现。
C.在“生民”政治中,国家不但要求政治上平等的人不论穷富都要承认财产权不可侵犯,而且在其诞生时就具有保障弱势群体生存的重要职责。
D.启蒙时期的契约论都只考虑到人在政治上的平等,并没有考虑到现实中人在经济上的不平等,这就给保守主义者批判福利政策提供了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生民”政治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认为“民”生于“天”,其内涵包括君民平等、施政为民等方面的内容,这与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解高度一致。
B.基于对“民”之理论与政治制度的密切关系的认识,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们都把“民”之理论的重新诠释和解读放在建构新的政治制度的突出位置。
C.因为“生民”政治的理论本身就认为保障民生是政府的天职,所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福利制度,不需要像新自由主义者那样去寻找理论支持。
D.为促进我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在维护民权、实行民主、保障民生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儒家思想的精华,我们应大力加强“生民”政治的研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著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工匠精神”可以使人在工作中提升与完善自我。
C.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拥有踏实、专注、持之以恒等精神品质,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D.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E. 中国古人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小题3】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的“礼治”思想
①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②以“礼治”为表征的儒家法治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首先,德主刑辅。这是儒家关于德刑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孔于主张“为政以德”,注重道德教化,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严刑峻罚虽然能起到威慑作用,使人们不敢犯罪、但是内心却认识不到犯罪的可耻;以道德教化人们,人们有了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刑罚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独尊、迷信刑罚,他的宗旨是重德轻刑。所以孔子主张,治国要“宽猛相济”,德刑相辅相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最后实现“胜残去杀”“必也无讼”的理想状态。荀子提出“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提倡道德,主张少用刑罚。董仲舒明确提出“刑者德之辅”,把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明确提示出来,即德主刑辅。
③其次,礼法融合。儒家的“礼”是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的外化,“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儒家以“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为人们需要遵守的国家之“礼”,“肯定礼是治国之本,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政治法律的根本指导原则”。孔子重视礼之本,反对礼流于形式。“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成。”他提供“为国以礼”,认为国家政令是人们必须遵守之礼,所以失礼就要接受惩罚。在孔子这里,初步体现了礼与法相融合的倾向。真正奠定礼法融合思想基础的是荀子,他既反对儒家重视礼冶而轻视法的作用,又反对法家重视法冶而忽视道德的作用,而把礼与法相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开礼法融合之先河。
④最后,情法互补。儒家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建立其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德主刑辅、礼法融合。这一前提,肯定了人情在懦家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儒家看来,以亲情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定远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所以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国法的制定以伦理纲常为指导原则,同时又是伦理纲常的具体化”。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之法才会有生命力,“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法与人情相结合,才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只有符合人情之法才是公正的,以人情为基础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人们所信服。
⑤儒家的法治思想与法家有所不同,它极少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而是以一种防患于泰然的法——“礼”法加以约束,使人们自自觉地守法,而非被动地惧法.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法学的礼教中心、义务本位、家族观念、伦理法治等价值和特质”,而这正是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所以有学者认为“孔孟才是中国司法界的真正祖师,儒家学说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节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但直到西汉时期“德主刑辅”的思想才产生。
B.被儒家视为治国之本的“礼”以“仁”这一思想为核心,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
C.儒家肯定人情在法治思想中的地位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提倡法中有情、情法互补的法治。
D.儒家主张用防患于未然的礼法而不是刑律狱讼约束民众,以使人们能守法而非被动惧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列举孔子等几个儒家学者的观点,论证了儒家法治思想中德主刑辅的主张。
B.文章第四段中的三处引用都是为了证明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这一观点。
C.文章第五段通过对儒家与法家法治思想的比较,进一步论述了儒家法学强调以“礼”来约束人们行为这一观点。
D.文章从德主刑辅、礼法融合以及情法互补三个维度,论述了儒家法治思想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只要以“宽猛相济”的理念来治国,就能达到教化残暴之人进而废除死刑、没有诉讼的理想状态。
B.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主张礼法融合,可见他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还吸取了法家的思想。
C.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以人情为基础制定的律法才会有生命力,才会保持公正而为人接受,让人信服。
D.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为当今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见中国的法治精神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