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RISPR—Cas9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这一基因编辑工具革新了实验室的生物技术,有助于疾病研究和加速药物研发进程。该技术还显著影响了基于微生物的工业生产和粮食作物开发。但是真正让它一举成名的却是将其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的编辑。2016年,来自四川大学的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开展了人体临床试验,标志着CRISPR—Cas9技术从此开启了人类基因编辑的新纪元。

CRISPR这一叫法是90年代由西班牙科学家FrancisMojica首次提出的,他通过深入研究首先发现,细菌和古生菌DNA中一连串作为原始免疫系统基础的重复序列,能够帮助细菌“记录”病毒入侵者的DNA;Cas9是一种蛋白质,可以识别在CRISPR中存储的特殊序列,并通过序列匹配剪切所有的DNA。

虽然CRISPR—Cas9在90年代就被发现,但直到2012年,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科学家詹妮弗·杜德纳和艾曼妞·卡朋特才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这篇文章介绍了当CRISPR—Cas9这一体系从细菌中取出,再引入那些组成更复杂动植物的真核细胞时发生了什么。“在真核生物中,当你剪切DNA时,你会激活一种修复机制,从而开启了重写DNA的可能”。

(摘编自《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是如何改变世界的?》,新浪医药2018年3月5日)

材料二: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酸奶公司Danisco就开创了CRISPR的早期应用,当时科学家们使用早期版本的CRISPR来对抗牛奶和酸奶中的主要细菌,该细菌总是被病毒感染。那时候,CRISPR技术仍不成熟。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急需使用CRISPR保护粮食和农产品免受新细菌的侵害。基因编辑可以使种植更加高效,可以缓解马铃薯和西红柿等主要作物的全球短缺状况,也可以创造出不受干旱和其他环境影响的作物。基因编辑会影响我们吃的食物,因为食物基因被编辑以后,食物有可能携带更多的营养物质或可以在杂货架上保存更长时间。

另外,运用CRISPR技术还可以生产更精瘦的家畜。2017年10月,北京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使用CRISPR对猪肉进行遗传工程改造,使猪体脂肪减少了24%。研究人员将小鼠基因插入猪细胞中,这样猪可以更好地调节体温。

(摘编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争议和未来》,搜狐科技2018年2月23日)

材料三:

不久前,霍金在其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提到,未来将出现被改动基因的“超级人类”,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会增强,甚至将提高智力和寿命。而霍金恐怕也没想到,他所想的未来竟然在其离世后不到一年就来了。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对于这项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人们的反应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

霍金在其遗作中说过,如果一部分人变成了“超人”,作为普通人将只有两条出路,一是随着基因改造技术的普及,“普通人类”将会逐渐消失,都变成经过基因改造的“超人”;二是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无法通过基因改造进行提升的普通人类将变得“可有可无”,普通人类将会被“奴役”或是面临清洗。

关于改变基因来避免某种疾病的做法,是否能够取得效果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旦基因编辑不完全,那么非但无法预防疾病,反而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像此次对CCR5基因进行编辑以预防艾滋病的做法,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穆斯努鲁提出“没有正常的CCR5基因的人会面临感染其他病毒的高风险,比如西尼罗河病毒,死于流感的风险也会增加”。

而在其实际效果之外,还存在十分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有学者认为以任意手段暂时或永久增加人体机能是十分“可怕”的,不光有学者对其担忧,前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也做过相应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民众也对基因编辑技术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摘编自《抵制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到底在恐惧什么?》,《智能相对论》2018年11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FrancisMojica首先发现的CRISPR—Cas9技术,之所以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的编辑。
B.当科学家从细菌中取出CRISPR—Cas9,再引入组成更复杂动植物的真核细胞时,剪切DNA便会激活一种修复机制,从而开启了重写DNA的可能。
C.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酸奶公司Danisco就开始将CRISPR技术应用于人类食物生产这一领域,但早期应用阶段的CRISPR技术还不成熟。
D.霍金在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曾预言,若部分人变成了“超人”,基因技术的发展最终将造成普通人类要么变身“超级人类”,要么被奴役或面临清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积极角度对基因编辑技术的价值和作用有所肯定,认为这一技术对粮食作物的生产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B.基因技术不仅可以生产更精瘦的家畜,还能缓解马铃薯和西红柿等作物的全球短缺状况,且使食物携带更多的营养物质或保存更长时间。
C.专家穆斯努鲁对此次贺建奎基因编辑免疫艾滋病婴儿事件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没有正常CCR5基因的人会面临感染其他病毒的高风险。
D.对基因编辑技术以任意手段增加人体机能的做法,一些学者和部分受访民众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并表达出不同程度的担忧。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5:49: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忆人
张铭书
那天的事有些怪。
上午九点左右,我从单位出来沿着一条街匆匆往前走,走到下一个路口时,不由停下步子,拿不准是继续往前走呢,还是应该拐个弯儿。我问自己,你准备去做什么呢?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接下来,我连自己是谁都记不起来了。我从一块橱窗的玻璃里照见了自己,里面映着一个约莫三十岁的神情沮丧的男人。我问,这男人是谁呀?橱窗当然不会回答,于是我转过头问身边的一个行人:“喂,我是谁?”那人打量我一眼,突然撒腿就跑。我望了一眼头顶的太阳,想,难道我是突然降临到地球上的一个外星人吗?
这时一名警察出现在我面前,先前被我吓跑的那位行人指着我对警察说:“就是他!他是个疯子!”
警察将我带到了派出所,他们翻遍我全身的口袋,也没找出任何能证明我身份的东西。
这时我才真正害怕起来。我意识到自己同这个社会的所有联系被割裂了,沦为世界的一个孤儿,这是一种巨大的恐怖。
这时从旁边办公桌走过来一个年轻的警察,对着我的脸端详了好久,又让我站起来看了看身高,对其他警察说:“他可能是苏老板的儿子,一星期之前苏老板已报过案,他儿子苏威想买辆法拉利跑车,结果苏老板只买给他一辆帕萨特,苏威一生气将车砸了,然后跑得无影无踪。苏威平时有吸毒的行为,有时脑子会不太清醒。说不定就是他。”别的警察就说:“那就快给苏老板打电话吧。”
我一听原来自己是一个如此有钱的人,不禁非常得意。
不一会儿,苏老板的电话接通了,说,他儿子的尸体已经找到了,不必麻烦警察了。
我的心情非常失落。
办公室里进来一位少妇,她用轻柔动听的声音问:“听说你们这里有一位找不到家的男人是吗?我老公爱喝酒,喝多了酒就不记事儿,昨晚跑出去至今没影儿,我想是不是他?”
警察朝我一指:“就他。自己看吧。”
那位少妇丰腴而妩媚,娇艳欲滴。她带着一股香气朝我走过来。我高兴得眼睛放光。
但她还没到我跟前就扭身走开了。
我心里难过极了。惆怅万分。
一位居委会大妈来办公室办事,看到了我,好奇地瞧了又瞧,嘴里不住嘟囔:“这个人看起来好面熟呀!上个星期,我们小区大白天招了小偷,被看车棚的老李发现了,两人扭打了一阵,老李打不过他,让他跑掉了,我听到吵嚷赶过去时,远远看了小偷一眼,和这个人非常像!”
办公室的警察们全都警惕地盯着我,眼神儿一下全变了。一个警察掏出手铐,将我铐在椅背上,然后对居委会大妈说:“你快去叫来管车棚的老李辨认一下,看是不是小偷?”
我吓得从椅子上瘫下来,想,哪怕是个民工也好呀,怎么偏偏是个小偷呢?实在命苦!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不大一会儿,居委会大妈和一个老头儿进来了。大妈喘着粗气,说:“老李,你看这人是不是前几天跟你打架的那个小偷?”
老李的目光如刀子一样恶狠狠地朝我戳了过来。然而那目光碰到我后马上变得柔软起来,他笑眯眯地说:“这不是张小鱼吗?你怎么在这儿?”
大妈:“原来你们认识呀?”
老李:“岂止认识!我跟他爸是战友。经常到他家里喝酒,他是我看着长大的。”
一个警察赶忙过来帮我打开手铐。
我听到自己并非小偷,心情放松了些,但仍记不起老李这个人,望着他不住地摇头。
老李显得比我还急,掏出手机摁了一串号码。
打完电话,高兴地对我说:“通知你爸了,你爸说你媳妇一会儿就来接你。”
我不由对张小鱼这个人起了兴趣,问:“张小鱼是干什么的?是个怎样的人?”
老李:“是个办公室小职员,心眼不坏,但也没多大本事,普普通通一个人儿。”
半小时后,进来一个几乎可以忽略性别的瘦小平淡的女人。老李说:“你媳妇接你来了。”
我傻愣着,认不出她是谁。
那女人很生气,突然冲上来,照着我的脸响亮地掴了一巴掌:“我让你跟我装蒜!”别看瘦小,手劲可不小。
这一巴掌让我眼冒金星。
等金星消散以后,我突然记起她叫王金萍,是我的老婆,同时也是一位内科医生。
王金萍打完我后抹了几把泪,对其他人说:“他这是暂时性失忆症,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造成的。”
我跟在王金萍后头走出派出所的时候,突然想起不知从什么书上看过的一句话说,人生从来不像臆想中那么好,也不像臆想中那么坏。我虽不是有钱人,无权无势,也没有一个漂亮的老婆,但我也不是一个小偷。这样,老天就算很照顾我了,很好。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连自己是谁都记不起来了,只好向身边的行人询问。行人被“我”的怪异行为吓跑并报警,“我”被行人和警察认定是个疯子。
B.“我”向往自己是富人的儿子,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丰腴而妩媚的少妇,认为自己哪怕是个民工也行,坚决不愿意自己是一个小偷。
C.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我”被怀疑为小偷前后警察的不同态度,看车棚老李前后神情的变化……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跌宕,主题鲜明。
D.失忆人的经历固然令人同情,但工作压力只是病症的诱因,真正的根源在于个人的欲望。小说就是要告诉我们:直面现实,脚踏实地,方能幸福生活。
【小题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说:“人生从来不像臆想中那么好,也不像臆想中那么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的?请结合小说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耶鲁村官”秦玥飞
2011年,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是出人意料地到湖南衡山县当起了大学生村官。
一位国外名校的毕业生,怎么会想到回农村当村官?在一些公共场合,常有人会向秦玥飞抛出这一疑问。
“我选择回国服务农村是很自然的事。”秦玥飞坦言,一百多年前,耶鲁大学就有一批身怀家国情怀的中国留学生,如工程师詹天佑、经济学家马寅初等,毕业之后都选择回到祖国,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帮助国家发展,帮助老百姓改善生活。
这对秦玥飞的触动非常大。他说,毕业之后回到中国农村,希望本科所修的政治学、经济学两个专业,能在中国的公共服务领域里,寻找属于他的一片天地。
风俗***后,他做了大量调研和数据收集,总结了以前的经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光投钱不行,还得有产业。
白云村有许多油茶林,过去农民榨出的山茶油不经提纯,每斤只能卖到五六十元。去年10月,秦玥飞成立了衡山白云深处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外地专业油茶深加工厂家合作,生产茶油护肤、护发等产品,附加值大大增强,40余户村民被吸引入社。
白云村村民汤潜辉去年10月交了4000多元现金加入了该合作社。他说,农村没有别的收入,村庄历来种植油茶树,有了合作社的统一包装销售,相信一定能做起来。
汤潜辉非常看好这种造血式的产业模式。他说,与贺家山村相比,他更倾向于搞项目,“因为这是长期的,所有村民都能受益,即便秦玥飞离开了,影响也不会太大”。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大学的中国同学发起“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
“黑土麦田”乡村创客计划,即每年资助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贫困乡村,并为入选的“乡村创客”提供强劲的薪资福利、专业培训,以及多元的就业选
择,让有志青年能够安心地去服务农村,改善乡村面貌。
秦玥飞介绍,乡村创客在两年服务期内,将带领贫困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互联网+乡村”等项目,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复制推广。”秦玥飞说。
据悉,首批来自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的30名毕业生,经过任前培训后,已在去年9月份前往湖南、江西、山东等地15个贫困乡村,结合精准扶贫开展工作。
“今年有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年轻创客加入‘黑土麦田’计划,能够让‘造血’模式更好地传播推广。”秦玥飞说。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秦玥飞:君子通大道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词
②秦玥飞,男,1985年出生于重庆,2005年高中毕业后,以托福满分的成绩考入美国耶鲁大学,享受全额奖学金,成为重庆第一个被世界一流名校直接录取的学生。2011年,在耶鲁大学毕业完成了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专业的学习,取得文科学士学位。回国后甘当一名普通村官,被村民亲昵地称为“耶鲁哥”。
——百度百科
③乡村幅员辽阔,有众多的人口,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存在改进的空间,是年轻人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地方,需要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前赴后继的去那儿建设。
我必须得了解我自己国家的普通老百姓,了解他们生活当中有什么样的酸甜苦辣,我要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去改变,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秦玥飞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耶鲁大学的高材生,秦玥飞2011年毕业后没有选择到大城市就业,而是回到故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B.秦玥飞在他服务的第一个村庄时,为尽快融入到村民当中,他改变了洗澡的习惯,经常反穿T恤衫,脚穿一双解放鞋,被村民昵称为“耶鲁哥”。
C.为改变贺家山村面貌,秦玥飞四处奔走,共为村里筹集上百万元资金和资源,建起了敬老院等多个公共项目,带领村民干出了许多实事。
D.到白云村做村官后,秦玥飞组织成立了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吸引了40余户村民入社,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
A.秦玥飞志向远大,受詹天佑、马寅初这些同为耶鲁大学校友的留学生先辈事迹的影响,他也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所长,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B.秦玥飞很能吃苦,山村条件艰苦,天旱缺水,连洗澡都不能得到满足,但他从不抱怨,而是入乡随俗,努力缩短与村民的距离,与村民们打成一片。
C.秦玥飞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不让乡亲们失望,当服务期满后,他拒绝了提拔,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D.从世界名校毕业生到农村海归村官,从四处奔波寻找帮助等发起“黑土麦田”公益项目,秦玥飞演绎着人生的精彩,“君子通大道”是他真实的写照。
E. 秦玥飞任村官,最初靠“输血”模式,后来总结经验,觉得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得有产业,于是他发起了“黑土麦田”乡村创客计划。
【小题3】你认为秦玥飞“感动中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
——韩美林①2006年1月10日在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文化,我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所以今天来讲文化,讲这么一个重要的大事,觉得自己还挺勇敢的,有什么就讲什么吧。
21世纪中国应有一个怎样的形象?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
中华民族可不是一般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王国、古印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都消失了,唯独一个中华民族灭不了,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如果我们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美德的民族,我们的文明能传承下来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我们的一位体操队员李月久,团体比赛的第一个项目单杠,一上场抓杠的时候,就磕掉了四颗牙齿,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整套动作,落地时纹丝不动,9.9分,满嘴鲜血啊。我们国家的教练都跑过来安慰这个孩子,美国的医生过来急救。伤口刚清理一下,第二轮双杠又开始了,一位运动员受伤,五个人少了一个,冠军肯定是没了,领队急得不得了。受了伤的李月久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示意让自己上场。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又上了双杠,动作干净、漂亮,落地又是纹丝不动。底下的观众拼命鼓掌,鼓着鼓着掌声没了,大家都哭了,原来,看到这个孩子的脸都让血给糊住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具体的中华民族!这样一个1.50米的孩子,就这么带着一股冲劲上场。这时候,你看着他不再是1.50米的孩子,他就是个1.80米的铁骨铮铮的汉子,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可是,让我们看看,现在我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们大家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查字典,就是这些字典,教孩子的是什么?我来给大家念两段:
“老虎,野兽名,毛黄褐色,有条纹,性凶猛,能吃人和兽类。”把人和兽类对比起来了啊。
还有一个字典里这么写:“虎,皮毛可以制成毯子和椅垫,肉可以吃,骨、血和内脏都可以入药。”就知道吃!
大家想想,这就是我们的字典,这怎么教育孩子?他们能有文化吗?
有一个词,我们现在常常提到——全球化。在全球化下,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把孩子们整得都不认识中国漫画是什么了,都不知道中国的文化底蕴在哪里了。
这次我们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有人给我提意见了,说韩美林不时尚。不时尚就是不“日本动漫”,不“美国动漫”,因为我们天天在看他们的动漫。
中国的布老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中国人自己的电影,都到哪里去了?中国的大片,怎么出洋相,怎么给外国人看,在外面还得大奖,回来还成了英雄。文化都到这个程度了,难道我们还不反思吗?今天说了很多,也许大家会笑,可我觉得很沉重,我说的这些就是没有文化的现象呀!
学术界也这样。上了美术学院一年级,就留着长头发,留着小胡子,那个丑就甭提了!难怪有人说我们搞美术的,“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再看是个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美术学院的。”
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魅力,艺术素养的魅力是相当大的。大家都知道卡拉扬②,他双手一举起来,一头银白头发抖动,美啊,都能让人鼻子冒汗。为什么?那真是一位大家,是逼人的气质!
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文化,文盲也不一定没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升华的东西,绝对不是那些表面文章。
我们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思想,就应该对我们世界有点责任,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本文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注)
①韩美林:国家一级美术师。本文是2006年1月10日在上海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辞。
②卡拉扬:奥地利人,20世纪世界著名指挥大师。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演讲者在开场白中自爆“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这种入题方式虽然真诚、直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演讲的说服力。
B.演讲者并没有引经据典地阐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凭借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结合当今的文化现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C.本篇演讲运用例证法来证明观点,阐发道理。如李月久在开赛即受伤的情况下,坚持比完团体赛,以及著名指挥家卡拉扬逼人的气质等。
D.演讲者以国家体操队李月久为例,目的是用生动的事实来激发听众的爱国之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E. 演讲者针对当今的不良文化现象,发出的“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的振臂呐喊,可谓振聋发聩。
【小题2】演讲要有清晰严谨的思路,请概括出本篇演讲词的基本思路。
【小题3】演讲者列举了哪些反面例子,各揭示了哪些不良文化现象?
【小题4】一个只“上了三个月初中”的美术大师,他的演讲却能妙趣横生,魅力十足,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他演讲成功的秘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人一校一国家

189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 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之,他答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从此终身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当时人们常说:“进南开难,毕业也难。”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50%。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年9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 1923年,到了 1924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后方。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1935年11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年12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49年4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选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

1951年2月23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75岁。逝世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他说:“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相关链接)
①不少爱国华侨慷慨解囊,不愿留名,不要收据,张伯苓都分毫不差交到学校。他为学校增辟校址,为教职员安排半西式独院住宅,却从未替自己建一所“校长公寓”,始终住在南开后边毗邻电车厂的一个羊皮市中。一次,张学良登门拜访。汽车在这普通居民区的土道上转了多次才找到张宅。张学良亲睹此景,不禁惊叹道:“偌大大学校长居此陋室,非我始料!令人敬佩。”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

②生命弥留之际,张伯苓给南开学子留下遗嘱:一八九七年,余愤于帝国主义之侵略,因严范孙先生之启发,从事教育,五十年来,矢志未渝。凡余所致力而未逮之科学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与我同学共勉者,今将在人民政府之下,一一付诸实现。余所尝效力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在人民政府之下,亦将积极改造,迅速发展。今日之人民政府为中国前所未有之廉洁良好政府。凡我友好同学,尤宜竭尽所能,合群团结,为公为国,拥护人民政府,以建设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无限光明远景,余将含笑待之,友好同学,务共努力。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
B.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考试难度,毕业率只有50%左右。
C.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当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课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能正常学习。
D.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隐含了痛失爱子的哀伤,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
【小题2】张伯苓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他的性格思想特征。
【小题3】文章以“一人一校一国家”为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张伯苓“一人”与 “一国家”关系的理解。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荀子的思想以儒学为宗,又兼容并蓄了其他诸子的部分思想,可谓春秋以来诸子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卓有建树,并且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基础性的理论贡献。钱穆先生就认为:“汉代以后的儒家学者对经济的见解,基本上由此而来。”而荀子的经济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
荀子认为“人之生固小人”,在《富国》篇里又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指出人性生而就有引起社会纷争,破坏社会秩序的恶质。但同时他又强调“力不若牛,走不若马”的人类要得以生存,就必须群居,因为“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认为若不群居,人类社会显然无法发展,甚至连生存都是问题。
既然确定“人之生,不能无群”,但以人性易争之“恶”又怎样才能和谐地群居呢?荀子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明分”。他多次提到“分”的作用,譬如,“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将以明分达志以保万世也”等等。他从“分”的角度来解决“群”的和谐与发展问题,与墨子追求“尚同”截然相反。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荀子则既强调了“群”的统一与和谐,也充分肯定了“分”的重要性,指出“群”的组织单元必须多元化,并以之为维系“群”的团结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但究竟什么是“分”荀子却没有明确地做出界定,不过从其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分”实质上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为所有的社会成员进行明确具体的社会职业、身份等级与职责分工;二是在此基础上为各个成员的“欲求”做出相应的“度量分界”,也就是给不同阶层的人予以不同的权利与资源分配。但这种分配必须以什么为依据呢?荀子指出:“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并说:“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将礼义视为明分的基本原则。
作为分配依据的“礼”,本身就有以德、能为标准进行社会阶层与物质资源之“分”的制度公正的伦理内涵。荀子说:“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德、能的高低就决定了资源分配上的等差。荀子通过礼义对此作出确认,为社会物质资源的分配与个人德、能的对应性提供了保障,试图以此来有效地控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由欲求而“争”,并由“争”致“乱”而“穷”所导致的潜在风险。其“礼”从德性要求与制度规范上对人们经济活动中的分配问题进行伦理价值导向和法律规范,力图做到符合儒家价值理念的起点公平与过程公正,以实现人类难以“近尽”的物质欲望与自然、社会资源的“相持而长”。
(节选自《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兼容并蓄,是春秋以来诸子学派的集大成者,其在哲学、伦理、教育、经济等诸多方面卓有建树。
B.荀子对汉代以后儒家学者的经济见解有深远影响,其中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是其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
C.荀子在指出人性生而就有恶质的同时,又强调人类要得以生存、人类社会要得以发展,就必须群居。
D.荀子认为解决“人之生,不能无群”和人性易争之“恶”之间的矛盾而使人们可以和谐群居,关键在于“明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力不若牛,走不若马”承认了人类自身具有局限性,“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说明人应各专其职,群居而合作。
B.从荀子的“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将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也”和墨子的“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可以看出,前者强调“分”,后者强调“尚同”。
C.荀子不仅强调了“群”的统一与和谐,还认为如果“群”的组织单元能够多元化,那么“群”的团结和稳定就能够得以维护。
D.荀子虽然没有对究竟什么是“分”做出明确的界定,但他明确指出礼义是明分的基本原则,将其作为分配的依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荀子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他主要从社会成员的阶层划分、基于阶层划分的权利与资源分配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分”的内涵。
B.荀子通过礼义对德、能的高低决定资源分配上的等差做出了确认,这是社会物质资源的分配与个人德、能的对应性的保障。
C.荀子的“礼”对人们经济活动中的分配问题进行伦理价值导向和法律规范,努力做到起点公平和过程公正,使之符合儒家价值理念。
D.荀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有效地控制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实现了人类的物质欲望与自然、社会资源的“相持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