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汉民族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依据。
②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③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④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重要举措。但是,有人打着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表现。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⑤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异彩纷呈。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大约500 年中,西方殖民者垄断了全世界的资源,长期奴役许多地区的人民,毁灭了他们的文明。殖民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提出“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摧毁异质文明的自尊。
⑥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朴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摘编自彭林《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同一民族内部的所有成员都凝聚在同一文化之下,都有着过春节、吃年夜饭等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
B.文化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不同的民族在服饰、语言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最重要的是缺乏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C.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文化在则希望在,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文化亡则民族亡,即使无外敌入侵。
D.在顾炎武看来,“亡国”指民族内部政权兴替而文化性质不变,“亡夭下”是民族政权覆灭且伴随种族消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从文化与民族认同、文化与民族生存的关系的角度,阐释了文化对一个民族存在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B.第三段以上古时代诞生的人类最早的文明被外来文明置换,但后来又可以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来说明文化的更替性。
C.第五段,作者以否定殖民者提出的“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谬论来说明,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D.文章最后一段重申观点,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地区的文明的消亡和中国的契丹文明的消亡,说明了历史上文明消亡的两种途径。
B.我们只有坚决反对多元文化,积极提倡主体文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才能延续中华文脉,从而振兴中华。
C.西方殖民者为了自己垄断世界资源、奴役异族人民提出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
D.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护本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7 12:03: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了,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插叙的方式简要交代了“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的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之一。
C.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E. 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小题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十几亿中国人再一次被远在里约的十几位中国姑娘和她们的教练感动。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以3:1战胜强大的塞尔维亚女排,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胜利,时隔12年再次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从落后、追平、焦灼到锁定胜局,这场冠军争夺战打得惊心动魄。对手塞尔维亚队在本届奥运会中展示出了绝佳的实力和超强的斗志,在小组赛中,她们就以3:0的大比分击败过中国女排,几乎没有人认为中国女排能够赢过他们。赛前个,殴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就坦言:“中国女排很难获胜,因为塞尔维亚的进攻非常强,我们很难防守得住。”
然而,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中国女排姑娘们并没有泄气,正如队长惠若琪赛前所说,我们就算有1%的希望也会尽100%的努力。
今天的决赛可谓一波三折,第一局,中国女排以19 :25落敗,第二局、第三局,中国队以25 :17、25 :22连拿两场,局分变为2 :1。到了关键的第四局,女排姑娘显示出必胜的决心和信心,塞尔维亚队也毫不示弱,力争背水一战。双方比分交替上升,中国女排最终以25 :23锁定胜局。
回看中国女排的里约奥运之路,走得异常艰难。小组赛中,中国队被分到了“死亡之组”,首战以2 :3输给了荷兰队,以二胜三负的成绩排名小组第四,艰难出线。在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国女排遭遇了上届冠军、东道主巴西队。巴西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中国队的每一次发球,全场都发出振聋发馈的噓声和口哨,每一次巴西队得手却是震天响的欢呼和掌声。然而,尽管巴西观众呐喊愈加强烈,尽管巴西女排依然扣杀凌厉,尽管中国女排先输一局,尽管现场已经有记者写出0 :3中国女排完败的标题。但他们越嘘我们,我们越要打好球,狠狠地打。最终,中国女排以3 :2赢得比赛,华丽逆袭。
在半决赛中,中国队又遭遇荷兰队。北京时间8月19日上午,凭借顽强的斗志和关键时刻的出色发挥,中国女排以3:1力擒荷兰女排,时隔12年、第4次闯入奥运决赛。
忍得住,耐得住,坚持到最后,顽强拼搏,不屈不挠,为国争光,中国女排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女排精神。
有人戏称,里约奥运会上女排获得的这枚金牌,似手比别的金牌个头儿都大。这有一定道理,因为这枚金牌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女排的神奇崛起,到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的“五连冠”的巅峰,中国女排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而女排的拼搏精神也成为激励国人的最强音。虽然后来中国女排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根植于这支队伍的拼搏精神的基因却始终存在。这次奧运会,在小组赛中,女排就遭遇开门黑,之后无论是对阵巴西,还是再次对阵荷兰,每一场比赛都是惊心动魄,常常是在比分落分的情况下一分一分追,最后成功实现逆转。
中国女排令人感动,这是一种绵延了35年的感动。从1981年中因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起,“团结奋斗,顽强耕搏,勇攀高峰”的女排精神就一直深植于这支光荣集体,并曾经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中国女排这股永不服输、永不言敗的倔劲儿,这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劲儿,这种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韧劲儿,不仅成为中国女排的精神气质,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里约奥运会上女排的这牧金牌,之所以引起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共鸣,就在于这牧金牌十蕴含的含金量,实在是太高了!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又何止是在赛场!这同样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致敬,中国女排!致敬,女排精神!
(选自《焦点访谈12016年8月21日,有删改)
材料二:
本报里约8月2丨日电(特派记者钱晞)从2013年执教中国女排至今,在3年多的时间里,郎平带领女排走出低谷,重回世界之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郎平如此神奇呢?
***魏纪中坦言,中国女排很难获胜。劲敌塞尔威亚队以3:0的大比分击败中国女排,展示了绝佳的实力和超强的斗志。C.在3年多时间里,女排在郎平的带领下走出低谷,先后夺得世界杯和里约奥运会的冠军,展示出了无与伦比的实力。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女棑重回世界之巅的事件,都认为中国女排获得冠军是郎平执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E. 三则材料不一,但都发表了对中国女排重回世界之巅的不同看法,都注重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小题3】结合三则材料,请概括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口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汪国真其人其诗

彭俐

①2015年4月26日,再平常不过的星期天。我醒来很迟,习惯性地先看手机微信。“诗人汪国真于今晨2点10分病逝,享年59岁”的消息,惊得我猛然从床上蹦下来。职业敏感让我立即给“人物版”编辑打电话:“我要写汪国真!”

②记得那是1989年的秋天。

③与诗人汪国真第一次见面,是在舞蹈家杨丽萍的家中。他戴一副眼镜,温文尔雅,说话不紧不慢,声调不高。当时的他还没有出版诗集。小有名气,但是他目光犀利,谈吐自信,一副笃定的样子。回家途中,我们骑着自行车,谈起各自的爱好,都喜欢写诗,也都发表过一些作品,于是很有共同语言。

④大约一两个星期过后,我有些意外地接到汪国真的来信。他寄来一沓他发表过的诗作,附带一纸信函。他的诗,的确让我感到一种轻松和愉快,诗句不长,也不晦涩,不像当时和现在许多暗语、经咒、密码式的诗歌写作,需要费神费力又不讨好地猜测,最终沮丧地怀疑自己的智商出了问题。而他的附信措辞非常得体,请我为他的诗歌写一篇评论。我怎么能够拒绝呢,同是年轻的诗作者。

⑤这篇评论发表在20多年前《北京日报》“广场”副刊,题为《一支红蔷薇——读汪国真的诗》。

⑥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北京日报》虽属大报,却只有4个版,可谓寸土寸金。当时的副刊(一周仅有两期)都刊登哪些作家、评论哪些作家的文章呢?作家有刘白羽、管桦、刘绍棠、草明、韩少华、启功……,被评论的作家有艾青、浩然、刘恒……。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诗作者汪国真,不惜版面地给予隆重“推出”,应该说是非常有魄力,有眼光,也是非常难得的。

⑦如果说《北京日报》最早发现、报道了后来轰动诗坛的诗人汪国真,而且最早给他的诗歌以及艺术风格颁发了褒奖的“证书”,并且有详细论证、一锤定音的深远效果(即便今天看来也一点儿不过时)的话,那么,这里确有跨世纪的文字为证:

“汪国真的诗从不虚张声势,最多不过二十几行,如山间小溪蜿蜒流淌,清冽甘甜,款款注入心扉。

“读罢汪国真那一篇篇短小凝练,却意味深长的作品,不禁感慨系之。既为青年诗人执著的艺术追求所感动,同时也为诗坛吹来一股清新年轻的风而庆幸。

“汪国真的组诗《年轻的风》,集中体现了诗人笔耕的特色。在《美好的情感》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总是从最普通的人们那里,我们得到了最美好的情感。风把飘落的日子吹远,只留下记忆在梦中轻眠……’从中不难看出他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和古典诗词的深厚修养。

“……汪国真受家庭熏陶,从小就迷恋琅琅上口、气度从容的唐诗,许多名篇佳作已经倒背如流。在暨南大学语言文学系读书时,他能每天将《唐诗三百首》中的十首背诵下来。汪国真偏爱李白、李商隐的作品。受其影响,他的诗篇清丽潇洒,同时又不乏警句。汪国真不断追求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

“佳句妙语如珍珠玛瑙,在汪国真所营造的琼楼玉宇般的诗作中俯拾即是。《热爱生命》中有‘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短小、凝重、清丽、隽永,这或许是汪国真作品的艺术风格吧。但是,诗人为什么会做到惜墨如金呢?让我们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回答吧:‘过于慷慨,有时,倒不如,过于吝啬,一支红蔷薇,要比一簇红蔷薇,更富有魅力’。”

⑧正是因为这样“一支红蔷薇”,汪国真和我慢慢从陌生到熟悉。

⑨后来,他只要一有诗集出版,就会约我庆贺一番。从1990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开始,一发不可收,《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一本比一本畅销,动辄十几万或几十万册。于是我们的话题一边倒地谈论他的成功。他兴奋地讲述社会各界读者的反响,不住地念叨诗集天文数字的发行量以及盗版量,慨然有南面之意,我也不便打断他。这倒不能怪他。谁让事情那么邪性呢——“汪国真热”席卷全中国。

⑩汪国真是有争议的人物,而如今有人还肯为你争议,就表明你不是无足轻重。交响乐是音乐,小夜曲也是音乐。你的作品,是诗歌中的小夜曲,轻柔,委婉,不失典雅,有点儿宋词现代版的味道,很像晏几道。你在中国现代诗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格,玲珑一塔,清溪一脉,从不故作高深。亦不玩弄技巧,更不拒人千里地释放烟雾,而是把彩虹的鲜明绚丽捧给读者,那是雨中人苦苦等待的结果。

(摘自2015年第6期《新阅读》)

【小题1】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为什么列举了许多作家?
【小题3】对第⑦段的引述,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对汪国真其人其诗做了全面评价。
B.充分肯定了汪国真诗的艺术价值。
C.汪国真的成就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D.汪国真对诗的创作态度是认真的。
E.汪国真的诗主要是语言精美绝伦。
F.汪国真的诗与宋词中婉约派相近。
【小题4】联系全文,赏析第⑧段。
【小题5】第⑩段用了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即理,即道,即法则,即常性。人文,即人之理,人之道,即做人的法则,即人之常性。人文科学即人的科学,即人心人性的科学,即关于人的法则与人之精神的科学,简单地讲,就是研究做人之道、做人之理的科学。这些人之道、人之理,都显示着人心人性的本质,都透露着一种人的精神,故称之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育、充实、大化,无疑要靠道德教化,要靠人心人性的涵养培育,特别是礼乐文化及整个教育的发展。但人文科学能否担当得起墙养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重任,是需要深思的。现在人文科学门类很多。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人口学、文学以及艺术等,无不属于人文科学。经济学原属历史哲学的一部分,自然也应属于人文科学。可以说人文科学几乎等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虽然门类很多,但由于受浅薄的知识论哲学的影响,已经很少阐明人性的本质,很少具有人的精神了。例如,伦理学已不把人伦看成是天理,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而把整个伦理道德从属于经济活动与社会集团的利益。心理学已经没有“理”,而把人看作生物有机体,把心看作一块血肉,在进行刺激反应的观察实验。历史学撇开人性、人的精神,大谈经济活动作为整个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人口学变成出生率、死亡率一类的统计,更是缺少人性,缺少人的精神。凡此种种,我们从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中,哪里还看得到人性的存在呢?哪里还感觉到人的精神存在呢?不研究人心人性,不研究人的本质,只是在“物”的层面上游说,算不得科学!因为它舍去了根本。

因此,发展人文科学,必须以人心人性为基础,必须以人的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为基础。这个心,是仁心、义心、理心。这个性,不是食色之性,不是情欲性欲之性,而是仁义礼智之性,是符合天道法则的“天命之谓性”,是继善成仁的性,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追求美好事物与品德的本性。我们只有把人心人性看作是美好的、永恒不变的,又把人的具体存在看作是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浩然同流,日日以新,共同迈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境界,才能看到人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精神之美,才能用人文科学以满心的赞叹展现雄浑、波澜壮阔的生命气象,谱写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新的生命圣歌。

(摘自司马云杰《论文化复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一词源远流长,古老的《易经》已经提出这个词并对其内涵作了具体阐释。
B.人文科学门类繁多,囊括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经济学也属人文科学的范畴
C.当前人文科学研究之所以把研究对象全“物”化了,是因为受浅薄的知识论的影响。
D.伦理学研究,不仅要看到伦理道德的社会属性,更要把人伦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先对人文等关键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这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B.第二段末用反问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现在人文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的不满。
C.人性之“性”是“天命”,联系后文,“天命”是人先天就有的追求美好的本性。
D.末段的总结指出,只要研究人心人性,我们就能看到人性、生命、精神之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三者概念有别,但彼此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B.因为只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历史学忽略了对人性人心的研究。
C.对人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的深入研究,是人文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
D.如果能谱写出人类新的生命圣歌,人文科学就担起了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现代史学界发生了一件十分荒谬的事情,就是把秦朝至清朝时期的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其实,“封建”一词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它是西周邦国制度的核心,称为“封建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顺应历史潮流,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了这一制度,所以秦朝以后的中国社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

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是中国史学界接受前苏联史学界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将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硬套在中国头上的结果。这一学说认为,人类社会必然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发展阶段。然而,这一学说根本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中国真正的封建社会是在西周时期,而非教科书上说的秦朝至清朝时期。另外,中国自始自终都不存在所谓的奴隶制度。中国古代虽然有奴隶,但从来就没有过奴隶制度。中国历代的典籍,从没提到过奴隶市场买卖,也没提到过谁是大奴隶主。

“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是从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西方而言,除了还没有实现过的社会主义阶段,其它几个阶段还是比较符合西方的历史事实的。但是,这种划分方式也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别的划分方法、划分依据。事实上,除了以斯大林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外,这一划分方法是很少被接受和采用的,即使对西方历史而言也是如此。历史学家们一般是将西方历史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进行论述的: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时期和近现代时期。

“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即将西方存在过的一些历史事实总结为规律,并认为其它国家和民族也应该是按照这一规律发展演变的。

另外,这一学说实际上是一种单线直线演化论,即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阶段单线直线演化的,而且这种演化是自发的。但事实上,人类发展史根本就不是单线直线演化的,而是和生物进化一样,是“多样选择”的。生物们的基因会朝多个方向变异,但是客观环境只会选择和保留那种适合在环境中生存的变异方向。由于西方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的大不一样,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所选择的它们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形态也会大不一样。这也就是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模式和社会形态多种多样的根本原因。

不过,在承认了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多样性之后,我们还必须承认其共性,即人类文明也有共同的发展模式: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物和信息技术文明。这种发展模式既非欧洲中心主义的,也非单线直线演化的。因为它并不只是对西方文明和历史的总结,而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和历史的总结;同时它也承认,低级阶段的文明不会都自发地进化为更高阶段的文明,而只有极少数文明才能自发地进化为更高阶段的文明。比如从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发展到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其实只有极少数人类完成了这一进化,绝大部分只能停留在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阶段,或因淘汰而灭亡;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发展为工业文明,只有西方自发地完成了这一进化过程,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民族都不能自发地完成这一过程,而只能通过外源性因素,即接受西方的工业文明来完成。

总之,为了树立我们正确的历史观,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名,应该用“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物和信息技术文明”这一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理论,取代前苏联史学界的“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

(摘编自网络)

【小题1】下列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学说是前苏联史学界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提出的,该学说认为,人类社会必然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发展阶段。
B.这一学说是从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完全符合西方历史发展的事实,但与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却完全不相符。
C.这一学说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即根据西方存在过的一些历史事实总结出一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并认为其它国家和民族也应该是按照这一规律发展演变的。
D.这一学说实际上是一种单线直线演化论,即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阶段单线直线演化的,而且这种演化是不受外力影响的。
【小题2】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现代史学界全盘接受“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把秦朝至清朝时期的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这是一件十分荒谬的事情,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还包括西周时期。
B.中国自始自终都不存在所谓的奴隶制度,因为奴隶制度的一大特征是奴隶的市场买卖,而中国历代的典籍中从来没有过相关的记载。
C.中国的历史发展模式和社会形态跟西方大不一样,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D.中国没有能够自发地完成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这一进化过程,因而只能通过外源性因素,即接受西方的工业文明来完成。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历史和文明既有多样性,也有其共性,即人类文明有着共同的发展模式:原始狩猎和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物和信息技术文明。
B.人类文明共有发展模式理论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和历史的总结,与“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学说”相比,它更符合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事实。
C.人类文明共有发展模式理论不是单线直线演化论,因为它承认,低级阶段的文明都不会自发地进化为更高阶段的文明。
D.历史学家们在研究西方历史的时候,一般是按照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时期和近现代时期几个阶段来进行论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