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尽管网络文学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什么是网络文学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如果从媒介革命的视野出发,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不再存在网络文学的概念,相反会出现“纸质文学”的概念。除了作为“博物馆艺术”传承的纸质文学外,网络将成为一切主流、非主流文学艺术的平台。
②目前的网络文学以类型小说为主,但也不是铁板一块。随着2012年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针对移动受众阅读时间碎片化的特点,一些主打“小而关”的APP终端应运而生,如韩寒主编的《ONE·-个》,中文在线推出的“汤圆创作”,专门发表短篇小说的“果仁小说”,此外微博、微信公共账号也是相当活跃的个人作品发表平台。与此同时,传统文学期刊也开始进行“网络移民”,如由《人民文学》杂志推出的手机阅读平台“醒客”也于2014年7月上线。不过,传统文学要成功地实现“网络移民”不可能是原封不动的“穿越”,而是要经过脱胎换骨的“重生”。“内容一经媒介必然发生变化”,这是麦克卢汉那句“媒介即信息”断言的重要含义。所以,与其我们现在努力参照纸质文学的概念定义网络文学,不如直接去研究“网络类型小说”“直播贴”“微小说”这些自然生长起来的网络文学形态,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③媒介革命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了,网络时代主流文学的建构必然是以网络为平台的。在这个汇集各种年龄、各种文化结构和文学趣味的“全平台”上,占据主流的应该还是类型小说,这是大众阅读需要决定的,也是文化工业的性质决定的。在理想的状态下,类型小说应该是分层的。其实网文作者现在就有“小白”和“文青”之分,“小白文”追求“爽”,“文青文”在追求“爽”的同时,还强调文笔和情怀。“文青”的粉丝团在人数上通常比不上“小自”,但文化层次和忠诚度都更高。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另类”的“文青”代表着类型文中的精英倾向一一这里不是光有几个“大神”,还有他们大量的铁杆粉丝。由于网络文学即时互动的特点,每一部小说都凝聚了无数“集体的智慧”,作者更像是“总执笔人”。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铁粉”出钱出力、鼎力支持,在“小白当道”的总体阅读环境下,“文青大神”是活不下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几流读者才有几流作者。
④在大众的类型小说之外,还应该有各种小众的圈子,如“耽美圈”“同人圈”,以及上面提到的各种“小而关”等文学形态。这些“非主流”的小众圈子或有亚文化色彩,或有纯文学趋向,在文化观念或文学观念上进行探索,它们探索的成果可以推动更大众、更主流的文学的不断发展。对小众成果的吸收主要是由大众文学中的精英圈完成的,他们不但要吸收各种小众的文学成果(包括纸质文学),还要与思想界和文化界保持连通。大师级的大众文学作品不是只满足受众的阅读欲望,还要缓解他们的焦虑,并安抚他们的灵魂,网络文学这样的“集体创作”更是如此。如果这些作品能够与主流价值观对接,甚或参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就自然是实至名归的主流文学。
⑤在主流文学建构的过程中,精英批评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现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精英粉丝”自发完成的。学院派研究者如果要有效介入,必须重新调整定位。这不仅意味着研究方法的全面更新,同时也意味着研究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一不能再以中立的、客观的、专业的超然态度自居,而是要以“学者粉丝”的身份进行“介入式研究”。研究成果发表的空间也不应只局限于学术期刊,而是应该进入网络生产场域。比如,对于现在网络文学的研究,知果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能够对具有精英倾向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在点击率和网站排行榜之外,再造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精英榜,影响粉丝们的“辨别力”与“区隔”,那么就能真正“介入性”地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并参与主流文学的打造了。
(注)小而关:在一个大工业生产均质化的时代,提倡“选取一个点,做到极致”的理念。
【小题1】第②段加点词语“‘网络移民’”在文中的意思是指_____A.因为网络方便了作者和粉丝读者即时互动。 |
B.因为网络作品是粉丝读者集体创作出来的。 |
C.因为粉丝读者对所“粉”作品忠诚度极高。 |
D.因为读者对所“粉”作品给予了财力支持。 |
A.网络文学包括类型小说与多种小众圈子等形态。 |
B.大众类型小说代表网络文学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
C.历经媒介革命的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存在差异。 |
D.网络文学须对接主流价值观才能成为主流文学。 |
A.呼应开头,强调“精英粉丝”对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
B.承接上文,阐释“学者粉丝”研究网络文掌时必经的路径。 |
C.深入一层,阐述精英批评有效的介入主流文学建构的对策。 |
D.总结全文,提倡主流文学的打造必须要进入网络生产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