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各题。

①尽管网络文学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什么是网络文学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如果从媒介革命的视野出发,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不再存在网络文学的概念,相反会出现“纸质文学”的概念。除了作为“博物馆艺术”传承的纸质文学外,网络将成为一切主流、非主流文学艺术的平台。

②目前的网络文学以类型小说为主,但也不是铁板一块。随着2012年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针对移动受众阅读时间碎片化的特点,一些主打“小而关”的APP终端应运而生,如韩寒主编的《ONE·-个》,中文在线推出的“汤圆创作”,专门发表短篇小说的“果仁小说”,此外微博、微信公共账号也是相当活跃的个人作品发表平台。与此同时,传统文学期刊也开始进行“网络移民”,如由《人民文学》杂志推出的手机阅读平台“醒客”也于2014年7月上线。不过,传统文学要成功地实现“网络移民”不可能是原封不动的“穿越”,而是要经过脱胎换骨的“重生”。“内容一经媒介必然发生变化”,这是麦克卢汉那句“媒介即信息”断言的重要含义。所以,与其我们现在努力参照纸质文学的概念定义网络文学,不如直接去研究“网络类型小说”“直播贴”“微小说”这些自然生长起来的网络文学形态,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③媒介革命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了,网络时代主流文学的建构必然是以网络为平台的。在这个汇集各种年龄、各种文化结构和文学趣味的“全平台”上,占据主流的应该还是类型小说,这是大众阅读需要决定的,也是文化工业的性质决定的。在理想的状态下,类型小说应该是分层的。其实网文作者现在就有“小白”和“文青”之分,“小白文”追求“爽”,“文青文”在追求“爽”的同时,还强调文笔和情怀。“文青”的粉丝团在人数上通常比不上“小自”,但文化层次和忠诚度都更高。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另类”的“文青”代表着类型文中的精英倾向一一这里不是光有几个“大神”,还有他们大量的铁杆粉丝。由于网络文学即时互动的特点,每一部小说都凝聚了无数“集体的智慧”,作者更像是“总执笔人”。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铁粉”出钱出力、鼎力支持,在“小白当道”的总体阅读环境下,“文青大神”是活不下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几流读者才有几流作者

④在大众的类型小说之外,还应该有各种小众的圈子,如“耽美圈”“同人圈”,以及上面提到的各种“小而关”等文学形态。这些“非主流”的小众圈子或有亚文化色彩,或有纯文学趋向,在文化观念或文学观念上进行探索,它们探索的成果可以推动更大众、更主流的文学的不断发展。对小众成果的吸收主要是由大众文学中的精英圈完成的,他们不但要吸收各种小众的文学成果(包括纸质文学),还要与思想界和文化界保持连通。大师级的大众文学作品不是只满足受众的阅读欲望,还要缓解他们的焦虑,并安抚他们的灵魂,网络文学这样的“集体创作”更是如此。如果这些作品能够与主流价值观对接,甚或参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就自然是实至名归的主流文学。

⑤在主流文学建构的过程中,精英批评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现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精英粉丝”自发完成的。学院派研究者如果要有效介入,必须重新调整定位。这不仅意味着研究方法的全面更新,同时也意味着研究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一不能再以中立的、客观的、专业的超然态度自居,而是要以“学者粉丝”的身份进行“介入式研究”。研究成果发表的空间也不应只局限于学术期刊,而是应该进入网络生产场域。比如,对于现在网络文学的研究,知果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能够对具有精英倾向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在点击率和网站排行榜之外,再造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精英榜,影响粉丝们的“辨别力”与“区隔”,那么就能真正“介入性”地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并参与主流文学的打造了。

(注)小而关:在一个大工业生产均质化的时代,提倡“选取一个点,做到极致”的理念。

【小题1】第②段加点词语“‘网络移民’”在文中的意思是指_____
【小题2】对支撑第三段划线句子这一结论的理由,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网络方便了作者和粉丝读者即时互动。
B.因为网络作品是粉丝读者集体创作出来的。
C.因为粉丝读者对所“粉”作品忠诚度极高。
D.因为读者对所“粉”作品给予了财力支持。
【小题3】概括第④段的行文思路。
【小题4】下列与“网络文学”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包括类型小说与多种小众圈子等形态。
B.大众类型小说代表网络文学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C.历经媒介革命的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存在差异。
D.网络文学须对接主流价值观才能成为主流文学。
【小题5】下列对第5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应开头,强调“精英粉丝”对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B.承接上文,阐释“学者粉丝”研究网络文掌时必经的路径。
C.深入一层,阐述精英批评有效的介入主流文学建构的对策。
D.总结全文,提倡主流文学的打造必须要进入网络生产场域。
【小题6】结合文艺对作者在第1段划线句提出的观点进行探究并提出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0 04:09: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于开放性与多义性,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C.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小题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谁荣膺唐诗桂冠?便有了不少纷争。

第一个从唐诗中选出独占鳌头之作的当数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明代胡应麟则认为《登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五言与七言绝句分别起源于汉代和西晋的民间歌谣,至唐朝时蔚为大观。对于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压卷之作;章太炎先生推王之涣《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尽管第一都是唯一的,但对于唐诗的评价,却有“多元第一”之说。对唐代律诗,杨慎认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难分优劣,故而把两者并举:“崔诗赋体多,沈诗比兴多。”(《升庵诗话》)王世贞认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百尺无枝,亭亭独上,在阙体中,要不得为第一也”,乃是唐诗的王冠。

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认为“必欲压卷,还当以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艺圃撷余》)李光地认为李白的绝句超群绝伦,特地标举《峨眉山月歌》和《山中问答》两首为第一。

明代胡应麟则提出“分期之冠”说:“初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诗薮》)胡应麟不但开创了唐诗分期第一的评价思路,而且认定王翰《凉州词》、王维《渭城曲》、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刘禹锡《杨柳枝》分别为唐代各个时期的绝句第一。

更有甚者,认为第一不是恒定的,而是流动的。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凡诗对境当情,即堪压卷。余于长途驴背困顿无聊中,偶吟韩琮诗云‘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乡一望时。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对境当情,真足压卷。”在吴乔看来,诗歌乃是对境当情、情与境会的产物,不同时空中的境与情不同,认定为鳌头独占的诗歌作品也不相同。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清代袁枚《随园诗话》:“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诗,无所为第一第二也。”

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

(搞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3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优秀作品群星灿烂,究竟谁能独占整头,历来标准不一,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才使有人提出了不必选出第一的观点。
B.五言和七言绝句起源于汉朝和西晋民谣,到唐朝时蔚为大观,王昌龄《出塞·其一》与王之涣《凉州词》分别被李攀龙和章太炎推崇为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之冠。
C.“多元第一”说法的提出,折射出诗评家们对唐代诗歌品评的角度和标准具有多元性。
D.律诗绝句到底谁能荣膺唐诗桂冠,成为诗评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反映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影响及文学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正反论证等论证方法,阐释了“谁能荣膺唐诗桂冠”的问题,但最终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针对“唐诗桂冠”的归属问题,列举并阐释了历代诗评家的不同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C.文章主体部分是以层进式为主的论证结构,将不同的观点逐一呈现和阐释,最终得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结论。
D.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不必分出哪首诗位居第一,这一点与吴乔“诗歌是对境当情、情与境会的产物”的观点是一致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桂冠”归属的纷争, 文章列举了“多元第一 ”、“分期之冠”、“流动说”等观点,反映了“唐诗桂冠”品评的流变历程。
B.文章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唐诗桂冠”的归属问题,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唐诗天空的璀璨群星、迷离难辨高下。
C.明代胡应麟将王翰的《凉州词》、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王维的《渭城曲》、刘禹锡的《杨柳枝》分别认定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绝句第一,虽然诗人和诗作与所处时代有些不相对应,但是充分体现了他“分期之冠”说的观点。
D.尽管历代诗评见解不同,“唐诗桂冠”之争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但这种探究本身还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价值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帽子给我戴正了

刘正权

“协警也是警察,你们给我记好了!”局长说完这话,走到队列左侧,看着最边上的陈大华,瞪圆双眼,举手,敬礼,然后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

有人想笑,却没敢笑出来。

陈大华努力去正一正头顶的警帽。他头小,警帽总是不愿意配合他的脑袋,自然正不起来。

上岗第一天,就在局长那留下不好的印象,陈大华有点沮丧。

队长是知道原因的,因此在给陈大华分配执勤点时安慰他说,工作态度端正,比警帽戴得正,更有说服力。

陈大华这才宽了心。

春节期间,在外地上班务工的人像鸟儿归巢,全部回来了。路面上车多人多,警力严重不足,协警就成了传说中的革命战士,哪里需要去哪里,通常是一个警察带三四个协警“镇守”交通要道。主要是查酒驾,醉驾。而毒驾,陈大华只在新闻里见过,他们这种五线城市,难得一见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小城人,想要做到如同队长所说的工作态度端正,不那么容易!好几次敬礼完毕,人家车窗摇下,探出一个脑袋,热热络络地骂一句:“陈大华你狗日的啥时眼睛近视了?”

骂这句话的,自然非亲即故。好在,闻不见酒气,开车手续也齐全,陈大华挨了骂, 心里还没气,回道:“那你买车都不晓得请我喝顿酒。”

按照小县城的规矩,买车是大事,跟搬新家一样,是要请喝酒的。 陈大华的意思很明显,公是公,私是私。

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守规矩的。

初一走父母,初二走丈母,长辈面前,不好放肆。初三初四初五,敞开喝酒的日子, 有亲朋故旧知道陈大华所负责的街道位置,喝酒时就打好了算盘,到时迎着那条路走, 陈大华自然晓得网开一面。偏偏,网在那支着,别说一面,半面都没开。简直是自投罗网,好几个熟人因为酒驾,被陈大华抓了现行。“还让人过节不?”

陈大华正一下头顶的警帽:“就是要让人好好过节,才这么严的。”

“你一个协警,不信你能给人敬一辈子的礼!”有人这么口不择言地骂他。确实,协警中很多人干着干着,因为没有指望转正,加上得罪人,悄悄谋了新的出路。

“协警也是警察!”陈大华在心里顶撞了对方一句。 事是在初五早上出的。

值了通宵班的陈大华正准备下班,换班的同事已经在街对面冲他招手,示意他可以走人了。陈大华迈步走在人行道上,一辆白色轿车疯了般从右边冲过来,绿灯数字明明白白显示只剩下一秒了,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这是小孩都熟知的道理。职业习惯令陈大华一边挥手一边去车道上阻拦,示意对方暂停。

然而停下的不是那辆轿车,而是陈大华的思维。

随着一声闷响,陈大华整个身体被撞得腾空飞了起来,落地后随着惯性一个侧滚, 惨了,后面紧跟而来的一台越野车再度碾上他的身体。

在事故现场,局长发现,陈大华的身体都支离破碎了,警帽却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 他的手,以敬礼的姿势出现在大家面前。

队长告诉局长,陈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层松紧带子,为的是让警帽能端端正正箍在头上。

肇事车辆被抓住,白色轿车司机解释是,他的车辆不小心刮擦了后边的越野车,想要逃避赔偿才加大油门抢红绿灯的;而越野车司机因为追着前面车辆想要讨说法才对陈大华造成了二次碾压。

看似站得住脚的解释却遭到了局长的怀疑,局长早先干过刑警,白色轿车司机那话太经不起推敲,眼下车辆都购买了强制险,别说一点刮擦,就是撞了车,也犯不着逃逸, 有保险公司理赔的。

醉驾?肯定不是,司机身上没酒气。莫非是……局长心里一个激灵。 检测结果跟局长怀疑的一样——毒驾。

在给陈大华追认功臣的会议上,有网站记者提出质疑:“一个协警,而且是走在下班路上,追认为功臣,合适吗?”“协警也是警察,请你给我记好了,人民警察的责任担当,有上下班之分吗?”局长的声音猛地提高八度,走到那个记者面前,瞪圆双眼,举手,敬礼, 跟着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

“帽子,我有戴吗?”记者摸了摸光秃秃的头顶。“这么情绪化的人,怎么当上的局长?”

“是说你无冕之王的帽子呢!”队长上前,轻轻补上一句。 “我不过是个网站记者啊!”

“网站记者也是记者!”

队长拍拍手中的警帽,端端正正戴上头顶。会议结束,得出警了。

(选自《啄木鸟》2 018年第6期)

【小题1】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帽子给我戴正了”为题,强烈的命令语气,反映出鲜明的职业特点,又将小说的意蕴引向深处:有职有权者应该时刻注意保持清正廉明的形象。
B.“沮丧”“宽了心”“心里还没气”“在心里,顶撞了对方一句”这些描写,精简到位,有助于交代情节,刻画人物。
C.“队长”是个次要人物,但总是在适当的时机,以最少的语言,或安抚部下,或反映下情,或阐释、传达局长的未尽之言,言外之意,精当而细致。
D.称记者为“无冕之王”,其含义是记者虽然没有具体职务没有权威,但是影响作用极大。
【小题2】小说中的陈大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协警也是警察”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小题。
走不出那片田野
邱苑婷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 如果说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重文学作家们, 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曾文轩就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一一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这恰恰成就了他。透过他的文字,你会看到沈从文,看到汪曾祺。有评论者说,风景才是他作品里真正的主角。这话不假:他写作之前,常常要在楼下院子里走上几个小时,把自己重新扔回自然。1997年的夏天,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以。“海拉尔”,对方看看当天有票航班,随便扔出一个地名。“行!”海拉尔? 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就这样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
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那些意境的背后,每每藏着曾文轩自己。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就是年少的他。从调皮捣蛋,到情窦初开,到直面苦难甚至死亡。总有一个时刻,落寞会降临到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身上,于是在天地旷野间,朦胧地察觉一丝生命的寂廖本质。
他曾回忆自己儿时独自在回野上的玩耍,与作品里的孤独经验如出一辙:本是一派捣乱与热闹,但是,“忽地就有孤独攻上心头,于是我慌张四顾,那时田野空大无边,自己成了蚂蚁大小,而田野还在一个劲儿地长着,不断地往四下里铺展……”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他不停插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
这重复,形成了曾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北大老师邵燕君是曾文轩带的第一个硕士,她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恩师。但当年他如果不这么固执的话,就不会变得如此强大,也不可能拥有如此独特的回野。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其实是不吃香的,他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 揭示。 所以,他的作品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重文学。
曹文轩自己是这么说的:负隅顽抗,活路一条。写完《火印》初稿,他照例请亲近的朋友、学生看,得到最受用的评价是:“这是曾文轩写的。”在变法中自有不变,他觉得保守未必是件坏事。
在北大课堂“小说的艺术”上,开宗明义第一讲,他要批评当今文化批评的泛滥,讲评价文学必须回归文学性,他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极度反感现代主义作品几近变态地表现大便、肮脏、恶心、绝望——如果世界已经这么糟糕,为什么连文学都不能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 他对美有近乎执念的精神洁癖。他的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而在他看来,文学也当和水一样,是净化之物。
每每提到中国经验,曹文轩总会说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一个巴西孩子为了寻找宝藏,历经波折来到遥远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却发现,宝藏就在自家教堂的无花果树下。”中国有中国的故事,这片土地上,有过那么多瑰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过那么多深重的苦难,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开采挖掘的富矿。”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故事,对孩子们说,对北大学生说,对阅读推广人说,对媒体说,对所有关心文学的人说。说了很久。最终,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南方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文轩和其他儿童作家不同,他写作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根本管不上儿童,作品有沈从文、汪曾祺的风格。
B.曹文轩的作品内容主要是写风景, 他经常把自己置于真实的自然之中, 甚至为了写   作乘飞机到过呼伦贝尔大草原。
C.曹文轩的作品因为与现代主义的主潮不相融合, 长时间受到冷落, 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归入儿童文学。
D.曹文轩认为中国写作的富矿应该从中国的故事中开采挖掘, 他坚持呼吁多年, 最终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曹文轩是孩子们的精神偶像,他不想让孩子们了解他和他的纯文学作品,只能远远仰望,所以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
B.不管生活场景怎么变,曹文轩作品中表现生命寂寥的本质和孤独经验不变,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
C.曹文轩说自己是“负隅顽抗,活路一条”,这与他的学生邵燕君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他相一致。
D.在朋友、学生的评价中,曹文轩觉得最受用的是“这是曹文轩写的”,这反映了他的创作方法一成不变,思想是保守的。
E. 曹文轩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说明曹文轩深受故乡影响。
【小题3】曹文轩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