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
胡忆红
中国上下五千午,形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就是传統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恩,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毛笔,此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紜。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忐》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宇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为被”,制成毛笔。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些文饰的点的收笔往往带有挑锋,横线的收笔则往往有蚕尾;长线条饱滿圆润,一眼就能看出毛笔的踪迹来。在商代的一些器物上也可寻得些计毛笔的痕迹。
早期毛笔式样多种,名称也不一。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等文献记栽,吴国称之为“不律”,楚国称之为“聿”,燕国叫“弗",蒸国叫“笔”。后来秦一統天下,“笔”的名宇便被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对毛笔的制作工艺捉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宋元之际,天下大乱,宋宣南迁,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宣州笔工为避战乱,四处流亡,另谋生计。湖州逐渐取代了立州,成为制笔中心,宣笔便湖笔所取代。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产名笔,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笔能甲天下。沈梦麟有诗描绘湖州一带家家制笔的景况:“山下人烟如井邑,家家蹲兔供文苑。”毛笔制作工艺也日趋成熟,由此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关于毛笔的理论总结性著作《考余事》。其由明代屠隆编著,详细叙述我国毛笔的发展历史、毛笔工艺以及历代制笔名家。在书中,屠隆捉出一款好的毛笔必须具有“四德”,即“尖、齐、圆、健”。“尖”指笔鋒,尖如锥状;“齐”指笔锋打开后,齐如刀切,无参差;“圆"指笔头浑圆挺直,无凹凸;“健”指写画时富有弹性,落笔时健劲有力。“四德"俱备才是好笔。它也暗含文人学士应具有“仁、义、礼、智”四德。时至今日,“尖、齐、圆、健”这四大口诀,仍是评判优质毛笔的标准。
西汉扬雄称:“书,心画也。”虽然用笔技巧无外乎“皴、勾、勒、点”等,但毛笔之奇妙正在于人们在书写中浸淫了七情六欲,饱蘸了喜怒哀乐,将生命关怀和社稷理想都融注其中。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牝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定会伴随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下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即“笔墨紙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B.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读书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C.中国的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令人遗感的是后者巳淡出历史舞台。
D.当代四大笔指的是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毛笔在当今书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唐代,“宣笔”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那是因为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
B.“宣笔"被“湖笔”取代的原因:一是宋室南迁,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二是宣州笔工为躲避战乱流亡湖州。
C.元末明初文学家沈梦麟的诗句“山下人烟如井邑,家家缚兔供文苑”生动地描绘了元代湖州一带家家制笔的景况。
D.《考槃余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毛笔的理论总结性著作,它详细叙述我国毛笔的发展历史、制笔工艺及历代制笔名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尽管秦将蒙恬造笔的说法《史记》等书籍上都有记载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
B.早期毛笔式样多种,名称不一,燕国叫"弗”,秦国叫“笔";秦一统天下后,“笔”的名字便被确定下来,沿用至今。
C.毛笔“四德”,即“尖、齐、圆、健”,“四德”俱备才是好笔;时至今日,“四德”仍是评判毛笔优劣的标准。
D.虽然毛笔用笔技巧平淡,但其奇妙在于人们在书写中浸淫七倩六欲,饱酯喜怒哀乐,将生命关怀和社稷理想融注其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1 03:0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
歌剧只重歌唱,舞剧只有舞蹈,唯有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最综合的艺术。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各个艺术种类在戏剧艺术中并不是拼凑起来的,这些不同的艺术种类,都是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起来的。而所谓“戏剧”的原则,就是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故事情节。因此,这些被综合的艺术种类,固然是遵守各自的规律,还要遵守“戏剧”的规律,于是各种艺术种类到了古典戏曲中,都起了一定的性质上的变化。同时,由于戏曲综合了各种艺术种类,所以戏曲作为戏剧也产生了性质上的特点。这样在戏剧的基本原则之下,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特点。
作为表演艺术来说,戏曲艺术主要综合了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是比较单纯的艺术。舞蹈是用人的身体动作来表现思想、感情、情绪,音乐是用声音表现思想、感情、情绪。二者都要在自然的形式下表现一种意义(或“意蕴”)。作为艺术形式来说,它们都是“表意”的。这里所谓“表意”的“意”,同时包括了“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艺术中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两种因素在艺术中的结合又不是机械的,在总的“表意”的特点下,我们又可以把艺术分成为“再现的”和“表现的”,前者侧重表达一种理智的思想,后者侧重于表现一种情感。以此来说明绘画戏剧与音乐舞蹈的关系,也的确有它方便的地方。
结合到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问题,中国戏曲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表情”的因素竞占三分之二,这样,中国戏曲在艺术上的特点也就容易看清了。
话剧是没有歌舞的,这自是常识,但由这种明显的区别带来的艺术特征上的不同,就常常为人所忽视。这就是说,戏曲与话剧虽同属于“戏剧艺术”,而戏曲偏重于表现,话剧则偏重于再现,前者侧重写意,后者偏重于写实。
戏曲与话剧一样,同是“戏剧”,是以动作和对话来展现剧情,原则上来说,是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据此,“戏剧”当然是现实生活的“模仿”,是人生的“镜子”,因而是一种“再现艺术”。这是基本的,中国戏曲既然是一种戏剧,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中国戏曲艺术又是戏剧、音乐、舞蹈三者的融合。所以它既不同于话剧,也不同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的特点是音乐性的对话与舞蹈性的动作。
在戏曲中,音乐和舞蹈首先要为戏剧服务,音乐要为人物对话服务,舞蹈则离不开戏剧动作的要求。但是,既然音乐和舞蹈是戏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那么它们对“戏曲”也有种种制约作用。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就不单纯是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而都被“表现化”了。中国戏曲这种音乐性的对话和舞蹈性的动作使它作为一种戏剧形式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能够立于世界戏剧之林,则经冲击而巍然屹立。
(选自叶秀山《古中国的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其他艺术种类都不是综合的艺术。
B.由于综合了多种艺术种类,作为一种戏剧的戏曲也就具备了不同于其他戏剧种类的特点。
C.中国戏曲主要综合了音乐和舞蹈这两个艺术种类,它们的艺术表现手段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表意”。
D.根据“意”的不同,艺术可以分成“再现的”和“表现的”,前者侧重于表达思想,后者侧重于表达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故事情节,是戏剧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各种艺术种类综合在一起,其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和影响,形成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
B.由于音乐、舞蹈偏重于表达情感,综合了两种艺术种类的中国古曲戏曲艺术更偏重于表现,这与偏重于再现的话剧明显不同。
C.戏剧是用动作和对话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是一种再现的艺术。作为戏剧之一种,中国戏曲也具有这个特征。
D.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不单纯是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这种音乐性的对话和舞蹈性的动作使中国戏曲的艺术价值高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舞、文学、绘画这些艺术种类在中国戏曲中是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起来的,它们在戏曲中不必遵循原有的规律,在本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B.“理智”和“情感”这两个方面,在艺术中是密不可分的,只是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的表现有所侧重,绘画戏剧属于前者。
C.话剧偏重于写实,侧重于表达思想,但话剧并不完全排斥表达情感;戏曲偏重于写意,侧重于表达情感,同样也可以表达思想。
D.对话具有音乐性,动作具有舞蹈性,这是中国戏曲区别于其他种类戏剧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独有的艺术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爱的丽丽姑娘

陆清时

每次遇到名字叫丽的女孩,我都会深觉这个女孩生来就不受重视,好像就此被打上了平凡的标签一样。

很久以前,在我认识陈丽的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我们从小一起长大,陈丽在学业上毫无天分,和我隔着一条过道坐着,支着脑袋昏睡沉沉,永远睡不醒的样子。她的座位也被越移越后,老师们提起她总像面前有只苍蝇那般不耐烦。

高中总开那种要命的家长会,陈丽和她妈妈坐在角落里。两人一模一样的表情,支着头像要睡觉的样子。我妈奋笔疾书记着老师说的话,忙里偷闲还要嘲笑她们:“有其母必有其女啊。”我没有说什么,但是心里的嘲笑肯定是有的。

因为走得近,班主任总让我帮陈丽补课,好像不让她拖班级后腿是我的义务一样。有时候给她讲数学题,看她心不在焉的样子就忍不住来气,我一生气她就跑到楼下小超市买柠檬奶茶、妙芙蛋糕哄我。陈丽的零用钱总是比我多,她做好多副业,比如代借漫画书、代买电影票、代送鲜花。陈丽为这些小本生意忙得不亦乐乎,拿个小账本在我面前算得格外顺溜,还自己发明了一个类似复式记账的记账方法。

成长总会经历些不可预料的意外,而那时候,陈丽表现得异常坚强。她开出租车的爸爸在她高二那年得肺癌拖了半年去世,她拉着我在小区门口呆坐了两个小时就转头对我说:“我好了,谢谢你陪我。”后来我觉得,可能陈丽就是在那个晚上长大的,她把所有因失去而产生的悲伤、对生活的恐惧,对未来的不安都凝结到了一起,转化为对赚钱的热爱,隔壁班有两个女生吃着陈丽大热天跑腿买来的可爱多,还嘲笑她:“你说那个陈丽是不是想赚钱想疯啦。”那一瞬,我有点心疼陈丽。

在我不愿意坐公交出门就打出租的时候,陈丽已经因为给快餐店送外卖而对这个城市的道路了如指掌,陈丽绑一个高高的马尾,光亮的额头上总是一层汗。一小时八块钱的工资,风雨无阻。有几次我问她:“累不累?”她笑了笑,擦擦汗,然后转身就开始忙碌。

高考结束后,陈丽和我都考到了苏州的大学,我学音乐,她念大专的会计专业,时不时她会来看我,食堂的饭菜明明那么难吃,她却总是吃得津津有味。四年的时间里,我忙着谈恋爱,陈丽忙着赚钱。从一开始的做家教、发传单,到之后办兼职中介、办健身教室。毕业的时候我的爱情结束了,工作没有着落。陈丽却成为开店的老板,对于经营生意头头是道。这中间经历的困苦与欺侮,陈丽说起来总是轻描淡写。

毕业的时候,因为在学校毫无成绩,我的毕业履历看起来苍白无力。陈丽鼓励我再怎样也要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陈丽用她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某某妇产科医院,给了我一场个人小提琴独奏会的赞助。我有些不乐意,谁愿意挂名一个妇产科医院啊,想想就觉得丢人,陈丽看着我只说了一句话:“尊严都是自己挣的,那种面子上的自尊不值钱。”

那场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的小提琴独奏会为我的大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看向观众席的陈丽。她捧着一束鲜花,笑容真诚而欣慰,好像是我替她完成了什么一样。

我忽然想起我们年少时的那张合影,还是在大院子里,并肩站在葡萄藤架子下,穿着新发的校服蓝裙子,一个笑着,一个皱着眉,照片因为有些曝光过度而显得天光格外亮,格外明媚。

我这样望着陈丽,突然想流泪。那是我亲爱的丽丽姑娘。

(选自《2012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家长会时,陈丽和她妈妈坐在角落里,两人表情一模一样,支着头像要睡觉的样子,说明陈丽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B.陈丽做过许多副业,有经济头脑,说明她并非一无是处,只是现有教育评价制度无法对她做出全面评价,小说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
C.陈丽性格坚强,面对成长中经历的困苦和欺侮总是轻描淡写,从不抱怨,她对尊严的认识体现了她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性格。
D.小说倒数第二段写年少时的合影,以“格外亮”“格外明媚”意在突出陈丽的形象,也表现出“我”对陈丽的感激和对陈丽认识上的转变。
【小题2】小说中的“我”对陈丽形象的塑造有反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
【小题3】小说整体结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揣植物的人
王晓莉
那一幕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那天傍晚我买菜回家。家门前的石阶沿上坐着个中年男子。他衣衫褴褛,眼神有些涣散。一望可知是个精神有问题的人。
我就要从他身边穿过去了。突然,他有点诡秘且天真地笑了起来。他的笑,就好像是偷了件宝物却不能示人的那种欣喜。
也许是看见了我手中青菜的缘故,他解开个衣服扣子,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棵小树苗来。
那树苗总有尺把长了,根上尚留有不少黄泥土,只是捂在他怀里太久了,泥已有些板结。而树苗本身,也已呈现出枯萎的征象。他双手捧着树苗,瞥瞥我和我手中的青菜,似乎要和我比试,谁手中的植物更强。
然后他感到这毫无可比性——他的植物比我的要强一万倍。他不再管我,只是盯着那树苗,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看不够的样子。很快,他就完全沉浸到他和手中植物组成的“二人世界”里去了。
他手捧植物的样子,几乎就是一幅画。如果我来命名,那也许可以叫做《植物,或爱》。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神志已失常,终日在大街上流浪的人,独独这样爱着一棵植物?按说,这植物实际上已死了。于他却虽死犹生。他是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了那植物的土地。一块四处漂泊的土地。当世界都遗弃他的时候,还有一株树苗在陪伴着他;或者说,当他连这世界也遗弃的时候,他却不忍遗弃一棵植物。
这一幕令我有种泪湿的感觉。那一刻,我对他怀中,乃至整个世上的植物,充满了感激与温情。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精神尚健全之时,一定是个植物爱好者。就像我身边的许多人,就像我。
一位退休老同事,腿脚不便,是个狂热的植物爱好者。有次闲谈,他偶然听人提到,在江西南部山区,有一种奇怪的树,那树栽种时,旁边必须要同时栽下另一种树作陪。当这树成活以后,陪伴的那棵树却一定会死去。
一棵树要陪着另一棵树生,并且要先于它而死。它的命运如此古怪,甚至悲壮,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成全他人。
从此,老同事心心念念要到那座叫“阳岭”的赣南山中去。有次,他告诉我,他甚至某个晚上做梦梦见了那相临的两株树。“可惜,我一醒就再也记不起它们的样子了。”他充满憾恨地说。
那位古代的伯牙,千山万水,只为听一曲钟子期。在我看来,我的这位植物爱好者同事,就像植物们的伯牙。
人们热爱植物的理由形形色色。我的一个朋友说,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做到令身边十个人愉悦的人,已经不多。植物,却几乎令所有人愉悦。
而在我看来,从一株植物那里,我们可学的东西,也并不比向一个人学习到的要少。
有次我在郊外,看见一棵受伤的老槐树,齐腰处的树皮被人凿去了完整的一圈,露出了本白色的树身。我想它是肯定活不长了。等下次我再经过它时,我看见它的上半部分的确是死去了,但是在挨近地面的地方,它的叶子重又爆发出来。绿而茂密的,像围了一圈冠冕。
生命是如此顽强。这树又活了。
我曾听说,世上有一种树洞,濒临绝望的人们,如果能找到它,就可以对着它述说那不可说的心思:思念、伤害、挣扎……说完之后,用草封存那洞,人就可以重新开始生活。
这样的一种植物,是谁派到世上来的?谁,又不需要这样一个树洞?
如果你想快乐一个月,就去旅游;想快乐一辈子,就去和植物做朋友。
是的,在一朵比小指甲盖还小的花,一茎比针还要细的春草里面,你照旧能够发现到生命的美与秩序。你看见的它们为生命的努力,比你在一个人身上看见的还要多。你从来不会看见一棵植物偷懒,你也从来没有听见一棵植物说——它活不下去了。
植物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如果连植物都不爱,也许,这世上真就没有什么好爱的了。
我总是想起那个怀揣树苗坐在我家门口的人。人们都说,他是精神失常了。
但是他真的是精神有问题吗?
在我看来,他手捧植物的样子,就像一本启示录。只是那启示录是完全关闭着的。没有人知道,里面究竟写着些什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怀揣植物的人,遭到世界遗弃,只有怀中的树苗与之相伴,在这独特的“二人世界”里,植物给了他心灵的慰藉。
B.“我”的那位退休老同事,对植物有着狂热的爱,文章用“俞伯牙与钟子期”之事,表现了他与植物关系密切,互为知音。
C.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人”与“植物”进行对比,表达了人们热爱植物的一个理由——它能让很多人愉悦。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人与植物”的思考和感悟,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小题2】作者说:“植物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植物给人们带来哪些启示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间杂使用了第二人称,这样的人称处理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牵 挂

翁 头

“阿姨,您上次给我编的手链让同学给抢走了。您再给我编一个吧。”“你选珠子吧。”
“大姐,我又来买帽子了。”“挑吧,新样子挺多的。”“我的帽子都是在她这儿买的。你都见过的,还行吧?”一位中年女人对身边的同伴说。
“阿姨,这款发卡便宜一点吧,我总来你家买东西。”“好,行,谁让咱们有缘啊。”
女店主欣喜地接待着这些顾客,她太爱她们了。要知道,顾客的一句话,比你说一车话都有号召力。业务做到这份儿上,你也就只有欣赏的份儿了。她享受着全过程。时间也过得真快,转眼又吃中午饭了。她叫了一道鱼香肉丝,她最爱吃这道菜了。香辣适中,酸甜适口。美美地吃了一餐。早上沏的茶还没顾上喝一口。现在她慢慢地品着。

她是个勤快人。业务闲了,就整理货柜,货架。整着整着,女店主的脸慢慢晴转多云了。她在那里愣神儿了。

“大姐卖货。”对面柜台的姑娘大声提醒着。
“嗯,要什么?”
“来一盒棕黑色的焗油膏。”“没有。”“前些日子我在你这儿还买了一盒呢。”“今天没有。”女店主没心思给他在柜子里找。
“阿姨,这眼影什么颜色的好看?”“自己看。”女店主爱答不理的。“怎么这样!”姑娘嘟囔着离开了。
“大姐,我看你今天有心事呀!”这是平日里比较对脾气的几个姐妹中的一个。常到这儿与女店主聊家常,也买东西。
“我们那位拿货到现在还没回来。”
“他还赶回来吃饭吗?”
“不。”
“那还急什么?现在堵车堵得厉害。”
“他骑车。”
“吃饭的人也多呀。”
“那批发市场的大排档,没那么多人。”
“他没手机吗?问一下不就是了。”
“别提了,我劝他买部手机,他总说派不上用场,总是拖着不买,你说这没手机,连他在哪儿都不知道,更别说补一点什么货了。就那么固执。”
“大哥是为了给你省钱。”
“省钱,也得省得是地儿呀!”
“现在急也没有用,一会儿指定回来。”
“我也是那么想,但还是着急。”女店主心里嘀咕着。
“大姐,这项链卖多少钱?”那姐们儿,见大姐没心情,就主动地当上了义务售货员。“二十。”“十八行吗?”“不行!”
“你那项链是多少钱进的?喊才喊二十,十八怎么都不卖呀?”那姐们儿送走了顾客,低声地问。
“你刚才一问,我随口一说,把进价告诉你了。”
“心不在焉,心里还惦着大哥哪。这有什么可急的,他又不是孩子,都是成年人了。”
“他骑车呀,又带那么多货。”
“你看谁来了?真不经念叨,大哥你可回来了,可把大姐给急死了。”
“你去哪儿啦?”女店主只说了一句。眼泪便扑簌簌掉了下来。
见这情景,女店主的丈夫也懵了,原本愉快的心情也荡然无存了,忙解释道:“今天天气好,凉爽,又是换季时候,我多跑了几个批发点儿。进了不少的新货。”
“你不要命了?骑着自行车还去那么多地方干什么?”
“大哥你这岁数,也该悠着点儿了。”
“你不知人家多急吗?怕你出事。”
女店主的丈夫握着她那冰冷的手,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
“让你买手机,你就是不买,临时补货都没地方找你,回来晚了,你倒是说一声呀,害人心里跟过山车似的,这生意没法做了。”
“买,买,这样吧,把你那手机给我,你再买一款新的。”女店主的丈夫忙说。
“真的?”女店主笑了。

(有修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牵挂”是作品的“眼睛”,能吸引读者阅读下去。同时“牵挂”也是对作品主旨的高度概括。
B.作品中的顾客有的对女店主阿谀奉承、套近乎,有的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有的态度生硬。
C.作品中比较细致地描写了女店主吃中饭的情景,表现女店主的惬意和对幸福生活的知足。
D.“那姐们儿”心直口快,批评女店主做生意心不在焉,反衬女店主的多情与多愁善感。
【小题2】作品的开头和中间两次写了女店主与顾客的对话,女店主两次回答顾客时的语言表达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A.
【小题4】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女店主对丈夫的牵挂,却用相当大的篇幅写她做生意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