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村绝唱
薛志成
先前,村里的“破五”戏是在村头桃树坡坡底的老戏台演的,晌午登台,初七晚上收箱。当晚,全庄出动了,包括拄拐子一摇一摆的和热怀里吃奶的。
“喝喊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泪下来。小唐儿被某把胆吓坏,马踏五营谁敢来。敬德擒某某不怪,某可恼瓦岗众英才。……”突然,蹦出来一段高腔儿。
哇!台下哭闹的小心肝咋猛地乖巧巧的,镇愣了?当然,也“吓”傻一大片满在戏场里胡窜的孩子。我便是其中一个,傻到大脑断片,呆呆地立在人群缝隙里。
初八中午,六七家热心人端来暖锅犒劳戏子。老戏台里十八九人吃得正香,四五只麻雀忽的从中梁扑腾腾飞出来。几根鸟毛悠悠荡荡飘向暖锅来,还有三两点白里掺红的鸟屎淅沥啪啦地掉在一个人发梢上,着实恶心。偌大的村子,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呀,便有几位长者召集村里人,商议重修戏台,遂请阴阳选址择日。说也巧,仍在老地方。三月天,村里尽是青一缕、红一缕的衣衫,还有光的膀子,横一道、竖一道的,刻了碑文。西北风早等不及了,刮跑劳作的汉子随心喝嗨的唱段。八九句越过对面山腰,一两句又返了回来,强弱交织、快慢相合,这不是她要听的折子戏吗?
戏台如期落成。台上灯火通明,演员大柱俨然一个单通再世。顿、挫、踢、走、摆头、龇牙、咧嘴、皱眉无一不逼真入境:“我今日挨了时朋友不见,一个个到了做袖手旁观。大料想唐营里无人敢斩,叫敬德你把爷送上西天。”引得台下喝彩声连连。
我头一次见莫大的戏场满拥了许多陌生的面孔,就好奇地问父亲,说是邻村里踩着黑夜前来蹭戏的。我眉飞色舞、你咬牙切齿、他捶胸顿足。再看看一帮戴小帽的老汉,眼角湿润,口一直大张,不知何时,山羊须上直掉满口水了呢!
此后,大柱常带戏班子和后生去戏台,拉拉二胡板胡、敲敲铜锣梆子、打打铜钹牛皮鼓、吹吹唢呐、哼哼调儿、吼吼曲子、记记唱词、走走台子,摇摇帽翎、抖抖袖子、舞舞大刀竹节鞭,高兴甚哉!这些常规训练,也总会吸引一群群村民前来凑热闹。
他的唱功越来越好,名气很快传到四邻八舍,一唱就是十几年。上世纪末,打工潮、进城热如股狂风,席卷了高原每一个角落。年轻力壮的汉子离开了黄土地,迈向县城小镇,或摆摊开店,或汗洒钢筋水泥架。一年下来,腰包里满是鼓鼓的钞票,彩电有了、家庭影院也有了。大柱几个看得脸红心热,也卷起行李一走了之。戏没人唱了,戏箱埋在灰尘里。但元宵节要装社火给庙上还愿啊,放在谁家好呢?出主意的人多,爱要的人很少,都怕沾些不清不白的话儿。无可奈何,还是会长轮流当,戏箱轮流放,今年在我家,明年去你家。
几年过去,戏场乱草丛生。麻雀、耗子都兴冲冲地搬进戏台,成天不安宁。挺聪明的家伙,“你们人下台,我们就登台嘛,总不能让它闲着!”
2005年夏,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戏台塌了。坍塌声淹没在珠雨里,碎在村民熟睡的梦中。几时几分,无人知晓,晓得的只是没完没了的雨里没完没了的梦,没人用心考究。
塌了?我始终觉得只是个谣言。
三两天后一大早,我从县城一路颠簸到村头,太阳已晒得老高,火辣辣的热。我蹒跚在稀泥尚存,遍地牛羊蹄印的桃树坡,不想见到的一幕死死地映入眼帘:戏台早已是土、瓦和朽木被雨水和成的一大堆泥。日头暴晒下已经表皮干涸、僵硬,还布满了村妇冻疮一样四分五裂的口子。
塌了,是福?终归是没娘的娃,死了没人疼,旁人今天说着,明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戏台没了记忆里的模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不思量,自难忘。多年已去,一片废墟,无处话凄凉。戏台的影子在我心里积攒成殇。
今日清明,去了一趟曾沉浸在秦腔里的山村,给长眠于黄土里的亲人烧把纸钱,扫扫墓。微风拂来,桃之夭夭,坡面早已沟壑万千,如高原上坐在家门口,手拿针线、心头惦念外出丈夫或儿女的村妇那皱纹累累的泪脸。
哎,往日的戏子,今何在?
去世的,如“沉香”他娘,一个好小生,恋戏。我不敢问“沉香”,想必戏和他娘的尸骨一起埋在黄土坑里。健壮的,如大柱,不需多说,嗜戏。外出奔波创收,小老板一个,闲暇之时泡在咸阳广场的自乐班里。
如我一代80后,半个秦腔迷,夜夜都在做发财梦。有戏更好,当作视听觉盛宴,享受享受;没戏也行,不再挂念。至于90后,都是超时髦,好的全是周杰伦、庄心妍、张杰、华晨宇、邓紫棋之类腔调。(选自《散文选刊》2018.8,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对秦腔代表性唱词的摘引,突出了秦腔鲜明的高腔特点,直接呈现出秦腔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B.俨然单通再世的演员大柱,尽管“嗜戏”,最终还是在打工潮的席卷下忍痛割爱,外出奔波创收,最终成为一名小老板。
C.文章在对乡村戏台的盛衰情状的对比描写中,写出了秦腔这种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慢慢走向衰落的过程。
D.本文叙述往事条理清晰,描写场景如在眼前。结尾对往日的戏子看似平淡、随意的交代,流露出作者深沉的思考。
【小题2】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特点鲜明,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小题3】标题“山村绝唱”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6 10:53: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蒂莫西·诺克斯是一位研究体育运动的科学家,并多次参加过超级马拉松赛。他的数据表明人类在奔跑时拥有无可比拟的散热能力。他同时也认为,人类的奔跑能力是进化而来的。这些有助于解释我们的运动能力以及我们对现代疾病的易感性。
人类的祖先是杂食性类人猿,其身体更适合生活在树上,而不是在开阔的环境中追捕猎物。过去的几百万年,地球气候经历了剧烈变化,非洲从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环境,改变成为视野更加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环境。我们的祖先在森林撤退的巨变中,渐渐脱离了树上的生活。200万年前,他们已经进化出可以直立行走和奔跑的骨架,可以支持他们连续几小时追逐猎物。在之后一百多万年的时间里,人类除了石头或削尖的木棍,没有更好的武器,所能仰仗的最好的“武器”就是自身耐力。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身体有了许多适应性变化,以适合长距离行走和奔跑,迫使猎物也不得不拼命地跑。由于四条腿走路的动物不能在奔跑的同时通过喘气散发热量,最终被逼到中暑而倒的绝境,人类才能以简单的武器获得战利品。
在短时期内,人类祖先的骨骼和大脑结构、空间跟踪能力、沟通能力和身体散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以适应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环境。人类祖先进化出了适合长途奔跑的身体结构:更长的腿,更短的脚趾,更宽的肩膀和更强壮的臀大肌,以及可支持长时间奔跑的较大的负重关节。另外,今天人类的代谢能力也胜过我们的祖先。作为唯一拥有长途奔跑能力的灵长类动物,现代耐力运动员能够实现每分钟每公斤体重90毫升的最大摄氧量。其他擅长长途迁徒的动物只限于马和羚等有蹄类动物和鬣狗、狼等群居食肉动物。
从树居类人猿进化成为智人,人类不仅拥有了精湛的运动能力,大脑也同时发生着重大改变。诺克斯认为,正是这些变化使我们需要通过锻炼来保持大脑健康。因为运动不仅锻炼了肌肉,还能激活大脑,提高神经元连接的数量。今天,绝大多数人不再像远古人类那样靠狩猎谋生,这导致人类成为许多现代疾病的“宿主”。肥胖症、糖尿病以及与大脑功能有关的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症,甚至暴力行为这类疾病正成为现代人类的威胁。
诺克斯认为,运动对肌肉和大脑的有益影响至少部分是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引起的。运动可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循环。在肌肉中,BDNF可以增加蛋自质的合成和脂肪代谢,这是运动的主要目标。BDNF可增加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是增强记忆的关键。BDNF对控制体重和能量平衡的大脑视丘下部也产生影响,还促使大脑线粒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提高人体最大摄氧量。BDNF的增加也有助于强化海马和前额叶皮质,保护人类大脑免受精神问题和暴力行为的不良影响。
虽然运动已不再是一些人群生活中的核心部分,但它仍然在我们的基础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锻炼至少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有抗抑郁作用。简单的锻炼计划,可能是你获得心理和身体健康的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资。运动的成本很低,但如果忽略了它,你很可能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摘编自《科学与文化》)
【小题1】下列有关人类奔跑能力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多次参加过超级马拉松赛的科学家蒂莫西·诺克斯通过分析研究一些数据,提出了“人类的奔跑能力是进化而来的”的观点。
B.200万年前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变为少树的热带草原环境,人类的祖先在这一巨变中进化出了可以直立行走和奔跑的骨架。
C.人类的奔跑耐力直接源于身体结构:长腿、短趾、宽肩、强壮的臀大肌和较大的负重关节,与大脑结构、身体散热能力几乎无关。
D.人类追逐猎物时长距离奔跑的耐力,是远古人类将猎物逼到因奔跑中暑而倒的绝境,并利用简单武器获得战利品的最好“武器”。
【小题2】(小题2)“运动对大脑的有益影响部分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引起”,下列各项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增加肌肉中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代谢,有助于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等病症。
B.运动可激活大脑,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循环,增加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增强记忆。
C.BDNF对大脑视丘下部也产生影响,还促使大脑线粒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提高人体最大摄氧量。
D.BDNF的增加有助于强化海马和前额叶皮质,保护人类大脑免受精神问题和暴力行为的不良影响。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远古人类,运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运动虽不再是一些人群生活的核心,但它在基础代谢中的作用仍很重要。
B.运动能锻炼肌肉,还可以让轻度抑郁症患者抵抗抑郁;而缺少运动是人类成为肥胖症等许多现代疾病的“宿主”的原因。
C.由于拥有精湛的运动能力,人类实现了每分钟每公斤体重90毫升的最大摄氧量,超过了有蹄类动物和群居食肉动物。
D.哪怕是简单的运动计划,只要坚持,我们就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这也许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他们的圣诞,怎么就成了我们的节日?(时事评论)

庄礼伟

圣诞节是基督徒纪念耶稣诞辰而形成的节日,在圣诞前夜,他们要去教堂,肃穆地迎候这个“宁静夜,圣善夜”。

在中国,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教堂、没有耶稣的圣诞节。然后,在一个远离圣诞节的日子,当我们回想起满城被商业绑架的圣诞气氛,回想起我们有口无心的“祝贺圣诞”,和电邮里群发的“圣诞快乐”,并联想到“后殖民”、“单边主义”、“文化霸权”等政治词汇,联想到炸馆、撞机、对台军售等等政治事件,我们会有点不甘心地发问──“他们的圣诞,怎么就成了我们的节日?”“他们的公元,怎么就成了我们的纪年?”

向纵深处看,西方更有许多东西我们是无法回避的(而我们能否也为这个世界贡献一些别人也无法回避的东西?)。我们无法回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立宪、代议制、电气化、工业化──它们都是源自西方的产物,我们无法回避市场经济,无法回避高科技和因特网,我们无法回避“和世界接轨”(其实就是“和西方接轨”),我们无法回避ISO9000无法回避GDP、WTO。我们测量自己的生活如何地好了,也要使用德国人发明的“恩格尔系数”。

这时候,我们有一种在精神上被剥光了的感觉:我们还剩下什么?我们就这样不可避免地成为说着中文的西方人了么?

西方在近代启动了人类社会大发展的进程,但人类的进步不能以人类多样性的丧失为代价。事实上,就人类的纪年方法而言,“西元”也只是其中一种。

今年是“耶诞”2002年。今年也是“佛诞”2546年。今年是犹太历5763年。今年还是“孔诞”2553年。今年还是“穆诞”多少多少年,等等。在中国大陆,采用西元纪年也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今年还是农历壬午年,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乡野的老农在这方面比我们更有学问,因为这是他们的纪年。

这时候,我开始羡慕一些人,他们活在“公元”的世界里,却在内心深处守着另一种纪年。

在文化上,中国有着风格鲜明的传统和纪年体系,对于世界来说,这其实是非常珍贵的人文资源。一年中西方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而传统的中国人在一年中也有自己的时间刻度和嘉会安排,一年的节日以春节开始,以春节结束,祥和饱满。

春节之后,有元宵节,孩童们看尽“一夜鱼龙舞”,而他们也将慢慢地明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况味。

然后有清明、暮春时节,“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还有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何等的放达!我猜想这帮疯狂的书生一定是光着身子“风乎舞雩”的。

然后有端午,龙舟犁开夏天的水面,长者们庄严地祭奠屈原的英魂。

然后是色彩浓烈的秋天,节日密集的秋天:七夕(七月初七)、中元(七月十五)、中秋(八月十五)、重阳(九月初九)。

七夕夜仰望星河时的惆怅与温暖,虽然不如“圣诞”时分伯利恒上空的寒星那么形而上,但它恰恰显现了当世极其匮乏、而中国传统精神中极其富有的人伦气氛。四季里的社戏、傩戏、祭祖、驱鬼、逐疫、送灶神,也远比一个万圣节丰富。

然后是把酒围炉、阖家尽欢的小年、大年。

中国人传统的、地方的节日,还有许多许多,都是贴近土壤的节日,都蕴含着独特的信仰和哲理,我们应当善待这些节日和文化血脉。我们不能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除了一大堆GDP之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民族,变成了“伪西方人”。

当然,西方的节日可以成为中华文化的补充。

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依然倾心于在中国上下五千年里,从土壤中、从坎坎伐檀的河岸上产生的那些敬畏、疑惑、愤怒、释然、欢欣、谐趣,依然倾心于那些把传统中国人平淡生活连缀起来的嘉节时令、文化血脉。我将在冬夜仰望星空,但它不是天使传达“救主降世”的短信息时,伯利恒牧人所仰望的星空,而是五千年来我们的先辈托怀星汉、寄意寒星的星空,星星织构成雄浑的象形文字,永远让我们膜拜。

(庄礼伟: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与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广东人文学会副会长,时事评论人,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小题1】作者在“事实上,就人类的纪年方法而言,‘西元’也只是其中一种”一句之后,列举了一系列纪年方法,其用意何在?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详写了中国的各种节日,目的是什么?
【小题3】请说出“他们活在‘公元’的世界里,却在内心深处守着另一种纪年”一句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路十七号王虹莲
①她和他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村上的男人几乎全出去打工了,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②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来的信和寄的钱,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钱,或多或少。
③收到他的信的时候,她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④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是碎石铺满的小路,他们这里的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阳台的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不觉得苦。他说住的地方能听到悠扬的钢琴声,她还听他说起过麦当劳,以前,她只是听说过那种美式快餐,他在信中说:“什么时候来了,我带你去吃。”
⑤于是她的想象就更加完美了,甚至出现了小说里的场景,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那围墙上爬满了青藤吗?这种想象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⑥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去了,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来吧。
⑦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
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点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起来。他离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疯了。毕竟是新婚离开的啊,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
⑨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终于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可她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于是就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了警察,警察说:“在郊区呢,离城里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⑪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简易棚子的就是!”
⑫她终于看到一个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⑬那是一个简陋的木牌子,上面粘着水泥和白灰;她看到了那简陋的房子,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阳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⑭“那一排房子,都是临时搭建的,”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如果你再不来,就看不到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里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没办法回家了。”
⑮她哭了,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想起他说过的海南旅游,想起他说过的公司和钢琴声,想起他说过带她去吃麦当劳。她敢断定,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他从来没有吃过麦当劳!
⑯没有进屋去找他,她又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⑰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常吃。”
⑱她含着眼泪吃完了那个叫汉堡的东西,一个小小的汉堡,要卖十块钱。吃完了,她说:“不如红薯粥好吃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⑲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说自己的公司多好,说住的房子很漂亮……他一直说着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了眼泪,最后,她握住了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应该叫阳光路。”
⑳她一直没有说去过阳光路十七号,那是她心底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阳光路十七号”是小说行文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
B.小说结构严谨,前后互相照应。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C.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但妻子却不能理解丈夫的善意,并为此感到心酸。
D.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小题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小题3】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经济结构的调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羚羊群中的病弱者,往往难以摆脱狮子的追捕。这对个体是残酷的,但却保证了羚羊种群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错误决策或者囚循守旧的企业,也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或重组。如果一个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调整——经济危机。它会淘汰掉那些工艺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乏力以及发展方向错误的企业,同时又会催生出一批朝气蓬勃、勇于进取、引领时代潮流的新企业。这是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

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是靠市场的力量实现的,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调整的唯一标准,因而经过调整,留下来的企业都是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强者。但是,这种市场的自发调整过程往往是漫长而痛苦的。它会导致经济萧条、失业剧增、生活下降,有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

现代经济高度复杂,已承受不起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自发调整;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已容忍不了弱肉强食般的自然淘汰。同时,人类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汲取经验教训中不断完善,已具备比较充分而有力的工具来管控现代经济危机,来平抑经济波动,来防止大起大落。这包括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来刺激市场需求,对陷入困境的行业和企业给予援助等等,甚至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也因“太大而不能倒”而得到救助。这样,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盲目跟风者避免了血本无归的风

险,某一领域的过度投资者又可为新一轮复苏积蓄力量。

失控的经济被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从悬崖边拉回,恰如被狮子追逐的羚羊群得到及时庇护,即使病弱者的生存权也得到了保障。经济损失得以减轻,社会动荡得以避免,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人类的经济智慧就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就应更加科学得当。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调整只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理论的逻辑以及实践的经验都启示我们,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应立足于救经济,而不是救具体的企业;应立足于恢复市场信心,而不是代替市场决策;应借力使力,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

 (节选自2010年2月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中“自发调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靠市场力量实现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
B.以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为唯一标准。
C.能使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留下来。
D.会引发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度复杂的现代经济承受不起自发调整,所以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B.在政府行为的作用下,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危害可以被全面彻底地消除。
C.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得到救助,是人类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现。
D.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问题会越积越多,调整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形成一个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
B.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使人类的经济智慧没能被赋予更大的责任,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也不能科学得当。
C.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但现代经济危机还不至于引发一次世界大战。
D.应对经济危机时,可以借助这个全局性调整的机会,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

同类题5

材料二
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上百年前制造的大座钟……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的文物,能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这当然需要修复者高超的技术,但同时更需要的是 乙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示了如下场景:几座既不融合于历史又赶不上现代步伐的小院曾是冷宫,门外,是当今中国客流量最大的旅游地标。从早到晚的喇叭声、快门声、呼喊声、全球各种语言的翻译声,所有的声音都被隔绝在宫墙之外。抬头环视天际,方圆不见一栋高楼,举目四望,庭院深深。一群国内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正日复一日地幽圈在整个国度的中心地带,在最热闹的地方与世隔绝地活着,他们中哪怕最年轻貌美的姑娘,也素面朝天,衣着质朴,每日朝八晚五,低眉顺目地与器物共处。难怪同为纪录片导演的陈黛曦看过此片后如此感慨:“世上竟有这样一种法则,存在的最高形式是‘不在’。文物修复师一生的努力,正是向着‘无’字攀登。我甚至觉得这份工作有几分像藏传佛教的坛城,万般绚烂,不过一掬细沙,它存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抹去。”
【小题1】根据语境,补全 乙 句,使上下文文意连贯。
【小题2】下列短语,用来描述划线句子所体现的陈黛曦内心感受最恰当的一项是
A.醍醐灌顶B.恍然大悟C.怅然若失D.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