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经济结构的调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羚羊群中的病弱者,往往难以摆脱狮子的追捕。这对个体是残酷的,但却保证了羚羊种群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错误决策或者囚循守旧的企业,也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或重组。如果一个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调整——经济危机。它会淘汰掉那些工艺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乏力以及发展方向错误的企业,同时又会催生出一批朝气蓬勃、勇于进取、引领时代潮流的新企业。这是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

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是靠市场的力量实现的,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调整的唯一标准,因而经过调整,留下来的企业都是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强者。但是,这种市场的自发调整过程往往是漫长而痛苦的。它会导致经济萧条、失业剧增、生活下降,有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

现代经济高度复杂,已承受不起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自发调整;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已容忍不了弱肉强食般的自然淘汰。同时,人类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汲取经验教训中不断完善,已具备比较充分而有力的工具来管控现代经济危机,来平抑经济波动,来防止大起大落。这包括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来刺激市场需求,对陷入困境的行业和企业给予援助等等,甚至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也因“太大而不能倒”而得到救助。这样,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盲目跟风者避免了血本无归的风

险,某一领域的过度投资者又可为新一轮复苏积蓄力量。

失控的经济被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从悬崖边拉回,恰如被狮子追逐的羚羊群得到及时庇护,即使病弱者的生存权也得到了保障。经济损失得以减轻,社会动荡得以避免,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人类的经济智慧就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就应更加科学得当。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调整只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理论的逻辑以及实践的经验都启示我们,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应立足于救经济,而不是救具体的企业;应立足于恢复市场信心,而不是代替市场决策;应借力使力,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

 (节选自2010年2月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中“自发调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靠市场力量实现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
B.以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为唯一标准。
C.能使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留下来。
D.会引发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度复杂的现代经济承受不起自发调整,所以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B.在政府行为的作用下,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危害可以被全面彻底地消除。
C.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得到救助,是人类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现。
D.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问题会越积越多,调整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形成一个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
B.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使人类的经济智慧没能被赋予更大的责任,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也不能科学得当。
C.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但现代经济危机还不至于引发一次世界大战。
D.应对经济危机时,可以借助这个全局性调整的机会,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5: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过铁匠铺
葛水平
①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②我的手心再都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有些时候, 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③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④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用麻绳串起来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里,一咕嘟热气浪起来。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⑤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⑥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一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每一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⑦有人讲土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前热闹山后冷清。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后土地神代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没等土地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山后土地神实在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⑧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村庄已经不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是一种生气。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上和脖子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的自由。
⑨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描绘的。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我一直在想,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
⑩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2月24日第12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神的故事作为冬日闲话的代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讽刺了信奉教条的地方官员。
B.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题,写对铁匠铺的怀念以及铁匠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C.第⑥段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乡村人们悠闲的时光,又承接了下面人们对土地神的闲谈的叙述。
D.文章④-⑨段写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农家院墙上的犁耙锄锹及铁匠铺的人们与闲话……
【小题2】“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
【小题3】文中第三段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现实生活中,民事法律关系纷繁复杂、变动不居,而民事法律规范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这导致有些民事纠纷在处理过程中可能找不到特别合适的民事法律规范作为依据。但一些民事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德,有违善良风俗,如果因为没有民事法律规范作为依据而不处理,就可能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带来“破窗效应”。处理这些民事纠纷,应运用好公序良俗原则,即民事行为不得违反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科学运用公序良俗原则处理民事纠纷,对于惩恶扬善、维护正义、保证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公序良俗的含义非常广泛,并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公序良俗原则在许多国家的民法典中都有所体现。我国1986年通过的《民法通则》使用“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等词语来表达相关法律精神。2017年通过的《民法总则》在总结现有民事立法、司法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民法典立法成果的基础上,在我国民事立法中首次明确了公序良俗原则。《民法总则》中的一些条文直接涉及公序良俗。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其中第三项规定的条件就是“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民法总则》将公序良俗原则上升为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这是法治精神在民事法律制度中的体现,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立法中的彰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对意思自治进行必要的限制。民法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但意思自治必须以公序良俗原则为基础,即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如果违背公序良俗,其民事法律行为理应无效。二是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补充。现行法律法规不可能预见所有民事法律行为和关系,法律条文可能滞后或存在漏洞。公序良俗原则作为一种弹性条款,可以起到补充完善法律条文的作用,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时候用以判断民事行为的效力。三是有助于更好地弘扬社会公德,保障民事活动在良好公共秩序中进行,并引导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当然也要看到,公序良俗原则毕竟是具有一定模糊性的民法原则,在司法实践中主要依靠法官自由裁量进行运用。为了避免法官随意运用这一原则可能造成案件裁判结果的不公平,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公序良俗原则应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应穷尽法律规则,即对于民事纠纷如果有具体民事法律条款加以规范的,应优先适用具体条款,不能随意选用原则性一般条款。在各个具体领域,公序良俗原则应作为兜底条款适用。其次,对于什么是公序良俗也需要结合社会道德观念以及一般常识加以判断,从而确定具体民事行为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原则。还可以运用司法大数据进行公序良俗原则类案适用方法研究,为法官裁判提供依据。我们要科学合理运用公序良俗原则,既协调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又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不断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摘编自侯国跃、常亚楠《科学运用公序良俗原则处理民事纠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些民事纠纷找不到特别合适的民事法律规范作为依据,使得民事法律关系纷繁复杂。
B.我国1986年、2017年通过的民法中皆直接涉及公序良俗,对维护正义有重要意义。
C.《民法总则》将公序良俗原则视为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有助于弘扬社会公德。
D.公序良俗原则可能造成案件裁判结果不公平,故民事纠纷应先适用民事法律条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充分运用事实论据论证了论点“科学运用公序良俗原则处理民事纠纷”。
B.文章既分析了为何要运用公序良俗原则,也分析了怎样运用公序良俗原则。
C.将公序良俗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体现了民法规范与社会道德规范的高度统一。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序良俗原则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弥补现行法律规定的缺陷和不足,协调各种利益冲突。
B.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如果违背了公序良俗,将不会得到民法的尊重,其民事法律行为也是无效的。
C.在各个具体领域,民事纠纷最终都会得到解决,原因在于将公序良俗原则作为兜底条款适用。
D.在彭宇案、许云鹤案这类因搀扶倒地老人而引发纠纷的案件审理中,不一定要遵循公序良俗原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小题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C.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D.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C.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D.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C.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无人驾驶汽车又称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是智能汽车的最高级形态。无人驾驶是智能化的终极体现,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理代传感,信息融合、通信以及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驾驶汽车未来发展速度将加快,同时人们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接受和需求度正在逐渐提升。无人驾驶早已被全球车企列为主要研发项目之一。国外的奔驰、宝马、福特、特斯拉和国内车企长城、北汽、比亚迪、吉利等早已涉足。互联网厂商谷歌、苹果,芯片公司英特尔、高通等也一直在动作,无人车的角逐已经快速推开。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渗透到人类活动各个方面,提高人们出行质量。

材料二:

在CES 2017参展的大概500家汽车科技公司中,NVIDIA公司展示了一款奥迪自动驾驶汽车,惊艳四座。根据CEO黄仁勋表示,“我们说的是一款将在2020年上市的高度自动化汽车,它能够应对多种状况。”“这意味着,在许多道路条件下都能够自主驾驶,不需要人们在后台监督或者夺取控制权。”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无人驾驶”的真正要求。当然,要是想让它到戈壁沙漠去玩儿穿越,那估计还够呛。NVIDIA将图形处理单元(GPU)技术移植到了这个2020年才会与消费者见面的智能汽车上。NVIDIA凭借这种技术在游戏行业中独领风骚几十年,如今又将在这个新的“沙维尔(Xavier)”系统上大放异彩。沙维尔拥有八个高端CPU内核和强劲的性能。在过去三年中,这种系统被用于深度学习,能够分辨脸孔的轮廓和细节。那么,如果可以识别人脸,识别汽车、标识、行人就更不是问题。虽然包括特斯拉在内,还有很多公司正在朝这条方向努力;但Nvidia和奥迪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无人驾驶汽车的时代已经开始倒计时。

(摘自《东方瞭望》2018.1)

材料三:

百度公布的路测路线显示,百度无人驾驶车在北京完成测试。预计随着国外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国内各车企参与无人驾驶汽车研发的积极性将会不断提高,据相关权威公司预测,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1180万辆左右,而中国市场的份额约为24%左右,约为280万辆,其市场前景非常可观。从明年开始,百度将会和主流车厂合作,推出主流家用轿车。李彦宏说,这种车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在开放道路上完全不需要人,但在常见路况下可以自动驾驶。“比如从北京开车到上海,上了高速以后,你就不用管了,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到了上海,车会提醒你要下高速了,这种状况大家很快会看到。”

(摘自《西南联合早报》2018.3)

材料四:

自动驾驶汽车真的快要上路了吗?从各地路测反馈的信息看,自动驾驶汽车要想上路,还需跨越技术和法律层面的诸多障碍:数据积累。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数据库。比如,德国一家公司给软件输入了1000多张不同图像的“前方停车标志”,以便汽车即时识别路标。此外,中国道路上的人流量、车流量很大,路况也更加复杂。高精度地图研发。高可靠、低延时网络。目前5G技术距离商用还有一定距离。法律及政策支持。虽然多地出台了支持路测的细则,但目前的道路交通法律法规都是在有人驾驶的前提下制定的,如果未来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真要上路行驶,可能需要对现有的法规进行修改。对于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时间表的预计,传统车企至少还有10年的路要走。

(摘自《汽车风暴》2018.4)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人驾驶汽车又称轮式移动的机器人,它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是智能汽车的最高级形态。
B.虽然目前无人驾驶汽车还没大范围推广,但其适用领域逐渐显现。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消费者希望在旅游自驾过程中体验无人驾驶汽车。
C.黄仁勋说的将在2020年上市的高度自动化汽车,在许多道路条件下都能够自主驾驶,不需要人们在后台监督或者夺取控制权。已经达到了“无人驾驶”的真正要求。
D.随着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渗透到人类活动各个方面,提高人们出行质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沙维尔拥有八个高端CPU内核和强劲的性能。这种系统能够分辨脸孔的轮廓和细节,识别汽车、标识、行人等所有障碍物。
B.据相关权威公司预测,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1180万辆左右,中国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C.百度明年开始推出的这种家用轿车,在常见路况下可以自动驾驶,完全不需要人,从北京开车可以实现‘吃首火锅唱着歌’到上海。
D.百度和国内车企长城、北汽、比亚迪、吉利等早已涉足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尤其是百度,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E.如果未来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真要上路行驶,还需跨越技术和法律层面的诸多障碍,可能需要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行修改。
【小题3】根据材料,请你就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真正上路还需要做哪些努力?请为政府和汽车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 ,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的极快,好象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罢。

【小题1】请选择填入第二段空缺处语序正确的一项
A.哪里是山,哪里是菜园,哪里是房屋
B.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
C.哪里是菜园,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
D.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哪里是山
【小题2】第三段中画线处为何用“扫淡”一词而不用“照淡”、“减淡”,请略作分析。
【小题3】作者文中写到了灯光使哪几种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