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经济结构的调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羚羊群中的病弱者,往往难以摆脱狮子的追捕。这对个体是残酷的,但却保证了羚羊种群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错误决策或者囚循守旧的企业,也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或重组。如果一个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调整——经济危机。它会淘汰掉那些工艺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乏力以及发展方向错误的企业,同时又会催生出一批朝气蓬勃、勇于进取、引领时代潮流的新企业。这是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

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是靠市场的力量实现的,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调整的唯一标准,因而经过调整,留下来的企业都是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强者。但是,这种市场的自发调整过程往往是漫长而痛苦的。它会导致经济萧条、失业剧增、生活下降,有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

现代经济高度复杂,已承受不起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自发调整;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已容忍不了弱肉强食般的自然淘汰。同时,人类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汲取经验教训中不断完善,已具备比较充分而有力的工具来管控现代经济危机,来平抑经济波动,来防止大起大落。这包括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来刺激市场需求,对陷入困境的行业和企业给予援助等等,甚至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也因“太大而不能倒”而得到救助。这样,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盲目跟风者避免了血本无归的风

险,某一领域的过度投资者又可为新一轮复苏积蓄力量。

失控的经济被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从悬崖边拉回,恰如被狮子追逐的羚羊群得到及时庇护,即使病弱者的生存权也得到了保障。经济损失得以减轻,社会动荡得以避免,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人类的经济智慧就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就应更加科学得当。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调整只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理论的逻辑以及实践的经验都启示我们,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应立足于救经济,而不是救具体的企业;应立足于恢复市场信心,而不是代替市场决策;应借力使力,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

 (节选自2010年2月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中“自发调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靠市场力量实现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
B.以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为唯一标准。
C.能使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留下来。
D.会引发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度复杂的现代经济承受不起自发调整,所以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B.在政府行为的作用下,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危害可以被全面彻底地消除。
C.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得到救助,是人类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现。
D.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问题会越积越多,调整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形成一个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
B.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使人类的经济智慧没能被赋予更大的责任,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也不能科学得当。
C.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但现代经济危机还不至于引发一次世界大战。
D.应对经济危机时,可以借助这个全局性调整的机会,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5: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三个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核聚变,又称核融合,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比如氘和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聚合作用,生成中子和氦,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根据质能方程E=mc2,原子核之静质量变化(质量亏损) 将造成能量的释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称为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如果是由较轻的原子核变化为较重的原子核,称为核聚变,如恒星持续发光发热。相比核裂变,核聚变的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少很多。氘和氚之核聚变反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几乎取之不尽。正因为如此,人类正在不断研究可控核聚变,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很好途径。

(百度)

材料二:

材料三: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今天发布消息,我国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获得的多项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朝着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东方超环(EAST)是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该大科学装置瞄准未来聚变能商用目标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在高性能、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2018年度EAST物理实验持续经历4个多月,物理实验面向未来聚变堆先进稳态运行模式的发展和长脉冲运行下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重点开展了高功率加热下堆芯物理机制研究的系列实验。通过优化稳态射频波等多种加热技术在高参数条件下的耦合与电流驱动、等离子体先进控制等,结合理论与数值模拟,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在电子回旋与低杂波协同加热下,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并有效拓展了适应于聚变堆高性能等离子体稳态高约束模式的运行区间,实现了高约束、高密度、高比压的完全非感应先进稳态运行模式,获得的归一化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EAST取得的这些实验成果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

(央视新闻客户端,2018年11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聚变是由质量较小的原子在超高温和超高压的条件下,发生原子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原子和中子,原子核质量变大。
B.根据材料二,核裂变的产生机理与核聚变相反,原子弹爆炸就是核裂变,一般选用铀-235和钚-239,由中子去撞击他们而产生的。
C.核裂变会产生核废料,而核聚变不会产生核废料,不会有环境污染问题,所以人类可以放心大胆地展开核聚变实验。
D.可控核聚变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很好途径,比如用氘和氚核的聚变反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几乎取之不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裂变与核聚变都是一种核反应形式,都要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人类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
B.核聚变发生所需的超高温度,对现有科学就是一种挑战,能承受一亿度以上高温的材料和相关技术都是很有难度的。
C.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瞄准未来聚变能商用目标的关键科学问题,已在多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
D.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与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都会按照东方超环的实验模式展开实验与研究,只是规模更大。
【小题3】东方超环(EAST)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是通过哪些技术路径取得这些成果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系群众扎实苦干 奋发作为 无私奉献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摘登

材料一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就设在果园里,亲自动手,一会儿就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们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面对这些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都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苹果长得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今天的岗底,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

(摘自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材料二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

比较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冰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去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材料三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同事,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三十多年坚持将农业技术送到太行山区,为了帮农民致富,献出宝贵的生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B.李保国认识到帮助农民致富,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让农民都掌握农业技术,于是他和邢台农校一起“送教下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郭素萍对丈夫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夫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忙得连年都没过好,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更多的是理解,以及对丈夫工作的支持。
D.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都具体地表现了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收益,表达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表现了李保国教授一心一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赞颂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楷模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
B.第二则材料讲述李保国长年在山区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也不能很好地休养,表达了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呼吁。
C.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最初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还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可见帮助农民致富任重道远,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D.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三段材料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材料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材料三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
【小题3】这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试简要分析。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小题1】下列对文中马兰花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听说麻婶生病之后,马兰花整整一上午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发呆,并及时去医院探视,表现出马兰花的朴实善良。
B.马兰花相信麻婶能挺过来,麻婶母女不会赖她的钱,所以安慰了麻婶的女儿后,没提欠款的事,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C.男人因为马兰花没有要回欠款,一怒之下踢翻了菜篓子,面对男人的怒火,马兰花没有与他争辩,而是默默流泪。
D.面对男人的耿耿于怀,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表达了自己的气愤与不满,体现了她的良知。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
A.小说善于运用插叙,文章开篇部分,在正常叙述中插入马兰花的回忆,寥寥几语,麻婶与人为善,热心待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虽然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麻婶的女儿,但是从上海的来信中,我们能够读出她的精神品质。
C.小说以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为主要线索,虽没有正面展开叙述,但这条线索贯穿始终,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D.小说通过三孬的话和麻婶女儿的来信间接叙述了麻婶母女欠款、还款的过程,虽然着墨不多,但这一过程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3】小说的最后“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马兰花的泪水的理解和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鱼,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啊,不见一个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材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茫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这一片一片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摩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昔日皇族的赋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也有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而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几位看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面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
刹那,我有一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湖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来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的。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的岁月之后,眼前这残壁断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小题1】我们应从哪几个层面理解文中圆明园的“哭泣”?
【小题2】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以自己的话解说)
【小题3】第二段对圆明园废墟的细腻描述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对比近四年数据发现,留学生毕业回国发展的人数在不断增长。”在新东方前途出国联合市场调研公司Kantar Millward Brown等单位发布的《2018中国留学白皮书》中提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国家对留学生就业移民政策的收紧,以及中国经济环境向好、国家发展实力雄厚的双重因素影响。”

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有14%的人认为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非常匹配”,39%的人认为匹配度一般,27%的人认为不怎么匹配,20%的人认为完全不匹配。新东方海威时代副总经理齐彬分析“学非所用”的原因在于,学生专业选择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依然比较盲目,且对未来就业没有深入思考。

现实中,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很多时候都无法实现“无缝对接”,有的甚至是“驴唇不对马嘴”。诸如学法律的去搞经济,学微机的去当文秘,学会计的去搞管理,等等,这样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比比皆是。

——摘编自《2018中国留学白皮书》发布:海归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学非所用”现象加剧

材料二

图:应届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比例

就业岗位的选择与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直接相关,但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其中坦承没有职业规划的应届生人群比例高达30.7%,而就业岗位在规划内的人群比例为49.7%,另外有19.6%的应届生表示就业岗位超出了前期规划。这与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直接相关。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早期职业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是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2018年高校应届生就业报告》

材料三

高高的厨师帽、白色的围裙,在西点工坊里,一位美女糕点师正小心翼翼地把奶油挤成朵朵小花,再点缀上两颗草莓,一个美味的蛋糕就完成了。她不是米其林五星大厨,而是国内一所重点名校的生化女博士。上学时,人们对蔡晓青的期待,是成为一名科研人员。“但那种环境我不喜欢。我觉得做蛋糕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不顾家人的反对,她毅然选择了这条“冒险的路”。

如今,蔡晓青的工作就是研发新式的糕点,并教授课程。“把爱好作为职业,心情愉快。现在父母也不再反对了,同学们都很羡慕我。”蔡晓青说。

如今的年轻人,在面临就业时有了更多元的思考与选择。学非所用,在当下的年轻人中并不罕见。“我是在第二份工作中,才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27岁的陈超是江苏人,从2013年在上海做海外营销,到2015年南下深圳尝试做媒介公关,再到第三份工作的高级市场经理,他的每一次择业,都和所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毫无关系。“年轻人就应该在实践中慢慢寻找自己的职业和人生方向,读大学选专业,我基本是听从家人的安排。找工作应该才是年轻人第一次的自主选择吧。”

“工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应该鼓励和包容年轻人的自主选择。”南方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彭中华说,无论是跨专业、跨行业就业,还是自主创业,年轻人在就业上的多元化选择,必将是未来一个大的趋势。

——摘编自《人民日报:民生调查<年轻人 想闯就闯又何妨>》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学生毕业回国发展人数的不断增长与一些国家对留学生就业移民政策的收紧和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好有关。
B.根据材料二可知,有过半高校应届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该比例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
C.由材料二可知,就业岗位的选择与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直接相关,而现实情况是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反映出当今青年人普遍存在着“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学非所用”等现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养学生进行早期职业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是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B.生化女博士蔡晓青的成功启示我们现在的青年人,在面临就业时有更多元的思考与选择,且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C.“学非所用”的现象,在当下的年轻人中并不鲜见。多数人都是在自己的第二份工作中,才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D.彭中华认为无论是跨专业、跨行业就业,还是自主创业,年轻人在就业上的多元化选择,必将是未来一个大的趋势。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青年人职业选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