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第六种自由
熊培云
①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们将何去何从?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的东西?
②全世界每年出版近七十万种期刊,六十余万种新书,登记四十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九百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三十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
③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索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④在此,姑且将免于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称为“第六种自由”。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客厅不过是电视台倾倒垃圾的地方。在过去,性病广告只是贴在厕所、电线杆等“公器”上,而现在贴到了居民日日拂拭的家具上。
⑤现实是,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管道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内心对信息的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对网络的沉迷无疑已经耗费了我们的大部分光阴,每一位“信息成瘾者”更像是信息时代的逃犯,享受信息斋戒的日子只是逃亡的日子,过不了多久,他便会听从内心的召唤,心甘情愿地被网络引渡回来。
⑥其实,这不过是梭罗笔下的另一种“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正是为了逃离这种绝望,早在1845年,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青葱密林。在美国独立日的那天,开始搭盖他的湖边木屋。对于梭罗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有关生活的实验,或者说,一次有关生活的反叛。不是逃离生活,而是走向生活。
⑦梭罗曾经这样嘲讽那个时代的新闻成瘾者:吃了午饭,还只睡了半个小时的午觉,一醒来就抬起了头,问:“有什么新闻?”好像全人类都在为他放哨。而睡了一夜之后,新闻之不可缺少,正如早饭一样重要。“请告诉我发生在这个星球之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的新闻。”——于是他一边喝咖啡,吃面包卷,一边读报纸,知道了这天早晨的瓦奇多河上,有一个人的眼睛被挖掉了;一点不在乎他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深不可测的大黑洞里,自己的眼睛里早就是没有瞳仁的了。
⑧梭罗甚至说,世界有没有邮局都无所谓。当然,这种夸张的说法并不代表梭罗具有反文明倾向——他随之而来的解释却是值得回味的。“我想,只有很少的重要消息是需要邮递的。我的一生之中,确切地说,至多只收到过一两封信是值得花费那邮资的。”而且,“我从来没有从报纸上读到什么值得纪念的新闻。如果我们读到某某人被抢了,或被谋杀或者死于非命了,或者一幢房子烧了,或一只船沉了,或一只轮船炸了,或一条母牛在西部铁路上给撞死了,或一只疯狗死了,或冬天有了一大群蚱蜢——我们不用再读别的了,有这么一条新闻就够了。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在梭罗看来,生活中新闻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相反是那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就像林中漫步、晒太阳之于人的健康一样意义久远。
⑨为什么要席不暇暖、马不停蹄地换房子?为什么不断抱怨自家液晶电视不如墙壁宽?若干年前,当我初次走进一些法国朋友的家里时,曾经感慨他们的电视机为什么那么小。关于这一点,相信看过电影《天使爱美丽》的中国观众都有印象。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跟欧洲人比较珍视“第六种自由”有关。他们当中许多人不仅抵制无用的信息与广告对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的侵蚀,而且时刻想着关闭电视和电脑,将自己放到海滩和阳台上,过和大自然一样自然的生活。
⑩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者过度的信息依赖让我的人生不自由。不是么?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十五年来,我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光阴都花在互联网上,花在了许多与我的人生并无关系的奇闻轶事上。事实上,从我意识到我要守住自己的“第六种自由”时开始,我便想着做这样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小题1】第②段中列举了大量数据,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2】解释第⑤段中加点词语“黑箱”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知情权的价值在于使生活变得充实,因而免于承受废话和空谈带来的不必要的负担。
B.“信息成瘾者”也知道信息垃圾的危害,只是他们难以抗拒内心对信息的隐秘渴望罢了。
C.有些欧洲人也深受无用的信息与广告的困扰,像梭罗所批评的那样静静的绝望地生活。
D.真正热爱生活的人能够自觉地理性对待信息,不会在互联网上过多地耗费宝贵的光阴。
【小题4】分析⑥⑦⑧三段的论证思路。
【小题5】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第六种自由”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8 02:58: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

中国奥运第一人

(1)1932年7月8日上午。上海黄浦江畔。

(2)刘长春,这个正要踏上第十届奥运会征程的中国唯一的选手,踏着微微颤动的渡桥,登上威尔逊总统号。他回眸岸上,送行的人们挥动着红红绿绿的小旗,如潮水般向码头边流涌。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汇集成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江上船只都减速行驶,几艘货轮和客轮拉响了汽笛,向即将远行的健儿致敬。刘长春不由涌出两行热泪,心情十分激动、亢奋,可又是沉重、悲壮的。是的,偌大的中国,四万万同胞,第一次出征世界奥运会,仅仅派出他一个选手!自己的两肩,能挑得起这千钧重的国人期待吗……

(3)刘长春出生在大连一个寻常人家。沦陷于日寇铁蹄下的大连,小学里日本孩子欺侮中国孩子,中国孩子不能还嘴、还手。刘长春不干。每当中国孩子挨打挨骂时,他总是冲上前打抱不平,他力大如犊,常常打赢日本孩子。日本教师知道了,狠狠地打刘长春耳光,还把他提起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刘长春自己爬起来,不肯低头,苦闷的心情无以排解,就到操场上拚命地跑呀、跑呀。有些日本孩子想追上踢他,却怎么也赶不上他……

(4)刘长春14岁时,100米成绩已达到11秒8,400米成绩59秒。1927年,他的百米成绩提高到11秒。年底,他被东北大学录取为体育系学生。一次,与俄侨进行4×400米接力对抗赛,刘长春接第4棒时已经落后几米,可他急如闪电,竟然先于对手十多米到达终点,令俄国裁判目瞪口呆。1929年的一次中、日、德田径运动会上,他以10秒6的百米成绩名列世界前10名。这是当时世界上中国人百米成绩的最好名次。

(5)7月29日下午4时,在太平洋上颠簸了二十五个昼夜的威尔逊号,在数百华人的欢呼声中抵达洛杉矾港。刘长春乘上轿车,在美国警察的四辆摩托车引导和护送下,直朝唐人街开去。闻讯赶来的华侨华人排成近1公里的长龙,为刘长春欢呼,鞭炮声、锣鼓声、汽笛声、喇叭声冲天而起,场面十分壮观。许多热情的美国人聚集在奥运村,发现刘长春便欣喜地高喊: “China!”请他签名,围住他问长问短,刘长春久久难以脱身。当然,也有蔑视与嘲弄他的美国人,一家美国报纸登出了他的照片,照片说明是:“看看,这个小中国人明天如何跑法……”

(6)8月1日,第十届奥运会男子百米预赛正式开始。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休整的刘长春直接参加比赛,被分在第二小组第四跑道。发令枪声一响,各国好手奋力冲刺,刘长春用尽全身力气冲向终点的红丝带,20米,10米,5米刘长春仍然跑在第四名。美国观众热情地欢呼着,给刘长春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身体触及丝带的一瞬间,他奋力超过了前面一名法国选手。裁判报告他的成绩为11秒35。可惜的是,按照规定只有前8名才有资格参加决赛,而第8名的成绩为11秒02。

(7)刘长春千里迢迢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近月,到达洛杉矾第二天就得参加比赛,身体疲乏,无法正常发挥水平,竞与奥运决赛失之交臂,国人为之扼腕。

(节选自《安东尼奥•萨马兰奇》,有册改)

【小题1】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插叙刘长春小时候的事情,突出了刘长春哪些特点?
【小题2】文章第五自然段末尾,作者还选用了一家美国报纸蔑视与嘲弄刘长春的材料,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3】刘长春只身远涉重洋参加奥运会,送行和迎接的场面热烈壮观,海内外华人及华侨的热情和期盼超乎寻常。对此,你有何见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相连的血脉

⑴刚看见秦皇陵,便有压迫感迎面而来,密集而凝重。延伸开阔的骊山,说不上崇峻,只有单调的平坦,线条由地面向上伸展直至交汇形成一个平稳的三角形,色彩似乎只是造物主随意地一挥画笔,苍翠的绿,简明而无须多加着色,粗线条的勾勒给了我最沉重的压迫。

⑵我第一次那么真实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千古一帝。一直以来,他只在人们口中,只在字里行间,只在历史中,只在想象里。这一刻他那么真实的出现,仿佛迎面而来,原来这大地上真的有过他!

⑶雄才大略,残暴不仁,有形的词已无法形容无形的他。两千多年前,他屹立西面,遥望东方。十年后,东方西方只有一个名字——秦。

⑷那天,走进幽暗而深邃的秦地陵宫,压迫感沉沉地笼罩着我。穿过地宫门,在大殿上我看到了他,冷冷的龙袍内那平常的身躯。一张陌生而淡漠的脸,微张的双唇,似乎在用熟悉的语言向我诉说……

⑸在赵国为质时,他会哭;看着母亲受辱时,他会哭;看着西方,想念那没有呆过一天的国度时,他会哭。后来他回到秦国,看着宫廷里的斗争,看着吕不韦的笑,赵姬的妖媚,嬴异人的无助,一切都在告诉他,决不能哭,哭只会让他比活在赵国时更惨。

⑹我聆听,他平静地说着,没有暴戾,没有怒吼,没有命令,只是轻叙家常,细说往事。他说他恨,他恨他为什么一出生便为质赵国,童年的记忆只有冷眼和嘲辱;他恨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父亲,母亲多爱他,他就有多恨母亲。所有暗中批评他的儒生他恨,一切想冒充他亲人的人他恨,于是,在“焚书坑儒”之后,在杀死两个异父弟之后他对自己说:我恨。

⑺随后他笑道:六国只是苟延残喘,天下人应是我的俘虏。天下人太容易被欺骗了,不过改名皇帝,不过自称为朕,不过下一道名为诏书的文件,不过建一座禁宫,不过封禅了泰山,我便可以废先王之道,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

⑻他又一笑,轻问:阿房宫安好?长城有没有继续修?我的儿孙们把国家经营得如何,已经几世了?我的朝臣和子民们都还好吗?

⑼我只能轻叹:阿房宫早已成为灰烬,长城如今只是象征,至于你的儿孙与朝臣随着大秦帝国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两千年后我只有在这能见到秦,帝国只是陪葬

⑽中国人就这样鄙视他。

⑾他愕然。灭六国,统天下,战匈奴……他细数当年功业,却又一边摇头,都已经成空,不禁黯然神伤,原来天下人从我这里什么也没得到,我岂不辜负了天下人?

⑿但中国各民族的第一次紧密相连,却是因为你。秦帝国建立不久便灰飞烟灭,中国人却明白了自己的名字该怎么写。你的后代历尽劫波,匈奴走后,边患依然,但纵使五胡的铁蹄汹涌,也踏不乱唐诗的音韵;金人的弯刀残酷,也割不裂中华文字的笔画;蒙古的铁鞭虽长,也笞不伤文言的句式,满汉一家,汉字同源,都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文字,中华子孙相认的符号,从你开始。

⒀中国人就这样仰望你。

⒁他摇了摇头,喟然长叹。吐不出的认错,我明白是千古一帝的尊严。这时的他摘下了高贵的冠冕,神圣的龙袍再也藏不住的老态,就是一个寂寞了千年的老人。老人的目光不再尖锐,眉须不再冷峻,声音不再低沉,表情不再冷酷,而眉宇间的孤独却掩盖不了。

⒂可无论如何,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我,这已经够了,因今天的我还认识当年的你,还能够沟通无碍,细数当年。这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根植于血脉内的符号,多少年来都没有褪色,无论爱与恨,我们只认得方块字。一切本该多么完美,如果你不恨!

⒃此时,一股热流袭涌全身,暖暖的,我不再有压迫感。从他的雄心壮志到因恨而暴再到千年后的喟然长叹,一切都那么真实,甚至有几分熟悉和亲切。他是如此近距离的向我倾诉,我是如此近距离的感知了他。无论功过,他将中国人扭到了一起,虽然多用了点力。“秦始皇”的含义,这一刻,重新诠释。

⒄走出地宫,我回头仰望秦皇陵,道了一句:中华民族至今安好。

【小题1】第⑼段划线句“帝国只是陪葬”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虚拟了秦皇与“我”的大量对话,其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作者反复写到“压迫感”,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
【小题4】以下各种说法,对文中秦皇神态描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⑸⑹段中秦皇由哭到恨由软弱变坚强而“平静”下来。
B.第⑺段中秦皇的“笑”表现了他对自己一统天下的自负。
C.第⑾段中秦皇因中国人鄙视他而“愕然”。
D.第⒁段中秦皇的“喟然长叹”包含了意外失落寂寞等复杂情感。
E.第⒁段写秦皇因身处地宫被人遗忘而“孤独”。
F.全文对秦皇神态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让人可亲可敬的普通老人形象。
【小题5】本文具有“赋”的写法特点,请就此以第⑴和⑿段为例作评析。(至少写出两点)
【小题6】《过秦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对比,本文将中国人对秦皇“鄙视”与“仰望”的态度作对比,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材料一: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节选自《***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二: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材料三: 

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长。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

(材料2、3选自人民网)

(1)生态文明具有哪些特点?(答案不超过20字)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0字)
(2)如何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家的自我否定
喻思娈
不久前,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一篇论文,他在文中提出:自己当初对世界的认识是有缺陷的。按照经典理论,黑洞内部不会放过任何物质信息,但最新理论却证明:能量和信息能够逃离黑洞。这样,黑洞是否真的存在,就值得怀疑了。
作为认识宇宙的重要突破,提出并论证黑洞理论曾为霍金赢得世界声誉,质疑黑洞的存在,无疑是对自己的否定。这不是霍金第一次自我否定:两年前,当一种与“上帝粒子”特性一致的新粒子——希格斯粒子被发现时,霍金向他之前的打赌对象——预言“上帝粒子”存在的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寄去一张100美元的支票,承认自己当年的“无知”。
霍金的自我否定,并没有损害他在科学界的形象,反而为他赢得了更多掌声,同时也使他对宇宙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这不禁让人想起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铁基超导研究团队。传统理论认为,铁是含磁性的,不可能存在超导现象,因此他们一直在铜基上做实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看到一篇“一种铁基材料存在超导现象”的报道。在对这一成果认真论证之后,该团队当即“自我否定”,调整研究方向,终于在铁基超导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总是在不断推翻前人、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曲折向前。科学研究,虽然少不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但有些时候或许更需要及时调整的智慧和“推倒重来”的勇气。
除了可贵的自我否定,否定权威对科学研究同样重要。钱学森当年在美国求学时,发现了他的老师、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冯·卡门一个错误。虽然老师几次打断他的发言,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但他依旧据理力争。让钱学森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冯·卡门主动找到他道歉,承认自己确实错了。钱学森因挑战权威赢得赏识,冯·卡门也因大度的自我否定获得尊重,成为科学界的美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钱学森对权威的质疑和否定,对我们或许更为珍贵。我国的传统文化过分强调尊师尚古、信奉权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而科学家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就必须勇于质疑权威、敢于自我否定。一部科学发展史也证明,对未知世界的认识正是在不断的“否定”中向前推进的。
爱因斯坦说过,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可惜,历史上总也不乏一些傲慢者,他们将自己的发现奉为圭臬,不容许别人质疑,不愿自我否定,最终被历史嘲笑。不论是科学大家的自我否定,还是科研小兵的挑战权威,体现的都是对科学的敬畏、对真理的执着。也正是这种敬畏和执着,帮助他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并最终赢得世人的尊重。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主要的论证方法。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这句话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③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④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⑤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王立军的《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自古崇尚文字,尤其汉代把汉字书写和选官取仕相结合,才确立了它的神圣地位。
B.汉字优美的形体和写意特性,使其成为独特的书法艺术,从而形成了书画同源的特征。
C.汉字的书写一直由整体象形性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D.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陆续远播并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地区,现正健步走向全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例举了汉字自古以来在教育、国策、取仕等方面的地位,阐明其经久不衰的缘由。
B.文章2—4段采用了层递式结构,从三个方面深刻论证了汉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C.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阐明了表意体系的汉字能在不同方言区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D.文章的末段指出了汉字对中华文化传播发展的作用,并描绘了它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决定了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与汉语词汇间的相互适应。
B.我国方言的分歧极大,如果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最终将会导致文化的分裂。
C.汉字由一元化象形方法朝着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的转化,才使得其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D.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汉字粉碎了计算机是其掘墓人的预言,更彰显其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