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③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④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⑤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王立军的《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自古崇尚文字,尤其汉代把汉字书写和选官取仕相结合,才确立了它的神圣地位。
B.汉字优美的形体和写意特性,使其成为独特的书法艺术,从而形成了书画同源的特征。
C.汉字的书写一直由整体象形性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D.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陆续远播并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地区,现正健步走向全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例举了汉字自古以来在教育、国策、取仕等方面的地位,阐明其经久不衰的缘由。
B.文章2—4段采用了层递式结构,从三个方面深刻论证了汉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C.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阐明了表意体系的汉字能在不同方言区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D.文章的末段指出了汉字对中华文化传播发展的作用,并描绘了它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决定了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与汉语词汇间的相互适应。
B.我国方言的分歧极大,如果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最终将会导致文化的分裂。
C.汉字由一元化象形方法朝着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的转化,才使得其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D.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汉字粉碎了计算机是其掘墓人的预言,更彰显其生命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4 07:45: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坡肉
季明
四十多岁的老楚,是炊事班的头儿。
这老楚,可不简单,曾见过大世面,曾是南京著名酒楼——品世阁的掌勺大厨。
鬼子攻南京,一发炮弹,品世阁就变成了瓦砾。同时,也有炮弹飞到老楚家中,妻儿老小连同家产,一起消失在战火里。老楚逃了出来,手里掂着一把菜刀。这把菜刀,跟随他多年,切鱼剁肉,血腥味浓,但那一刻,老楚迫切希望这刀,能沾染上鬼子的血,然而,炮火连天,遍地都是逃难的人群、溃败的军队,老楚不知道去哪里找小鬼子拼命。
于是,老楚投了36师。
老楚年纪大,又当过厨师,被分到炊事班。老楚也很乐意,他觉得,凭自己的手艺,让兵们吃饱吃好,上战场跟鬼子拼命时,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也算是报仇了。
等到了炊事班,老楚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士兵们吃的,无非是稀饭馒头就咸菜,好的时候,也只是青菜豆腐一锅烩,多加勺油而已。只有在大战前夕,部队才买几头猪,杀掉,改善生活。
过去,猪杀了,剁碎,兑上萝卜,放进大锅里一炖,完事儿。但老楚一来,就不同了,他使出看家本领,煎炒烹炸焖煮炖,变着花样做,当菜一样样端上桌,兵们的眼睛都直了。
兵们称之为——吃断头饭。
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
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片汗雾。
兵们说,吃了老楚做的菜,脑袋掉了,也值!
这时候,忙活罢的老楚,在旁边坐下来,掏出旱烟袋,抽烟。过去,大厨老楚,是抽纸烟的人,但现在不行了,只能抽旱烟。
老楚坐在那里,眯缝起眼,静静地吧嗒着烟袋锅儿,透着迷迷蒙蒙的烟雾,看着兵们吃得欢天喜地、心满意足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在品世阁,为达官贵人做的那些丰盛而奢华的宴席,倏地很心酸。
兵们吃高兴了,就问:老楚,你最拿手的菜是啥?
老楚说,东坡肉。
东坡肉,是老楚的招牌菜,地道而正宗,在品世阁时,客人们每席必点。
兵们不解:东坡肉?是啥东西?
老楚说,一道名菜,苏东坡创制的。
苏东坡是谁?
老楚怔了一下,才记起这些兵们,大多是文盲,就没有再提苏东坡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接着说,这道菜,也叫红烧肉,用猪肉炖制而成,最好是五花肉,做好后,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诀窍就是:慢火,少水,多酒。
老楚见过大世面,兵们喜欢听他侃古。
老楚说,据说啊,乾隆爷也好这一口,百吃不厌,因为爱吃这道菜,他还收藏了一个宝贝,是块天然的奇石,酷似东坡肉,镶上黄金底座,摆在案头,随时欣赏和把玩哩。
兵们咂咂嘴,听得直流口水。乾隆爷,他们知道,连皇帝佬儿都爱吃的菜,肯定是人间极品美味!
兵们无限向往地说,啥时候做道东坡肉,让咱们也尝尝。
老楚苦笑着说,难,这菜,费时费工不说,炊事班也没那些必不可少的作料哇。
兵们就很失望。
武汉会战,36师奉命开到富金山,打阻击战。
战况惨烈,八天之后,一万多人的36师,兵员已不足两千,主阵地丢失。
师长挑选了二百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准备发动突袭。攻击定在夜间,离天黑还有大半天时间,师长知道,这些兵上去,九死一生,于是,他决定为敢死队改善生活。
师长找到老楚,说,敢死队的兵,要求吃顿东坡肉,抓紧做。
老楚苦着脸,手一摊,说,师长,啥都没有,咋做?
师长咬咬牙,说,不管怎样,也要找到材料!
师长牵过自己的战马,交给老楚,命他带上几名骑兵,去七十里外的镇上,采购食材,速去速回。
但直到第二天上午,老楚才赶回来。好不容易办齐东西,却碰上了鬼子,那几名骑兵阵亡,老楚绕了很远的道,才赶回驻地。
敢死队,早已在昨夜攻了上去。见到师长,老楚放声大哭,师长哇,我回来晚啦……
师长说,不晚,待敢死队撤下来,就用东坡肉犒劳他们。
老楚赶紧回到炊事班,开做。
将猪肉刮洗干净,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在沸水里煮去血水,然后,在一口大锅里,用竹箅子垫底,铺上葱、姜,再将猪肉块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冰糖、酱油、黄酒、葱结,盖上盖,密封,旺火烧开,之后,用文火焖酥……
几小时后,大功告成。当两百碗红润油亮的东坡肉摆上桌,老楚眼前一黑,摔倒在地。人们这才发现,老楚身上,有枪伤。老楚让人将他扶到一块巨石旁,背倚石壁,坐下,睁大双眼,眺望富金山主峰阵地,那里,枪声正烈,硝烟弥漫。
恍惚间,老楚看见敢死队员们,蜂拥而至,端起东坡肉,狼吞虎咽……
老楚咧开嘴,笑了。
时至黄昏,敢死队的兵,却一个也没能下来。
老楚已死去多时,笑意,僵在脸上,而双眼,依然圆睁,紧盯着富金山的方向。
残阳如血,映在那一碗碗东坡肉上,天地一片红光。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结尾“残阳如血,映在那一碗碗东坡肉上,天地一片红光。”不仅表达了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的大主题,也属于景物描写,渲染了老楚牺牲的悲剧气氛。
B.小说整体情节合理紧凑,但老楚带上几名骑兵,去采购食材,“碰上了鬼子,那几名骑兵阵亡”老楚却无事,安然回来,这一情节安排不太合情理。
C.“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片汗雾。”直接描写出了“老楚”作为厨师,手艺精湛。
D.小说具体详细叙写老楚做“东坡肉”这一细节,突出表现了老楚厨艺精湛,同时也有力烘托出老楚当时的“战斗”心理。
【小题2】小说的主人公“老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东坡肉”为题,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 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C.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小题2】本文认为项羽输给刘邦是有道理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理由的?
【小题3】从上文内容来看,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如何理解评价他此时所讲的这句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垒墙

刘黎莹

宏家铺子是县城的老字号店铺,专门经营各种咸菜,味道独特。

那年夏天,到了雨水季节,护城河里的水已淹没了桥墩。宏家铺子紧挨着护城河,院墙被河水冲垮了,一缸缸的咸菜顺着河水漂走,没漂走的也被淹在水中。

当修筑院墙的料备齐后,在开工的酒席上,宏老板心口疼的病又犯了。病一犯,宏老板就要回乡下医治好长时间。宏老板想走,又不放心垒墙的事;交给账房先生,又觉不妥——他毕竟是外人。以前犯病时都由少爷主持店铺里的事,可现在少爷去外县进货,一时半会儿又回不来。

这时,少奶奶说垒墙的事交给她好了。宏老板有些不放心,少奶奶是今年春上才嫁过来的新媳妇儿,对铺子里的事又不太熟悉。一个妇道人家,又这么年轻,能行?少奶奶给公爹跪下磕过头后,说,放心好了,如若垒墙出了差错,情愿受罚就是了。

少奶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吩咐厨师把午饭由原来的白面馒头改成黑窝头,把大锅菜猪肉炖粉条换成胡萝卜咸菜。中午歇息时,泥瓦匠个个一脸的厚云彩。少奶奶过去和他们说话,也没人给她好脸儿。账房先生过来劝干活儿的师傅,说,兴许,少奶奶是想在过晌的饭里多加些酒菜什么的,怕中午喝了酒误事。可等到了过晌开饭时,还是老一套:咸菜窝头,外加白开水一大碗。这下可惹恼了干活儿的师傅,一个个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

第二天,仍是咸菜窝头。

第三天,账房先生沉不住气了,对少奶奶说,以前,老爷都是好酒好菜地伺候,你这样,人家能给咱把墙垒好吗?少奶奶不说话,只是眯眯地笑。

歇息时,干活儿的师傅私下里商议:这个少奶奶也太抠门儿了,她以为这样能省好些银子哩,咱给她来个磨洋工,出工不出力。垒的时候,多加石灰,多给她费料,反正是按天数算钱。表面上看她是省了,实际上咱要叫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主意一定,这伙子垒墙的人可就不再好好干活儿了。干不了一个时辰,就要扎堆儿在树下摆龙门阵,一天干不了几瓦刀的活儿,那墙垒了十多天,也不见往高里长。

账房先生可真急了,对少奶奶说,平时老爷连叫花子都管,你也太狠心了。做人要厚道,你把人都得罪光了,往后铺里的院墙再塌了,看谁还来修?少奶奶还是眯眯地笑。少奶奶说,我就不信这个邪,干活儿给工钱,一个子儿也不少他们的。他们是来干活儿的,又不是来坐席的。只要他们搭得起工夫,我奉陪到底就是了。

账房先生说,早几天完工就把工钱省出来了,你这样花销会更大,看着吧。账房先生还想说点什么,少奶奶仍是脸上挂着笑,问账房先生:这垒墙的事,到底是你来管,还是我来管?

往年三四天就能把院墙垒好,这次整整垒了一个多月才完工。喝完工酒那天,少奶奶过来敬酒,满桌子的人没一个搭理她的。少奶奶躬身施礼,说,诸位师傅,等会儿我敬完酒,就把工钱付给各位。少奶奶又说,这是我给各位的赔罪钱。这笔钱远远高于你们应得的工钱。

等宏老板病好回来后,问少奶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少奶奶说,咱家的院墙年年修,并不是因为河水太猛的缘故。宏老板问,那是什么缘故?少奶奶说,以往,你天天好酒好菜地招待干活儿的师傅,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恨不得一天当五天用,石灰尽量省着用,结果墙不坚固。我这次就是要让他们垒得越慢越好,晾好了茬儿,多用石灰,这墙就不怕河水冲了。以后再也不用年年垒墙了。

果真,宏家铺子的院墙再也没被河水冲塌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宏家铺子专门经营各种咸菜,那年夏天涨水,宏家铺子院墙被冲毁,咸菜被淹,宏老板急得心口疼毛病复发。
B.小说在塑造主人公形象上欲扬先抑,先写少奶奶降低工匠师傅伙食标准,而且坚决不改,让人以为她是一个刻薄之人,最后揭示原因,扭转形象。
C.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别具匠心,层层设疑,重重铺垫,使人急于一探究竞,然后抽丝剥茧,逐个释疑,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主题。
D.在如何对待工匠师傅的饮食上,作者将账房先生与少奶奶对比,一是突出账房先生的性格浮躁,二是突出少奶奶的胸有成竹。
【小题2】小说中的少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结尾处点明少奶奶的用工逻辑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念夏征农同志
——写在《辞海》二00九年版面世之际
夏老离开我们快一年了,《辞海》二00九年版的编纂出版工作在新任主编陈至立同志的领导下也已经完成并面世了。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夏征农同志。
最早听人说起夏征农这个名字还是在我的中学时代,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夏老的儿子夏晓鲁与我同在上海市五十四中学念书。而且还是同一个年级。一九六六年初,“文革”风烟将起,学校的政治气氛也越来越浓。“五一六通知”下发后不久,同学之间纷纷在传“夏晓鲁的父亲、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夏征农被打倒了,原因是一贯‘右倾’,反对江青”。之后,我的许多同学的父母也相继被打倒了,从革命者变成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文革”结束后,在揭批“四人帮”的过程中,我才知道了夏老被罢官的原委。
一九六五年六月,夏老在上海抓华东地区京剧汇演,江青此时正在上海搞她的“样板戏”,江青对京剧汇演丝毫不感兴趣,要夏老抓“样板戏”。对此,夏老把江青的话顶了回去,说:“我们只能搞半成品,搞好后再给你去搞成样板戏吧。”不仅如此,夏老还在京剧汇演闭幕式的总结发言中指出:“如果有样板戏,那也应该分层次,有不同要求。省市应该有省市的样板戏,地区有地区的样板戏。应该发动戏剧界人士大家来搞。如果只有一种样板,只有几个样板戏,这能占领社会主义戏剧舞台吗?”这下可惹恼了江青,事后江青向华东局负责同志提出要免去夏老的部长职务,由张春桥接替。
同年十一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发表,夏老其时正在南京,他读后认为,姚文元文章的结尾把《海瑞罢官》说成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这太过分了,并打电话给华东局宣传部和江苏省委宣传部说:“做出这样的结论,谁还敢参加讨论?”回到上海后,夏老对华东局要求宣传部三天汇报一次对姚文元文章的反映不以为然,把“球”踢了出去,说道:“这事我宣传部管不了,应该由办公厅来管。”这下夏老又一次触犯了江青。
一九六六年五月,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江青发言大批夏老如何反对京剧革命,如何反对***思想,由此夏老被免去华东局宣传部部长的职务,成为“文革”开始后,上海第一个被罢免的高级干部。
第一次与夏老面对面接触还是在一九八九年,我当时担任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一天接到夏老秘书的电话,说夏老约我和上海三联书店总经理林耀琛同志去谈一套理论读物的策划想法。在讨论中,夏老说道,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失败了”,“共产党不行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等等,成了部分青年学生的日常话题,也频频出现在我们的一些报刊上,这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夏老指出,苏东剧变提醒我们,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至关重要。他认为,应该从人类社会变迁、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而不是简单地从教条出发去实践社会主义。他认为那些希望放弃社会主义选择,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人不懂得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不懂得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积淀。在夏老的组织和指导下,上海三联书店后来出版了“时代新论丛书”,作为主编,夏老亲自为这套丛书撰写了序言。
记得是一九九五年,夏老约我去他家谈出版他的文集的事宜。我有幸与夏老抱膝而坐,聆听夏老娓娓细说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在编辑出版夏老文集的过程中,我系统地通读了夏老各个时期的文章,其中既有理论文章,也有诗歌、小说、戏剧,还有散文、随笔等。夏老的文章,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不同主题充满着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克恩主义者的战斗精神。
夏老在政治上的“定力”还集中体现在他主持四个版本的《辞海》编纂工作上。《辞海》常务副主编巢峰同志曾多次向我谈起一九七八年的故事。当时夏老以七十五岁高龄出任《辞海》第三任主编,倡导“求实”原则,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实事求是”成了解决《辞海》编纂中各种问题的钥匙。比如,从一九七五年***主席指示修订《辞海》后,《辞海》出现了两个“内部发行”的版本,即一九六五年的“未定稿”和“文革”中的“修订稿”。在编纂《辞海》一九七九年版时,遇到了采用哪个版本的问题,夏老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修订稿”是极左路线的产物,应以“未定稿”为基础。这一“定调”,保证了一九七九年版《辞海》的修订方向,也为出版界拨乱反正开启了先河。 
当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没有发表,“两个凡是”的思想仍有市场,于是,许许多多疑难问题摆在了编辑部的面前。“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阶级斗争”等条目怎么写?国民党以及涉及台湾的条目怎么写,陈独秀、瞿秋白、刘少奇、林彪、康生、谢富治等人物怎么写?夏老凭着长期革命斗争的敏锐和坚定,果敢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为此,《辞海》常务副主编罗竹风专程去北京,就有关问题听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意见,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未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巢峰同志在夏老和罗老的支持和鼓励下起草了一份《(辞海)处理稿件的几点具体意见》,共八条三十九款,大胆地否定了一系列“左”的提法和观点。对这份意见也有不同的声音,领导部门又不愿意轻易表态,夏老听了汇报后当即说道:“我敢于定。如果有错误,我这个主编负责。”
一九八一年初,新版《辞海》出版一年多,夏老就确定要“十年修订一次”。他指出:“《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工具书,在编纂过程中有个吐故纳新的问题。什么词汇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了,大家不会去用,就可以去掉;有些新出现的词汇要收进去。吐故纳新,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因此,有了《辞海》一九八九年版、一九九九年版和刚刚问世的二0 0九年版,有了“求实”和“求新”的辞海风格,使《辞海》得以公正权威、常出常新,成为广大群众最为信赖的大型工具书。
夏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回想起他的事迹,重读他的文章,仍然感慨万千。
——节选《读书》2009年第l0期,作者:陈昕
注:《辞海》是我国唯一一部综合性大型辞书,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中文工具书,自1936年出版发行至今已有70余年。
【小题1】根据本文内容,分点概括传主夏征农的主要经历。
【小题2】在作者“感念”的事件中,你觉得夏征农是一个什么品格的人?
【小题3】有人指出,夏征农编纂《辞海》的“吐旧纳新”思想必须端正。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材料:
新《辞海》取消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批评和自我批评、井冈山斗争、增产节约等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约七千个条目。
新《辞海》“纳新”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华国锋、叶利钦、萨达姆,汪精卫、蒋介石、胡适、李鸿章、秦桧等。
新《辞海》未收录的:超女、PK、冏等新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关于起始端点的表述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大陆,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从时间上看,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似乎是一条永恒的时光之河,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按照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观点,“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连接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因此,这一文明具有深厚的内涵。它可以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始西域与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它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链接起来,现代自由主义的经济方式在这条经济带上起到了主导作用。与政治、经济活动相比,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如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扎根开花完成了异域宗教思想的首次中国化。唐初唐太宗明确提出要把源自西域的燕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雅乐一并纳入宫廷音乐,朝野莫不为之风靡。在唐王朝的广阔疆域里,这种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境界。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空间不停滞的运动和延展。黑格尔曾经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角度提出,中华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静止、缺少变化的文明形态,这一观点似乎是简单或偏颇的。从丝绸之路的研究看,中华文明在运动形态和内在规律上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一座分水岭,之前是中国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与交融,华夏与夷狄戎蛮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民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之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于外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丝绸之路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葡萄、石榴等进入了中原腹地的村镇农田;那些与周秦迥异的西域汗血宝马不仅出现在汉武帝恣肆驰骋的军阵,也装点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研究丝绸之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历史轨迹,对于实施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参照。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推出的新的国家举措。这一倡议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的协作发展,也是国内相关联地区优化经济文化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研究新丝绸之路的规划及实施,要注重经济带和文化带的复合、一体化发展,注重更好地统筹国内不同区域的改革创新实现共赢发展。这既是历史丝绸之路的重要经验,也应是新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选择。

(摘编自朱文谦《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唐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促进了丝绸之路文化的融合,汉代佛教、唐代燕乐的兴盛就是例证。
B.汉代之前丝路文化融合局限于中国本土之内,汉以后文化冲破圜门,文化交流、融合的程度更高。
C.如果没有丝绸之路,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就不会出现葡萄、石榴等物品,军队中也不会有汗血宝马。
D.现阶段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统配世界资源,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丝绸之路的属性入笔,然后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进行阐明。
B.第二段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论述,使读者的认识更加全面。
C.文中“似乎是一条永恒的时光之河”一句运用比喻论证,阐明丝路文明历史久远,流传不息。
D.文章分析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后,落脚于对新丝绸之路的思考,论题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虽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直到今天人们也并不清楚它在地理上的坐标。
B.丝绸之路文明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全球化的经贸之路,更有国家安全方面的战略意义。
C.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推动,有力地证明了黑格尔对中华文明性质所做界定的错误性。
D.丝绸之路是沟通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地域间的文明交流从未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