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平凡英雄”构建精神基座
新时代的英雄,可能是亲密的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过客,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但他们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
“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来娶我。”——《大话西游》里的一句动人台词,用有那么一点“草根”的语气,道出了现代青年对英雄形象的一种理解。
“英雄者,国之干。”一直以来,英雄是一种偶像般的存在。或如曹操刘备青梅煮酒的论断,“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或如刘劭在《人物志》中的品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时至今日,无论是荧屏上的英雄赞歌,还是市井巷陌的口耳传颂,英雄们的形象也常常还是那么“高大上”,传奇经历扣人心弦,光辉形象伟岸挺拔。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这些大英雄们的光彩夺目,但能站在历史聚光灯下的,毕竟是少数。支撑起整个时代的,其实是更多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
在辽宁沈阳,4位外卖小哥在晚饭送餐高峰期,追随并护送一位突然病发的老人,用3个多小时的陪伴,温暖了寒冷的冬日;在天津武清,“金孔雀”余旭用整个青春奉行了军人的使命,诠释了一个叫作蓝天的信念;在安徽合肥,43岁的女儿陆勤霞从背后紧紧抱着父亲,将父亲的脚垫在自己的脚背上,用这种方式,满足瘫痪父亲出去溜达的愿望……或勇敢,或孝顺,或执着,或善良,正是这样一位位平民英雄,让温情得以传递、和谐得以凝造、和平得以维系。
在电影《火锅英雄》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不是一个失败者,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普通人眼中的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也不一定要如“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那般灿烂夺目。可能只是一个略显萧索却顶天立地的背影,可能只是一句略显简单但正义凛然的话语,可能只是一段略显寻常却执着坚定的守候,可能只是一次危急关头时挺身而出的果敢,都赋予普通人英雄的高贵,让那些平凡的人、普通的事,散发出英雄的光芒。英雄的标准并不是所谓“成功”,而是依赖那感人肺腑的力量、牵动人心的震撼和发自内心的选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暖人的细节,丝毫不逊于过往任何一个时代的英雄。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在时间的长河中,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故事也从未有过尽头。用心去感受平民得以成为英雄的气质,用爱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你的人,应当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有的“英雄梦”。
(选自《 人民日报 》2016年11月21日05 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所述英雄,属于文中新时代英雄类型的一项是
A.“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蜗居草庐之中,躬耕于陇亩,闲唱《梁父吟》。
B.“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国家危亡,以死明志,他以热血温暖了多少国人麻木冰冷的心。
C.三寸讲台,佝偻的背影,坚守着一个育人的梦,他弯下的是身躯,而挺起的是孩子们通向未来的路。
D.他是中国航天第一人,乘神舟,遨游太空,在浩渺的宇宙向世人宣告:中国人的足迹已踏向太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大话西游》里一句经典台词,用含有一丝“草根“的语气,诠释了现代青年对英雄形象的一种理解。
B.时代的进步,需要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来支撑,也离不开那些大英雄们光彩夺目,因为他们的传奇经历扣人心弦,光辉形象充斥荧屏。
C.4位外卖小哥、“金孔雀“余旭、陆勤霞,这些勇敢孝顺、执着善良的平民英雄,让温情得以传递,和谐得以凝造,和平得以维系。
D.平民英雄那些感人肺腑的力量、牵动人心的震撼和发自内心的选择让人们敬仰,他们一点也不亚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英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英雄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崇敬他们,而不应该奉那些“高大上”的英雄为偶像。
B.时至今日,英雄们的形象往往还是那么的“高大上”,他们呈现于荧屏上的英雄赞歌、市井巷陌的口耳传颂,传奇经历扣人心弦,光辉形象伟岸挺拔。
C.在电影《火锅英雄》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不是一个失败者,你是我心中的英雄”。这句话里的“英雄”不一定丰功伟绩,也不一定灿烂夺目,他是普通人眼中的英雄。
D.“平凡英雄”是构筑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基座。一个拥有英雄并懂得爱戴拥护他的民族是值得尊敬的民族,这个民族的英雄故事也会一直演绎下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1 05:38: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⑴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明显,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共同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地域社群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放到地域社群的语境中去考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明清两代,以诗文创作为内容的文学社团流派其数甚多,台阁派、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神韵派、性灵派、格调派、肌理派、桐城派等已多为文学史论及。这些社团流派大部分为“泛地性”,领袖人物地位较高,往往通过文学活动创造了主流话语,数量较为有限。综观明清两代诗文创作群体,为数众多的是地域文学社群。
⑵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相比,地域文学社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其成员往往限于一个地区或郡邑,活动多在地方基层;参与者身份不等,但在文学活动中一般以“自然文化人”出现;召集者多为一地之望重者,其中不乏一时文坛领袖;维系社群存在的除文化精神外,更多的是遵守社约进行的社集活动;人际之间往往同仁相得,相互标榜,竞文才风流,少异同纷争。这样的文学社群分布很广,但以南方集聚较密,尤其江南最为集中。除大型社团如南社、鸿笔文社等外,一般规模在数十人到数人不等,结社频度高,衍生性强,名家参与,群从踊跃,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大壮丽的社会基层文学景观。
⑶有两点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社群活动的热情,一是一人参加多个社团,一是  。前者以鄞县钱光绣最为典型,钱氏竟参加了六个地方的八个社团。这种情况在社团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地区绝不是个别现象。其他地区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与明代公安派袁氏兄弟相关的社群就至少有阳春社、南平社、蒲桃社、金粟社等数个。后者如无锡碧山吟社跨越两个朝代、延续数代人的例子并不少见。明末清初的地域性文学社群,往往肇始于晚明而延续至清代顺康,数十年甚至近百年间都有社集活动。其中一部分能够产生“雪球效应”,最终突破地域边际,从郡邑性社群变成多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文学流派。至于像嘉道年间潜园吟社、东轩吟社那样绵延达十年,集会唱和达百次的社群,就更屡屡可见。
⑷地域本身并不能给作家群体带来地位和声誉, 无论何类人士都与政治和现实社会有某种联系。明清时代的士人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相当高,往往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汪如洋和管世铭在和珅威权赫奕之时皆不肯相附,甚至公开“倡言欲劾和珅”而朝野惊动。汪氏、管氏,一为秀水人,一为常州人,都属江南地域。可见软水柔山、清赏细玩并没有软化江南士人的心魂,弱化江南士人的骨力。在历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公共事件中,江南一地总有刚毅坚贞人士奋而起之,折肱碎骨,决不辱志。这时候,地域文学社群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复社、几社、三千剑气社、南社等皆是证明。
⑸在其各自的文学空间中,明清地域文学社群作家则较多展现的是“士”的传名焦虑和诗酒风流。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查夏重、姜西溟……在辇下为文酒之会,尝谓吾辈将来人各有集,传不传未可知,惟彼此牵缀姓氏于集中,百年以后,一人传而皆传矣。”这里京师盟会的诸位都是康熙朝翰林高才,一时之选,他们尚有传名焦虑,更何况其他一般文士了。
⑹当然,地域作家的结社活动更多的还是通过创造当下的文学氛围,立言以宣示心志,排遣心情;燕豫以展现风流,赢得闲适。前者多表现于易代之际,或某些重要事件中,后者则属于地域文学群体社集活动的普遍现象。其实即使在风雷激荡的鼎革时期,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清初影响甚大的惊隐诗社人“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亦月泉吟社之流亚也”,可见其遗民社群的性质,而“跌荡文酒”则显示出明清地域文学社群普遍的活动方式。
【小题1】归有光是“唐宋派”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散文名篇《  》。
【小题2】请为第⑶段画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句子。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⑷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且B.但C.于是D.因此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一些地域文学社群的“雪球效应”,产生了桐城派等著名泛地性社团。
B.文学社群依靠文化精神遵守社约开展活动,这一文学景观在江南最为集中。
C.明清士人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很高,有强烈政治色彩,江南士人尤有骨力。
D.明清文人参与文学社团目的是达成个人传名愿望,展现方式是立言、燕豫。
【小题5】地域社群成为选文的研究对象的原因是
【小题6】文末“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的现象在古代文坛较为普遍,就此请举高中语文课文中一例作简要分析和评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段时间里,一些播出机构甚至在购剧合同中,将收视率与购片价格挂钩,诱导制作机构去“买”收视率。数据造假,花招迭出,渐成顽疾之一。有的电影院,凌晨竟是票房最高时段;某网剧点击量高达几百亿,远超全球人口总数;几部同时段播放的电视剧,共同标榜自己“收视率”第一。

而这种造假行为,对整个文化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使作品优劣失去公允的标准与评判,制作方无法沉潜创作,反而急功近利高价争抢“流量明星”,挤压制作成本,伤害艺术品质,使“劣币驱逐良币”,破坏文艺创作的健康生态。

事实上,影视数据造假阻碍行业发展已是共识,打假成为共同呼声。业内众多人士都曾公开发声抵制,有的还在全国两会形成相关提案;有的视频网站宣布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告别“唯流量论”。国家在制度措施和法律层面也都在亮剑。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布,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该系统可以反映影视节目、各个时段的收视情况,被看作未来的“官方收视率”。让收视数据成为公共数据,此举被视为根治影视数据造假的重要一步。201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剑指“偷票房”。2018年8月,国内首起因在视频网站“刷量”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在上海宣判,被告“刷量”公司等被判赔偿50万元并公开道歉。打击电视剧收视率造假正形成合力,产生刚性约束效果。

(摘编自任飞帆《人民时评:拒绝假流量,锻造好品质》《人民日报》2019年1月9日)

材料二:

豆瓣评分3.2,上映七天票房仅有1.2亿……科幻爱情战争片《上海堡垒》上映后口碑与票房双双爆冷,这部筹备6年、投资3.6亿、拥有流量明星面孔的“科幻巨制”惨淡收场。

在公认影片多方面质量不合格的声音外,还有一种声音称,《上海堡垒》的失利还象征着“流量电影的倒掉”。尽管鹿晗本人拥有超过6000万的微博粉丝,曾获吉尼斯“最多评论的博文”世界纪录,但《上海堡垒》仅有几百万观影人次,也说明粉丝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观影群体。

“在票价逐步提高的当今观影环境下,观影群体变得更理性了,接触到的影片评价也越来越直接和客观。”王宇嘉分析,“未来口碑营销会逐渐成为判断一个影片上映初期是否成功的必备条件,口碑的作用逐渐加大,值得发行方深思。” 靠流量明星吸引关注度,但口碑差的电影,未来也许都会遭遇“墙倒众人推”的命运。

曾经流量明星能“带货”,而如今真正“带货”的是电影本身的质量。在“流量时代”远去的同时,“质量时代”的到来要求电影行业更加踏踏实实地创作真正的好作品。流量明星也唯有扎实打磨演技,才能去掉观众怀疑的滤镜。

(摘编自王广燕《流量明星正变成观影“避雷针”》《北京日报》2019年8月16日)

材料三:

当下,一些综艺节目在转型中注重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断挖掘能与当下受众产生广泛共鸣的现实话题,以现实感获取观众共鸣,以正能量赢得关注。某综艺节目走进消防队,通过体验消防队的日常生活,展现消防勇士的艰辛和果敢,致敬这些默默守护城市安全的无名英雄。某音乐节目主打不唯流量的音乐人,集结了反光镜等31支中国青年乐队,凸显原创音乐的艺术魅力和创造精神。某舞蹈节目注重集聚正能量,突出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纵观近年来在创新表达中有突破、赢得大众认可和喜爱的影视作品,无不是从普通百姓故事中提炼真情实感,从火热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养分。这为当下综艺节目的创新带来启示。从过去的看重流量,到现在的关注正能量,综艺节目在迭代转型中更加明确了自身的精神内核、肩负起媒体的责任与使命。在传递正能量又兼顾节目观赏性方面,综艺节目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只有走进我们时代火热的生活现场,综艺节目才能不断丰富自身形态、提升节目内涵,只有读懂广大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综艺节目才能赢得广泛共鸣、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摘编自庞博《综艺节目不再唯流量》《人民日报》2019年7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举政府和行业“流量”打假的举措,显示了其肃清影视行业风气的决心。
B.材料二认为,如今观众在观影时更加客观理性,越来越更看重电影本身的质量。
C.材料三列举今年深受欢迎的三档综艺节目,为更多的综艺节目提供了借鉴。
D.材料三认为,从看中流量到关注正能量的转变是综艺节目的必经之路和必然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视行业数据造假行为是整个文化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蛀虫,破坏了文艺创作的健康生态。
B.针对影视行业数据造假的行为,国家和媒体平台形成合力,自觉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抵制。
C.粉丝并不能转化为观影群体导致了“流量”电影的失利,《上海堡垒》即是实例。
D.有生命力的影视作品,都要在传递正能量和兼顾节目观赏性方面做出自己的追求。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如何使影视作品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月14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了嫦娥四号后续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和预期科学成果。

吴伟仁表示,现在整个四号工程开始转入科学探索阶段,主要涉及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第一类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过去我们都是通过遥感,在一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轨道上探测到的大概的地形地貌。这次我们身临其境,大家也可以从网上看到一些图像、图形,部分图已经出来了。同时,通过这次月球行走,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可以探测到一百米到两百米深的地质构造、分层,这样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形成,包括月球年龄的形成,都是第一次。第二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耀斑的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第三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这次有多台科学载荷,会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我想这些成果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第一次,这些成果的取得最后都会有原创性的效果,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这些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选自李依环《嫦娥四号将探测月球地貌,空间和物质成分》,新华网2019年1月15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外太空以太阳能为能源,我们可以在宣传片中看到无处不在的光伏发电板。作为动力,几块高效太阳能电池板是探测器维持正常运转的基础。而光伏发电能在航空航天中广泛应用,绝不是偶然。

第一,太阳向外的辐射保证了整个太阳系的能量,使得整个太阳系不再是一篇黑暗,太阳能也随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探测器从地球发射,再到固定的轨道,需要庞大的能量,但是其所携带的燃料是有限的,要完成探测任务,探测器就必须就地获取能源,而无处不在的太阳能就是探测器最好的能源。也就是说,太阳能无处不在的特性,以及光伏发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能力,共同保证了探测器在外太空的能量。

第二,在外太空有可能遇到各种恶劣的环境,而光伏发电板却有着极其稳定的性能和质量。在国内,一般的光伏电站使用寿命已经可以达到25-30年。何况是运用在航空航天中的高效光伏电池板,其质量和性能必然有更大的保障。

(选自《嫦娥四号为什么敢登陆月球背面?》,《科普中国》2018年12月8日)

材料三:

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大步。“无论就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的声誉,还是就探索本身的进步而言,对这一壮举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文章的观点颇具有代表性,多国媒体不约而同翻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宇航局得出的月球极地可能蕴藏水资源的结论;法国媒体推出科学家的访谈报道,讲述月背知识ABC;俄罗斯媒体纷纷推出大篇幅报道,追溯人类探月的半个世纪历程。

中国最新探月成就,承载的依然是全人类的理想。欧洲航天局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执行主任伯纳德·富万说:“嫦娥四号是迈向月球村的历史性一步。”德国媒体指出:“百年后回首21世纪,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肯定仍将被视为一个重要时刻。”的确,历史理当铭记,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的一大步。

(选自吴绮敏《国际论坛: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人民日报》2019年1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即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探索者陆区的地形地貌放在任务第一位,这有助于科学家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和形成。
B.需要庞大能量才能运行的探测器所携带的燃料极其有限,但太阳系中的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人类探测器提供了最好的能源。
C.航天器在外太空可能会遇到恶劣的环境,这对光伏发电板的性能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航空航天中的高效光伏发电板足以满足其需求。
D.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在国际上引起热议,主流的观点认为这一行为提升了中国的声誉,为人类科学探索月球迈出了重要意义的一大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吴伟仁看来,嫦娥四号的科学载荷能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所取得的成果一定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B.嫦娥四号探测器上安装高效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发电,解决了探测器的能源问题,是探测器旨在太空正常运行的基础。
C.针对嫦娥四号人去圆满成功,多国媒体推出各种报道,科普月球知识和探月历程,一轮有关月球的新知识大潮已全面袭来。
D.德国媒体肯定百年之后嫦娥四号仍会被铭记,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嫦娥四号的月球探测活动将会在多方面有原创性的发现。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新华网、《科普中国》和《人民日报》因其目不同,报道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雪继续下

田杕

我是高五那年才考上的大学,后来,就留在济南工作。

其实,我完全有可能在高三那年考上,根本用不着复读,这全都怨我父亲。那年的冬天,放寒假了,父亲赶着牛车出现在了县一中的大门口。父亲让我把铺盖全都搬到车上。我愕然。父亲说,你娘病了,家里没钱了,你在县里花销大,咱供不起了,还是转到咱乡高中吧,不用住校,省钱。我当然一万个不愿意。坐在牛车上,我一路哭,父亲一路抽烟,下了一路的大雪,回到家的时候,天都黑了。

工作后,我就很少回去,除了过年。等有了孩子,就更有了借口,孩子小嘛,家里没有暖气嘛,于是连过年也不回去了。

孩子三岁的时候,母亲打电话催回去过年,带着哭腔,说家里装土暖气了。再也没有借口了,只好应承。母亲在电话里立马高兴,说:“让你爹去接你,咱邻居二满刚买了一辆小面包。”

我一直拖到年除夕上午才走,到县城火车站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多。这是个小县城,火车站已经空了,除了漫天飞舞着的雪花,就只有几辆接站的车。

一出站,就看见父亲瑟缩着身子,跺着脚,双手凑在嘴边,捧着一团白气,见了我们就赶紧上前,笑得有些谄媚。接过我老婆手中的行李,带领我们去坐车。

我们没看见小面包,却见到了一辆牛车,还搭着棚子,一头老牛披着一身雪,在左顾右盼。

这就是你找的车?我很诧异。

嗯,下大雪,二满说路滑,他不敢开。大年除夕的,都不出车了,钱再多也不中。好不容易才凑了这么一套,现如今都不怎么养牛了,牛不好找,排车倒还是咱家的排车。父亲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

甜甜倒是挺高兴,又跳高又拍手,可见着稀罕物了。看见孩子高兴,我老婆那张已经冷下来的脸,马上暖和了,嗯,牛车,我也没坐过,是挺好玩的。看见他俩高兴,我也跟着高兴起来,那就快上车吧,怪冷的。

父亲连忙制止,等一下,我上去先把火盆点着。

这辆车父亲可真是费心了,铺着一圈褥子,摞着两床被子,中间是一个小火盆,下面垫着几块砖头,砖头固定在车上,火盆固定在砖头上,火盆上还罩着一个罩子,安全工作也做得很足。

父亲手忙脚乱地把火盆点着,怕我不放心,解释道,上好的木炭,没烟。

我们都上了车,用被子围着腿,烤火。父亲坐在棚子外面,鞭子一扬,啪的一声,驾,牛车缓缓启动。

外面的雪泼剌剌地下,已经看不清雪花的模样。甜甜站起来,爬在车窗上向外看。父亲在帆布上掏了两个洞,用透明塑料布封起来,就成了窗户。

透过门帘的缝隙,我看到了一道晃动着的白,当然,这就是父亲落满雪的后背的一部分。我老婆说,外面太冷了,让咱爸到里面来赶车吧。我说,甜甜,叫你爷爷进来赶车。甜甜就喊,爷爷,外面冷,你到里面来赶车吧。父亲很高兴的声音传进来,好孩子,不用,那样不得劲,还透风撒气的,别冻着你们。

牛车吱吱嘎嘎,慢慢悠悠地行走在白茫茫的原野上。路上几乎看不到一个行人。天渐渐黑了下来。

我掀开帘子,只见天地间一片混沌,远远近近的村庄都隐在雪后,只能看到屡屡升起的爆竹的火光,路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轮廓,雪中的老牛很是吃力。父亲偶尔扬起的鞭子,将漫天的雪抽出一道缝隙。父亲成了一个雪人,我觉得这漫天的雪仿佛全都落到了父亲一个人身上。

小波,你还记得十七年前那个下午吗?咱们也是坐着牛车,从一中回家,也是下着大雪。

嗯。

小波,你还记恨爹吧?那年,爹不该让你转学,害得你多复读了两年,多遭了两年罪。

也不全怨你,我娘不是生病嘛。

也不全是,事后我想明白了,其实,也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把牛卖了,也可以再借一借,豁出去一张厚脸皮,也还是能再借点的。风雪中,父亲嘴巴上的烟头使劲地亮了两下。

都过去那么多年了,不说了。

然后,就是抽烟。

到家的时候,鞭炮声已经连成片,二十来里路,走了近四个小时。

吃过年夜饭,母亲在厨房里刷碗,我过去跟她聊天。我说,那辆车我爹可是费心思了,他说下雪路滑,二满不敢开车。母亲一撇嘴,瞎说,人家二满是老司机,多大的雪没见过?你爹跟我说给你打过电话,是你说甜甜想坐牛车。我愣了一下,没再接茬,赶紧将目光转移到窗外。

雪继续下,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

(选自《时代文学》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1)风雪中,父亲嘴巴上的烟头使劲地亮了两下。
(2)我愣了一下,没再接茬,赶紧将目光转移到窗外。
【小题3】爹为什么不用二满的小轿车而是亲自来接我门一家三口?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4】结合文章谈谈,本文以“雪继续下”为题目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