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官制度由韦伯正式提出成为课题,并被当作一种合理的、理性的制度。他标志出来的文官制度,当是工具性的理性运作。中国的文官组织非常久远,而且最完备、最复杂的文官体系理论早在《韩非子》时代就出现了,但是文官体系却不是中国所独创的,很多古代文明都有过文官体系,只是文官体系理论基础的出现以中国为最早。
中国文官制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并不仅是工具性的合理制度,而且有儒家意念掺和其中,这是韦伯在讨论西欧16世纪以来的文官制度中缺少的一环。儒家意念如果当作意念系统,可能会成为教条。任何东西若变成教条就会神秘化,走上信仰的途径,而不走理性辩论的途径。儒家意念之作为目的而论,也可以相当于基督教意念,是一种信仰;可是倒过来讲,儒家意念并不是上天的神谕,而是经世的使命。在这一点上,儒家意念的神秘性并不强。从这个角度来看,目的的理性和工具的理性相配合,使中国文官体系在国家与社会的拉锯战中,不但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而且也成为国家和社会之间联系的力量。这个特色是中国以外的史学家在讨论文官制度时未能理解到的地方。
文官体系萌芽于西周时代,秦始皇时代的文官制度已极为庞大,极有效率,不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秦代文官制度终究只是工具性的。汉朝尤其汉武帝时大力打击社会势力,国家得胜的结果是发展出察举制度,过了一段时候,察举制度变成了联系国家和社会的桥梁,使各地的俊杰之士经过察举而进入政府;政府的政令也经由各地俊杰之士达到各地,而文官体系也同时获得了儒家意念。于是文官体系在由纯工具性蜕变成兼顾工具性和目的性的过程中,竟蜕变为自成一格的合理制度。文官体系所具目的性又造成另一种形势:文官体系与王权的对抗。照理说,文官体系应该与国家互补,但因为文官体系具有儒家意念的目的论,所以与王权实际上不断有对峙的紧张。专业的官员总是怀有儒家的理想,碰到不合理的现象时,国家的文官体系就会用社会的后援力来与王权对抗,这也是韦伯的工具性文官制度所缺少的成分。
文官体系在国家与社会的对抗过程中,是主要的抗衡力量,具有特别的功能。又因为文官制度选拔的背后有一大群社会精英,他们受过专业训练,等着出仕,但能够出仕者往往只是其中少数,而未出仕的人仍留在社会的一端,站在儒家意念的立场,监督政府的作为。为了培养文官制度,中国也同时培养了一大群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带动社会来抗衡国家。中国文官体系固然有制衡的作用,但也会造成社会上的特权阶级,享有比他们人数比例更为巨大的社会权力。他们既是社会上的精英,同时也是过分享受权力和机会的人群。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官组织是最完备、最复杂的,文官体系理论基础的出现也以中国为最早。
B.察举制度产生后,中国的文官体系逐渐蜕变为一种工具性和目的性共存的合理制度
C.中国文官体系具有儒家意念,碰到不合理的现象时,文官体系会直接与王权对抗。
D.在文官制度选拔的背景下,社会精英过分享受权力和机会,成为社会上的特权阶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文官制度展开论述,通过与西方工具性文官制度的比较,强调了中国文官制度的个性特点。
B.文章从文官制度的概念切入,接着重点阐述了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功能,最后也提及这一体系的弊端。
C.文章通过介绍中国文官体系从西周到汉代的发展演变过程,重点论证了中国文官制度工具性的特点。
D.文章分析了文官制度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地位与影响,突出了它的制衡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辩证思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官制度之所以具有目的性,与具有经世使命的儒家意念掺和其中这一因素有着必然联系。
B.中国文官体系如能将目的性和工具性配合好,就可以在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发挥重大作用。
C.中国的文官体系与国家之间既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又因其具有儒家意念而与王权形成对抗关系
D.与西方以工具性为特点的文官制度相比,工具性与目的性相结合的中国文官制度显得更为完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4 07: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琴,因缚弦七条,又名“七弦琴”。在有关古琴的所有记载中,其只称为“琴”,后来因为“琴”的概念被广泛化,以琴为名的乐器很多,如扬琴、胡琴、钢琴、风琴、电子琴、口风琴等。因此,现代的“琴”只是一种类名,没有了特指意义。人们有感于“琴”的历史悠久,所以于20世纪初才把“琴”称为“古琴”。

古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考证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之久。同时,古琴也是最具人文内涵,最能代表中国音乐文化成就,体现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神髓的乐器。作为修身正行之器,古琴以其清、和、淡、雅的特点,被列为礼乐文明中“琴棋书画”之首。嵇康《琴赋》中有“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说法,可见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卢静云编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古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琴在最初,并不是一件演奏乐器,而是为巫术服务的法器。当代琴家葛翰聪先生提出“琴与巫的一体化”观点。音乐学者刘承华先生在《古琴艺术论》中也提出了一个证据:“湖北省随州战国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所藏的七弦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的七弦琴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琴器实物,而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没有琴徽,所以只能弹散音,难以弹泛音和按音,因此音乐表现力比较弱。又例如琴腹的共鸣腔较大,琴板较薄,所以声音洪亮,比较适合室外渲染声势所用。而琴的形制比较小,尾部有一木条,刘承华先生认为这是为了适合抱弹,而不仅是放在案上卧弹,尾部的木条是方便琴手的握持。这些特点都不利于发挥乐器的音乐功能,却恰恰是巫师琴的优点。”所以刘先生得出结论:“古琴最初是„寄生‟于巫术,它的第一个传统,只能是巫师琴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乐文明的形成,琴逐渐从神秘的巫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关于琴的美丽诗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周南·关雎》)“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小雅·鼓钟》)“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小雅·常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风·女曰鸡鸣》)从这些句子里能看到,琴已经从巫师或者贵族的手中渐渐深人到民间了。

(摘编自卢静云编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古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中华民族的宽容、谦逊、崇尚自然等精神品质和古琴清和淡雅、超然物外的特质相通,于是古琴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而不仅是一种悦人舒心的乐器。古琴不如其他乐器那么悦耳,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的娱乐性需求,甚至与现代大众的音乐审美情趣有所脱节,导致喜琴者少之又少,并多为自娱自赏。古琴的记谱是一种手法文字谱,只能记录下比较繁复和精细的指法,不能反映出旋律、音高等因素。所以自古学琴者,主要还是靠老师的口传心授,一旦传授中断了,古琴弹奏就很难再重现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代潮流巨变,中国兴起了许多新式的学堂,开授以西方音乐为主的课程,西方音乐文明成为主流,严重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审美,本来就曲高和寡的古琴艺术更是备受冷落。

而后中国经历了数番战乱,琴人们颠沛流离,连基本生活都不能得到保证,更不要说静下心来弹奏古琴,发展古琴艺术。“文化大革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噩梦,人们以为破旧便可立新,于是“破四旧”的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古琴被视作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乐器而遭受到激烈的批判和损坏,许多传世的名琴被摔毁,大量珍贵的琴谱付之一炬。当代川派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冒着危险极力保住了明代名琴“飞瀑连珠”。后来,顾先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继续偷偷地发掘古谱并进行琴学研究写作,完成了琴学巨著《琴学备要》,此书后来被称为“中国现代古琴教育史中第一本最全面的古琴教科书”。

(摘编自卢静云编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古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古琴”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又名“七弦琴”,以琴为名的乐器有扬琴、胡琴、钢琴、风琴、电子琴、口风琴等。琴只是一种类名,没有特指意义。
B.古琴以其清、和、淡、雅的特点而最能代表中国音乐文化成就,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C.音乐学者刘承华先生在《古琴艺术论》中说明了古琴作为乐器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乐器功能,恰恰是“寄生”于巫术,于是提出了“琴与巫的一体化”的观点。
D.19世纪末20世纪,西方音乐文明在中国成为主流,它冲击着古琴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也使中国传统音乐审美受到了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的音乐表现力较弱,因其没有琴徽,只能弹散音,难以弹泛音和按音,这在湖北省随州战国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上能找到证据。
B.我国诗经中有众多描写古琴的优美句子,这恰好证明了古琴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深入民间,它不再只是巫师或贵族手中的专利了。
C.学习古琴,只能依靠老师的口传心授,它的记谱是一种手法文字谱,记录下的是比较繁复和精细的指法,不能反映出旋律、音高等因素。
D.《琴学备要》由当代川派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所著,是一本对于古琴研究极具价值的理论著作,它被称为“中国现代古琴教育史中第一本最全面的古琴教科书”。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古琴在传承中逐渐衰微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稻   香

符浩勇

李群忙完应酬,从亿丰商厦出来时已是晚上八点。他刚步入中年,却已是省城商业总公司的副总经理。这次人力资源部门招聘,应聘者各显神通,各个途径的招呼铺天盖地,让他应接 不暇。而二十多年前,他只身来到这座城市,却是举目无亲……

那年,家乡遭荒,娘给他一个地址,让他进城找一个叫贾良的人,说他在家乡当过知青, 会帮忙的。走的前夜,他和青梅竹马的稻香道别,他动情地说:“等我在城里站稳脚,就回来接你。”稻香却婉拒了:“你进城去了,就好好地奔前程,别惦记我了。”说罢转身就走。他没有去 追她,却暗暗下了决心,在城里有出息了一定好好待她,就像他曾发誓不会忘记秋天田野的稻 香。

次日,他挤上客车一路颠簸到了省城,好不容易辗转打听,来到一家门前。他敲开门,门 里挤出一张中年男人的长脸,警惕地盯着他:“你找谁?”他说:“我来找贾良,他在我的家乡 当过知青……”那张长脸皱了皱眉说:“贾良不住这里了,他早搬走了。”他急忙问:“那他搬到 哪里去了?”长脸回答说:“城里这么大,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哪里去找他,你还是回家去 吧。”说罢关上了门。

第二天他去找工,准备先挣回家的盘缠。他走过几条街道,问了好多家店铺,也没找到工 作。他饥肠辘辘,看着店铺里熏蒸出笼的包子,记起了家乡田野的稻香。忽然,他发现一个七 八岁的小女孩在街边哭着,看样子显然是迷了路,一副又饿又怕的样子。许多人停下来看她, 却又都走开了。他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稻香上山打柴迷路的情景,就上前去,用他身上仅有的钱 买了一块烧饼给了她。女孩不哭了,跟着他又拐过一个街口,却说不清家到底在哪里,他正焦 急,女孩的父亲突然出现,问清缘由后,对他谢天谢地。他已身无分文,正犹豫要不要索要回 家的路费,没想到女孩儿的父亲问:“你是进城找工作的吧?要不到我们公司来干吧。”他喜出 望外,差些流泪跪了下去。

在公司,他勤勉、上进,很快便在对外营销方面独当一面。在一次公司收购兼并另一家公 司时,他在一张人员花名册上看到了贾良的名字。起初他还想天下之大,同名同姓的人多了, 等真正见到贾良时,发现居然正是当初自己刚进城时敲门后见到的那个长脸的中年男人。贾良 见到他时,脸也“唰”地红透了,不敢正视他。

如今二十年过去,李群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有了一个温馨而安逸的家庭,妻子勤勉贤 惠,女儿争气上了大学。尽管这些年在城里打拼滚爬,疲于奔波,但每当驱车回到居住的小区, 看到楼上亮着柔和灯光的窗户,还有妻子倚窗期待的身影,他就感到无限幸福和温暖。

他开车缓缓滑进车库,刚走出来,就有个女孩儿上前拦住他。他认为是为这次公司招考找 他的,故作惊讶地问:“你找谁?”

女孩儿说:“我来找李群叔,是我娘叫我来的,我娘叫稻香。”他凝眼一怔,仿佛看到稻香 轻盈的身影。刚进城两年时,他回家乡,还带了城里的礼品去见稻香,她却已经嫁人了,山里 的风霜削走了她的俊俏,她衷心祝贺他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再后来,母亲过世,他就很少回家乡了。这些年因为业务忙于应酬,一次次盛宴的记忆荡然无味,也早忘却秋天田野的稻香。现 在莫非家乡又遭了灾,稻香才想起了他,让女儿来投靠他?眼下已不是二十年前了,农民工涌 进城来,就业的机会极少,竞争非常激烈。况且找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她要住多长时间? 家里的房间也不宽敞。他不动声色地对女孩说:“李群已经不住这里了,他早就搬走了。”女孩 儿急问:“那他搬到哪里去了?”他说:“在城里,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你找不到他的,还 是回家去吧。”刚一说完,他就觉得这句话似曾耳闻,竟出自自己的嘴里。

女孩儿向他道谢准备离去。他忽然想起贾良。他心里一抖,记起稻香当年的温情,对女孩 儿说:“刚才没认出来,我就是你李群叔,先进家里住下吧,进城找工作也不是一时半刻的事。”

女孩儿听了,向他嫣然一笑,说:“李群叔,你误会了,我不是来找工作的,我去年大学毕业,在一家公司上班,这次家乡要修大桥,我回去了一趟,我娘让我给你带土特产来了。” 他听了很羞愧,一脸窘态。待女孩走后,他忽然记起前不久接到过一张家乡的庆典请柬,

他原打算找个借口搪塞过去,但此刻他决定了,不管多忙也要回一趟乡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李群发誓在城里站稳脚就回去接稻香时,稻香的婉拒表现了她的清醒,也暗示她有独立的个性,这与下文稻香的女儿并不是寻求李群帮忙的情节照应。
B.小说写贾良后来见到李群时,“脸‘唰’地红透了”,这一神态描写生动形象,传神地刻画出贾良由于当初自己欺骗李群,现在露馅儿而导致的窘态。
C.李群早已忘记了恋人稻香,对她不复有当年的爱怜之情,再加上自家的房间不宽散,所以不肯收留稻香之女,而他所说的话竟和当年贾良说的一样。
D.李群本来是不肯参加家乡的那个庆典的,但后来却决定无论多忙也要回去一趟,说明他惭愧于自己在稻香的女儿面前的言行,改变了错误的处世态度。
【小题2】小说的主要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借贾良这一人物来突出小说的写作目的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李群帮助小女孩儿的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极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 题。
手机是你的器官
安谅 领导刚离开,卞君便带着怅然若失的神情问明人:“明哥,你说手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明人静静地望着他,没有立即回答。 搁在桌上的卞君的手机却抢先发言了,像个微型的搅拌混凝土的振捣器,抖颤了起来。 卞君气恼地抓起手机,看也没看,一下子就掷在几十米远的沙发椅上了。手机瞬时也停止了抖颤。 明人意味深长地笑说了一句:“这个手机,害你不浅。” “是呀!这怎么能怪我呢?领导应该给我一点理解吧。”卞君依然气咻咻地说着。 卞君第一次误碰手机,还是三个月前的事。他有每天晚上快走的习惯。那天快走结束,他从裤兜里掏出手机,发现拨打记录中有领导的号码。陡地脑袋一麻,仔细查看,正是自己拨打出去的, 而且领导也接了,只是自己什么都没注意。一定是自己刚才走路时,不小心误碰了手机键,这真该 死!领导从来都是不怒自威之人,严谨而且严格。自己一定得解释一下。他字斟句酌,小心翼翼地 写下了一段短信:“领导,真不好意思,刚才是不小心碰到了手机,没注意,打扰了您,敬祈谅解。” 又小心翼翼地发了出去。
好半天领导都没回话,卞君这一晚心里七上八下的。正是干部提任推荐的关键时期,自己实在太不小心了。 第二天在走道上见到领导,领导大步流星地与他交臂而过,目光只停留在他身上几秒钟。卞君想说什么,也来不及说。他侥幸地想,自己可能太小肚鸡肠了,也许领导把此类小事早就抛诸脑后了。 手机第二次惹祸,是在不久前的一个工作日。卞君带人在工地检查,在深基坑爬上爬下的,忙得汗流浃背。离开工地时,才发觉领导打过自己的手机,自己没迅速接听倒也罢了,不知怎的,偏 偏回复了一段短句:“我正在影院。”这真是太糟糕了。自己从未回过,也一定是不小心误碰了什么键,发出了这手机里的惯用短语。连忙就回拨了领导电话,领导的电话终于接了,卞君忙不迭地解释手机出故障了,自己在工地没有留神,请领导见谅。领导也没搭腔,只是问了他一个数据,就把 电话挂了。
郁闷之至的卞君把手机设置好好检查了一遍,也没发现什么问题,自己轻掴了自己一记耳光,还是放不下心里的那块大石头。 卞君后来把手机给换了,换了三星的最新那一款。那几天,手机消停了一些,他的心情也愉悦了些。
可就在刚才,明人和他的老同学,也即卞君的那位领导,正在咖啡馆聊天。瞥见卞君从门口走 过,这是一个好机会,明人征得老同学同意,连忙拨打卞君手机,手机通了,却久无人接听。后来便断了,紧跟着一条短信发了过来:“我正在开会。”
这下老同学的脸色不好看了:“你瞧瞧,这算怎么一回事!” 明人说:“也许是他手机出故障了,前几次都是这个状况。”
“手机都管不好,怎么管业务,还管队伍?一大缺陷呀!”老同学以一种领导的口吻喟叹道。又对明人说了一句:“你知道手机是什么东西吗?是人的器官……” 明人是奔跑出门,追跑了上百米的路,才把卞君追上的。他与卞君一起回到咖啡馆,老同学没坐多久,就借故告辞了。明人和卞君有点面面相觑。
面对卞君的提问,明人又想起老同学的那番自问自答:“手机是什么东西?是人的器官。”他于 是对卞君说道:“手机是你的器官。”但他没有说出另外一句话,那是他刚从老同学那边忽然感悟到的话中之话。
那句话是:有一种缺失叫手机。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一开始就写卞君“怅然若失”、迷茫提问,表明手机给卞君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形成悬念引人入胜。
B.“手机却抢先发言了,像个微型的搅拌混凝土的振捣器”,“抢先发言”暗示手机处处控制生活,“振捣器”暗示控制程度之重,有讽刺意味。
C.卞君“这怎么能怪我呢?”的辩解,是对自己手机误发信息的无奈,也有对领导小题大做的抱怨。
D.领导批评卞君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手机,其实是对卞君在平时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的不满。
E. 小说选取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手机作为切入点,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生活内涵,以小见大,构思巧妙,行笔简约。
【小题2】手机对卞君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原因何在?请根据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3】“手机是你的器官”有哪些含义?你赞成这样的说法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年~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以摩族猎人为例》)

【小题1】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C.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
D.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
【小题3】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酒  摊

夏天敏

日子漫不经心地把一切熏旧,熏得斑驳、残败、开裂、焦黄,人也不能幸免。昔日的戚爷早已被历史的风烟卷走,不留一点痕迹。现在的戚爷,是地道的戚爷了,头发枯白,满脸皱纹,眼睑下垂,两眼暗淡无光。几十年的光阴,他在这个小酒摊上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颓败、松烂的雕像,但他依旧坐着,直到生命终结。

儿子出落成当年的自己,身材挺拔,相貌端正。他终归是成才了,读完大学,留在省城的大机关。果然不负心血,没几年,成为最年轻的处长。女儿呢,花样的美丽,诗样的空灵,有体面的工作,在小城医院做医生。

为了不让他再去摆摊,家里和他产生了诸多矛盾。儿子休假回来,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接待小城的体面人物。现在,他们的庭院明丽芬芳,花儿常开不败……隐藏在儿子内心中的,是爹的粗鄙,是那个小城深处癞疮一样的摊位。

戚爷誓死守住他的摊子,耐心的劝导,真诚的谈心,温馨的话语,痛苦的眼泪,统统无用。戚爷像坚贞的烈女,为了心中的那座牌坊,对任何威逼引诱都无动于衷。

年龄越大,那个信念越强;年龄越大,守望越坚。这么多年,戚爷为了那个约定那份守望闹了多少笑话。他去追过女人,多少次都是又尴尬又失落;他随时瞟女人,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是花痴,是好色之徒……

戚爷还有个怪癖,隔三岔五,他要到那面围墙下睡一夜。他用破披毡盖住了头,耳朵却支棱着,一有脚步声,立即掀开张望。戚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年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他和新婚不到半年的前妻走散了。那时,天才蒙蒙亮,黑暗在小街里幽灵样徘徊,东方的一抹曙光,才轻轻吻住关帝庙前大槐树的末梢。

戚爷爱做梦,尤其爱做和前妻有关的梦。这个梦,似乎是一个故事中的片断,总是不停地出现,每次都惊得他冷汗涔涔,惶恐惊悚;每次都让他心生悲冷,久久沉浸在梦的氛围中。

把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梦和关帝庙下算命解梦的刘半仙说了,刘半仙说,这是一个人在等你,在找你,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人家要苦苦找你呢? 戚爷不敢多讲,刘半仙的话让他更加坚信,前妻还活着,前妻一定会来找他的,在这座小城,在小街的这座宅院的墙下。

不知不觉,小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戚爷摆摊的地方,是老城里的古城区,这里陈旧、古老、历史悠久,这么个地方是不能开发的,就像一个年龄很大的老人,有了病也不能动大手术,一动就没命了。

可是有一天突然说是要拆迁了,拆迁就拆迁吧,能住上新房子当然好了。也有反对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年轻人呢,他们巴不得离开这个拥挤肮脏的环境。

其实他们不知道,县长和书记并没有要拆迁这片城区的意思,一个连工资都发不了的县没有实力来做这事,开发商看不上这里。是省上的一个厅级领导,在一次宴会中对小城的领导说,你们是父母官,关心一下我的老家吧。他说了他的意思,县长说主要是钱的问题。厅长说,这个嘛你缩小点范围,就搞关帝庙下面那片。钱的事,我帮你们协调。厅长正是戚爷的儿子,厅长为戚爷死守在小街那面老墙下摆摊的事烦恼不已。

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这里就成废墟了。在这片废墟中,徘徊着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孤独无助的眼里,流淌着无奈、凄苦、绝望。他顽强地寻找着,寻找那个他坐了几十年、守了一辈子的酒摊的位置。终于寻找到了,他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那残砖破瓦的土堆上。但轰隆隆的推土机响起来时,他还能坐下去么?

他要坐下去,他要坚守那个等待,那个排遣不掉的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使用了一连串词语形象描绘出戚爷的现状,这和他当年的挺拔端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B.家人对戚爷摆酒摊十分反感,软硬兼施,但戚爷不为所动,这正说明了酒摊对戚爷的特殊意义。
C.小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老人和儿子的对比,小城旧貌和新颜的对比,都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描写了戚爷晚年生活中的种种古怪的行为,表现了他人生经历的坎坷和心路历程的凄苦。
【小题2】小说中的戚爷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守摊”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