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麦  子
温亚军
(1)夏收前,大舅突然去世了。
(2)要放在以前,母亲肯定得说点啥。可是眼下,还说啥呢?
(3)父亲没有安慰母亲,悄声出了门,转悠到麦地边。金灿灿的阳光铺满了麦地,即将成熟的麦子和阳光一样金灿,晃得人眼胀。父亲吸吸鼻子,成熟的麦味在四周摇晃。一阵热风吹来,麦香味在阳光中像爆米花似的,一缕一缕地饱胀、迸裂,忽然间浓烈起来,随着热浪裹住了父亲。父亲沉没在醉人的麦香味里,却被呛得连连咳嗽。风瞬时而来,又突然跑走,海潮似的麦浪在阳光里渐渐复归平静。父亲望着麦田,突然间泪流满面。
(4)母亲与大舅的矛盾来自外婆去世那年。外婆去世了,大舅承担了丧葬的一切费用.可问题出在他拿来的麦子上,是当年受雨水浸泡过的芽麦。其实,芽麦晒干了看不出有问题,磨成粉后跟正常的也没啥区别,只是一吃就露馅了。外婆活到了九十多岁,算是喜丧,所以亲戚们也没表现出多么悲哀,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到吃饭时,锅里的面条煮成了糊糊,这怎么吃?请来的厨子有经验,抓过一把面粉尝了尝,又呸呸吐掉,一脸不屑地说,这是芽麦!可大舅很镇定,并且还有点理直气壮。他说芽麦怎么啦,芽麦也是麦!
(5)母亲也没想到自己的大哥居然做出这种事来,忍不住大声痛哭起来。母亲的哭声就像号令,人们从她的悲恸声中听出了意图,一拥而上,将大舅轰出了院门。
(6)没人注意大舅是怎么离开的。外婆出殡那天,大舅没去,也没法去,一个人躲在山坡上大哭了一场,哭得无比酣畅,无比悲凉。仅仅是因为一些芽麦,大舅众叛亲离,这个结局任是谁也想不到的。
(7)从此,大舅沉默寡言,关起院门自己过活。他守着存储了四五年的陈麦,日子过得平静而安详。大舅没什么念想,他的日子简单到只剩下粮食——只要仓里囤满粮食,他的心里就是满足的。
(8)大舅爱麦如命是有根由的。一个人,一种习性的延续不可能无缘无故。闹饥荒最严重那年,大舅是生产队仓库保管员,他每天去粮库翻翻弄弄,名义上怕麦子发霉变质,其实是往鞋子里灌些麦粒。回家倒出鞋子里的麦子,也就一小把,还沾有浓浓的脚臭味。外婆关上门,把这一小把麦粒偷偷地用石窝捣碎,拌上野菜煮成菜糊糊,才使家人渡过了饥荒。当然,我们家也沾了大舅的光,外婆每次藏下几颗麦粒,够两三把,就迈着小脚走七八里地送到我家。母亲晚上给我们煮一小锅面菜糊糊,我们兄妹几个从来没嫌弃过带有脚臭味的面菜糊糊,还抢着喝呢。也正因为这些,父母亲对大舅充满了感激。
(9)这么多年,母亲其实早就想通了,不就一点芽麦嘛,至于把一个血肉相连的人生生从心中剔除出去?母亲抹干脸上的泪,开始张罗大舅的丧事。她在自家麦地里选一块地,给大舅做墓地。
(10)大舅下葬那天,酷夏的热风一大早就刮了起来,且一阵紧似一阵。棺材要掩埋时,父亲转身走出人群,揪了一把金灿灿的麦穗,回来轻轻放到大舅的棺盖上,大喊一声,他大舅,你爱麦子,就让这把麦子陪你去吧!
(11)这时母亲也去揪了把麦穗,凑到一堆燃烧的麻纸上,火很快烤到了麦粒。瞬时,麦子的香味混合着火纸、香烛的味道,在墓地弥漫开,悄悄地钻进每个人的鼻孔。母亲哽咽道,你们闻到了吧?这烤熟的麦粒中,有股脚臭味!
(12)父亲老泪纵横,从母亲手中接过烤熟的麦穗,两只布满青筋的大手,揉搓出焦黄的麦粒,缓缓洒向墓坑……
【小题1】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颇有特色,请具体说明。
【小题2】请简要赏析第(3)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小题3】本文围绕麦子展开情节,写法简练却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7 07: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野菊花

陈创

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花朵不过一分镍币的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背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了开放与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上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性野情。

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dào,古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二项是(   )
A.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惊喜的心情,表明了作者对野菊花赞美的态度。
B.第三段写到“几番秋风秋雨秋霜”之后的燕子、鸿雁、檀竹等景物,主要用来反衬野菊花斗霜开放的特点。
C.文章的第四段描写了野菊花花朵的形态,用“静”、“冒”、“睁”、“宣泄”、“毫无保留”等富有表现力度的词语,来表现野菊花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D.第五段描写了野菊花的枝条、叶片、宿根等形态,表现了野菊花热情奔放,热爱生活的性格。
E.本文感情充沛,语言生动活泼,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琅琅上口。
【小题2】联系全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野菊花的野性?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同类题2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好看的霜
1
我想写一篇关于霜的童话——
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和父亲在村外的草庵里睡觉,看守新刨出的红薯。夜很冷,我缩在被窝里。
半夜里,来了个和我一个模样的小孩,提着风灯,让父亲帮他点着。我从被窝里爬出,“我来点!”抓住火柴杆一划,倏地,风灯亮了。
“谢谢了!”说完,他转身就走,刚走两步,就回身,神秘地说:“我是叫村里的人去看霜,去看最好看的霜。”
那个孩子消失了,风灯在小路上一闪一闪。
第二天一早,村里的人出来找各家孩子,说昨晚村里的孩子都被一只狐狸叫走了。
河滩上是一大片好看的霜。大家看到孩子们在这里的草垛边东倒西歪地睡着了,面带微笑,口水流了一地。
2
好看的霜在哪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是我小时候曾多次遇到的场景,也是我迷恋秋夜的月与霜的原因。
小时候曾随父亲到附近的集镇卖丸子汤。一早,父亲架着推车,有锅灶、木柴、水桶,有油盐酱醋。我肩负一根绳,在前面拉着,在鸡啼声里,走出村子。村子很黑,如一口古井,但那路是白的。走着走着,天开始发青,这时,才看到树的枝头变得光秃秃,那些叶子堆在路边、沟里、草垛上,有一层霜,幽幽地覆盖在那些叶子上。这时我觉出身子骨的冷,牙床只打颤。
父亲的腰弓着,车行全靠父亲使劲,我只是陪衬。
那些卖白菜的,走了几十里路,天未亮就摆好了摊,往往第一件事就是喝碗丸子汤,然后把手伸到丸子锅的灶下,烤手,“嗬!真暖和。”
大家都是从不同的道上来的,为了生计。那些霜在脚下,也在手上,眉毛上。出力的人,汗气会凝结,于是霜上了眼睛,上了眉毛,上了胡茬,上了帽檐;深秋季节,一切都挂了霜。
多少次,我和父亲走在霜道上,枯叶、霜雪、人迹、脚步的踢踏,我们的脚印竟像印章印在路上。父子踏霜而行,有时有星,有时有月,有时星月皆无,狂风呼啸。
那时的霜,是秋的灵魂,霜使我看到了生活的时钟,也使我知道了生活的霜道。在寒冷的上面,是我们父子的挣扎。
转瞬三十年,霜在我的生活中,竟被时间无声地抹去。我像生活在笼子里,已经回不到我的村庄。那久远记忆里的寒冷开始变得温暖,那挣扎的苦涩也在岁月中酿出了一丝甜意。那时的霜让现在的我找到生命深处的悸动,将我从今天的温暖、富足却又莫名的空虚或者倦怠中唤醒。
好看的霜。
3
父亲不懂霜的好看与难看,他觉得对霜到来时的节气要敬畏,霜降是一种天时,是一种教导,人要遵守天道,否则要受惩罚。
我曾留心观察过霜降时的一些物候,木叶尽脱,稍微迟到未离开枝头的,霜降一到,就开始变得发黑发暗。我曾在地头看见一只个儿不大的蚂蚁用嘴咬着拖一只经过霜的冻得昏死过去蚂蜂,快到冬天了,蚂蚁还未放弃劳作,为过冬储存最后的温饱。但蚂蜂个头太大,蚂蚁拖不动,但也不放弃。我于心不忍,就帮助蚂蚁把蚂蜂挪动一段距离,但蚂蚁不领情,它又把蚂蜂往回拖,再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
在霜降的那夜,我和父亲在草庵里看地里的红薯。这时的大地是沉静的,天空也是沉静的,你像看到了大地的真身。这样的沉默与其说是激情的衰退,毋宁说是一种积累,是一种轮回的等待,那是天道的命令,是一种平衡;没有了平衡,大地会倾斜,人类会发疯。劳作与休憩,狂放与秀美,昼与夜,黑和白,生产与死亡……这是规矩,也就是所谓的天道吧。
我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背离自然,对自然冷漠、隔绝,乃至断裂。现在,有多少人还关注庄稼、草木、水流、节气?坐着空调车出行的人们是否还知道冬的寒凛?很多人为的改变,导致了季节的失真、规律的紊乱。自然本来是我们身体和灵魂的调节器、净化器,但现在自然在哪里?
那个霜降的夜里,我半夜醒来,从铺草上跳下,被满地的银霜惊呆了,那么白,霜把我们的红薯覆盖了,把土地覆盖了,只觉得天地间都是银的。
我当时十分兴奋,想跑到庵外,用脚在那些霜地上踩一下。还想拼尽吃奶的劲喊一下,就忽然“哎——哎——哎——”地大叫起来,那一喊,好像地上的霜也震动了。
那夜真白啊,大地也睡了吗?要不,怎么会如此的安静?
后来父亲走了,是冬天。暗夜里为父亲下葬,路上白白的,落的是霜。工作后我曾问过父亲,你还记得那次我们见过的最好看的霜么?就在霜降的夜里,在看红薯的草庵里。父亲说,霜还有好看难看的?父亲不明白这样问题。我不怪父亲,只为这片土地悲哀,即使在秋冬,大地闲下来的时候,父亲也从未停下过劳作。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的艰辛与劳作像黑色的梦,遮住了白色的霜。
4
现在,有人想找回什么东西填充空落落的心灵,但找错了方向与对象。
多的是游客,少的是旅人;多的是“到此一游”,那是身体的到场,却是灵魂的缺席。还有徐霞客的芒鞋、行囊与雨伞么?现代人多的是走进山川荒漠海岛这样的远处,但很少走进自然的深处。人应该多到自然的深处去,到那里设定一个精神的故乡,去修复我们的残缺。人如果失去了用自然的大美净化自身的能力,生命会越来越变得单调、枯燥、缺乏深度。
记得曾有一个年迈的画家,晚上他在林间散步,突然,一轮满月从树梢的顶端缓缓出来了。他当时惊呆了,就突然被那月的丰满和圆润、那月光的圣洁与恢宏感动得哭了,并深深跪下去。
他看到了什么?他为何深深地跪下了?我少年看霜的震撼,也决不下于他。
好看的霜,对我而言是灵魂深处的震撼。我还是要对地下的父亲说声谢谢,是您让我看到了最好看的霜。
我想到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写的故事:一个画家要到遥远的齐赫文去,只为在那里画秋天。“这样的地方,您找不到第二个。”画家说,“在那里,您知道,有俄国最好的霜,是在哪里都见不到的。”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极羡慕画家,他说自己忽然恨起一些琐碎的事情来,就因为这些事情不得不继续前行,而连在北方停留三五天都不能。
好看的霜……是啊,人生在世,总得有一些东西,让我们的灵魂出窍,让我们一生痴情守候,让人懂得感激、懂得敬畏,也知道呵护和善待身边的一切。
5
我真想做那个童话里的狐狸,把人们从梦里喊醒,去看一次好看的霜
(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童话,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同时扣合主题,引出对“霜”的描写与感悟。
B.儿时集镇上有秋霜的寒冷,也有丸子汤、炉火的温暖,更有人们求生计的努力。
C.父亲不懂霜的好看与难看,还因害怕天道惩罚而敬畏节气,作者对此觉得悲哀。
D.文中两位画家的故事,与儿时作者的看霜经历有紧密关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小题2】解释第二与第四部分两处画线短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霜使我看到了生活的时钟,也使我知道了生活的霜道
②现代人多的是走进山川荒漠海岛这样的远处,但很少走进自然的深处
【小题3】文章第三部分的第二段画线句子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并联系上下文说明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结尾写“我真想做那个童话里的狐狸,把人们从梦里喊醒,去看一次好看的霜”。联系全文,说明这句话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概述“把人们从梦里喊醒”中的“梦”有哪几种。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西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②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他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一次壮烈的抗议。

③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象?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

④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小题1】第三自然段写梵高的创作情况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小题2】为什么说梵高是“殉道者”?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梵高开创了怎样的画风?具体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黑 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凑啥热闹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条。
B.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描写等。
D.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作铺垫。
【小题2】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