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镌刻的信仰
徐涟
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②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⑤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
⑦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
⑧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
⑨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作者在第⑤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6 10:2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lĺ(   )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qù(  ),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yùn( )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选》,有删改)

【小题1】据拼音,写汉字:
lĺ(_______)祸,  面面相qù(______),  无yùn(______)色
【小题2】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司马迁悲剧的命运和的精神。
【小题3】第3段,可用一个带有“骨”字的成语“______骨”概括群臣的表现,作者刻画群臣的表现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5段中,“文人的天真”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为短小精简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写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了文章的中心事件,突显了人物精神,是人物传记的典型笔法。
B.第2段,“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一句,一方面为下文引出李陵及司马迁遭祸,起到过渡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全文的议论与评述作了铺垫。
C.开头,写塑像集中突出了眼神与须眉两处细节,烘托了人物的血性与神韵;“头向北方偏着”的细节,议及“遥望李陵”的说法,顺利过渡到下文。
D.“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
E.作为一个刚直不阿的书生,司马迁的性格也有多样性。他也曾对武帝寄予希望,也曾希望博取他的欢心。只是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天真和梦想。
【小题6】从全文看,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

朱海燕

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

欢迎“孕妇”来,不舞彩旗;

喜送“母子”去,不敲锣鼓,

这段青藏铁路又成“无人区”。

①昨晚,约有500只藏羚羊带着刚满月的儿女们,通过可可西里青藏铁路建设工地,向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迁徙。

②为不惊扰这些可爱的精灵,可可西里至五道梁一线,铁路夜间停止施工,拔走彩旗,灯光休眠,机器熄火;作为高原生命线的青藏公路,过往车辆在夜间停驶3个小时。这里又呈现一种远古洪荒的宁静,只有高原的夜风为这群母子结成的队伍送行。

③潜伏下来的观察哨称:跨越铁路线,母藏羚羊若无其事,像跨过自己家的门坎一样;小羊羔紧依着母羊,流露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惊喜。

④每年6至8月,藏羚羊集结成群,长途跋涉,前往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太阳湖一带产崽,去完成一年一度的延续种群的历史使命。小羔羊满月后,再由母羊呵护着返回原栖息地。

⑤今年6月20日前后,两万多只雌性藏羚羊北上产崽,铁路夜间停止施工10天,为它们开辟通道。一个多月里,两万只小羔羊诞生在那块神秘的“天然产床”上。估计,从8月4日到8月15日,将有4万只大小藏羚羊跨过铁路安然回迁。

⑥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羊绒之王”之称,因此,也带来杀身之祸。近10多年,偷猎者大量涌入,每年有上万只藏羚羊遭到捕杀。1994年,保护区工委书记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太阳湖与18名偷猎者搏斗壮烈牺牲。

⑦青藏铁路开工后,环保理念渗透到建设者的血脉之中,青藏高原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环保圣地。他们精心爱护每寸绿草,善待每一种动物。一年来,他们将五只失去母爱的小藏羚羊送到自然保护区机关,可爱的小宝贝得到妥善的保护。在他们的精神昭示下,没有一只藏羚羊在捕杀的枪声里倒下。

⑧这块拥有野生动物2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动物有20多种的土地,正在恢复野生动物天堂的动人景象。

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党委书记才嘎说,铁路建设的一年间,藏羚羊增添了两万多只,到铁路建成之日,将由现在的7万只增至15万只。

⑩据悉:青藏铁路在设计中专门设立了动物通道。铁路建成后,不影响野生动物正常生活和自由迁徙。

(《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8月17日)

相关链接:

⑴记者为采访此稿,在海拔近4800米的可可西里生活近一个月,对藏羚羊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新闻发生时,又亲赴现场采访。作品发表后,引起读者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该作品为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

⑵这篇消息即以其题材重大、主题鲜明、可读性强、传播效果好而赢得评委们的青睐。这一作品的采写成功,亦为行业新闻媒体如何反映重大题材,写出有分量的精品,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只有深入社会生活的第一线,践行“三贴近”,才能采写出新闻精品来。从写作特点上来说,这篇消息文采飞扬,通篇透出一个“美”字。

(刘保全《一篇报道保护藏羚羊的美文——评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请过路吧 亲爱的藏羚羊>》)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则新闻在标题设计上新颖别致,由引题和主标题构成。引题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以散文诗的形式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标题中的“请过路吧”蕴含着人类对动物及自然的敬畏之情。
B.可可西里至五道梁一线铁路停止施工,是为了让藏羚羊可以顺利返回栖息地。那种仿佛远古洪荒的宁静的场景,寄予着作者深切的内心期盼,说明作者在当今生活中的无奈之情。
C.青藏铁路开工后,环保理念渗透到建设者的血脉中,青藏高原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环保圣地。所以,人们保护藏羚羊,是环保理念所致。
D.这篇消息运思独特灵动,写作讲究艺术性,从标题的设计到细节的抓捕,再到语言的使用,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文学性。
【小题2】这则新闻的导语在设计上可谓别出心裁,请找出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从写作特点上来说,这篇消息文采飞扬,通篇透出一个“美”字。联系全文,分析这篇消息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现代文.

以韩愈为镜

从维熙

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何故?只因为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笔者应邀去潮州一所大学讲演时,在校园门前看见学校的门楣上,也刻着韩山师范学院的字样。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用生命写下使江河易色的杰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我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的咏叹,还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似乎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②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县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因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公元819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官爵时,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的潮州刺史的。笔者昔日曾读过他在被贬官的路上,马过秦岭时留下的诗句。此诗,是写给前来为他送行的他侄子的。其字里行间,除了透骨的悲凉之外,还咏叹地预言,他的一把老骨将埋葬于他出使的潮州瘴江。记得,我年轻时读此诗文时,心中曾充满了对韩愈的同情:韩文公何罪之有?不就是敢于批评皇帝吗,一纸谏文就遭发配潮州之噩运,不知他是否真的埋骨于潮州之畔的瘴江?直到此次潮州之行,才让我对韩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被贬官到潮州的韩愈,不仅没有葬骨于粤东的瘴江,说起来似乎是个神话,他在此为官的时日,这儿的江河易色,竟然统统改为韩姓,这对我产生了强烈的精神震撼。

③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仅以唐代为例,文人中的李白、白居易、骆宾王、刘长卿、柳宗元、宋之问、张九龄、王昌龄、刘禹锡、元稹……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可以这么说,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的足迹,能与韩愈的生命旅痕媲美。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④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亭。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维艰。但生性执着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庆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⑤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因为鳄鱼是没有思想的低级动物;而脖子上顶着脑袋的人,无论是贩奴买方和卖方,都是有思维的活人。韩愈为此付出了比驱鳄之举更为艰辛的努力,一扫沉积于粤东的千年恶习。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着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笔者翻阅过始自远古的人文资料,一个仕途败落的文人,能不顾自我伤痛而把疾苦黎民之痛苦放于其上,并拿出全部精力为其解痛者,华夏大地唯韩文公一人也!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⑥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这是韩愈在八个月内的政绩。不知是他的时运不济?还是唐宪宗余怒未消?也许是二者兼有之故吧,他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禁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作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该怎么形容才准确呢,他堪称中华民族官吏史上的一个奇人,又是人文星空中的一轮皓月!

⑦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据知,前国家领导人的胡耀邦,是从不到处随便题辞的,但他却在韩愈祠宇的石牌楼上,亲笔写下了“韩文公祠”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沿石阶攀登约百余米,即韩文公祠宇中的主殿,韩愈雕像之上悬挂着“百代文宗”的牌匾,两个古代侍卫模样的泥塑,站在韩愈两旁陪伴着他的英魂。沿山而上的长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始自宋代苏轼,一直伸延到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笔者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

⑧“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⑨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文人风骨;愿那些文以进仕者,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小题1】第①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化用了唐诗人陈子昂作品《______》中的诗句。
【小题2】第③段将韩愈与同朝代失意遭贬的文人作了比较。韩愈跟他们比,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
这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⑤段引用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是为了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理解和评价不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韩愈贬官到潮州之后,使那儿的山河统统改为韩姓,说起来似乎是个神话。
B.韩愈驱鳄,不仅把潮州百姓从迷信中解放出来,还趁势兴修水利,造福于民。
C.韩愈的诗文和政绩都说明他是一个具有超人文采的浪漫文人。
D.文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赞美了韩愈为文为官之道。
E.文章以记游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潮州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
F.文章不拘一格,借事抒怀,引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小题5】本文的标题是“以韩愈为镜”。从全文看,韩愈“镜”的作用体现在哪两个方面?请作具体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涌现的文艺作品数量巨大,但佳作、力作不多,尤其是值得流传的经典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文艺创作的套路化倾向存在着一定关系。
“套路”一词再度流行,更多地指向一种实用主义倾向,携带着关于当前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些症候和信息。在此前提下所说的套路化写作,针对的就是一些创作者为了尽可能快速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从事低水平重复的创作风气。这种既无创作主体性可言,又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违背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
套路化创作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创作题材跟风化,即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一旦某种题材大受欢迎,就一拥而上;二是创作模式低水平重复化,缺乏创新精神和原创意识的内容比比皆是;三是创作心理浮躁化,盲目迎合市场的行为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四是创作理念鄙俗化,创作者不把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寄寓在作品的精神内蕴上,而是寄托在所谓的娱乐明星、话题炒作等非本体的手段上。
套路化创作应和的是消费主义的逻辑,其特性是快餐性、流行性、多变性,因而一旦创作成为某种套路,恰恰也就是套路过时之日。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其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无非两种类型,一是超级英雄片,一是合家欢动画片,一旦观众对这些套路了如指掌,就会被市场抛弃。此前上映的《变形金刚5》口碑和票房大不如前就是很好的例证。
文艺的基本精神恰恰是反套路化的。那些彪炳千古的伟大作品,诸如李白的诗歌、莎士比亚的戏剧、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无一不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这些作品构筑了人类思想史、艺术史上最为瑰丽多姿的七宝楼台。当然,套路化创作也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对于初涉创作的人来说,套路是学习前辈艺术家宝贵经验的有效手段。辩证地吸取套路中蕴藏的创作经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因经验不足而老走弯路的试错成本。
文艺是人写的、写人的、写给人看的,我们之所以需要欣赏文艺作品,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些可能的世界和可能的选择。作品在构造了一个艺术世界的同时,也往往构造出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而套路化创作显然会导致艺术世界的“同质化”,使得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日渐单一、浅薄。实际上,随着受众欣赏水平日益提高,具有极高艺术性的文艺作品反而更容易获得口碑和市场的双丰收。正在热映的《战狼2》就是极好的例子。其将主流价值的表达与类型化的探索进行有机融合,用高质量视听奇观和高强度叙事节奏完成中国精神之于全世界的形象化展示。因此,创作者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以超越前辈艺术家的勇气摆脱套路的束缚,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苏勇《套路化岂能横行市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套路化在近年来文艺创作中的流行,对经典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B.套路化创作违背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使得作品缺失了创作主体性和社会责任感。
C.与其他影片相比,好莱坞电影虽然更具全球竞争力,但当观众对制作套路熟悉后,便会失去市场。
D.文艺与人紧密相关,套路化创作中作品与人分离,导致人们体验世界的方式变得单一而浅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采用因果论证法,由现象到本质,提出了文章的论述对象——文艺创作的套路化问题。
B.文章第三段从四个方面由浅人深地分析了套路化创作的表现,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C.文章既论述了套路化的危害,也论及套路化的价值,并较为具体、深入地阐述了前者。
D.文章列举《战狼2》与《变形金刚5》两部影片,从正反两方面对观点进行了有力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文艺创作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从事低水平重复创作,在社会上形成了套路化创作风气。
B.李白的诗歌、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梅兰芳的舞台艺术都遵守着文艺的基本精神,是反套路化的典范。
C.热映的《战狼2》获得极好的口碑与市场,得益于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影片极高的艺术性。
D.要创作优秀作品,创作者必须摆脱套路束缚,以超过前辈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和勇气投入创作之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科学有一些定义、定理,人文社会科学虽然没有这种叫法,但每个学科在基本理论上都有些公认的原理,而且无论是实证性文字,还是理论著作,也都有一个学术规范的问题。引据的准确可靠,论证的充分,推理的严密,是所有的论文都应该做到的,这些就不用说了。对于该领域学术界研究状况的了解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所有研究论文都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海内外学术研究的惯例,一篇有分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首先必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一个简单的回顾,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遗留有什么问题。国内在此问题的上做法比较灵活,但一般的学术专著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则一定要有这部分内容。为什么要有这个要求?第一,说明自己在该领域掌握的信息有哪些,是不是对重要研究成果都有所了解;第二,说明这个课题有没有研究的必要;第三,说明可供利用的成果和主要材料有哪些;必须要推翻的旧说是什么。所以对一篇有所创新的严谨的科学论文来说,这部分内容是不能少的。当然,这也不能成为“科八股”的第一股,无论需要不需要,都先引一大堆材料,自己却并无新见。有的学者是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地在有关地方标出;有的论文虽然并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论文围绕前沿问题,所辨析很有针对性,也未必要在文前先作回顾。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不纯粹是论文格式或写论文的方法问题。

应该说,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学术上的重大成果、重大推进和突破,无不借助于前人所奠定的基础,或从前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中国屈原学会首任会长汤炳正先生为拙著《屈原与他的时代》写的《序》中,对我的研究方法,有三点特予肯定。汤先生的第一点说:

推翻前人的旧论,创立自己的新说,这是学术界惯用的公式。“不破不立”,这当然是对的;但对我国千百年来的学术遗产,是不是也存在个“有继有立”的问题?亦即善于在继承优秀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这次我读逵夫的书稿,见他在不少的篇章里,首先是接受前人的学术遗产,然后层层论证,步步推演,结果竟得出一个全新的概念。这其间,继承与创造,浑然一体,确实难得。

汤先生是太炎先生的弟子,国学根底深厚,又能吸收国外的新的研究方法,也十分重视学术的规范。他没有一篇论文是随感式的论述,都是扎扎实实,进行严密论证的。我在屈原研究上受到汤先生多方启发,也受到鼓励。汤先生上面所指出这一点,尽管我做得还不是太好,但确实是我在研究工作中所长期奉行的原则。

其次,采用前人主要观点、说法,应予注明。这一方面是学术规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学术道德的问题。收在本书中的论文,对文本、作者的考订与探索为多,我都尽可能做到注明此前学者的看法,自己同意者加以引述、利用;不同意者如影响很大,便提出商榷,加以辩驳。如《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中引述杨公骥先生之说四十余处,均已“杨公骥先生说”或“杨说”表明。其中《敦煌变文》校补部分,自己阅读之时写了一些札记,整理成文时,将当时所能找到的书、刊物都借来,一一查对,此前学者们已经谈过相同意见者即删去;意见有部分相同可资利用者加以引述,有所不同而不得不辩者,即加以辩证。

(节选自赵逵夫《古典文献论丛》)

【小题1】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都有些公认的原理,它们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定义、定理,不管是专题研究报告,还是系统的理论,都要遵守学术规范。
B.一篇有创新观点的严谨的科学论文,首先要回顾一下当前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了何种程度。
C.创立自己的新学说,可以先破后立,即推翻前人旧说后再创立自己的新说;但也可以“有继有立”,在继承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
D.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既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基,也要吸收国外新的研究方法,还要重视学术规范,不能凭想当然进行随感式的论述。
【小题2】对文中“科八股'的第一股”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八股”指的是格式僵化、材料堆砌,没有自己新见解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其“第一股”指的是无论需不需要,开篇千篇一律地先引一大堆材料。
B.一般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开头也会综述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遗留的问题,但这是论文规范,不能一概算作“‘科八股’的第一股”。
C.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在文中并标出;或者虽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对问题的辨析有针对性,这都打破了“第一股”的僵化模式。
D.“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意为“科八股’的第一股”问题的存在,有论文格式和写作的模式化原因,也有个人学术风气不正等的主观因素。
【小题3】“学术规范”应当遵循哪些原则?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