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荷塘月色》一文中加点叠词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点明了妻子半睡半醒的状态。)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木多而密且茂盛的样子。)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不仅描绘出了路的弯曲,而且准确呈现了曲折之深和荷塘之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曲径通幽”的园林之美。)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叶子如跳舞的女子一样清净美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1-26 10:2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小题1】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
B.本段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塘。
C.本段描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D.本段描写了月下荷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小题2】下面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文字写景顺序的概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天上到水里
B.从上到下
C.由静到动
D.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小题3】作者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荷塘上的荷花呈圆形而且闪闪发光;
B.塘上的荷花是名贵的品种,而且朵儿不大;
C.这种荷花能像“明珠”和“星星”那样光芒四射;
D.在月光的照射下,白色的荷花给人一种如“明珠”般润泽的感觉,在绿叶的映衬下,又像碧天里的星星了。
【小题4】作者将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请指出二者的相似点。
【小题5】从全文看,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直抒胸臆,照应题目,看似突兀,却不直接点明描写的对象,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础,是本文的文眼。
B.本文第二段欲扬先抑,先写飞花碎玉的梅雨瀑和雄踞天宇的梅雨亭,顺理成章地引出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
C.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
D.作者融情与景,把绵密深厚、真挚热烈的情致化进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这篇写梅雨潭的游记为什么要以“绿”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作者称呼梅雨潭的绿时为什么要分别使用“她”和“你”两个不同的人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xiè)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chǔ)的妙处(chù),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 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qiàn)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⑨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⑩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注)①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过知识分子。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②全文共10个自然段落,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可以划分成四个大部分:缘由、去荷塘、观荷塘、离荷塘。
第一部分——缘 由: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二部分——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三部分——观荷塘:第四段:月下荷塘。第五段:塘中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四部分——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正是夜阑人静出游观赏荷塘的缘由:欲派遣苦闷之情。
B.第三自然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心理描写照应了上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话。
C.第四自然段所写月下荷塘景物依次是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观察角度是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
D.第五段结尾“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运用通感,用视觉来比喻听觉,表面光与影的和谐。
【小题2】第二自然段写荷塘的环境,写这一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第7、8自然段写荷塘月色中的人。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惦念,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威尼斯(节选)
朱自清
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 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八十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八十七座,有的是。只要不怕拐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里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花团锦簇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地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的;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邻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或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钟楼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边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它巧妙的结构,加上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球灯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圣罗珂堂,一个是佛拉利堂。佛拉利堂的神坛后面挂着大画家铁沁的《圣处女升天图》,那朱红和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从圣马克方场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国际艺术展览会每两年在这里举办一次,参展国家众多,参展作品种类繁极。颜色大概鲜明,教人眼前发亮;建筑也是新式,简捷不啰唆,痛快之至。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奏”,本是音乐方面的术语,这里用来形容建筑物排列整齐,鳞次栉比,像音乐节奏那样和谐。
B.“酽”,本指液汁浓,味厚,这里借用来形容歌声的浑厚、甜润,有韵味。以味觉之效补充听觉之效,令人有更真切的感受。
C.“流动”,本指液体或气体的移动。它和含义抽象的“气韵”搭配,强调了画的意境和韵味,十分生动传神。
D.“简捷不啰唆”本指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这里来形容建筑物,既写出了建筑物造型的简单,又写出了造型给人的主观感受。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威尼斯是个由多个岛屿组成的城市,远看似花团锦簇,干净透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城市环境非常优雅。
B.圣马克方场是本文描述的中心,庄严华妙,这里荟萃了威尼斯的文化艺术,置身其中,让你觉得伟丽、森严。
C.圣马克方场中建筑的布局并不对称。圣马克堂左边是“老衙门”,右边是“新衙门”,再往右侧有钟楼偏在一边儿。
D.在威尼斯,唱夜曲有一定的规矩,成一方习俗。人们在欣赏夜曲的同时,又欣赏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运河夜景,因此,听夜曲又是一种享受。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与《荷塘月色》同为朱自清的名篇,写作时期不同,《荷塘月色》表达了他在那时的“淡淡的忧愁”,本文则表达了他轻松愉悦的情感,虽然两者的抒情风格不同,但他那种热爱美、表现美的追求始终没有变。
B.作者眼里的“海中的城”——威尼斯,是十分美丽的,它不仅有水乡泽国的自然美,还有历史名城的艺术美和威尼斯人的气质美。文章同时也体现了威尼斯的历史沧桑,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C.文章运用一系列贴切、形象的比喻,如将大运河比作“反写的S”和“大街”,将运河中的轮船比作“公共汽车”,将小河道比作“小胡同”。这些比喻把威尼斯这座“水网之城”的“别致”特色生动地显示出来了。
D.作者在《欧游杂记·自序》中说,写此文在“记叙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他“费心”的文字主要体现在朴素的现代口语和叠词的运用上,前者读来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后者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