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
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
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 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 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 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 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 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 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 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 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 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 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 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 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 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 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 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 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
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它所困扰,也都无法逃避。
B.因为社会风气变得浮躁,所以人们面对浮华世界而欲壑难填。
C.有些人做事由于用心不专一,只忙着赶场子,看似在勤奋忙碌,可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
D.只要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就能拥有稳固的成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并列的形式,提出观点,揭示本质,剖析危害,探究原因。
B.文章在论证中多角度阐述了浮躁之风的危害,凸显了拥有宁静之心的重要性。
C.文章以古人对于浮躁的态度为例证,揭示让宁静成为心灵常态的主旨。
D.文章的论述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论证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经》所言“静为躁君”“躁则失君”,呈现的是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法。
B.无论是古代,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社会,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保证不被社会的喧 嚣浮躁所裹挟,要静心定神、扎实做事。
C.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 的宁静心态。
D.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大家”风范,也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 但是大家都要专心致志,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9 12:0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丰子恺: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

范昕

    1910年,在李叔同的推荐下,陈师曾即兴创作的文人水墨画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这应该是中国现代的第一批漫画。其中一幅名为《落日放船好》,简单至极,画中央是一株无叶的柳树,一位身着长袍、头戴斗笠的书生独坐船头,隐于柳树后,仿佛漂浮在无尽的时空中。“即兴之作,小形,看墨不多,而诗趣横溢”,这批画给丰子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35年之后他仍记得其中一部分的题目。
丰子恺早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图画与诗意的结合,原本不稀奇,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即有这样的传统。丰子恺这一系列作品既有对文人画的继承,也有他的特别之处: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在技法和意境上进行大胆的创造。
尝试古诗新画以前,丰子恺其实热衷户外写生。上世纪20年代执教于上虞的春晖中学期间,一次他向学校请假寄居在杭州西湖的朋友处。一晚月上柳梢时,他出门写生,想去描绘月光下的西湖,却怎么也无力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只得徒劳而返。他的朋友观赏过丰子恺描绘的湖光月色之后,脱口而出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这诗句让丰子恺豁然开朗。他突然琢磨起,是不是可以放弃对西湖的直接描画,转而尝试去表达由诗句联想到的场景。他想描绘的,其实是关于西湖的诗句引发的想象,而非风景本身。这件事令丰子恺一生难以忘怀,不禁深感“诗人眼力可佩,习画应该读诗”。
1926年,军事冲突在上海蔓延,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最终在沪江大学里找到了避难所。一晚,丰子恺随口问骑在自己膝上年仅4岁的小儿子瞻瞻,“你最喜欢什么事?”瞻瞻率性回答:“避难。”丰子恺纳闷,设法探问他:“你晓得逃难是什么?”瞻瞻解释道:“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丰子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理解的“逃难”是这样的!这样一次对话,激发丰子恺思考关于童年的话题。他写了一篇《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感叹“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丰子恺能够发现孩子心里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的很多画都是于儿女的嬉戏,看到哪个孩子有个有趣的举动,就马上画下来。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请行人绕行。
为丰子恺最早的“儿童相”漫画提供灵感的,则来自日常的温情一幕。一天,丰子恺完成了一天的教务,妻子抱了儿子瞻瞻,携了女儿阿宝,到弄堂门口等他回家。瞻瞻坐在母亲的臂上,口里唱着“爸爸还不来,爸爸还不来!”阿宝拉住了母亲的衣裾,在下面同他合唱。马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瞻瞻一眼就认出了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突然欢呼舞蹈起来,几乎使他母亲的手臂撑不住。阿宝陪着他在下面跳舞,也几乎撕破了母亲的衣裾。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这时,丰子恺觉得自己立刻化身为两个人。其中一人体验着小别重逢时的家庭团圆之乐。另一个人,则远远地站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活剧,看到一种可喜又可悲的世间相。
对丰子恺而言,儿童的世界更接近真实,更具有自然之美,这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努力捕捉乃至置身其中的境地。可贵的是,丰子恺描绘日常,出于感情,也出于自然,其实也是带有诗趣的。恰如他自己所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

 (选自2016年02月26日《文汇报》)

(相关链接)
有一天,门前来了卖鸡崽的小商贩,孩子们齐声向爸爸呐喊“买小鸡”。丰子恺和小商贩讨价不成,小商贩拔腿就走,孩子们顿时哭声一片。丰子恺再度加码讲价,小商贩还是不依,孩子们的哭声更强了。因为还会有来卖小鸡的,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但你们下次……”丰子恺立即把话打住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些成人世界的道理,丰子恺没有告诉孩子们。
女儿丰一吟回忆说:父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种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一言一行都饱含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

(节选自望秋园《丰子恺是个慈父》)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叙述丰子恺在抒情漫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却从水墨画家陈师曾写起,目的是说明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受到了陈师曾的绘画影响,结构上引出了下文。
B.1926年,丰子恺问小儿子瞻瞻“最喜欢什么事?”瞻瞻回答:“避难。”说明丰子恺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C.文章介绍了丰子恺的绘画风格、成就以及他的个人成长经历,重点描写了三件事,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揭示了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的缘由。
D.丰子恺和卖小鸡小商贩讨价不成,孩子们哭了。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但不愿意把成人世界的道理告诉孩子们。因为他明白童真值得珍视和守护。
E.文章结尾丰子恺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深于感情的人指的是能够欣赏诗趣的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丰子恺对陈师曾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的一批画作深入研究,对陈师曾赞赏有加,以致丰子恺早期有大量的作品是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
B.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就有图画与诗意结合的传统,丰子恺早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这些作品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大胆的创造。
C.丰子恺寄居在杭州西湖。月上柳梢时出门写生,却无法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徒劳而返。后来从朋友的诗句中得到启发,让他豁然开朗。
D.有一天,丰子恺的妻子带着子女到弄堂口玩;儿子瞻瞻和女儿阿宝看见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而欢呼舞蹈,不想妻子陷于难堪而烦恼地责骂孩子们。
【小题3】丰子恺的抒情漫画至今依然能够感染读者,其原因有哪些?试分条归纳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丈夫走后,对于她来说,剩下的只有可怕的孤独和没有目标的生活。尽管医生给丈夫做出了癌症晚期的诊断,斯特拉还是心理准备不足。

他们没有子女,但有共同的事业,总是一起分享生活。现在,大卫走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就要到了,斯特拉越来越深地意识到,现在只有她一个人了。

收音机里播放着圣诞音乐。屋角有一棵圣诞树。离假日不到一个星期了,但她却没心情去装饰圣诞树。突然间,一切都被无边无际的孤独吞没了,斯特拉将脸埋在手中,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她怎样才能快些度过圣诞节和那没有止境的冬天呢?这时门铃出乎意料地响了起来,斯特拉不禁发出了一声吃惊的尖叫。现在还有谁会来拜访她?她通过门上的猫眼儿诧异地向外看。

在门外走廊上,站着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胳膊下夹着一个大大的纸箱。斯特拉鼓起勇气,轻轻地把门开了一条缝。

“泽西夫人?”年轻人问。

她点点头。

“这里有您的一个包裹。”好奇心战胜她心中的谨慎。她推开门,让年轻人进来。年轻人小心地将那个纸箱放在地板上,然后从他的衣袋中取出一个信封。当他把信递给她时,箱子里传出了一个声音。斯特拉吓得跳了起来。那个人抱歉地笑了一下,将箱子盖打开,让她看里面装着什么。那是一条狗!

年轻人将小狗抱起来,解释说:“这是您的,夫人。它已经有6星期大了,而且已经完全习惯了室内生活。”从黑暗的盒子里解放出来的小狗快活地摇着尾巴。

“我们本应该在圣诞节前夜将它送来。”他边说边试图躲开小狗那湿漉漉舌头的“进攻”。“但是狗舍的工人明天就要放假了。希望你不会介意早一点收到礼物。”惊异已经让她无法清楚地思考什么了。她已经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她结结巴巴地问,“可是……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谁,谁送的?”年轻人把狗放在地板上,用手指在她举着的信封上点了点:“信里写得很详细。狗7月份就被预订了,它还在娘肚子里时,它就被指定为圣诞节礼物了。”

所有的解释都在信中。斯特拉看到那熟悉的笔迹时,完全忘了小狗,她强忍住已经满溢的眼泪去读丈夫的信。他是在去世前三星期写这封信的。他说,他已经和狗的主人约定将这只小狗作为他最后一次送给她的圣诞礼物,由他们负责送给她。

她明白了,丈夫送她这只小狗的目的是,让它接替他作为她的伙伴。这是丈夫对她的爱意的表达,希望她坚强地活下去。

【小题1】这篇小说在不同的杂志上有不同的题目,有的是“礼物”,有的是“丈夫送来的礼物”,有的是“来自天堂的礼物”。你认为上述题目中哪个最好?为什么?
【小题2】第二段强调“现在只有她一个人了”,这在情节和主题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具体回答。
【小题3】某杂志转载这篇小说,将最后一段删掉了。你认为最后一段保留好,还是删掉好。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无现金交易的最大好处是所有的交易都可追溯,通过用户点评可以激励商家提高服务品质;而商家的评价信息可以供其他用户借鉴,理论上这会最大可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因其便捷性和低成本性,以至于现在很多商家只提供第三方支付,而不接受现金或者信用卡刷卡,甚至指定只接受某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服务。那么,拒收现金的行为违不违法?
②尽管目前很少有不收现金的商业机构,但是基于减少管理成本的因素,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跟进。此前有媒体报道盒马鲜生会员店就是只接受支付宝而不能使用现金等其他支付方式而引发非议,甚至不少人称之为违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六条规定,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并强调“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③但人民币是否指的就是人民币纸币、硬币呢?目前法律对此没有明确定义,但将拒收现钞等同于拒收人民币的思路,恐怕值得商榷。因为盒马鲜生会员店只是用支付宝作为支付手段,但货币还是以人民币来计价,而不是其他外币。换言之,现金只是一种结算手段而已,支付宝等其他方式也是如此。如果把只用支付宝而拒收现钞视为违法,那么很多商家只收现钞而拒绝银行卡和支票等是不是也违反《人民银行法》的規定?毕竟支票和信用卡也是以人民币来结算的。
④如果将这种逻辑再往前一步,结论可能更为荒谬:现在的网络购物可能都“违反”了法律规定。因为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网站已经不支持现金支付这一选项了。随着技术的进步,现金的适用范国会越来越少,以网约车为例,目前中国市场上所有的网约车都不支持现金支付,而是强制要求消费者绑定银行卡、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
⑤由此可见,将不接收现钞等同于拒绝接收人民币的做法,恐怕缺乏坚实的法律基础。在可以想象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从现钞的保管成本、找零的麻烦程度等角度出发,不愿意接受现钞支付,这恐怕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监管当局应当呼吁商家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建设更加富有包容性的支付体系,包括为那些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仍保留用现钞结账的可能。
⑥无现金社会给人带来了各种便利,但如何创建更加富有包容性的支付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恐怕是从业者和监管当局,乃至整个社会都应当考虑的问题。
(摘编自傅蔚冈《“无现金社会”的便利与疑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现金交易的最大好处是交易可追溯、服务可点评、评价可借鉴。
B.许多商家拒收现金,甚至指定支付方式,引出了是否违法的讨论。
C.拒收现金是否违法,关键要看交易是否用人民币来计价和结算。
D.拒收现金虽不能等同拒收人民币,但这种行为有坚实的法律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很多商家只提供第三方支付而拒收现金的做法展开论述,具有现实针对性。
B.文章通过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相关条文,证明了非现金交易不违法。
C.文章使用了归谬法:假定某结论正确,据此推出荒谬的结论,进面证明该结论错误。
D.文章没有否定商家拒收现金的行为,但也希望商家多考虑用户体验,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用卡刷卡交易不属于第三方支付,也往往被商家拒绝。
B.盒马鲜生会员店被指违法,在于它不接受其他支付方式
C.随着技术进步,便捷的无现金交易会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D.如不能建立包容性的支付体系,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名士戏人生
叶公超生于江西九江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曾祖叶衍兰乃咸丰朝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军机处章京,且诗词丹青双秀,精于书画典藏。祖父是光绪朝的举人,三品衔的江西候补知府。叶公超4岁丧母.父亦早逝,自幼依叔父叶恭绰膝下。叶恭绰官至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嗜好收藏古物,雅好藏书,他还精研佛典,能诗擅画,饮誉―时。叶恭绰视叶公超如同己出,精心抚育教诲。
叶公超5岁时,家人为他延聘教习,习画写字,修读经史,兼学英文。13岁时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五四运动时,16岁的叶公超参加著名的“南开救国十人团”,游行、演讲,十分活跃,后赴美英留学。1925年获美国麻州爱默思特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次年又获英国剑桥大学文艺心理学硕士学位。
叶公超回国后在北大、清华当教授,讲授生动,语言纯正、典雅,遣词造句幽默、秀逸。在课堂上,他喜欢信手拿些唐诗、宋词、元曲叫学生翻译。他对音律平仄并不苛求,只讲究意会神通。如学生死板地“中英对照"叶公超便批评“这是从字典上抄凑来的字句”。一次叶公超让学生翻译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并启发学生说“寒江雪尚望有鱼乎?钓的是柳氏当时的心境。"一语点睛。一次话题说到服饰,叶公超说:"西装袖子的纽扣,现在用来作装饰,其起源乃防止大家大吃大喝之后,用袖子揩嘴巴。洋人打领带更是妙不可言,便利于让人牵着脖子走,而且要面对着牵他的人,表示由衷地臣服。”
叶公超平时讲课很少涉及时事。不过在日本侵华在即时,叶公超却对学生说:“日本人要是开始蠢动,就是他们自掘坟墓的日子到了。我们中国,平时虽然破破烂烂四分五裂,可是,对外战争一开始,大家就会抛弃成见,凝聚起来,共同拟订方案,救亡图存。中国大大了,要吞,谁也没本领吞得下去。”
卢沟桥事变之后,叶公超历尽艰险,逃至南京,向教育部请示分配新的工作。联合大学迁往昆明,叶公超担任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兼北大外文系主任。
1939年春天,一件突发事件改变了叶公超的命运……历经风波后的叶公超回到重庆、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已无意再回到平静的校园教书,他的朋友、时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的董显光趁机动员他为国家服务,就这样,叶公超决然告别学界.步入仕途。转年奉派出任驻马来西亚专员,负责马来半岛一带的抗战宣传事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马来半岛沦陷,叶公超回国稍事休整,又远赴英国,以驻英大使馆参赞衔,任国民党中宣部驻伦敦办事处主任,职责仍是抗战期间的国际宣传。抗战胜利后,叶公超转入外交界,并凭借其优秀的英语能力和外交能力,很快成为外交部长。
1949年到台湾后,叶公超先后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驻美大使。叶公超任外交部长时,出使美国,应邀发表演讲,不看讲稿,出口成章,手挥目送,亦庄亦谐。有时声若洪钟,排山倒海;忽然把声音降低到如怨如慕,窃窃私语,全场听众屏息静听。演讲完毕,三四百位听众起立鼓掌,历数分钟不息,外国专家学者纷纷赞许他的英语是“王者英语”,声调和姿态简直可以和温斯频·丘吉尔媲美。
叶公超对上司桀骜不驯,但对于下属,却很尊重,又很幽默。一位老部下在追悼叶公超的文章中说:“他是一个满嘴牛津口音,衔着烟斗,十足学者派头的英国绅士,在宣传上他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衡量对方的身份,扮演自己的角色。对方是绅士,他比绅士还绅士,假定对方是流氓,他也会说比他更脏的脏话。
因未按蒋介石意图施政而赋闲后不得离台的叶公超只能以书画自遣,“怒而写竹,喜而绘兰,闲而狩猎,感而赋诗”用他自己的话说:“书画不会得罪人,又无损自己,是最好的养性方法。当一个人手执画笔的时候,世俗杂事都在九霄云外,宠辱皆忘,更不知凡间有痛苦和烦恼。”
叶公超晚年因为被罢黜幽居,故而画兰的时候少,画竹的时候多。在一幅竹画上他题字赞曰:“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无心。”临死前,叶公超指着家中挂的一幅刘延涛的画《烟波江上一翁》说:“这个老头就是我。”画上的题字是叶公超最喜欢的一首诗,也颇能反映他晚年的心境:“自织自耕自在心,江干千种柳成荫。兴来一棹悠悠去,酒热深杯细细斟。”
1981年11月20日,叶公超因心脏病复发去世。
相关链接:
①叶公超的朋友评价说:他生在国家的忧患时代,投身于世俗的官场之中,可他又难改书生意气,这正是他成为"悲剧主角"的主要原因。
②故国山河常在叶公超的梦里,阮毅成回忆杭州旧事的《三句不离本“杭"》出版后,送给叶公超一本,他连夜读完,并赋诗一首:一篇说尽临安事,山外青山楼外楼。展卷凄然怀故迹,年年望断是神州。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叙述叶公超的家世,主要为表现他卓越的才华提供背景,同时也为他晚年寄情书画的高雅志趣做了铺垫。
B.叶公超让学生翻译《江雪》时提示:“钓的是柳氏当时的心境。”意思是让学生翻译这首诗时结合柳宗元旷达、孤傲、悲壮的心境。
C.叶公超暮年后悔没有继续从事文学艺术.是因为从政时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即使做到了外交部长,也是业绩平平。
D.叶公超晚年幽居时,在一幅竹画上的题字,可见出他名士的气节与风度,亦可表现出他虚怀若谷的胸襟与追求。
E. 叶公超因晚年不得志,故而常常思念故乡,一方面表现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当时的孤独与寂寞。
【小题2】叶公超作为学士名流,才华横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自织自耕自在心,江干千种柳成荫,兴来一棹悠悠去,酒热深杯细细斟。"叶公超最喜欢这首诗,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小题4】叶公超的朋友评价说:他生在国家的忧患时代,投身于世俗的官场之中,可他又难改书生意气,这正是他成为"悲剧主角"的主要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他的书生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