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朋友,你快要在中学毕业,此时升学问题自然常在脑中盘旋。这也是人生一大关键,所以值得你慎而又慎。升学问题,跨进大学门限以后,还不能算完全解决。选科选课还得费你几番踌(甲)(chú)  。在选课的当儿,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不免互相冲突。许多人升学选课都以社会需要为准。“学以致用”本来不是一种坏的主张;但是(乙)赋兴趣人各不同,你假若为社会需要而忘却自己,你就未免是一位“今之学者”了。任何科目,只要和你兴趣禀赋相近,都可以发挥你的聪明才力,都可以使你效用于社会。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我把生活看做人生第一桩要事,所以不赞成早谈专门;早谈专门便是早走狭路,而早走狭路的人对于生活常不能见得(A)面面俱到(两全其美)。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我的道理:有一天,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个美国人游历,走到一个大瀑布前面,三人都看得发呆;中国人说:“自然真是美丽!”印度人说:“在这种地方才见到神的力量呢!”美国人说:“可惜偌大水力都空费了!”这三句话各各不同,各有各的真理,也各有各的缺陷。在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在瀑布中应能同时见到自然的美丽、神力的广大和水力的实用。许多人因为站在狭路上,只能见到诸方面的某一面,便说他人所见到的都不如他的真确。
许多人一开口就谈专门,谈研究。他们说,欧美学问进步所以迅速,由于治学尚专门。原来不专则不精,固是自然之理,可是“专”也并非是任何人所能说的。倘若基础树得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不能“专”到多远路。自然和学问都是有机的系统,其中各部分常(B)息息相通(息息相关),牵此则动彼。倘若你对于其他各部分都茫无所知,而专门研究某一部分,实在是不可能的。哲学和历史,需有一切学问做根底;文学与哲学、历史也密切相关;科学是比较可以专习的,而实亦不尽然。比方生物学,要研究到精深的地步,不能不通化学,不能不通物理学,不能不通地质学,不能不通数学和统计学,不能不通心理学。许多人连动物学和植物学的基础也没有,便谈专门研究生物学,是无异于未学爬而先学跑的。我时常想,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真是至理名言。亚理斯多德是种种学问的祖宗。康德在大学里几乎能担任一切功课的教授。歌德盖代文豪而于科学上也很有建树。亚当·斯密是英国经济学的始祖,而他在大学是教授文学的。近如罗素,他对于数学、哲学、政治学样样(C)登峰造极(登堂入室)。
朋友,你就要升到大学里去,千万莫要侈谈高远而不注意把根基打得宽大稳固。我以为你在中学所打的基本学问的基础还不能算是稳固,还不能使你进一步谈高深专门的学问。至少在大学头一二年中,你须得尽力多选功课,所谓多选功课,自然也有一个限制。贪多而不务得,也是一种毛病。我是说,在你的精力时间可能范围以内,你须极力求多方面的发展。
我不敢说一切中学生都要趁着这条路走。但是对于预备将来专门学某一科而谋深造的人,——尤其是所学的关于文哲和社会科学方面,——我的忠告总含有若干真理。
(取材于朱光潜《谈升学与选课》)
(1)根据甲处的拼音写出汉字,给文中乙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3)下列选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选科时,不应仅把社会需要作为选择的标准,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资质。
B.在作者看来,如果忽略了基础学习而过早地进行专门研究,学问就会做得肤浅狭隘。
C.在学术研究方面,作者认为只有先把生活安排妥当,才可研究学问,否则本末倒置。
D.作者认为读书时要多选功课,还要务实,要脚踏实地学习研究,学问才会有所精进。
(4)一些高中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某个社会热门学科,便会有好的前程。请你结合作者的观点,写一段话,对有这种想法的同学进行劝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8 08:1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谈十字街头

朱光潜

朋友:

①岁暮天寒,得暇便围炉嘘烟遐想。今日偶然想到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两部书,觉得命名大可玩味。玩味之余,不觉发生一种反感

②“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解释。从前学士大夫好以清高名贵相尚,所以力求与世绝缘,冥心孤往。但是闭户读书的成就总难免空疏虚伪。近代哲学与文艺都逐渐趋向写实,于是大家都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须得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赏。莫里斯和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民众化,爱迪生所谓把哲学从课室图书馆搬到茶寮客座。这两种意义都含有极大的真理。可是在这“德漠克拉西”(民主政治)呼声极高的时代,大家总不免忘记关于十字街头的另一面真理。

③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之塔到了十字街头以后,一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为市场偶像,而真纯面目便不免因之污损了。到了市场而不成为偶像,成偶像而不至于破落,都是很难的事。老庄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白云观以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

④寂居文艺之宫,固然会像不流通的清水,终久要变成污浊恶臭的。可是十字街头的叫嚣,十字街头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都处处引诱你汩没自我。名利声势虚伪刻薄肤浅欺侮等等字样,听起来多么刺耳朵,实际上谁能摆脱得净尽?所以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其是我们青年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⑤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一为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要打破一种习俗不是一件易事。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因此,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的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可是世间只有他们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没有他们这些殉道者,人类早已为乌烟瘴气闷死了。

⑥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比方英国民众就是很沉滞顽劣的,然而在这种沉滞顽劣的社会中,偶尔跳出一二个性坚强的人,如雪莱、卡莱尔、罗素等,其特立独行的胆与识,却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社会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

⑦说到这点,我不能不替我们中国人汗颜了。处人胯下的印度还有一位泰戈尔和一位甘地,而中国满街只是一些打冒牌的学者和打冒牌的社会运动家。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而社会之浮浅顽劣虚伪酷毒,乃日不可收拾。在这个当儿,站在十字街头的我们青年怎能免仿徨失措?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方法:冲突和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⑧但是,朋友,你我正不必因此颓丧!假如我们的力量够,冲突结果,也许是战胜。让我们相信世界达真理之路只有自由思想,让我们时时记着十字街头肤浅虚伪的传说和时尚都是真理路上的障碍,让我们本着少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

⑨最后,打破偶像,也并非卤莽叫嚣所可了事。卤莽叫嚣还是十字街头的特色,是肤浅卑劣的表征。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⑩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

你的朋友孟实

(注)①孟实:作者的笔名。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反感”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概括第②段中作者对“走向十字街头”的两种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面不属于“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打破习俗,是以少数对多数,需有雷霆万钧的力量。
B.习俗的背叛者往往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C.习俗的背叛者使人类免于被“乌烟瘴气”闷死的危险。
D.中国缺少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
【小题4】第⑥段中,作者说“社会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其中“矮人群”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汉”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对待“十字街头”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以“给一个中学生的信”为总题目给一家杂志社写了十二封信,介绍学术思想,本文是其中之一。以本文为例,谈谈作者以书信的方式向中学生谈论学术思想有什么作用和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谈英雄崇拜
朱光潜
关于英雄崇拜有两种相反的看法。依一种看法,英雄造时势。人类文化各方面的发端与进展都靠着少数伟大人物去倡导推动,多数人只在随从附和,一个民族有无伟大成就,要看他有无伟大人物,也要看他中间多数民众对于伟大人物能否倾倒敬慕,闻风兴起。但依另一种看法,时势造英雄,历史的原动力是多数民众的努力造成每个时代政教文化各方面的“大势所趋”,而所谓英雄不过顺承“大势所趋”而加以尖锐化,并没有什么神奇,这是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所提出的主张。
什么叫做“英雄”,牛津字典所给Hero的字义有四:第一是“具有超人的本领,为神灵所默佑者”。其次是“声名煊赫的战士,曾为国争战者”。第三是“其成就及高贵性格为人所景仰者”。最后是“诗和戏剧中的主角”。这四个意义显然是互相关联的。凡是英雄必定是非常人,在艰危时代能为国家杀敌、御侮,在和平时代他的事业和品学也能为民族的楷模;在任何重大事件中,他必是倡导推动者,如戏剧中的主角。他的名称有时不很一致,“圣贤”“豪杰”“至人”所指的都大致相同。
英雄本是一种理想人物。一群人或一个人所崇拜的英雄,其实就是他们的或他的人生理想的结晶,每个人,每个社会,都有他的特殊的人生理想,很显然的,也就有他的特殊英雄。哲学家的英雄是孔子和苏格拉底,宗教家的英雄是释迦和耶稣,侵略者的英雄是拿破仑,而资本家的英雄则为煤油大王和钢铁大王,行行出状元,就是行行有英雄。人们所崇拜的英雄尽管不同,而崇拜的心理则无二致。每个英雄必有确足令人钦佩之点,经得起理智衡量,英雄尽管有不足崇拜处,可是我们既然崇拜,就只看见他的长处,看不见他的短处。“爱而知其恶”就不是崇拜,崇拜是无限制的敬慕,有时甚至失去理性。在崇拜的心理中,情感的成分远过于理智的成分,英雄崇拜的缺点在此,因为它免不掉几分盲目的迷信。但是优点也在此,因为它是敬贤向上的表现。敬贤向上是人类心灵中最宝贵的一点光焰,个人能上进,社会能改良,文化能进展,都全靠有它的烛照,常提醒我们人性尊严的意识,将我们提升到高贵境界。崇拜英雄,就是崇拜他所持有的道德价值。世间只有几种人不能崇拜英雄:一是愚昧者,根本不能辨别好坏;一是骄矜妒忌者,自私的野心蒙蔽了一切,不愿看旁人比自己高一层;一是所谓“犬儒”,轻世玩物,视一切无足道;最后就是丧尽天良者,毫无人性,自然也就没有人性中最高贵的虔敬心。这几种人以外,任何人都多少可以崇拜英雄,一个人能崇拜英雄,他多少还有上进的希望,因为他还有道德方面的价值意识。
在实际上,英雄崇拜有深有浅,不一定都达到极境。但无论深浅,它的影响都大体是好的。社会的形成与维系都不外借宗教政治教育学术几种“文化”的势力。一个政治团体里有领袖能号召,能得人心悦诚服,政治没有不修明的。至于教育学术也都需要有人开风气之先。假想没有孔墨庄老几个哲人,中国学术思想还留在怎样一个地位!没有柏拉图、亚理斯多德、笛卡尔、康德几个哲人,西方学术思想还留在怎样一个地位!如此等类问题是颇耐人寻思的。俗话有一句说得有趣:“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阮步兵登广武曾发“时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之叹。一个国家民族到了“猴子称霸王”或是“竖子成名”的时候,他的文化水准也就可想而见了。
学习就是模仿,人是最善于学习的动物,模仿必有模型,模型的美丑注定模仿品的好丑,英雄是做人的好模型。所以从教育观点看,我们主张维持一般人所认为过时的英雄崇拜。尤其在青年时代,意象的力量大于概念,与其向他们说仁义道德,不如指点几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仁义道德的人给他们看。教育重人格感化,必须是一个具体的人格才真正有感化力。
我们民族中从古至今,做人的好模型委实不少,可惜长篇传记不发达,许多伟大人物都埋在断简残篇里面,不能以全副面目活现于青年读者眼前。这个缺陷希望将来有史家去弥补。
(选自朱光潜《谈修养》,有删减)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伟大人物的推动,其余的人都是不能产生作用的。
B.能崇拜英雄的人,说明具有道德方面的价值意识。
C.英雄崇拜不论达到何种境地,带来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D.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他的文化水准也高不到哪去。
E. 一味地说教不及鲜活的事例对青年更有效。
【小题2】下列关于“英雄崇拜”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英雄崇拜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崇拜对象。
B.英雄崇拜有时会达到无极限、无理智的地步。
C.英雄崇拜要求崇拜者必须忽视英雄的缺点,否则就不是崇拜。
D.选择英雄崇拜,也代表认同英雄持有的道德价值。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给“英雄”下个定义。(4分)
【小题4】根据文意,谈谈在现今社会讲“英雄崇拜”有何积极意义。(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站在后台看人生

朱光潜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

再比方生死,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者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水虫鱼特别优厚。

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们时而戾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它们绝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刻薄,不但和旁人一样,而且和鸟兽虫鱼诸物类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

以上是我站在前台对人生的态度,但是我平时很喜欢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看西施、嫫母、秦桧、岳飞也和我看八哥、鹦鹉、甘草、黄连一样,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一样,我看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

这些有趣的人和物之中自然也有一个分别。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浓厚的喜剧成分;有些,是因为他们带有很深刻的悲剧成分。

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气愤地向人说:“如果我是一个女子,我至少已接得一 尺厚的求婚书了。”偏偏他不是女子,这已经是喜剧;何况他又麻又丑,纵然他幸而为女子,也绝不会有求婚书的麻烦,而他却以此沾沾自喜,这总算得喜剧中之喜剧了。如此等类的事,我天天都见得着。在闲静寂寞的时候,我把这一类的小事件从记忆中召回来,寻思玩味,觉得比饮茶还更有味。

其次,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憾。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显出庄严,在黑暗中现出光彩。假如荆轲真的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的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

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用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选自朱光潜《谈人生与我》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表明作者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但文章重点突出了站在后台看人生的方法,照应了题目。
B.作者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一律看待,对纷纭扰攘的人和物都觉得很有趣味,因此是非善恶对他来说都无意义。
C.作者说有些人比较苦痛,是这些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或物看得重要,甚至以为造物主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
D.作者认为人生要有喜剧和悲剧,但是人生的价值在于有悲剧,没有悲剧的人生是毫无兴致的人生。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作者写到“站在前台看人生”和“站在后台看人生”,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漫谈说理文(节选)

朱光潜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说它对,因为语言总是跟着思想走,思想明确,语言也就会明确,思想混乱,语言也就会混乱。如果不先把意思想好而就下笔写,那就准写不好。所以学写说理文,首先就要学会思考,而这要深入生活,掌握事实,再加上对分析和综合的思想方法的长期辛苦训练。谈到究竟,难还是难在这方面。

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语言和思想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在生发的,在生发时语言和思想在密切联系中互相推动着。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 a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对所要说的道理总要有一些情感,如果对它毫无情感,勉强敷衍公事地把它写下去,结果就只会是一篇干巴巴的应酬文字,索然无味。如果对它有浓厚的情感,就会 b ,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A 这是写作的一种乐境,往往也是写作的一个难关。 B 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 C 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 D 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象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乱”,思路好象走入一条死胡同,陡然遭到堵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免心烦意乱。这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有两种情况要避免。一种是松懈下去,蒙混过关,结果就只会是失败,理不通文也就不通。另一种是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勉强继续绞脑汁,往往是越绞越乱,越想越烦。这时候最好是暂时把放下,让头脑静下去,得了足够的休息,等精力再旺时再把提起来,进行一番冷静的分析,做到“表里精粗无不到”,自然就会“一旦豁然贯通”,令人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在这种情况写出的文章总会是意到笔随,文从字顺,内容与形式都是一气呵成的。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明确周全。多年来我养成一种习惯,读一部理论性的书,要等到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要义复述一遍之后,才能对这部书有较好的掌握;想一个问题,也要等到用文字把所想的东西凝定下来之后,才能对这个问题想得比较透。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小题1】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二段 a 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的想法 
②我并不打什么腹稿
③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④一切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⑤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
A.②④⑤①④B.①⑤②③④C.①③⑤④②D.②①⑤③④
【小题2】第二段 b 处缺一个词语,根据前后文意,下面所列的词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刻意斟酌B.信手拈来C.兴会淋漓D.信笔所致
【小题3】“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这个句子是从第二段中摘出的,找出它在原文中的位置。文中已标出A、B、C、D四个位置,选出代表正确位置的字母
【小题4】第二段加点的两个“它”字所指代的内容一样吗?它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小题5】作者不完全同意那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因为(   )
A.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只有表达结束,思考才能停止。
B.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先形成观点再进行表达是很少有的。
C.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思想混乱,语言也必定混乱。
D.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语言总是随思想而生发、变化的。
【小题6】关于怎样写好说理文,概括作者主要阐述了哪些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除着这个基点以外,如果还有什么资禀文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依我想,一是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就有想象,就有彻悟。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只有这种人才能有所谓“艺术上的良心”,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诗人济慈说:“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恋爱中除着恋爱以外,一切都无足轻重;在文艺活动中,除着字句的恰当选择与安排以外,也一切都无足轻重。在那一刻中(无论是恋爱或是创作文艺),全世界就只有我所经心的那一点真实,其余都是虚幻。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古今有许多哲人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家不愿用文字泄露他们的敏感,像柏拉图所说的,他们宁愿在诗里过生活、不愿意写诗。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候中偶然发见生死是一件沉痛的事,或是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炒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有这敏感,他才能找到恰好的字,给它一个恰好的安排。

(选自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有删改)

“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