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白守黑
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涂弦夫长得很有特点。正面望去,花白头发根根直立,头向前倾斜六十度;侧看,像半拉大括号,过于宽大的衣服总是忽忽扇扇,显出飘逸之风。
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涂弦夫却总是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胖了,都是负担。
涂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整块高密度板,笔墨纸砚就绪,写。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体。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
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兴奋。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 “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是王羲之啊?”
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茶没泡,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用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 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 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看,涂弦夫的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与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某种内在关联。
B.第二次看懂老头写地书涂弦夫为他叫“好”,能看出他理解了老头的生活态度。
C.吴一品与涂弦夫论茶“各是各的享受”一句意味深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D.这篇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思索、内涵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小题2】吴一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涂弦夫的书斋 名由“守墨斋”改 成了“守黑斋”。从全文看,“守黑”二字有哪些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9 06:3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深秋

李德霞

收回禾场里的五谷杂粮,季节就翻到深秋那一页了。

是个晴朗的日子。我娘对我爹说:“你去趟耿庄吧,把换瓜的粮食收回来。”

我爹手搭凉棚看天,天高云淡,一轮秋阳高悬在头顶。我爹边朝停在院门口的三轮车走边对我娘说:“你回屋把那个蓝皮本本儿找出来,我去收粮。”

我娘嗯一声,扭身进了屋。

我们村有片沙滩地,适宜种瓜,种出的西瓜又甜又沙。我爹脑子活,每年西瓜成熟后,他就倒腾几车西瓜到耿庄去卖。耿庄和我们村仅隔着一条河,产粮不产瓜,村里人就特别稀罕我们村的西瓜。我爹卖瓜不收现钱,除着,记在他的蓝皮本本儿上。等秋后粮食归了仓,他挨家挨户地去收粮……

我娘进屋老半天不出来,我爹等得有些心急,便扯着嗓门儿说:“一个蓝皮本本儿,就把你压倒啦?”

屋门一开,我娘奓着两手说:“我明明记得就放在衣柜下面的抽屉里,咋不见了呢?

我爹一怔:“啥?不见了?”

我娘说:“对,不见了。”

“对你个头,咋就不见了呢?”我爹黑了脸,风一样刮进屋里。

找来找去,直把屋里的旮旯犄角找了个遍,也没找到我爹说的那个蓝皮本本。我娘搓着手说:“明明就放在那里,它能自个儿跑了?大瓮里面还能走了鳖?”

“找不到那个本本,还收个屁的粮!”我爹喷着唾沫星子,手指头雨点般敲着炕沿说,“那可是一千多斤粮食哩。”

我娘没了辙,两手抱着脑袋在屋里转圈圈儿。

这时,我爷爷拄着拐棍进了屋。问明情况后,我爷爷把手里的拐棍一戳地说:“去吧。该收粮,收你的粮去。”

我爹笑了:“爹你糊涂了吧?没有账本,咋收粮?”

我爷爷如此这般一说,我爹的心里还是不踏实。

“这……行吗?”我爹挠着头说。

我爷爷生气了,撅着胡子要走,临出门时撂下一句:“亏你和耿庄人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哩……”

那天,我爹最终还是去了耿庄。

我爹开着三轮车进村的时候,村头儿的那棵老槐树下,正聚着一帮闲扯的人。看见我爹把三轮车停在槐树下,众人便知道我爹是来收粮的。

工夫不大,就有人背着粮食过来。

那人问:“我家多少粮?”

我爹一愣,突然想起什么,赶忙说:“老规矩,二斤瓜兑一斤粮。你家赊了多少斤瓜,你报个数……”

那人问:“账本呢?你没带账本?”

“走得急,忘了带。呵呵,多少斤瓜,你说了算。”

那人笑:“收粮忘账本,搬家丢婆娘……你这人,有意思。”

我爹也笑:“打交道不是一年两年了,我信得过你……”

于是,那人报个瓜的斤数,我爹折半去称粮。多了,挖出去;少了,再添上。称好了,哗啦,倒进我爹抻开的蛇皮口袋里。

又有人背着粮食过来……

于是,我爹和人家又重复着以上的对话——

我家多少粮?”

老规矩,二斤瓜兑一斤粮。你家赊了多少斤瓜,你报个数……”

账本呢?你没带账本?”

走得急,忘了带。呵呵,多少斤瓜,你说了算。”

收粮忘账本,搬家丢婆娘……你这人,有意思。”

打交道不是一年两年了,我信得过你……”

……

家家都如此。

日头蹲在西山顶上时,我爹收完了最后一户人家的粮食。望着车斗子上满满当当的十个蛇皮口袋,我爹心里惊呼,啊呀呀,这可是一千多斤粮食哩!

我爹想起我爷爷的话:“耿庄人就是耿直,该你的,不赖账……”

有人路过,笑着跟我爹打招呼:“粮食都收齐了?”

我爹脸上的笑容比晚霞还灿烂:“收齐了收齐了。”

那人又说:“来年,还来换瓜不?”

我爹抹把脸上的汗说:“哪儿不去都行,你们耿庄,不来不行……”

这个点儿,正是吃晚饭的时候,空气中飘来一阵阵饭香味儿。那人说:“吃了饭再回吧”

我爹一步跨上三轮车:“不了不了,老婆孩子还在屋里等着哪……”

我爹发动了三轮车。

突突突,三轮车撒着欢儿奔跑在夕阳里……

(选自《金山》2019年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描写简练传神,如“我爹喷着唾沫星子,手指头雨点般敲着炕沿”,表现了他对“我”娘丢失蓝皮本本的愤怒,也暗含“我”对他不满。
B.小说中写道“我爷爷如此这般一说”,却没有立即写出他究竟“说”了什么。这就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为小说增添了几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C.小说对“我”爷爷虽然着墨不多,但寥寥几句语言和动作描写就将一个善于识人、精于处事、睿智通达的老者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跃然纸上。
D.小说的语言自然朴实而又生动鲜活,如“突突突,三轮车撒着欢儿奔跑在夕阳里”,运用了拟声词和比拟手法,口语化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
【小题2】小说以“深秋”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画线部分颇具匠心。请结合全文予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即使是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文化功能也会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而发生相应变化。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秋节肇始于中唐,依据是中唐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赏月玩月诗。唐代的科举制让大量文人为了科举考试和被举荐机会而产生迁徙大潮,他们背井离乡,聚集在长安、洛阳等地,努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期待着命运的垂青。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仙话在社会上传播后,文人们发现中秋满月最适宜“玩”,一方面是为了附会“月宫仙境”,另一方面也是借赏月来抒写自身的人生境遇。

从诗歌来看,赏月诗描述的场景多在塞外或异乡,或独酌或与两三同僚、知己赏月,除了对月夜景色的临摹、由明月普照而生发出的旅愁闺怨,还有月宫中的兔、姮娥等引起对月宫仙境的遐想。唐代中秋玩月诗歌的诗境通常是比较清冷的,中秋在肇始之初就融合了自然与个体在时代的命运,赏月诗更是文人们经验世界的心灵化,“秋月”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忍受巨大孤独和寂寞的文人们寄托情怀苦闷的情感对象物,而月宫的美好传说,飘渺的仙境,长生的象征,又象征着文人的“诗意”审美和对功成名就的“圆满”人生境界的追求。在开放而气象万千的唐代,人人都希望建功立业。但是个体在大时代中的命运却难以把握和捉摸,中秋成为特殊时间节点下的文人们安顿精神、寄托人生理想的物象认同空间。

宋代,中秋习俗已经广泛渗透在社会各个阶层。商业城市崛起,市民阶层形成,传统人文臻于成熟,人本追求凸显,“闲”与“适”,对宋人来说既是艺术境界也是人生境界。宋太宗年间,皇上正式下令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宋代的中秋,不同于唐代的“清冷”,《东京梦华录》就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时期开封市民中秋之夜赏月的热闹情景。从皇宫贵族到普通市民,通宵达旦,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中秋夜的狂欢之中。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社会财富增加,较之前的传统儒家“养心莫善于寡欲”形成的拘谨、简朴、紊朴的民风发生了转变,特别是“重利趋商”启动了人的本性欲求中所有的、久遭禁锢的享乐欲望。这样恣意寻乐之风不独为富贵之家所独享,中秋节日赏月的全民狂欢,“秋月”成为民众在一年辛苦劳作后,通过消费,庆祝丰收宣泄的正规渠道,形成了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性认同空间。

明清之后,资本主义萌茅出现,一种新的道德价值思维方法正在破土而出,它所反映的是从“人的依赖性”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前进的方向。在这样的时代中,中秋的节俗就更加世俗化,由注重公共活动逐渐收拢到注重家庭内部的成员交流。表现出澄净清幽的天上圆月,围合宁静的院落,亲密和洽的亲人,三者在这一刻达到混融合一,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总体来看,明清之后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了,节日表现的公共性与家庭性这两者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张力,使得“圆月”中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形成了民众的情感认同空间。

(摘编自张海岚《中秋节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本质到底是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肇始于中唐,它的具体内涵是动态发展的,每个朝代的社会需求决定着节日的具体内容。
B.唐代文人赏月玩月诗歌的出现,与诗人人生境遇、个体命运和精神追求密切相关。
C.宋代中秋节赏月与唐代大不一样,它不仅是文人的感发,更是全民参与的一场狂欢。
D.借月圆自然现象表达对人世亲人团圆的追求,成为明清之后中秋节日的主题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详细阐述中秋节内涵自唐至清发展演化的过程。
B.文章以唐代文人为例,论述了中秋是他们安顿精神和寄托理想的物象认同之所。
C.第四段着重分析了宋代在皇帝的大力提倡下中秋成为全体民众狂欢节日的过程。
D.最后一段阐述了明清时中秋节逐渐演化为人们贵人伦、重亲情的情感认同空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文化内涵的演变紧随时代发展与变迁,中秋节较之其他节日表现更为明显。
B.宋代中秋节热闹、狂欢与经济繁荣紧密相关,经济发展是节日演化的第一因素。
C.明清之后中秋节重视家人的团圆,说明人们回归私人空间而不再看重公共空间。
D.唐代中秋玩月诗歌的诗境通常比较清冷,它是文人经验世界的心灵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介绍,目前,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是各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在部级层面,收费系统改造项目工程建设、双活中心建设、交通运输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试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满足后续联调联试要求。省级层面,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

二是ETC发行保持快速增长。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方案,将发行任务分解至各地,对接六大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指导各地利用线上和线下多种渠道大力推动ETC发行。

三是积极优化完善政策。印发《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车型分类》行业标准,会同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做好货车通行费计费方式调整、全面清理规范地方性减免政策、优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起草了优化完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的通知;会同公安等部门研究危险化学品车辆、摩托车通行高速公路政策。

(摘编自中新网209年10月24日)

材料二: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了《撤销高速路省界站之后》。目前,全国各省份都在紧锣密鼓进行撤销省界收费站工作。然而,撤销省界高速收费站并不只是拆除物理站点这么简单。要实现一脚油门踩到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实现不停车收费ETC电子虚拟收费门架将会在半年内安装在全国的高速路上,车主们则需要安装ETC设备。

据统计,小客车通过省界收费站,撤站之前平均用时20多秒,而ETC通道车辆平均通行时间是1至3秒,通行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车辆在等待及低速运行过程中的油耗也随之降低,对于企业来况,节省的是大量真金白银。

撤销省界收费站,安装ETC装置,还能大大减少因等待和低速行驶带来的污染物排放。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孙永红说:“我们测算过,每天可以节药燃油一千一百吨,氮氧化物的排放每天减少2.59万,一氧化碳的排放每天成少0.03万吨。如果说一辆车安了ETC,它一年的节能减排效果就相当于种植了一棵树。”

实施ETC还可以降低人工服务成本。ETC车道节约的收费人员被安排到公路运行管理的其他工作岗位,可有效提升公路服务质量。

长远看,未来ETC服务只是高速公路,还会带来更多的生活便利。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中就提到,要拓展ETC服务场景。到“2020年12月底前,基本实现机场、火车站、客运站、港口码头等大型交通场站停车场景ETC服务全覆盖。推广ETC在小区、旅游景区等停车场景的应用。”

(有删改)

材料三:

国家机动车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科院和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结果显示,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超过90%,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化碳(CO)超过70%,是污染物总量的主要贡献者,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

环保部门测算显示,以一辆排放标准的小客车为例,每秒排放一氧化碳大约概是11毫克、氮氧化合物0.3毫克,怠速3分钟时排出的污染物是2.7克。对于机动车怠速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立法监管。然而实践发现,响应3分钟怠速熄火倡导的司机很少。

ETC被认为是更为可行的办法。据统计,通过ETC系统,北京两年内共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6013吨。车辆走ETC专用道时,怠速、刹车现象几乎消除料,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ETC相对人工收费平均燃油消耗降低20%左右,每万次ETC交易,可节约314升燃油消耗,车辆废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50%、一氧化碳排放减少约70%。

(摘编一财网2017年6月21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取高速公路收费站”前期准备工作的一项是
A.推进各项工程建设。包括收费系统改造项目工程建设,双活中心建设等。
B.大力推动ETC发行。对接六大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多渠道推动EEC发行。
C.车辆安装ETC设备。车主们在自己车辆上安装ETC设备以实现不停车收费。
D.ETC服务全覆盖。基本实现机场、车站码头等大停车场景ETC服务全覆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撤销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作的推进,除做好设施设备的改造、安装工作外,还需要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等部门优化完善一系列政策。
B.据统计,小客车通过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人工收费平均用时20多秒,而ETC通道车辆平均通行时间为1至3秒,大大节约了停车交费的时间。
C.ETC车道实现不停车虚拟电子收费后,虽然给广大车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可能造成原收费站收费人员失业,目前还无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D.研究显示,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ETC被认为是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更可行的办法。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撤销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推行ETC不停车收费的益处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的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密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光明日报》,2018年1月8日15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是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有一个统一而非分裂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灵魂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B.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第四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
C.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建超
一间病房里住着两个女人。
略显白胖的女人看上去就是养尊处优经过大场面的人,言谈举止间有着一股说不清摸不透的派。瘦女人是刚住进来的。医院床位紧,况且还是干部病房。是胖女人住着寂寞,要求住个伴,得比她年纪大病也比她重些。瘦女人知道自己是沾了胖女人的光,很感激地对胖女人笑了笑。
来病房探望胖女人的人很多。上午医生查完房,护士刚刚给打上点滴,就有人拎着大包小包来看望胖女人。胖女人对来探望的人大都爱搭不理,有一句没一句搭讪着不冷不热的话。来探望的人却极具热心,几乎都关照医生护士要精心治疗护理。这些人离开的方式也近乎一致,手机一响,不是有会议就是有项紧急公务需他回去处理,一边说着安慰的话,一边匆匆离去。有时来探望的人多,她便挤坐在瘦女人的床边。瘦女人总是往里挪挪,尽量腾出些地方。胖女人觉得过意不去,瘦女人善解人意微微一笑。胖女人说,原打算住院能清静些呢。瘦女人说,你的工作重要啊。胖女人不屑地说,哪是我的工作,都是冲我老公来的。你说人家来看你吧,平日就没个来往,来了挺尴尬,不来吧又说不过去。
这种例行公事的应酬,没有更好。瘦女人宽慰她说,也是你的人缘好哇,病了没人看没人探的心里也不是个滋味。胖女人露出笑容,那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喽。
瘦女人倒是挺清闲,几天中只有她的丈夫每天下午来坐一会儿。俩人悄悄地说着话,开心处俩人捂着嘴悄悄地笑。男人的手始终握着瘦女人的手不松开。男人走后,瘦女人会闭上眼睛,好像还在愉悦中徜徉。睁开眼睛,便对胖女人笑一笑,笑容里还夹着一丝少女般的羞涩。
胖女人眼中流露着羡慕,瞧你们多好,还像一对年轻恋人。瘦女人说,当教师的,嘴还行。我就是被他那两片嘴骗上贼船的。你俩是教师?瘦女人点点头,市八中的。胖女人兴奋地说,我也是八中的校友啊。瘦女人仔细端详着胖女人,你是不是低我两届的小铁梅呀?那次汇演你把假辫子给捋下来,还随机应变唱打不尽豺狼决不把辫子留长。胖女人笑了,那你是——瘦女人捋捋额前发丝,认不出来吧,我给你们报过幕。胖女人吃了一惊,你是被称为八中校花的靓靓?!你怎么变得,变化太大了。瘦女人说,变老了变丑喽。这就是生活啊。胖女人说,当时好多男生追你,高年级低年级的都有,我们演出队的女生嫉妒得背后没少骂你呢。瘦女人笑出声,现在我是扔到大街上也没人要喽。身体也不行了,说倒下就躺进医院。小铁梅,你还好吧,听说我住进这病房还是沾了你的光。胖女人摇摇头,怎么说呢,生活是无忧无虑。男人是当地的父母官,别人都羡慕呢,我却越来越觉得寂寞无聊。我住院就是赌气,想让他来陪陪我。他只是头天转了一圈,听医生说没啥病,这些天就见不到他了。瘦女人宽慰她,管着几百万人的吃喝拉撒,忙呗。胖女人甩出一句,他有花花肠子了。俩女人住了嘴。
探望胖女人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各类礼品慰问品以及鲜花堆满了大半间屋。瘦女人还是只有她的干巴丈夫每天下午来陪陪她。
阳光明媚的上午,病房里显出一缕温馨。忽然,门外涌进一群欢蹦乱跳的学生,吵吵嚷嚷围在瘦女人床边。老师,你住院怎么不告诉我们?我们是悄悄地跟着肖老师才找到这儿的。大虎,你爸在这儿当院长,老师住院你都不知道,该罚。孩子说着笑着闹着。叫大虎的孩子挥挥手,老师,今天我们代表全班同学要组织一次阳光行动。同学们,阳光行动开始。孩子们欢雀着,把瘦女人的床抬起来,瘦女人说,同学们,别闹,这是医院。大虎说,我跟我爸说好了,他同意。老师,你一个星期没下床了,我们陪你去沐浴阳光。孩子们抬着床像一群快乐的小鸟飞翔。瘦女人幸福地笑着,脸上却挂着晶莹的泪珠。
胖女人看着瘦女人空空的床位,心里也空荡荡的。羡慕的眼神望着离去的孩子们。忽然,胖女人掀去身上的被子,起身下床,她也要去晒晒太阳。
(选自《高叫你的名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胖女人要求同病房住个比她年纪大病更重的病人,消解寂寞,而瘦女人心怀感激的健康心态,更反衬出胖女人心理问题的严重。
B.胖女人每天有那么多人来热心看望,礼品等堆了大半间屋子,她还是高兴不起来,这说明了俗话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道理。
C.小说的表达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如胖女人的热闹和瘦女人的清闲对比,显示了她们不同的处境,进而表现了她们不同的心情。
D.阳光明媚的上午,一群孩子来病房抬着老师去沐浴阳光,画面温暖,场景感人,这是引发下文胖女人心理活动和行动的原因。
【小题2】“羡”在文中有多方面的含意,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胖女人起身下床,要去晒晒太阳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