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萝 卜
曹永
差不多每天晌午,老栓都要去菜地看看。地里的白菜很规整,成排挨着。萝卜长得有些凌乱,但长得很好,它们半截插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顶着绿缨。吹风的时候,绿缨就摇来晃去。这会儿,老栓正背着手往菜地走,看见有个陌生人手上使着劲,从地里拔出一个萝卜。老栓听到萝卜断裂的那种脆响,他皱着眉头说,哎。
老栓猜测陌生人长得尖嘴猴腮,其实没有。那个陌生人抬起头,侧过一张白净的脸。老栓说,这是我家的地。陌生人说,噢,你家的?老栓说,当然是我家的。陌生人甩着手上的泥土说,我有点口渴。老栓说,我家地里没人。陌生人说,我就拔个萝卜。老栓说,你没打招呼,你拔得倒热乎。
要是陌生人顶嘴,他们也许会发生点什么。但陌生人从地里走出来,和蔼地说,我给你钱。这时候,老栓才发现陌生人的肩膀上挂着两个黑乎乎的东西。老栓知道那是两个照相机。老栓看到陌生人用萝卜叶擦掉手上的泥巴,然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钞票。
老栓说,我不要钱,我家不缺这几块钱。陌生人提着萝卜,有点尴尬。老栓说,你们这些城里人,做事没个道理。陌生人递来一根烟,讨好说,老伯,你抽根烟。老栓没接烟,嘀咕说,你们这号闲人,时常背着相机往这边跑。陌生人说,我想去阳关山,你知道怎么走吧?老栓说,顺着湖边走,绕过去就是。
陌生人抹着额头上的汗水说,我去那边拍黑颈鹤。老栓说,我就晓得。陌生人拿着萝卜往石头上砸,把萝卜砸成两截后,张嘴就咬,看起来,他确实渴坏了。老栓说,你们闲得没事做。陌生人说,噢,这叫摄影。老栓说,城里人就是名堂多。
陌生人把萝卜嚼得咯噌响,他边嚼边说,我就喜欢这种安静的地方。老栓说,鬼才喜欢安静!这样说的时候,老栓发现他长着一对斗鸡眼,他的眼珠,就像两只蝌蚪,使劲往中间挤
陌生人说,水灵灵的,这萝卜可真甜。老栓得意地说,当然嘛,西海的萝卜。陌生人说,你们这里适合种蔬菜。老栓说,不瞒你说,收成确实不错。陌生人说,一年种几茬?老栓说,两茬。陌生人说,其他地方顶多种一茬。
老栓觉得这个人其实不怎么讨厌,他盘腿坐在地边,说,这边地肥,气候也好。陌生人歪着嘴啃萝卜,他啃得满嘴冒汁。老栓从地里抓起一把泥土说,你看,多黑,多酥。陌生人说,听说这些地方以前全是水。
老栓的眼睛陡然明亮起来,兴奋地说,就是,听说民国时,有个县官骑马环游草海,连走三天,硬是没能走完。陌生人说,现在也是个大湖泊。老栓说,比以前小多了,以前呀,啧啧。陌生人说,你见过?老栓说,我当然见过,我以前在里面打鱼哩。我可是个打鱼的好手,隔着水面,我也能看到鱼群。
陌生人瞪着两粒斗鸡眼,集中火力看着老栓说,隔着水你能看到鱼?老栓说,鱼在水底经常聚在一块,隔多远都能看到水面微微鼓起来。陌生人攥着半截萝卜,听得来劲。老栓说,咦,你怎么不吃萝卜?陌生人说,好像有点辣。老栓说,我给你再拔出一个?陌生人说,老实说,我确实想再吃一个。老栓跑到地里拔萝卜。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
顶上传来几只鸟叫,他们抬起头,只看到天上划过几粒黑点,看不清是什么鸟。陌生人说,我还赶着去拍相片。老栓说,我看你应该再吃一个萝卜。陌生人赶忙说,我实在吃不下去了。老栓说,阳关山不远,没几步路。以后你就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
陌生人抹着嘴角说,怎么吃不到了?老栓说,听说要大力发展旅游,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陌生人总算把萝卜啃完,他感到有些庆幸,他说,我忙着去阳关山。老栓说,我再给你拔个萝卜。陌生人慌忙把他拽住,说,我真的不能再吃了。老栓说,那我给你带路。陌生人紧紧攥着他的胳膊说,我自己能找到。陌生人提着照相机,仓皇走了。
老栓蹲在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蔬菜。
萝卜长得有些凌乱,它们半截长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这里以前是湖泊,湖水把泥土滋养得无比肥沃,萝卜挤在里面,就像大白虫子那样拼命往上拱。老栓似乎想起什么,突然窜进菜地。他从地里提出两条萝卜,然后像只惊惶的鹅,笨拙地朝那个人追去。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结构紧凑,开头与结尾对菜地的描写,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上前后照应,而且得到深化,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得到升华。
B.小说以一段草海湖萝卜地里的偶遇、一场偶然发生的对话,写出草海湖人们生存环境的变化及主人公内心的迷茫。
C.小说擅长在简易的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感情倾向,如“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寥寥数语,含蓄地表达了对老栓的讥讽。
D.小说用词准确,如“脆响”“水灵灵”“满嘴冒汁”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萝卜的脆、多汁,侧面烘托了老栓的精心护育。
【小题2】小说以“萝卜”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老栓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11:03: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外行莫论曹操墓是一种学霸说法

有关“真假曹操墓”,近日在社会上引起诸多讨论。对此,中科院某专家表示,安阳曹操墓的证据已经足够,如果是“业内人士”提出异议,就不能说外行话。

“真假曹操墓”的争论,本属正常的社会讨论。但是社科院专家的“外行论”,却一下子拔高到了话语权的层面。这就如小学生吵架,他们的争吵更多的是“以势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事实上,在历史真相面前,没有哪一个人能称为真正的“内行”,所谓“内行”,也都是相对的。社科院专家说人家“外行”,主要是说那个时候根本就不流行墓志铭,直到魏晋时期才开始偶尔出现。可是万一哪天在另外一个地方出现了真正的曹陵墓志铭,那又作何解释?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应该本着“论从史出”的方法。

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对待曹操墓的问题上,我们“大胆假设”此墓为曹操墓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关键要落实到“小心求证”的层面。我们要允许别人找出反证,而不是嚷嚷“你无权质疑”,当一个“学霸”。

梁启超先生曾说,史学进步的特征之一是“观念之革新”,这里的“观念之革新”就是一种积极的学术心态,即允许质疑者发出质疑的声音。所以在“真假曹操墓”面前人人都有质疑的权利。

(选自《扬子晚报》2010年1月3日,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中科院某专家的“表示”的意图是什么?文中被专家认为“外行”的人提出了什么疑问?
【小题2】联系全文,赏析“这就如小学生吵架,他们的争吵更多的是“以势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这句话的妙处。
【小题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在对待历史考古的问题上应持怎样的学术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爱即无忧   阿 盛
是一副对联,青花瓷字,镶在两片大板上,显得很突出,字体是草书,约是清朝中叶烧制的。问价钱,不便宜,心想以后看着办。过了半年,迁新居,又路过那家艺品店,青花瓷字对联仍置于店中壁边,我再问一次价钱,同样的老板,不同的数目。还是觉得贵了些,摸摸看看,许久才下决心离开。
将近三个月,没有闲暇,直到休年假,整理家具时忆起那一副对联,我特地到艺品店去。
老地方,我一眼瞧及,对联稍惹尘埃,一边拭一边问价,老板微笑着说出,我实在讶异,顺口又问:“怎么比第一次开的价钱少一半?”老板年纪大,缺几颗牙,讲话却不漏风:“你中意就拿去,不满意可以拿回来。”
将对联带回家,挂在客厅壁面,分成左右,中间是大陆画家王鹏飞的达摩祖师画像,右联“有忍乃有济”,左联“无爱即无忧”。远看近看都庄重,我喜欢,同时以之自惕。
于是与艺品店老板熟稔,见面谈这谈那,有时他教我鉴赏玉珮、木雕、铜器,有时随兴聊天。整一年,我没买什么,他也从未暗示要卖什么。
有一次,我说:“古董业有行无市,胡乱开价,不大好吧?”他说:“没错,物件买卖总是如此,有人爱就有人抬———告诉你,那一副对联原价比卖给你的多一倍,为什么?”我摇头,他点头:“像你这般年纪的人,多半在赌博或玩股票,根本没有心情到这个小店坐一坐谈一谈。你,看得出来不会跟着流行起狂———78岁了,我见过很多人。那一副对联很好,清朝青花瓷的字,非常特别———你在教书吗?”
他第一次问我的职业,我们不曾提起这方面的事。我告诉他,我在报社工作。他把话题拉回到对联:“对联很好,你觉得如何?有的商人看准了顾客的心理———一般人都有爱即有忧。唉,这个时代,爱情都买得到,何况是物件,所以啦,爱而不忍,只得花钱当冤大头;你说的有行无市,正是这样起因的……”
“对不起,”我插话,“我想知道,为什么便宜卖给我对联?我并不特别,很平凡的一个人。”老板哈一声:“就是了,我也是平凡人。问题是,现在有太多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平凡人反而少见呢。”
我一时无语,喝茶。老板取换茶叶,茶壶空着,眼生,以前没见过;我顺手拿来看,吃了一惊,茶壶是150年前制作的。我细细玩赏,不会错,出自清朝道光年间名家之手。老板将一捧茶叶放进茶壶,漫不经心的样子:“看出来啦?别玩茶壶,假货多,真货贵,让那些有钱人去玩吧,过几天也许就卖出去了,你不妨多看几眼———你不必问价钱。”
我没问价钱,但茶壶确实完美,多看了几眼。老板倒水入壶:“我说呢,你做个参考吧,玩古董跟做人一样。记得,无忍则无济,有爱即有忧,这是倒过来思考,不是大哲理,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我至今仍记得他说话时的表情。每每注视家中的那一副青花瓷字对联,就会怀念那个只知姓而不知名的老板。数月前,我到艺品店去,店已不在,问隔邻人家,说是老板“刚走不久”。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妇人说:“他啊,怪人啦!连钱都不爱,乐天乐天的,生前卖掉所有的古董,然后不久就去了。不太了解他,奇怪———问他做什么?”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现代卷)》)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作者多次到艺品店询问对联价格,暗扣文题“无爱即无忧”,为下文情节开展做了铺垫。
B.文中“...摸摸看看,许久才下决心离开”这个细节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对联的特别喜欢
C.艺品店老板自信地说那个茶壶“过几天也许就卖出去了”,因为那个茶壶是个假货,价值不高。
D.老板的“无忍则无济”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如果不能够控制贪婪的欲望,就往往做不成事情。
【小题2】结合文本,请简要概括不懂得“无爱即无忧”道理的人有哪些表现。
【小题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标题“无爱即无忧”的具体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弯曲的乡土路

刘亮程

乡村的道路——至少是传统的乡村土路,基本上都是弯曲的,不像现在的高速公路这样笔直。然而,就在这弯曲的乡土路中蕴含着别样的乡村文化和乡村哲学。

乡村土路代表着一种乡村人在大地上行走的方式。那些弯弯曲曲的乡土路,总是绕过一些东西,又绕过一些东西。不像现代高速公路,横冲直撞,无所顾忌。乡土路的弯曲本身代表了乡村人走路的谨慎和敬畏。它在绕过一棵树、一片菜地、一堵土墙、一堆坟基、一个水坑的时候,许多珍贵的事物被留了下来,这就是弯曲的乡土路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它是乡村人对待天地万物的一种理念的体现。在弯曲的乡土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村人对脚下每一个事物的最起码的尊重,他们不去破坏它,不去践踏它,尽量地绕,绕来绕去,最后把自己的路绕得弯弯曲曲,但是在路的弯曲中保留了土地上许多珍贵的东西。

好多年前,我在伊犁昭苏,看到一棵大榆树立在路中间,当时感到非常惊奇,这么大一棵榆树立在公路的正中间,这是多么大的奇观啊!当地人说,路修到这儿的时候,要通过这棵大榆树。当地政府和包工头都要把这棵榆树砍了。为什么没砍呢?这棵树是当地的神树,附近村民多半信仰萨满教,有病有灾了,会在树上系一个布条,在树下许个愿,灾病就过去了。听说要砍神树,当地人当然不愿意,大家联合起来保护这棵大树。最后这棵树之所以被留下来,是因为修这段路的包工头突然出车祸死了。包工头是主张砍树最卖力的人,推土机都开到了大树跟前,但树没倒,包工头却先死了。这件事把人们震住了,不管是当地政府,还是施工队都一下子对这棵树敬畏起来,这棵树就这样留了下来,它就立在公路的中间,高大无比,几个人才能合抱住。树上挂满了当地人系的各种颜色的布条,好多车辆经过这里时,会自然而然地停下来,在树边拍照。

又过了好几年,我再去昭苏的时候,那棵树却从路上消失了。什么原因呢?说是有天晚上一个司机可能开车打盹了,没看到前面的树,一下子撞到树上,人死了,所以树被砍掉了。我去的时候,距离那棵树被砍掉的时间不长,主干已经被拉走,剩下的枝干则被扔在公路边的污水沟里,那些系满寄托着多少人美好祝愿的布条的枝条泡在污水里。难道人在修这条路的时候,就不能稍微绕一下,绕过这棵树吗?不能。为了追求最短距离和直线化,见山劈山,遇沟架桥,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多少房屋被拆掉,多少农田被侵占,多少棵树被砍伐。没有什么东西能把高速公路挡住,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人类走直路,追求最短距离、最低成本的心态。

但是乡村土路会绕,懂得绕。不惜耗费时光,总是绕过一件事物,又绕过一件事物,把自己的路程无限拉长,为的只是尽量不打扰、不践踏大地上的事物。这样一种绕的方式,恰好代表了乡村文化中最珍贵的一点,这是现代人所没有的。我个人认为,笔直的高速公路代表了现代人在大地上行走的粗暴和野蛮,弯曲的乡土路却代表了一种行走的文明。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0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综观全文,弯曲的乡土路蕴含着怎样的乡村文化和乡村哲学?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乡土路的弯曲本身代表了乡村人走路的谨慎和敬畏。
(2)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人类走直路,追求最短距离、最低成本的心态。
【小题3】文章的题目是“弯曲的乡土路”,作者为什么花许多笔墨去写伊犁昭苏公路上的一棵大榆树的命运呢?
【小题4】文章最后说“笔直的高速公路代表了现代人在大地上行走的粗暴和野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容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处理传统保护与现实追求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或法律裁决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承者意识不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会为了本地区发展而抛弃文化遗产。
B.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传承者对文化的追求也是多样的,他们不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我们应该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即我们改进保护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必须寻求调和矛盾的途径。
B.文章第二段深入分析论证了个体文化追求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前提。
C.文章在论证分析的过程中,着重论述对传承者自由选择意志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
D.文章思路清晰,扼要分析之后提出观点,进而分析论证,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与文化传承者之间构成矛盾。
B.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的行事,可能影响或限制传承者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C.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只有兼备两种”人的关怀”,才有抢救和保护的完整立场。
D.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惠及全人类世世代代的不朽事业,但可能需有做出牺牲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