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壶乾坤

在远古时代,宜兴丁蜀一带,人们耕作之余,取山间陶土,制作缸瓮碗罐。生活平淡简朴。一日,村里来了一位云游僧人,边走边喊道:“卖富贵土,卖富贵土!”人们不知究竟。几位长者觉得奇怪,便跟随其后。走到一个拐弯处,异僧不见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老人们忽见有几个土坑,里面全是五颜六色的泥土。老人们就把这些奇妙的五色土带回村里,捣炼烧制,竟出现五彩缤纷的色彩效果。于是,一种独有的紫砂陶,雄踞一方。

在西方,陶瓷工业高度发达国家,都没法生产出紫砂泥。我国地大物博,红色陶土分布极广,但所产陶土矿物组成、化学组成与宜兴不一样,因此,把宜兴紫砂泥说成世界独有,决不言过其实。

 “女娲补天、抟土造人”,我们的祖先认为人是泥土塑造的,最后人又回归大地、化做泥土。紫砂就是大地深处的一把土,要说简单,世界上哪有比它更简单的存在呢?但就是这么一把土,不加任何东西,捏啊捏啊,就捏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千变万化的乾坤都可以装进一把壶里。紫砂从诞生那天起,就穿越沧桑风雨,塑造着不朽的东方传奇。

紫砂泥又称岩中岩、泥中泥。其中又分红泥、紫泥、团山泥。即便是在宜兴,也只有丁蜀镇郊黄龙山中的甲泥矿层里才能找到。紫砂,贵在有“砂”,那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独特材质。由于这种“砂”的作用,烧成后的紫砂壶外观,便会呈现出远比一般陶泥黏土丰富得多的肌理效果,它透气性好、盖不夺香而无熟汤气。一经泡养和把玩,“火气”尽消,其“水色”和韵味,可与玉器媲美。它那独特的肌理之美,更是世界上任何陶瓷材料都无法比拟的。

紫砂矿土从岩中取出,质坚如石;几个月日晒雨淋,渐渐风化,状如粉末。需经长期陈腐伏土,方能褪去火气,这样的过程就像储藏老酒,时间越长,酒越醇香。生泥变成熟泥的工艺流程,经过千百年的经验积累,更是自成体系,各怀绝招。

为什么紫砂艺术只属于宜兴呢?除了地理地质上的天然优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宜兴有几千年的制陶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宜兴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烧造原始的陶器。长期积累的成型工艺和紫砂壶的诞生,都是一脉相承的。

紫砂乾坤千奇百妍,历代艺人以巧夺天工之技,将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出神入化,演变出千万般英姿与风情。其造型完全用手工拍打身筒,或泥片镶接成型,成为世界造型一绝。其间又通过变形与装饰,彰显其斑斓多姿的风貌。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成型的紫砂壶坯,要放进窑里烧成。这也是一门天大的学问。在丁蜀镇的前墅村,我们见到了一座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老龙窑。时间越过了千年。如今的陶都,龙窑只是作为一座活文物而存在着。窑的变革让应运而生的倒焰窑、隧道窑、推板窑和电窑在以后的岁月里大放异彩。

终于,一把承载了紫砂艺人和窑工血汗,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紫砂壶出品了。那么,我们如何来鉴定它的优劣呢?

鉴别一把壶的好坏,首先看它的造型,要神形兼备。其次要试一下实用功能。泡绿茶宜选扁形口大的壶,这样散热快,不易变色;泡红茶宜选高形小口壶,经沸水冲泡后茶汤色香浓。还要看端把是否提握方便,壶嘴出水是否流畅,口盖是否严密。第三要看色泽肌理效果,听其音质。一把好壶的音质是很清脆的,有金属的质感;然后再看制作的精致程度,壶的表面应该光洁圆润、线条流畅、底部平整,刻画周到;最后要看印章,名家的壶,印章十分讲究,有一整套印章分别盖在壶底、壶把、壶盖内,大小相宜,还配有签名证书、作品照片等,有的在壶上某个部位做了暗号。总之,每个作者都有他自身的防伪方式。

如果说,神奇的传说只是人们把朴素的心愿附丽于想象的翅膀,那么,紫砂陶的发现和由此焕发的巨大魅力,却让世界记住了宜兴。“陶都”的美誉让宜兴一路风尘,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紫砂壶的缘起和勃兴,则一直可以追溯到宋代和明代。

宜兴民间,保存着一件出自北宋年间的紫砂器。从造型看它非常粗拙,然而已经隐现出古代工匠的智慧;窑火的冶炼技术虽不成熟,但它已经彰显出紫砂壶的雏形。它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取暖不烫手。色泽光润古雅,茶汤纯郁芳馨;风格超凡脱俗,意韵深厚沉郁。风雅文人、达官名宦趋之若鹜,几与金玉同价。

宋代,宜兴已经是一个逾万户的都市。苏东坡与宜兴有着天然的缘分。官可以不做,甚至文章可以不写,而阳羡茶却不能不喝。他在蜀山脚下讲学,提倡“饮茶三绝”,即茶须阳羡茶,水要金沙泉,壶须紫砂壶。后来宜兴人喜欢用一种叫“东坡提梁壶”的款式,上镌“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之句。尽管东坡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但这里的人都愿意相信,东坡正是有了三绝之宝,才感叹一声:“从此买田阳羡、种橘品茶而吾将老矣。”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大概没有不喜欢茶与紫砂壶的。明代以后,社会风习受新儒学的影响,平淡娴雅、质朴温厚已成为一种时尚。紫砂壶的敦厚内敛、古雅蕴藉,甚合文人心意。他们感叹于这里的溪山风流、茶陶仙洲。有一句流传千古的禅林法语只有三个字:“吃茶去”,那是叫人把缠绕于心的世间烦恼抛却一边,以空虚清明的心境去过一种清淡无为的生活。

⒂布衣百姓没那么多讲究,但茶还是被郑重地排在柴米油盐之后。江南乡镇的小巷深处,一年四季都飘着茶香;鼎沸闹市、寻常巷陌的老茶馆更是星罗棋布。无论时代兴衰、王朝变更,壶中沸水依然滚,茶里言语扑面香。许多人把生命里的宝贵年华留在了一壶茶里,_了悠悠岁月,_了百年人生。那一排排黑苍的紫砂老壶已经记不清侍候了几代茶客,__了多少从风雪驿道而来的寒士,_了多少潦倒失意的心灵,承载了多少普通人的欢愉和惆怅;垒起七星灶,砂壶煮三江;一个砂壶四个杯,风清月朗美紫砂。

【小题1】文章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2】文章从整体上看,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它们是:(答案不能超过提供的方框字数)一写    ;二写紫砂壶;三写
【小题3】对文章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A.紫砂壶历史悠久,诞生于新石器时代。
B.文人喜欢紫砂壶与壶的品质有关。
C.茶与壶已经融入到百姓的悲欢人生之中。
D.文中提到苏轼的“三绝”是为了体现文人的风雅情趣。
E.紫砂壶的肌理之美在于其中“砂”的作用。
F.由紫砂到紫砂壶是一个由简单到神奇的过程。
【小题4】文章第15段的划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正确的顺序是
A.温暖 抚慰 泡老 恍惚
B.恍惚 温暖 抚慰 泡老
C.泡老 恍惚 温暖 抚慰
D.恍惚 泡老 抚慰 温暖
【小题5】请在下列表格的空格中填上恰当的内容:
 
艺术特色
作用
第⑽段
语言平实、晓畅,条理清楚。
 
第⒂段
 
形象地表现了紫砂壶所蕴含的人文情感。
 
【小题6】纵观全文,《一壶乾坤》中的“乾坤”在文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分别指的是什么:
表层义:
深层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7 06:4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选自胡申生《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最早以口头的形式,父母对子女当面训诫体现出。
B.中国家训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以及最重要的为人处世等。
C.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如周公戒子、孔子庭训。
D.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在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延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引用家训文化中最早又最可信的周公训子,论证中国家训文化的源远流长。
B.第二段引用《论语•季氏》中孔子训诫孔鲤的故事,以此介绍“庭训”的来处。
C.文章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从而表明中国家训的指向非常明确。
D.文章引用很多古代典籍内容,可以佐证观点,并且可以充实内容,增添文化色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家训文化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在经历蜕变期后它就会实现一个跨越,达到更高阶段。
B.家庭的自我控制是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
C.家风在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下形成,因此说长辈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D.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良好的家风离不开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好的家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张之为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行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宴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 年 9 月 9 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B.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C.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月宫意象群的开始出现,主题上也超越了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D.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不脱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一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B.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节转为中秋节,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C.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B.《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C.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诗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D.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俗称“芯片”行业的集成电路产业,其重要性可以用“工业粮食”来形容。专家介绍说,手机芯片对手机的研发制造非常重要,尤其现在手机的性能都是通过芯片的性能差别体现出来的。手机的“大脑中枢”、通信、多媒体、拍照等功能都要依靠底层的不同类型芯片来实现。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及大众消费市场,2017年,我国芯片进口额却高达2000多亿美元。目前国产手机大多采用国外公司研发生产的芯片,专利许可费过高导致对国产手机厂商利润影响较大。
手机芯片产业投资回报周期太长,很多芯片企业因资金缘故半途而废,转而通过购买国外的芯片知识产权加快投资回报,这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我们对国外芯片技术的依赖程度。目前,国际上一流的手机厂商,基本都有自己的芯片,如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
拥有自己的芯片,成为摆脱同质化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23日)
材料二


(图片于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面对“缺芯少核”这一国产手机行业多年的软肋,国产手机芯片制造正在尝试摆脱困境,已在不少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进入从无到有,初步站稳的阶段。
华为全资子公司海思开发出的100多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已经在设计、工艺、性能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超过一半的华为手机使用海思芯片,并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
2016年2月,小米公司以“松果”品牌发布了首款自主研发的芯片“澎湃S1”,小米也成为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第4家拥有自主研发手机芯片的手机厂商。统计显示,2017年前5个月,国产智能手机国产芯片占比超过20%。
目前中兴通讯和华为在5G芯片技术方面突破较大。有消息显示,华为将在2018年推出面向规模商用的5G全套网络解决方案,到2019年,将会推出支持5G的芯片和智能手机。
在2017年年底举办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公布的“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华为开发的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登上榜首。据悉,这款华为在全球率先推出的人工智能手机芯片,大幅提升了手机在图像识别、语音交互、智能拍照等方面的能力,对全球手机人工智能计算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2月8日)
材料四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颁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所制定的中国芯片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移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等重点领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实现跨越发展。
教育部在2016年联合其它部门发布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为解决芯片人才缺口奠定了教育培养制度基础。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能否抓住5G商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带来的机遇期,将成为中国手机芯片是否逆袭的关键。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分析和展望》)
【小题1】下列对我国芯片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芯片的性能决定着手机的性能,对手机厂商来说,拥有自己的芯片,将成为摆脱同质化竞争的重要途径。
B.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2017年我国芯片进口额占全球芯片销售额的一半多,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
C.面对国产手机“缺芯少核”的软肋,国产手机芯片制造积极进行自主研发,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初见成效。
D.根据国家工信部制定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我国芯片产业链将于203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材料一,我国亟待攻克芯片难题,只要掌握了芯片技术,我国手机产业就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B.当前我国核心集成电路的国产芯片占有率较低,仅在部分领域占有一定份额,国产芯片供给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C.由于芯片产业投资回报率低,很多中国芯片企业因资金问题中途转向购买国外的芯片知识产权加快投资回报。
D.华为推出的5G全套网络解决方案和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将对全球智能手机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E. 中国手机芯片在未来几年能否实现逆袭,关键在于能否抓住5G商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带来的机遇期。
【小题3】如何推动我国手机芯片产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其实,早在张骞之前,走通东西方通道的,是众多不知名的英雄。但是,为什么到了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呢?这与丝路此端的汉唐帝国国力的强盛密切相关。
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的开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秦朝及汉朝初年,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自然垄断了丝路贸易。到了汉武帝之后,凭借父祖几代六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因此才有张骞的出使。带着军事外交目的出使的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过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然这不算官方贸易,但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及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西汉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方面来说,主要是边境贸易,中国人主动出境贸易不占主流。
隋唐一统,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对于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井井有条,就是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订,当地居民是不可能有如此大量需求的。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海上贸易因而兴盛。东西方贸易空前高涨,马可波罗一家就是从这条路上来华的。元朝以后,西域地区出现了哈密、别失八里、柳城、于阗、火州以及吐鲁番等割据政权。帖木儿汗国控制了中亚,奥斯曼帝国统治了西亚,特别是1453年拜占庭灭亡之后,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碍。因此,15世纪欧洲人的大航海事业,其重要动力之一就源自于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贸易增长的需求。欧洲人不满意丝绸之路被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中间商人垄断,他们这回携航海技术进步的优势,要直接走到东西方贸易的前台,航向所指,就是遥远的中国和印度!
(摘编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所周知,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首次走通东西方通道,开通丝绸之路,才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B.汉武帝时期,前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成为了反击匈奴的资本,同时也为张骞出使西域提供了条件。
C.唐朝的丝绸之路较之汉代发展得更好,唐朝对安西四镇、伊西北庭以及葱岭东西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功不可没。
D.由于西夏政权掌握了西北地区,所以宋代有了更兴盛的海上贸易往来,马可波罗正是从海上通道来到中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诸部族本来是带着军事外交目的,却偶然发现了一条能够最终到达印度的商贸通道。
B.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不是向风慕义,而是为了经贸往来。
C.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从长安直至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但中国人的主动出境贸易却并不占主流。
D.元朝以后,西域地区出现了众多割据政权。拜占庭灭亡之后,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丝绸之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汉唐时代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兴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前提。
B.吐鲁番的出土文书中,记载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这就是为了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制定的。
C.因为边贸收入是节度使重要的财政收入,中央政府也把这笔收入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所以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
D.15世纪欧洲人大航海事业的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要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间贸易增长的需求。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缅怀丰子恺老友
朱光替
子恺是受“四人帮”残酷迫害者之一,含冤去世已一年多了。他在我心中仍然活着,他是个令人难忘的人。
我认识子恺还在半个世纪之前。江浙战争把我在上海教书的一个学校打垮了,夏丐尊把我介绍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英文,那里同事的有夏丐尊、朱自清和丰子恺等人,我们课余闲暇时经常在一起吃酒聊天。我至今还记得子恺酒后面红耳赤,欣然微笑,一团和气的风度,这时他总爱拈一张纸乘兴作几笔漫画,画成就自己制成木刻,让我们传观,我们看到都各自欣赏,很少发议论,加评语。当时我们向往教育自由,为着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久就相继跑到上海去创办一所立达学园和一所开明书店,并筹办一个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刊物《一般》。我们白手起家,经常欣然微笑消闲自在的子恺也积极参加筹备工作,我才看出他不只是个画家,而且也是肯实干的热心人。但是在繁忙中只要有片刻闲暇,我们还保持嚼豆腐干下酒谈天的老习惯,子恺也没有忘记他的漫画和木刻。我常用“清”“和”另个字来概括子恺的人品,但是他胸有城府,“和而不流”。他经常在欣然微笑,无论是对知心的朋友,对幼小的儿女,还是对自己的漫画和木刻,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爱无嗔,既好静而又好动,没有一点世故气。他是弘一法师的徒弟,在人品和画品两方面都受到弘一的熏陶。我在白马湖时,弘一也偶尔来看望他。也曾一度随弘一持佛法吃素。抗日战争胜利后,弘一去世,子恺还不远千里由贵州跑到西川嘉定请马一浮为他的老师作传。当时我也在嘉定,乱离中久别重逢,他还是欣然一笑。我从此体会到他对老师情谊之深挚。解放后不久,他和我都当了政协委员,他每逢开会来京,相见仍是欣然微笑”可是最后一次他的健康和兴致都己不如从前,尽管我们两人是同年,他的“黄昏思想”已比我浓得多了。后来他和我一样受到“四人帮”的无情打击,他的受到人民喜爱的漫画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现在重见天日,我这个后死者只有缅怀他在世时那种忠实于艺术和忠实于师友的风度,不禁有人往风微之感而已。
我先从子恺的人品谈起,因为他的画品就是他的人品的表现。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刨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子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论笑貌,待人接物,无一不是艺术的,无一不是至爱深情的流露。他的漫画可分两类,一类是拈取前人诗词名句为题,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冷玉笙寒》《黄蜂频扑秋千素,有当时纤手香凝》之类;另一类是现实中有风趣的人物的剪影,例如《花生米不满足》《病车》《苏州人》之类。前一类不但有诗意而且有现实感,人是现代人,服装是现代的服装,情调也还是现代的情词;后一类不但直接来自现实生活,而且也有诗意和谐趣。两类画都是从纷纭世态中挑出人所熟知而却不注意的一鳞一爪,经过他一点染,便显出微妙隽永,令人一见不忘。他的这种画风可以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妥帖结合。
子恺的文化教养是既广且深的。他早年学过西画,所以懂得解剖和透视。他到日本留过学,接触到日本的浮世画和日本文学,曾翻译过一些小说,晚年还译完《源氏物语》这样的巨著。不过形成他的人品和画品的主要还是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他熟悉中国诗词,又从弘一学过书法,下过很久的功夫。他告诉过我,每逢画艺进展停滞,他就练写章草或魏碑,练上一段时期之后,再回头作画,画就有些长进,墨才“入纸”,用笔才既生动飞舞而又沉着稳健,不至好像飘浮在纸上。从子恺的例子我才开始懂得中国“诗画同源”和“书画同源”的道理。
子恺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漫画家和木刻家,他对画艺的功绩,将来历史会有公论。我所惋惜的是他的几十年的画稿已大半散失,仅存的只有青年书店印行的一部《子恺漫画选集》,现在在市上已不易找到。这部选集倒是选得很精,而且是由他本人进行木刻的,我希望关心漫画和木刻画的出版界领导能设法使这部选集再印出来,这不应该是件难事。
【小题1】(小题1)简要阐释画线处加引号的“欣然微笑”一词的表现作用。(5分)
【小题2】(小题2)为什么丰子恺每逢画艺进展停滞时则练章草或魏碑?这给你什么启示?(4分)
【小题3】(小题3)综观全文,简析概括朱光潜笔下的丰子恺形象的特点。(8分)
【小题4】(小题4)文章以“这不应该是件难事”戛然收尾,试结合全文,简析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