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
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通全集至十余遍,于是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月16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生豪痴迷读书,教会学校背景使他形成了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以至读大学期间夏承焘先生对他赞赏有加。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很多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或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最大限度还原了剧本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又尽力避免让中国读者产生陌生感。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小题3】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获得巨大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9 03:38: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火  崔立
老霍是在临下班前接到那个陌生电话的,电话那端的声音也一如那天的天气般冷峻,那个声音冷冷地说了句,是老霍吗?晚上朝西公园,见个面吧。
听那声音,似乎是很熟悉的一个人,老霍脑子里迅速转了几转,可一时之间,又想不出那人是谁?
老朋友了,还不记得吗?那个声音寒意逼人。
老狼?老霍顿时就跳出一个人影来,在18年前,是作为警方卧底的老霍,亲手把老狼送进了监狱,老霍还记得老狼被关进监狱那一刻说的话,我一定会出来找你的!
那一天,终于来了。
18年前,正是老霍意气风发的年纪,骨子里洋溢着除暴安良的气息,在那次卧底行动中,老霍击伤了意图顽抗的老狼。
老狼听老霍半天没动静,冷笑着说,怎么样?是不是怕了,不敢来了?
老霍忽然也笑了,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呵呵笑着,说,有什么不敢,对了,你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老狼却没心思和老霍磨,说,少废话!记住,如果有胆量的话,就一个人来。
好!没问题,那我们不见不散了。老霍微笑着挂了电话。
老霍去公园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公园里隐约而见的只是那一盏盏稍显暗淡的灯。
在公园的一角,老霍看到了一个席地而坐的男人,地上还摆了许多的酒瓶。老霍走了过去。在朦胧的灯光下,老霍看了男人一眼,这个男人,和18年前的老狼天差地别,脸上,明显有了老态。看那面容,看那眼神,也更冷峻了,充满了沧桑。
老狼朝老霍瞅了一眼,就递过去一瓶开好的酒。
老霍一手接过,想了想,说,这些年在里面还好吗?老狼没说话,只是仰头喝了一口酒,转头看向老霍说,你觉得呢?你要不要试试在里面呆个18年?
老霍摇了摇头,说,出来了,有什么打算?
老狼没接过老霍的话,自顾自地说,我实在想象不到,那么好的一个朋友,居然会朝我开枪,而且一下子就把我送了进去。
老霍苦笑着说,我们是朋友,但我更是卧底,我不能忘了我的使命啊……
老狼听着老霍的话,忍不住就一阵冷笑,说,你说得那么冠冕堂皇,那现在我出来了,你是不是该为我做些什么呢?
老霍猛地喝了口酒,说,你说吧,我能做的一定尽全力去做,我可以给你钱,给你找工作,给你……
老狼忽然摇了摇头,然后双眼凛然地看向老霍,冷冷地说,我想要你的命,你能给吗?
老霍愣了愣,还想说什么时,老狼忽然快速举拳挥向老霍,情急之下老霍刚想躲开老狼时,发觉腰间似乎被动了一下,然后,随手带的那把枪已经到了老狼手上。
老狼举着枪,已经对准了老霍。
可这时候的老霍,居然笑了。
老霍说,老狼,你放心,我的命可以交给你,但我希望你能听我讲完一个故事后,再杀我,行吗?
老狼冷冷地看了老霍一眼,说,好吧,你说。
一个小孩,从小就特别崇拜那些持枪的警察,威武,勇敢。于是他就悄悄地有了一个愿望,想当一名警察,除暴安良。孩子很努力,有一天,孩子考上了警校。孩子甚至在警校学习时,还想着,一枪一个把罪犯一个个都打死。可孩子警校还没毕业,却被挑选做一名卧底,潜入一支犯罪团伙。虽然不能直面做警察,但能和罪犯直接正面对峙,也是挺精彩的。可在犯罪团伙里,孩子居然交上了一个朋友,一个叫老狼的好朋友。他们一直处得很好,甚至自诩为生死之交。可孩子从没忘过自己的使命。孩子在潜入犯罪团伙五年后,警方在确定团伙罪证后,实施了抓捕行动。可面对负隅顽抗的老狼时,孩子始终摁不下手中的枪。眼看着其他警察马上要赶到了,孩子咬了咬牙,还是扣响了扳机。还好孩子的枪法奇准,子弹打中的是老狼心脏旁的位置,老狼逃得一命……
老霍说着,忽然抬起了手指,说,如果我当年,只要枪再移动一点点,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站在我面前了。
老霍边说边朝老狼做了个持枪摁动扳机的姿势。
虽然老霍的手上并没有枪,可老狼却分明有一种被击毙的感觉……
(选自2011年第3期《北京文学》)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电话那端的声音也一如那天的天气般冷峻”“那个声音寒意逼人”,文章开篇反复强调声音的“冷”“寒”,其目的是突出来者身份的特殊以及老霍接到电话的恐惧。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老狼朝老霍瞅了一眼,就递过去一瓶开好的酒”这个细节暗示了两人之前并非简单的警察与罪犯的敌对关系。
C.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文中老霍和老狼的“笑”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老狼的阴冷刻毒,也凸显了主人公老霍的美好形象。
D.小说以情节取胜,老霍和老狼的恩怨故事在一回回的交锋中层层推进,层层剥笋,逐渐明朗,具有感染读者的艺术魅力。
E.小说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节奏缓慢,以抒情的笔调讲述老霍和老狼之间的人性温情与情理纠葛。
【小题2】这篇小说采用了哪些叙述方式?请结合文本说说它们的作用。
【小题3】小说在刻画老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虽然老霍的手上并没有枪,可老狼却分明有一种被击毙的感觉……”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诗的自然美
①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迁就人。他的诗都是示志之作,不为时论所拘,没有得失的考虑。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②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正如宋代施德操所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 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③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陶诗完美地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陶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即在于此。
④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谈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例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二首》)写夏日闲居的恬适心情,“贮”字用得多么有趣,好像凉爽都贮存在林下,随时可以汲取一样。南风也体贴人意,为人撩开衣襟送来凉意。
⑤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日“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四日“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日“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六日“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日“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那“待”字、“掷”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壑舟”二句用《庄子•大宗师》的典故,也极其自然。如果没有高度的驾御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⑥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⑦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决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诗的自然美既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完全一致,也是英国诗人济慈“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艺术观的生动体现。
B.元好问在《论诗》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评价是对陶渊明自然精粹的语言特点的很好诠释。
C.陶渊明《杂诗》中的“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等诗句体现了其作品哲理性的特点。
D.本文从美学、哲学、宗教、文论等方面对陶诗自然美的精微处进行解读,引用诗句、诗论议理,深以披露,晓以众人。
【小题2】关于陶诗的自然美,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从来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道理,产生感情,受外力诱发便写出了诗。
B.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他的诗里并没有什么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C.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故清人潘德舆评价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D.陶诗的自然美,在语言上表现为不露痕迹,自然精粹,这更见其对语言锤炼和雕凿的高深之功。
【小题3】下列关于陶诗“朴素美”和“语言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等诗句都运用了白描手法,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B.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在陶诗中完美统一,使陶诗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
C.陶诗“去去转欲速”“前途渐就窄”两句借道路来表达老年人生的深度体验,言简意赅。
D.陶渊明运用炼字、比拟、用典等技巧驾御语言,将语言锤炼得十分精粹,诗歌纯熟自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父啊,我的父啊

徐可

父亲是他76岁生日的前一天走的。那天上午,接到家中电话后,我争分夺秒地往回赶,傍晚到家时,父亲已处于弥留状态。他双目紧闭,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了一般,家人喊他,告诉他我回来了,没有反应;又让我喊,我握着他的手,连声地喊:“父啊!父啊!”父亲还是没有任何反应,我却哽咽得喊不出来了,一会儿,父亲终于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眼睛也睁开了,仿佛刚刚睡醒一样。转瞬间,他又闭上了眼睛,我终是克制不住,跑到屋外捂着嘴啜泣,生怕被别人听到。过不多时,侄子过来告诉我,爷爷走了。我进去一看,父亲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一般。这一刻,距我到家仅十几分钟。

从小到大,我和父亲并不很亲。我们家乡有很多很奇怪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家境较好的、父母对孩子较娇惯的,叫“爸爸”“妈妈”或“娘”;家境较差的、父母对孩子没那么宠爱的,都单叫一个“父”“妈”,“父”后加语助词“啊”,叫“父啊”。我家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自然宠爱不过来,理所当然地是后者,父亲读过初小,算是一个文化人,当过村(那时叫生产队)里的会计。但是他太轻信别人,村民从队里借点钱、粮什么的,他从来不记账。到年底一查账,亏室了,谁也不认账,只好由他赔偿,于是,会计的职位丢了,家也被抄了,稍值钱一点的八仙桌之类的被抬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地一个有名的小偷又光顾了我家,把能拿走的全拿走了。抄家、遭窃,都被年幼的我看见了,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有了冲突,他不仅不护着我们,反而责备我们。我自小很乖,不爱惹事,挨打算是少的了,但也有刻骨铭心的几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不知为什么打我,一巴掌把我打得摔倒在地上,我捂着脸含着泪却不敢哭,心里恐惧极了。那时父亲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副暴君的嘴脸。直到长大懂事后,听到村里人夸老徐家的孩子懂事有教养,我才对父亲的严厉有了一丝感激。

在我19岁那年,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那时交通不便,我要到十几里外的县城坐长途汽车到省城,再坐火车到北京。前往学校报到的那天下着大雨,大哥用自行车驮着我的行李,天不亮就出发了,父亲坚持要送我,我们在沉沉的夜色中默默地走了一程又一程,只听到唰唰的雨声和脚踩泥泞的路面发出的咯吱咯吱声。我一次次地催他回去,他总不肯。大概走了半个小时或是一个小时,天色微微亮了,父亲总算停下了脚步,叮嘱我到了就给家里写信。我走了几步回头看看,他还在原地站着,我鼻子有点酸酸的。后来才知道,父亲回到家后扑在床上大哭了一场。

随着我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点成绩,父亲对我的态度变得尊敬、谦恭,甚至有点拘谨、小心翼翼。他跟我说话总是小声地,赔着笑脸。小时候觉得父亲很高大、威严,现在才发现他原来是那么瘦小、卑微。我知道父亲是为我高兴,为我自豪,在他的眼里,这个最小的儿子还是有点出息的,是让人尊敬的,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这种尊敬。我没有制止他这样做,但这却让我很是不安。

我对父亲一向是客客气气的,从来不顶撞他,但有一件事令我一直心怀愧疚。有一年我回老家,家乡领导要请我吃饭,并请我父亲和村支书参加,领导的意思是,我不在家,请村里多多照顾我年迈多病的父母。不巧村支书不在家,我想那父亲也别去了,免得有蹭饭之嫌。当时父亲已经换好了新衣服,等着走呢。我跟他说了,他没说什么,事后母亲告诉我,父亲已经跟左邻右舍说了,市领导要请他和儿子一起吃饭。我一听后悔莫及!父亲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就这么被他的儿子轻轻地戳破了。

父亲去世前半个月左右,已经报过一次病危,我匆匆赶回家去,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吓了一跳。父亲本来就瘦,现在更是瘦得只剩下骨头了,眼窝深陷,颧骨突出,看着非常吓人。那时化生活已经无法自理,我帮他擦洗身子,他像个孩子似的不好意思,轻轻地说:“脏。”我心里很不好受,一个曾经那么要强的人,现在只能任人摆布,在家待了几天,大概母亲跟他说了什么,有一天他跟我说:“你工作忙,先回去吧,有了特殊情况再回来。”我嗯了一声,一出门眼泪就下来了。

过去,我曾经很不喜欢“父啊”这个称谓,觉得它土,乡里乡气的,当着别人的面都叫不出口。现在,我却特别怀念可以叫“父啊”的时光。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多么希望一直这么叫下去:

父啊!我的父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父亲临终时的情景,渲染气氛,继而由眼前之景转入对往事的追忆,突出了“我”对父亲的怀念。
B.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照顾不过来,“我”很少得到娇惯、宠爱,因而和父亲并不很亲,只觉得他高大威严。
C.父亲为人懦弱,在外胆小怕事,以致丢职、抄家、遭窃,这些变故严重刺痛了“我”幼小的心灵,在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D.文章十分注重于细微之处写人,在画波浪线的语句中,一个“脏”字写出了父亲尴尬不忍、不想拖累儿子的复杂心理。
【小题2】文章为什么以“父啊,我的父啊”为题目?
【小题3】从全文看,作者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 “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 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

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 “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 “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摘编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B.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C.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D.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
D.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B.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C.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D.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兵
齐闯
32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版图上青海省顶多一个指头蛋大小。这个指头蛋大小的方圆有个米粒大的县城叫民河,民河是西部边陲的小县,小得一辆破自行车20分钟能把县城转三遍。故事发生的地方叫大风口,与米粒大小的民河县城相比,它撑死有针尖那么大。这个针尖又偏分布在几乎被整个米粒遗忘的荒凉处,十分边远寂寞。
故事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大风口独立营营长侗瑞进。侗营长是怀着朴素的愿望入伍的,说白了就是经受了影视媒体过多的渲染,特别是战争片中男一号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镜头,总能让他产生难言的亢奋。高中没毕业他就为自己定下一个美丽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驾驭高头大马,统率自己的兵士在枪林弹雨的战场跃马扬鞭。
一个人把生命融入事业中,他的事业注定会出类拔萃。侗瑞进同志正是如此。入伍后日复一日直线加方块的生活里,他从未品出辛苦和难受的滋味,每天在这个绿色空间里过得无比带劲和兴奋,以至有人抱怨大风口日子太苦太穷太寂寞,他很是听不惯。
独立营无论在日常的训练值勤还是正规的管理都在分区挂上了好名声。事情坏就坏在一名四川兵的身上。有一天,四川兵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整天撕心扯肺地练番号,走队列,一年到头除了站岗就是放哨,连个展示军人风采和气概的机会都没有,一个没有对手的拳击手独自在竞技场把拳头抡得呼呼生风,有啥意思?那你有啥好办法?侗瑞进这么一问,四川兵脱口而出:组织个阅兵大比武,保准带劲!
“营里要阅兵了!”长了翅膀的消息很快传遍大风口。
阅兵式如期举行。为显阅兵正规,营部司务长专门跑到10公里外的老乡家借来一匹野性十足的高头大马。准确地说,侗瑞进内心沉睡多年的将军梦是跃上马背的瞬间被激活的。
“同-志-们-好!”侗瑞进很快找准了当首长的感觉,问慰的呼号高亢洪亮更自然亲切。
“首-长-好!”上千门雄性的嗓音瞬时混揉在一起迸泻而下,像天际忽然滚过惊心动魄的响雷,长久地在大风口四周的山峦间回荡……
“同-志-们-辛-苦-啦!”
“为-人-民-服-务!”排山翻海的声浪瞬时将侗瑞进、马和大风口四周的山峦淹没……侗营长恍若置身枪林弹雨的战场,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这个当口,一个严重的问题发生了,借老乡的这匹坐骑一下子惊恐起来,疯狂地撂起蹶子,沉浸梦境的侗瑞进毫无思想准备,像一包粮食被高高抛起,沿着抛物线路径重重地摔倒在受阅方阵的跟前。
侗瑞进被摔了,但阅兵事件带来两个直接的效果,一是点中命门似的轻而易举提升了官兵投身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个是排山倒海的动静把侗瑞进心底里那个沉睡的将军梦彻底激活。
阅兵事件真正定格成悲剧是第二天的事,教导员命令四川兵去给老乡还马,四川兵气就不打一处来,手里的鞭子也下意识地一下比一下狠抽打在默不作声的小畜身上,小畜一路狂奔来不及收蹄,驮着背上的人端直一头扎下了悬崖。
亡人事故调查组三天后来到大风口。侗瑞进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
侗瑞进毕竟是个优秀的军人,虽然内心被思念和忏悔包围,被一个美丽而无时不在的梦想纠缠,但他每天还是默默履行着直线加方块的生活方式和规则,没在工作和训练中表现出丝毫的不悦。
这样的日子一晃又是四年,机关传出大风口独立营要撤编的消息。
撤编是军分区方司令员亲自主持的,他问侗营长在脱下军装前对组织还有什么要求。侗瑞进好长时间没有说话,微微地闭着双眼,任凭两行泪水从一对爬满细密鱼纹的眼角滑落下来。最后,抽动着嘴角他说:如果可能,我想再阅一次兵。
阅兵这天,大风口刮看干冷干冷的风。操场上,全营的官兵最后一次带着肩章领花和手中的枪,他们拔着军姿的身姿像一株株坚挺的白杨,方司令员亲自将侗瑞进扶上自己的阅兵车,目迎着他从受阅方队的左上角缓慢又神圣地驶来……
忽然,方司令员觉得自己的眼泪热热地流了下来,他知道肯定不是因为干冷干冷的风。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四川兵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阅兵的建议由他最早提出,并收到了预期效果;也因他送马途中出了事故,使阅兵最后以悲剧收场。
B.小说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对阅兵现场呼喊口号进行重点描写,侧面展示了阅兵的气势,既为马受惊吓作了铺垫,也暗示了主人公理想的破灭。
C.“方司令员觉得自己的眼泪热热地流了下来”,表面写司令员看阅兵热泪盈眶,实则是对侗营长身上的军人情怀、崇高精神的赞美,丰富了人物形象。
D.作品情感饱满,从开始到结束都在极力渲染侗瑞进的将军梦想,当国家利益与个人需求产生矛盾时,他虽热血不改初衷,但仍能服从国家安排。
【小题2】小说第一自然段是如何描写大风口的地域特点的?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3】这篇小说在记叙的过程中穿插了议论成分,请以文中画线部分为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