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侠转身,江湖再见
耄耋之年,金庸走了。
94岁的高龄,哪怕是有过鸟龙,哪怕前期有过铺垫,人们也难免为之触动。朋友圈迎来现象级刷屏,每个人的方式有别,但侠义情感相通.送别金庸,也就送别了一个时代。猛回头,才发觉江湖老了,青春散了。
他是一位真正的大侠。
金庸,本名查良镛,他出身于浙江海宁一个已经没落的大户人家,从小就喜欢读书的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展现了写作方面的天赋.文笔极佳的他,工作后更是顺利进入到了上海《大公报》任职。1948年, 他被派往香港,从此便在那里定居下来,由于看不惯复杂又腐败的政治风气,查良镛和同学便自立门户,创办了《明报》.在发刊词中,时年35岁的金庸表达了《明报》的立场:维护公平与善良,而我们熟知的《神雕侠侣》最初就是在《明报》上发表并连载的。说起来有些意外,金庸最早写小说不是因为爱好,而是为了糊口。当时看梁羽生写小说挺受欢迎,可是梁羽生说自已写倦了,于是当时还在《新晚报》的金庸就在主编的鼓励下,开始创作小说。《明报》创立之初,花费了他大量的精力还有财力,为了维持下去,他只能不停地写作。除了写小说,他还要写社评,有时候来不及了,报纸的排字工就站在他旁边,等他一结束,立马把稿子拿走进行排版。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谁能想到这一写,就是整整15部。
金庸的小说从不是单纯的情情爱爱,里面包含了太多国家大义和兄弟情义。这与当时金庸的创作环境分不开。60年代的香港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高了,对于精神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当时社会秩序混乱,1967 年还发生了市民暴动,港英政府和民众之间矛盾非常尖锐。金庸作为一个心怀国家的文人,唯一的“武器”就是那支笔。《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无一不是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国家兴亡的动乱年代。而这也是金庸小说和古龙小说的根本区别.古龙小说里的人物潇洒自如,来去无踪,着眼点在人性和友情上,但金庸的小说则强调正气,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简简单单八个字,却道出金庸小说的精髓。
金庸笑做江湖的过程中,也不免陷入江湖.人们总喜欢拿金庸与古龙比较,但事实上金庸却和梁羽生相互较量多年。梁羽生曾在一次研讨会上说,自己只是个开风气的人,“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是今天在座的嘉宾金庸先生...他是中国武侠小说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写作技巧在内,把中国武侠小说推到一个新高度的作家。”
多年之后,在梁羽生的葬礼上,金庸以挽联的形式谦虚回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署名是: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有人这样问过金庸,在你笔下的众多大侠角色里,你最像哪个?很多人会觉得是郭靖或者萧峰,武功盖世,但金庸却说自己是段誉。段誉是《天龙八部》里的人民币玩家,大理国镇南王之子,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没有任何武学基础的他,一身功夫竟全靠运气习来,闯入琅环福地却学会了凌波微步和北冥神功,后来又掌握了全套的六脉神剑,但最惹人关注的还是他的感情经历。事实上,感情生活也是金庸步入“知天命”后最受争议的一方面。在他和第二任妻子离婚后,金庸娶了比自己年轻29年的林乐怡为妻,即使知道要面对外人的指指点点,他也无法抗拒爱情的力量,轰轰烈烈地投入到这场真挚的爱情之中。
早年央视一个访谈里,当主持人问到金庸如何看待他的作品被选作小学课文时,他说“创作文学(能)培养他一种正义感、是非感,很好,有什么不好”.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比肩的畅销书,其在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揪起学术界对其进行研究的热潮。
虽然金庸老爷子在《鹿鼎记》之后便封笔退出江湖,偶尔有他出席活动的消息,但江湖从未忘记他的名字,我们也没有忘记他的名字。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大侠走好,江湖再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大侠转身,江湖再见”为题,既能体现金庸先生侠之大者的形象,又表达出对一代文学宗师的景仰和痛别之情。
B.为了糊口,在主编的鼓励下,金庸和同学自立门户创办了《明报》。我们熟知的《神雕侠侣》最初就是在《明报》上发表并连载的。
C.60年代香港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使得金庸在小说中倾注着国家大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金庸小说的精髓。
D.金庸与梁羽生虽在文坛较量多年,但是两人却有着惺惺相惜的一面。两人在不同场合的言论、回应表现出了两位大师的宽广胸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出身于浙江海宁-一个已经没落的大户人家,从小就喜欢读书,这为他今后的文字创作打下了基础。
B.《明报》的创立,花费了金庸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为了维持下去,他只能不停地写作。除写小说,他还要写社评,有时候来不及了,报纸的排字工就站在他旁边,等他一结束,立马把稿子拿走进行排版。
C.文章将金庸与段誉对比,自然地引出他与林乐恰的爱情故事,形象地塑造出一位真爱至上、满洒倜傥的传主形象。
D.文章结尾处谈到“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比肩的畅销书,其在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掀起学术界对其进行研究的热潮”,这是给予金庸作品的评价,同时表现出金庸的文学地位。
【小题3】文中作者感叹金庸“他是一位真正的大侠”,他为何被称为“真正的大侠”?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9 03:1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风 景
墨白
叶坐在雪地上,回头望望她刚刚走出的医院,她想,要是能堆一个大雪人该有多好呀!可是到哪里去堆呢?她扬起脸,痴痴地想,到哪里去堆个雪人呢?她伸出舌头舔舔落在嘴角上的雪花,慢慢地闭上眼睛,她仿佛看到了空旷洁白的原野,看到了奶奶拄着拐杖立在村头眺望。有两行热乎乎的泪水从眼角里溢出来,但她没有去擦,依旧那样扬着脸,感觉着雪的飘落。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一个名叫叶的女孩在城市的街道里乘上了开往乡村的客车。她的面色苍白,身穿红色羽绒服的售票员很同情这个瘦小的女孩,她没让她买票,一直把她送到她要去的那个名叫楸树庄的地方。叶站在雪地上,一直看着那辆客车随着公路远了,才转身走进村里。飘扬着雪花的村街上很少有人走动,叶的身影在寂静的村道上显得很单薄,她费力地穿过村子,来到村头一所被树枝围成的院子前。叶目光越过柴门看到了院子深处的房屋,就忍不住叫了一声:奶奶——她一边喊叫一边朝房子奔跑。叶在奔跑的过程中,看到那扇黑色的门打开了,她看到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出现在门口。
奶奶说,叶,是叶吗?叶不顾一切地扑到奶奶的怀抱里。奶奶用苍老的手抚摸着叶冻得冰凉的小脸,她叠声地叫着:乖,是你吗?乖,真是你吗?奶就要去看你哩,鸡蛋都弄好了,可奶走不动,奶又晕车……你爸哩?
泪水从叶的眼眶里涌出来。奶奶说:他又把你一个人丢在医院里了?这个赖种!乖,别哭……你妈呢?咋,离了婚就不管了,就一推六二五了?就不是你闺女了……别哭别哭,乖,给奶说,好点了吗?叶说:奶奶,白血病能治吗?能治……老人把叶紧紧地搂在怀里,苍老的泪水从她的眼里流出来。她说:能治,能治,我苦命的孩子……叶慢慢地推开奶奶,说:我想堆个大雪人。奶奶说:乖,你歇着,奶去给你堆。叶说:不,奶,我自己堆。奶说:中,你自己堆,奶去给你做饭,好吗?
在冬季里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一个名叫叶的女孩在奶奶苍老的视线下吃力地堆着雪人,她的脸色越来越苍白,在天色暗淡下来的时候,那把铁锨从她的手中滑落下来,她无力地坐在雪地上。奶奶走过来扶起自己的孙女。奶奶说:乖,回屋歇会儿,明儿个再堆。叶在奶奶的搀扶下回到了屋里,她在奶奶温暖的地铺上很快就睡着了。
叶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她在屋子里没有看到奶奶的身影。她拉开门,眼前出现的情景使她愣住了。她看到一个老大老大的雪人坐在院子里向她微笑,在雪人的旁边,她看到了奶奶。奶奶盘腿坐在那里,好像很累很累,她的身上和四周落满了厚厚的积雪。叶叫着跑过去,可是奶奶没有说话,奶奶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好像睡着了。叶不敢惊动奶奶,她悄悄地在奶奶身边坐下来,一直坐了很久很久。冬季白雪的风景在她幼小的脑海里化成了一幅永恒的图片。
(选自《小小说选刊》1994年第2期)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2】试分析文中“雪”的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以“风景”为标题有何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星球战士从某一地点突然消失,而瞬间出现在遥远的另一地点。这样的科幻小说的场景实际上是存在的,这就是量子隐形传态。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物体的状态可以在某地突然消失,而以极快的速度在遥远的某地重现出来。1993年,来自4个国家的6位科学家将这一神奇的现象在理论上揭示出来。在这个科学方案中,量子纠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这时的猫处在既死又活的叠加态。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我们永远
也不知道猫是死是活,它将永远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然而当你打开盒子的时候,叠加态突然结束,呈现单一的状态(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再不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量子的状态跟这只猫的状态差不多,在被你看到真相之前,它是多种状态的叠加,一旦介入观测,就会坍缩成一种固定状态。
(《科学时报》·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16年,我国成功将源于量子纠缠理论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最终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基尔基于量子叠加态的理论,在对自己“量子霸权”的解释中,为量子计算机设定了一个初步标准:目前顶级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完成5到2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但未来超过49个量子比特后,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就会让超级计算机望尘莫及。传统计算使用的运算规则是二进制的,用0和1记录信息状态,每一步能做到的只有2的一次方——2次运算。量子计算机由量子状态来描述信息,它们拥有更快速的运算方式。比如,2个量子态(也可以称作“2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做到2的2次方——也就是4次运算。3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以对信息做到2的3次方——8次计算。

(摘自新华网、新浪科技)
材料三
中科院院士、量子计算专家姚期智在“2017腾讯WE大会”会上说:“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和AI放在一起,我们可能做出连大自然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9月29日,中科院的一个由密码学专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成功实现了持续半小时左右、在中科院与欧洲的奥地利科学院之间进行的量子加密视频通话。美媒评价:中国正用量子技术接管世界。厄科特指出:“谁控制了信息,谁就控制了世界。”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未来将是属于北京的。
(新浪科技)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定谔的猫”奥地利物理学家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
B.“墨子号”卫星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及科学实验体系
C.“量子霸权”约翰·普瑞斯基尔为量子计算机设定初步标准
D.中科院及地利科学院量子加密视频通话中国正用量子技术接管世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薛定谔的猫"在盒子中的状态,不能理解为50%的概率是死的,50%的概率是活的,而应该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B.材料二运用了具体数字对比,说明了量子计算机在硬件和计算时间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传统计算机。
C.材料三中姚期智指出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机和AI结合,我们就可以突破自然规律的限制,凌驾于自然之上。
D.国内量子技术蓬勃发展,量子技术事业方兴未艾,国外媒介和专家都高度认同,并给予高度赞扬。
【小题3】三则材料从哪些角度介绍了量子?请分别予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爸送来的三袋米

爸从乡下来,坐了一天的车,送来一袋米。

爸说:“这是今年的新米,带给你们尝尝。”妻笑着说:“谢谢爸爸。”

晚饭是用爸带来的新米煮的。“哇,真香!”妻对爸说:“这米比我们买的好吃。”爸开心的笑了:“咱自个种的,还能孬?”

晚上,妻对我说:“爸也真是的,从大老远来,为的是送一袋米。”我说:“这是爸的一番心意。”妻感动的说:“爸真好。”

一个月以后,爸又来了,坐了一天的车,又送来一袋米,爸说:“我在电视上看到城里竟然有人卖有毒大米,还是家乡米放心。”妻说:“爸我们吃的是大超市买的米,人家有信誉保证呢。”

爸憨憨的笑了。

妻把我拉进厨房,说:“你跟爸说说,往后别送米了,来回车费四五十块,爸也不算算,这么一折腾,米都什么价了。我们刚刚贷款买了房子,爸也不想着替我们把钱省着。”我笑着说:“你以为爸和你一样是学经济管理,懂得成本核算啊。”

饭时,我对爸说:“您往后别送米了,吃不完没地方放。”爸不作声,埋头扒饭。妻挤眉弄眼地朝我笑。

第二袋米还没吃完,爸又来了。坐了一天的车,送来一大袋米,比上次那袋多出了一半。

妻不高兴了,在厨房里一个劲地埋怨我。爸正在客厅看电视,自个儿乐。

我把爸叫到里屋,说:“跟您商量件事,您往后就别送米了,行不?大老远的,花车费不说,人也折腾的累,不值。”

爸脸上漾着笑没了,一脸难色。他说:“你不晓得,老家隔壁,你李婶的儿子,每次开车回去接她到城里,李婶总要问我啥时在到城里玩,我说:‘我儿子早跟我说了,只是我舍不得丢下那块地。'秋收了,闲了,再找理由说不过去,我寻思着还真得来,可我不能空手啊,车费不能白花,乡下没稀罕东西,带来米免得你们买。儿啊,你的话爸懂,爸晓得你们的难处,爸这次回去,可以跟你李婶说城里我都去了三遭,我都玩腻了。只是爸没想到会闹得你们不开心。”

爸低着头,那神情就像犯了错误不知所措的孩子。我心里发酸,一阵沉默。爸突然抬头说:“儿呀,其实,爸是真的想你们哪。”

爸的声音哽咽了。

晚上,我给妻讲老家的邻居李婶,讲老爸的经济学观点,讲老爸的眼泪。

妻哭了,搂着我,轻轻地说:“等我们条件好了些,就把爸接来吧。”

人生有多少尴尬就有多少美丽,有多少美丽就有多少至真的情。我的老爸啊,您送来的岂止是三袋米……

【小题1】“爸”为什么不顾我们的反对,连续送来三袋米?这三袋米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结尾说“我的老爸啊,您送来的岂止是三袋米
A.”不是米,那是什么?
【小题3】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爸的经济学观点”和“妻子的经济学观点”有何特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艺术边界的消失与重建
高建平
①在当代艺术界,有一个很流行的,很具诱惑力的口号: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品!这真是一种浪漫的幻想,仿佛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奇幻的新世界,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是艺术,所制作的一切也都是艺术。于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取消了。
②其实,正像人们在给艺术下定义时所揭示的那样,艺术边界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历史过程。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代表着一种对人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特殊分类法。这是依据某种形而上的、心理的,乃至社会的观念所作出的带有根本性的区分。
③不同时期对这种区分作了不同的论述。在欧洲,柏拉图依照一个宏大理论来对艺术与现实作区分,模仿不是再造,模仿者与被模仿者只是外观相似。柏拉图的这种理论,尝试将艺术与工艺区分开来。艺术属于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有着独立性。
④然而,到了当代社会,现成物、日用生活用品,都能成为艺术。艺术不再是特地制作出来的、独创的、成为美的集中体现的物品,而是与生活中的物品“在外观上不可区分”。艺术原有的边界被一下子,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地彻底打破了。
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阻挡,这也是时代的潮流。艺术走向大众,大众的趣味进入到艺术之中。美被大规模生产,整个世界被美化。美的全面胜利,带来的却是“艺术终结”的恐慌。
⑥马克思曾经作过一个区分: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式的需要而创作《失乐园》,后来他得到了几英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如果一位作家为书商提供工厂式的劳动,他就是生产劳动者。这一区分很具有启发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的不同,不在于所制作物品的形态,不在于它所产生的效果,而在于制作者的处境、意愿和姿态。
⑦艺术是在与工艺,与市场,与平庸的重复,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所珍视的,是个人的独创和这种独创的春蚕吐丝式的流露,只要这样的东西还存在,还受尊重,艺术就存在。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它的发挥,就成了真正的艺术因素,它的边界,正是艺术的边界,不管存在于什么媒介之中,也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同样一种物品,如果从独创性的角度来看,它是艺术品,如果从盈利的角度看,它就是商品。这样一种差别,使得艺术的边界扩大了,也缩小了,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也使成为艺术家难上加难。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堡垒。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在书中他引述了详尽的史料和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展开了详尽的论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对上述结论获得一个更全面深刻的印象。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譬如体现着数字神秘主义的古代术数系统,原本是一个很复杂、精致的系统,在古代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来掌握,而现在则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这种八位或十一位的自然数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化钱买不吉利。而把重大活动的开幕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个人和政府的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伯纳姆在书中提到了导致在大众层面上“科学失败、迷信胜利”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剥离了具体知识背景,采用新闻、广告宣传模式支离破碎地介绍科学的产品或成果,往往同时还伴随着追求轰动效应的煽情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追逐;二是科学家撤出了科普阵地,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从业人员和初等教育人员。这两个问题在当前中国也同样存在。

⑤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⑥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⑦以上是从《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获得一点启示,并对中国科学普及现状进行的一点反思。伯纳姆的著作犹如一剂清醒剂,帮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科学毕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科学活动也占据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现在有一种说法:“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理解科学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并且应该去做。毕竟,人们对他们要参与并要发表决策性意见——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东西,应该先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最起码的。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危言”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第③段的结论,对下列这一事例加以分析。
上海某著名学府的某学院乔迁新大楼之际,教授们要挑选自己的办公室。学院大楼414房间无人认领,有人议论说原本可以人性化地考虑把这种房间号码处理成厕所云云。
【小题3】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标语的张贴,必然会带来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B.培养一种科学民族精神,首先要破除方言对数字的发音附会。
C.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决定了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做法是有巫术色彩的。
D.当下的中国,亟需出现一群有影响力的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
【小题4】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走进科学,扫除迷信的阻碍
B.迷信——永恒的敌人
C.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D.科普,路在何方?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