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数量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非汉字莫属。这不仅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她产生的那一刻起,汉字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几千年来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
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孟子曾嘲笑楚国的许行说话像伯劳鸟叫。如此严重的方言分歧,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并不具备精确的表音功能,这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文化的统一,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③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神合意随。特别是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具有鲜明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惟妙惟肖,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正因为拥有与中华文化元素高度切合的特点,汉字才能有机地融入中华文化的系统之中,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依存关系。
④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求。语言中词汇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文字一定要具有能产机制,文字的字符数量能随之增加;社会发展中需要记录的事务日渐繁多,这就要求文字越来越方便书写,以有效提高记事速度。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恰恰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重要需求。
⑤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如果解决不了能产性的问题,汉字很可能像其他几大古文字一样,转而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但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在早期朴素辩证哲学的启发下,运用《周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其很大的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被广泛应用,既方便了典籍的传抄,也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⑥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的问题,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⑦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支撑和助推中华文化飞跃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摘编自王立军《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2017年1月1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汉字是其载体,并担负着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汉字成了中华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符号。
B.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不具备表音功能,但正是这一特点可以使其弥合不同方言区语音的差异,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C.汉字能长期作为全民使用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其具备能产机制,满足了社会与语言发展的需求。
D.汉字的书写,经历了整体象形性、完全线条化、彻底笔画化的演变历程,一直朝着书写方便和美观的方向来调整,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汉字维护了中华文化的统一、与中华文化相互依存两方面论述了汉字的重大意义。
B.文章第三段分析甲骨文“象”字的特点,为说明汉字具有写意特征提供了例证。
C.为论证汉字书写越来越便捷的特点,文章对汉字书写的各个演变过程作了详细阐述。
D.文章用其它古文字走向拼音化道路和汉字解决计算机输入难题的例子,论证了汉字的顽强生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复杂,如果采用的是拼音文字,那么众多的方言必将导致各方言区文字、文化的分裂,大一统的中国也将有可能很难实现。
B.书法艺术的出现与汉字的写意性有极大关系,而书法艺术至今流传,绵延不息,可见汉字直观、生动的写意性依旧是其主要特点。
C.中国先民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的启发下而创造出形声字,字数的增加又能反过来助益思想的记录、流传,可见汉字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
D.如果汉字不能解决电脑输入和呈现的问题,随着电脑的普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逐渐减少,以致最后极有可能被其它文字取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30 02:3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PDA、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阅读器等等。

广义的数字阅读包括以数字文件为内容载体的公开出版物、电子书、漫画、数字报刊杂志以及有声读物文件。狭义的数字阅读指通过PC、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设备进行文学作品的在线或离线阅读,仅包含网络文学与出版物的电子版。

(摘编自艾瑞咨询《中国数字阅读行业研究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截至2018年底,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已经达到4.32亿,人均数字阅读量达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达71.3分钟。

产业发展方面,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54.5亿,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九成,是产业发展主导力量。数字阅读用户的行为偏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14~18岁的人群偏好青春校园类题材。且呈现高时长、高频率的阅读习惯;25~30岁的人群偏爱职场商战类内容,人均年阅读量13.22本,超过数字阅读用户的平均水平。付费意愿上,数字阅读用户的版权意识基本建立,付费意愿连年提升,2018年达到66.4%。作者与内容方面,作者数量稳步增长,特别是专业作者培训班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创作者的写作水平,带动精品内容涌现。数据显示,近70%的数字阅读用户认为2018年的数字阅读内容质量有所提升。题材上,立体多样的现实主义题材更受用户欢迎,都市生活、职场商战类的网络原创内容受到热捧。在产业创新方面,以社交化为特征的媒体融合以及线上线下打通的纸电融合等模式带来新的产业增长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挖掘出产业内生动能。

(摘编自《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

材料四:

单从数据来看,人均数字阅读量达到12.4本,相当于一个月读一本,其实已经不能算少了。但人均12.4本的数字阅读量,确实模糊了很多问题。且不说具体阅读的方式,是精读还是粗读,是有思考的阅读还是浮光掠影的阅读,就说阅读的内容,就很值得细细推敲。虽然缺少定量定性的统计与分析,但就眼前所见,恐怕很多阅读内容难让人乐观。当下电子阅读中,网络小说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当然,随着这些年来对内容生产的重视,网络小说的质量正在提升,但也很难说就达到了要求。而在一些角落里,大量的阅读内容还存在着不健康一面。这样的电子阅读,即便数字再多,又有多大意义?阅读的所有美好意义,其实都是通过价值体现出来的。消遣式、娱乐式阅读也无不可,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一些不健康和漏洞百出的内容,走马观花的阅读一百本,可能还不如精读一本有质量的书更有价值。

(摘编自毛建国《数字阅读不能只重视阅读数字》)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阅读内容就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而阅读载体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的就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
B.从2011年到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都在持续扩大,而到了2018年市场规模更是显著提升。
C.14~18岁的人群偏好青春校园类内容,25~30岁人群偏爱职场商战类题材,表明数字阅读用户的行为偏好与年龄有关。
D.2011年至2018年,人均数字阅读量逐年攀升,但从定量定性的统计与分析上看,广大数字用户的阅读质量是参差不齐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内容狭义上指文学作品,而广义上还包括有声读物在内的其他数字文件。
B.2011年到2018年,数字阅读用户和市场的增长率逐年降低,说明该产业已饱和。
C.随着作者数量增长和专业作者培训班的出现,数字阅读内容的质量将进一步提升。
D.浮光掠影的粗读,或者阅读内容不健康,会使阅读价值的美好意义无法充分充分体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送你一片阳光
韦 名
雨扯长线般没日没夜地下,太阳早躲起来避雨。   
欧阳光呆坐在案前,案头上的纸落下“没有太阳的日子”便断了墨水。“没有太阳的日子”黑黑的,大大的,如同七个面目狞狰的黑兽在吼叫,在飞扬跋扈。   
欧阳光清清楚楚听见七个黑兽在吼:工作没了,要待岗,要重新就业……   欧阳光掩起耳朵还清清楚楚听见七个黑兽在吼,在不耐烦地吼:要买菜,要买房,要买儿的奶粉妻的衫……   欧阳光索性把案前的纸揉成团,扔进扯长线的雨中,欧阳光仍然清清楚楚看见那七个黑兽在雨中飞舞,在雨中怒吼:江郎才尽、江郎才尽……   
欧阳光强忍着孤苦与不耐烦,点了一支烟,猛吸猛吸,一支连一支。   
烟灰盅里堆满了烟屁股,一缕轻烟从最上面的半截烟屁股上飘起来,缭绕着。欧阳光又摊开纸,又在纸上落“没有太阳的日子。”   
“没有太阳的日子压抑、苦闷。”   
欧阳光在纸上落下了第一句,欧阳光满脑子里只有“压抑、苦闷”这四个字。   
妻进来,拉开了窗帘门帘,推开了窗,让浓烟散发出去,让雨丝溅进来。   
“还在写?歇歇吧。”妻走近欧阳光。欧阳光闻到了极其温柔极其温柔的味道。   
欧阳光极不自然地握着笔。   
“陪我会儿,好吗?”妻的手掠过欧阳光的硬钉钉头发,欧阳光感觉整个头麻酥酥的。“人生就如打牌,有赢必有输。赢了开头不一定赢得全局,输了开局,也并不见得就追不上。”   
妻平时能陪欧阳光打几圈“拖拉机”,妻抚着欧阳光苦皱的脸说,“其实,这一回牌运不好,还可希望下一趟牌好转,你说是吗?”妻抱住欧阳光的头,撒娇。   
欧阳光望着妻一双养在水潭里的汪汪眼,嘴蠕蠕动着,却说不出来。   
“没有太阳的日子?”妻看见了案前欧阳光粗大的字,“是阿,没有太阳的日子会使人压抑、苦闷,可太阳终归是要出来的吗!”妻俯下身,在欧阳光的脸上啃了一口。   
“可实在是太久太久没有太阳了,什么时候才会有太阳呢?”欧阳光又听到黑兽的吼叫。    “我现在就送你一片阳光,真的!”妻兴奋得满脸绯红。
“送我一片阳光?!”   
“是的,你闭上眼前,我数到三你才能张开哦!”妻带着激情,欧阳光感觉到。   
“一……二……三,”闭着眼的欧阳光感觉妻就像一片阳光 ,在阴沉的屋子里。
“张开眼。”   
“哗 !”欧阳光不禁叫了出声,极不起眼的小小的野菊花,被妻扎成一束,金黄灿烂,就像几十个小太阳积聚在一起,发出灿烂夺目的光……   
“阳光!阳光!久违了,久违了……”欧阳光陶醉着,自言自语。   
“把阳光养起来,留到永远,永远。”妻拿来了瓶子,打断了欧阳光的喃喃自语。   
“对,把阳光养起来,存起来,直到永远,永远。”欧阳光揽过妻,在妻的脸上满脸开花。
……
雨不知不觉停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阳光从重重叠叠的云缝里挤出来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形象的语言描述阴雨连绵不绝的自然现象,连绵的雨丝既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没有太阳的日子”是欧阳光创作的作品标题,揭示了欧阳光因阴雨天气只能待在家里而不能出去的无聊、苦闷。
C.欧阳光的妻子善解人意 她能理解丈夫创作中遇到困难时的痛苦心情,不仅温柔地开导他,还及时为丈夫送去阳光—— 一束野菊花。
D.小说的结尾既写出了自然景象的变化,又暗示了人物心境的变化,意味深刻;同时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严谨。
【小题2】文章多次提到“七个黑兽”,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意蕴丰富,请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本文的主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B.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
C.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
D.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
B.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
C.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
D.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B.“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C.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D.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场电影

阎连科

1982年冬,父亲的病愈发严重,那时我已经是个有四年服役期的老兵,是图书室的管理员。家里窘到极处时,父母想到了我,想到了部队的医院。于是,我请假回家去接父亲。

不消说,父亲是抱着治愈的期望来住院的。在最初的半个月,因为医院病房比较暖和,他的精神也好,病似乎轻了。那半个月的时光,是我这一生回忆起来最感自慰、最感温馨的短暂而美好的日子。因为,那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孝敬父亲于床头的两周。每天,我顶着北风,走四五里路去给父亲送饭,一路上都哼着戏词或歌曲。

一次,我去送夜饭时,父亲母亲不在病房。我在露天电影场找到他们时,他俩正在寒风中聚精会神地看着电影。我的心里便漫溢过许多欢乐和幸福,以为父亲的病果然轻了,慌忙给哥姐们挂了长途电话,把这一喜讯通告他们。父亲也以为他的病有望痊愈,看完电影回来之后,他激动而又兴奋,说他多少年没有看过电影了,没想到在冬天的野外看了一场电影。

然而,三天后下了一场大雪,天气酷寒剧增,父亲不吃药、不打针就不能呼吸,而打针、输液后,呼吸更加困难,终于到了离不开氧气的地步。于是,医生就催我们父子尽快出院,害怕父亲在医院的床上停止呼吸。父亲也说:“不抓紧回家,怕老(死)在外边。”这就结束了我一生中不足一个月的床头尽孝的日子。

回到家,农村正流行用16毫米的电影机到各家放电影的习俗,每放一场10元钱,电影是当年热遍天下的《少林寺》。我们一家都主张把放映员请到家里,让父亲躺在床上看一场真人能飞檐走壁的《少林寺》。看得出来,父亲也渴望这样。可把放映员请到家里时,母亲又说:“算了吧,有这10块钱,也能让你父亲维持着多活一天。”我们兄弟姐妹面面相觑,只好目送着那个放映员走出我家大门——这件事情,成为我对父亲懊悔不迭的失孝之一。每每想起,我的心里都有几分疼痛。

给父亲送葬的时候,大姐、二姐都痛哭着说,父亲在世时,没能让他看上一场他想看的电影。我看见哥哥听了这话,本已止哭的脸上,变得惨白而又扭曲,泪像雨水一样流下来。于是,我就知道,这件事情在我哥哥和大姐、二姐心里,留下懊悔的阴影也许比我的更为浓郁……

现在,可以清算一下我所欠父亲的债务了,可以由我对自己实行一次良心的清洗和清理。

先说一下,我没有花那10元钱让父亲看一场他想看的电影《少林寺》。当时,我身上是一定有钱的,记得回到豫东军营以后,身上还有17元钱。就是说我完全有能力挤出10元钱,包一场电影,让父亲生前目睹一下他一生都津津乐道的“飞檐走壁”的那种神话和传说。

为什么没有舍得花那10元钱呢?当然是小气、节俭和当时的拮据所致。可是,更重要的是些什么呢?是不是从小就没有养成那种对父亲的体贴和孝爱?是不是在三岁、五岁,或者十几岁时,父亲倘若从山上或田里收工回来,给我捎一把他自己舍不得吃的红枣,或别的什么野果,我都会蹲在某个角落,独吞下肚,而不知道让父亲也吃上一颖、两颗呢?

我想是的。至今我都认为,一个人可以对他人在任何方面缩手退步,而绝不能对自己的父母退步缩手。

《人民文摘》(2012年第10期)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介绍我的身份“已经是个有四年服役期的老兵,是图书馆的管理员”有何用意?
【小题2】“一场电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小题3】“孝”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请分别找出来并结合文意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小题4】试概括文中“我”的性格特点。
【小题5】文章第5段中写到面对父亲的弥留时刻,“我”和姐都同意拿10元钱去让父亲看一场电影,母亲却愿意省10元钱来继续维持父亲的生命,你赞同哪种做法?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