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滴泪
贝西西
老姑姑于今年十月的一天去世。八十九岁,算是喜丧。
我的奶奶育有六个女儿、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是我的父亲,金贵可知。父亲天资又好,更是骄纵有加。这个姑姑与我奶奶相似,育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我这个表哥当然也是金贵可知。
我记住的细节是,有一年我在下马陵的姑姑家,还是一个少女,姑姑在太阳下捕豆角,地一面微微笑着,一面对我说:你知道不,你奶奶死的时候,声声念念放不下你爸,对我说,她害怕她不在人世后,我把你爸给打死了……不等说完,我的这个老姑姑自己先扑哧笑了。
想来,小时因了金贵,便骄纵,我的父亲没个样子,奶奶老来才得子,定是不舍得打。于是,只有我这个姑姑以长姐的身份加以教训了,她打……很凶。
我的姑姑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大约就是带大了我这些表哥表姐,我的记忆里,她是有权威了,这不光是在她的孩子们面前。父亲一遇到想不开的事情就会去找这个姑姑,想来,奶奶不在后,这个姑姑对父亲而言是亦姐亦母。而奶奶走时的担忧则完全成为一个反语,我的姑姑不但没有打死我的父亲,反而成了最牵挂和扶持父亲的人,代替了奶奶的角色。
妹妹出生时,父亲有点失望……久不说话。那时的年月,男孩还是很重要的。我记得,姑姑带着另几个小姑姑来了,看望了母亲,发了话,意即我生了五个女儿,怎么了?那以后,我觉得父亲才真正像是一个有了第二个孩子的父亲了。
我与父亲冷战时,有一次去姑姑家,姑姑边叠衣服,一边眼睛也不抬地对我说:你小的时候,生出来三个月得肺炎,在医学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生死-线之间,你爸爸从老远走到我这里来,就坐在你现在坐的地方哭……给我说怕你成不了了……
再有一年,冬天,下了微雪,我去看她。那时我二十岁,已经上班了。一进门,她首先呵斥我穿得少,没穿毛裤,再下来,她拎起我的胳膊说:你要喝生鸡蛋……实在喝不下去,就冲……也不要冲太开,你看你这手腕还没十岁的小孩子粗。不知为什么,那时我对食物是一点兴趣也没有,哪里还喝得下生鸡蛋。
这一切,我均记得,仿若昨天。可,好像我现在才听懂。
姑姑这一生,操心这个,操心那个,为这个侄女早早准备着结婚时的毛毯,压在箱底,为那个表弟预备了出远门时想要的一双皮鞋,或者某人在孩子满月时收到她捎来的老虎头的帽子。我觉得,她的世界里全是人、人、人。
父亲去世后的三个月,姑姑去世。并无人向她告知父亲的离世,他们因为各自的身体不好,卧病在床,已有很久不见了。
那天,我与表哥表姐在殡仪馆等待姑姑的骨灰,一个表姐坐在我的对面,她抱着姑姑的遗像。老姑姑笑得很慈祥,那天或者有微雨,但在那个大厅里,是不会有的。一会儿,表哥来坐在我旁边跟我说话,大致意思是,你爸爸不在以后,我们谁也没说,但你姑姑好像是知道了,需要说明的是,姑姑因年老已经失忆,她此时有的记忆全是错乱的,连儿女都分不清了。表哥继续说,意思是我父亲不在后,我的姑姑像是完全就不行了,一天天地不行,也吃不动了,像大神散了一样,“还是操心你爸爸,你爸爸走了,她也觉得孤单了,要去寻他了……我听着,突然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对面,表姐抱的姑姑的遗像的左眼上,有了一滴水,不,或是一滴泪……这一滴泪凭空而来!就在这一瞬间,我心里暗暗一惊,在这一边肃然坐直了身体,端正看着那照片。
我觉得那一滴泪,就是在告诉我,我的感知是对的,表哥说的也是对的,她是这样的。而且,我感觉好像她只想告诉我一个人,因为她觉得我明白。某一瞬间,我茫茫然看周围,熙熙攘攘,这-瞬间凭空而来的一滴泪,如此真实也如此不真实。当我再回转过头来时,那一滴泪已不知去向……
现在,我谨以这一滴泪来纪念我去世的老姑姑,你以一个母亲的身份教导周围所有的人如何做父母,这是你最光辉的职业和最广达的一生。
(选自《散文》2018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父亲金贵、骄纵,为下文写老姑姑以长姐的身份教训、教育父亲,并被父亲依赖、信任作铺垫。
B.“我”因与父亲冷战而到姑姑家,姑姑“一边叠衣服,一边眼睛也不拾"地跟我说话,”说明姑姑对于“我”和父亲冷战非常不满。
C.文章写景的地方简而精,比如姑姑摘豆角时写到“太阳”,“我”去看望姑姑写到。“下了微雪”,既展现当时的环境,又烘托了人物形象。
D.文章行文质朴,善于借生活中的琐事来展现人物形象,最后-段评价总结性的语句,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老姑姑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说明文中“一滴泪”的含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30 03:5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也许歌德是个例外,歌德在美丽的小城魏玛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由这个例外又想起中国盛唐时期的大批好命诗人,以及托尔斯泰、雨果、海明威等很多生活优裕的外国作家,似乎也在例外之列。如果一个文学规律能把这么多第一流的大师排除在外,那还叫什么规律呢?
今天到了魏玛才明白,歌德在这儿的住宅,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豪华。
整个街角一长溜黄色的楼房,在闹市区占地之宽让人误以为是一个重要国家机关或一所贵族学校,其实只是他个人的家。进门一看里边还有一栋.与前面一栋有几条甬道相连,中间隔了一个长天井似的石地空廊,其实是门内马车遭,车库里的马车一切如旧,只是马不在了。
车库设在内楼的底层,楼上便是歌德的生活区,卧室比较朴素,书库里的书据说完全按他生前的模样摆放,一本未动。至于前楼,则是一个宫殿式的交际场所,名画名雕,岁陈有序,重门叠户,装潢考究,好像走进了一个博物馆。
脚下吱吱作响的,是他踩踏了整整五十年的楼板,那声音,是《浮士德》一句句诞生的最早节拍。
我一间间看得很细很慢,在歌德家里一遍遍转。直转到每级楼梯都踏遍,每个角落都拐到,每个柜子都看熟,才不慌不忙地出来,慢慢向歌德档案馆走去。
档案馆是一个斜坡深处的坚固老楼。在二楼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笔迹。
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潇洒,像一片被大风吹伏了的柳枝。席勒的字正常而略显自由,我想应该是多数西方有才华作家的习惯写法。最怪异的莫过于尼采,那么狂放不羁的思想,手稿却板正、拘谨,像是一个木讷的抄写者的笔触。
歌德到魏玛来是受到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
德国在统一之前,分为很多小邦国,最多时达到二三百个。这种状态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风气的开化,但对文化却未必是祸害。有些邦国的君主好大喜功,又有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就有可能做一些招纳贤达、树碑立传的好事,很多文化精英也因此而获得一个安适的创作环境,留下佳绩。德国在统一之前涌现的惊人文化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就与此有关。
歌德在魏玛创造的文化业绩,远远超过魏玛公爵的预想,尤其是他与席勒相遇之后。
歌德和席勒在相遇之前,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主将,歌德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以《强盗》,还有他们的其他作品,对封建意识形态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扫荡气势。他们的精神前辈,应该是那位现实身份低微而历史地位崇高的莱辛。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特意让主人公自杀前还在读莱辛的作品。
歌德和席勒在魏玛相遇之时,“狂飙突进运动”的锋头已经过去,而他们已在开创一个古典主义时代。历史将承认,德国古典主义的全盛时代,以他们的友谊为主要标志。
这三个人,构成了我们对德国文学起点性的印象。他们几乎都是哲学家,不仅深思,而且宏观,有极高的学术素养。这使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这种品格有两个走向,既有可能走向概念嶙岣的学者化方向,又有可能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相比之下,歌德是全然走向了后一个方向,莱辛、席勒两者兼融,在后一个方向上却没有歌德那样圆满。  
当然,这与歌德的优裕和高寿有关。
无论如何,德国文学以后浓郁的哲理素质,就这么定下了。
荣格说,每一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因此,当歌德他们定下了德国文学的素质,同时也定下了德国人的素质。
也许反过来,他们的素质原本就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把它凝固住了。
那么还是荣格说得对: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其实,此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魏玛是重要的互创现场。
(节选自余秋雨《谁能辨认》)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德国小城魏玛的一段经历,详细地描述了歌德、席勒、莱辛等德国古典主义时代文学巨人的形象。
B.作者对“苦难出佳作”这个规律并不认同,他认为德国能够取得惊人的文化成就,是因为文化精英们都获得了安适的创作环境。
C.作者从历史和文学史的角度述评歌德,视野宽广,凸显了歌德的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使文章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D.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饱含深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学的理性思考,意蕴丰富,表现了情理交融的行文风格。
【小题2】作者详细描述了歌德的住宅以及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
李汉荣
①母亲用过的烛台,我小心地保存了下来。我保存了一角古中国的夜色。
②这是她的先人传下来的。先人把他们的夜晚传给她,也把烛光传给她。
③面对这方烛台,我看见母亲的夜晚,祖先的夜晚,以及祖先的祖先的夜晚。连续不断的夜,一直向后退去、汇聚,终于浩瀚成历史的深海。
④我想象,母亲是怎样用一星烛光,泅渡了她一生的长夜?
⑤烛光里,母亲纺织、缝补、浆洗,读经、静坐,她小小的身影,小小的心跳,是无边夜色里最温情的细节。
⑥烛光里,母亲眺望明月,月亮也踱进窗子,天上的光亮与人世的光亮,相会在母亲周围,争着画她的影子。母亲看见了两个影子,两个影子都是她!月亮的手要领她到天上,蜡烛的手要留她在地上。多好的光啊,它们都这样熟悉她,爱她、安慰她。母亲竟然爱上夜晚了。白昼是相同的白昼,相似的人生,而夜晚,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秘密,在烛影里飞过的虫儿都有自己的秘密。母亲于是望望窗外,她看见那么多星星挤在窗口看她,她一眼就认出了她最熟悉的那颗星星,那是多年前,她留在天上的一个记号,一个温暖的记号。而地上,她的两个影子,也望着天上,也在辨认闪烁在高处的秘密记号。
⑦蜡烛是泪做的。它的浑身都是泪腺。它必须把泪水流尽,才能走完自己的一生。烛泪,使白昼变浅,使黑夜加深,使天堂的一角变暗,使人世的一角变亮。我能想象,古中国的夜晚,密布着多少烛台,闪烁着多少烛光。女儿们在烛光里绣花,母亲们在烛光里纺织,儿子们在烛光里喂牛,父亲们在烛光里劈柴;僧人们在烛光里入定,书生们在烛光里吟咏;最伟大的诗篇里,那动人的警句也是由烛泪凝成;最贤明的帝王,也曾在烛光里,一夜夜打量他的江山……就这样,真挚而忧伤的烛光守望了古中国几千年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积攒了厚厚的记忆,厚厚的文化,厚厚的礼仪,厚厚的诗。所以,如果你用心读,你会发现,古中国的记忆、文化、礼仪和她的诗,都天然地带着蜡烛的特征:是真挚的、半明半暗的、含蓄的、忧伤的、克制的,它不诅咒和指责夜晚,相反,它尊敬夜晚,洞悉夜晚的无限和深邃,而同时又固执地眺望黎明,殷切地聆听天道轮回的足音。烛光里书写的文化,扎根于博大浑厚的夜之深处,而又保持着对光的信仰和钟情。它知道浅浅的白昼后面,紧随着的又是更深沉的夜色,更深奥的宇宙。于是,我们的文化,就是在无边夜色里谨慎、羞怯而忧伤的言说,它从来不狂妄、不张扬、不说尽、不道破,因为黑夜无尽,天道高深,岂是人能说尽道破?然而它毕竟说了,但不是咄咄逼人的雄辩,不是滔滔不绝的倾诉,不是小知小觉的抢答,不是自怨自艾的独白,不是真理在握的宣叙,而是欲言又止,欲辩无言:或是以手指月,你看见了月,同时看见了月亮后面的无边夜空;或是拈花在手,笑而不答,你看见花后面的花海,春天后面的无数个春天,无数个坟墓;它以极少的说暗示无限的不可说,它的最深邃部分不是它说出的那部分,而是没有说出的更大的部分,这就是那言外之意,篇外之趣,韵外之致……深幽的意境、微明的光亮,它的底蕴是那深不可测的夜:宇宙的长夜,生命远方的长夜,时间深处那边寂静的永恒长夜。烛的情境,正是生命和人的情境,也是中国文化的情境。
⑧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有着幽暗的深度和夜一样宽厚的寄托,而同时,它所摇曳的光亮,又是那样诚恳、虔敬,它那含泪的目光,使它象征的一切,都带着高贵的忧伤,纯真的气质和深长的情义。
⑨烛光里,端坐着数千年中国的夜晚。
⑩烛光里,端坐着一代代母亲,我的母亲。
⑪我凝视烛台,曾经,多少个夜晚在这里停靠,多少个黎明在这里降临,多少个人生在这里走远。你分明是时间的驿站,宇宙里的一个圣坛,人世的一个温暖湖泊。每一个夜晚都有一条天河从你的上空流泻,无数个夜晚的无数条天河,都哗哗流下来了,与你的泪光合流,汇聚在这小小的祭台。
⑫汇聚成古中国记忆的深海。
⑬汇聚成母亲的心海……
【小题1】试分析文章结尾第⑫⑬两段的作用。
【小题2】你认为作者写“烛台”这一物象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在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塍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迈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 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 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在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郑州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采用了开门见山的写作手法,设置了一个悬念,激起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
B.奶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梳妆到种菜都很有一套方法,但丢了玉簪子却变得有些脆弱。
C.作者善于用修辞手法,如“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和“乖巧听话”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作者的父亲冋忆,自己用弹弓打破人家的玻璃、要奶奶买风车,表明他小时候让奶奶很费心。
【小题2】小说以“玉簪子”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用父亲搔头并说一句话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设计美学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是一门立足于现代,在现代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它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含了功能之美、造型之美、工巧之美、内涵之美等与美学相关的各个方面。但就研究范畴而言,设计美学又不同于纯粹的美学思辨。设计美学是应用型美学,它强调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需要的产品。而传统的美学则侧重于纯粹的艺术方面,看重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现。虽然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于工业革命之后,但是设计美学的思想却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了,并且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注重抽象化与意境,这有别于西方注重写实和逻辑思维的设计美学。因此古代器物在制造时也会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用有形的东西传达无形的思想,借而抒发造物者的情感、志向,并且关注人与自然平等包容关系。以座椅为例,中国传统比较讲究意象与象征意义,手工也非常精细,会把重点放在椅子材料(木头等)的选用及装饰与做工等,以求更好地达到与自然结合的目的。而西方设计美学则强调实用功能的重要性,在设计的时候会把精力放在研究人的坐姿、椅子的尺寸、舒适度等具体问题上,以此来设计出更符合人体姿态的座椅。
东西方设计美学的差异在文化、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也很明显。不止这些,确切地说,凡是涉及到设计美学的领域,在东西方范围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但尽管如此,设计美学思想却是源于相同的出处—新石器时代。设计美学便是从那时起,伴随着人类历史走过了数千年,并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设计。这些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来,且璀璨至今,每一个都饱含了设计者聪颖的思想和辛勤的汗水。然而在这些优秀的器具中,中国古代灯具以现存数量众多,记载之详尽,且拥有着完整的发展体系和脉络,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本质内涵。
(节选自朱天阳 姜晓童《浅论中国传统灯具中的设计美学内涵》)
【小题1】下列对文中“设计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立足于现代设计理论,结合传统美学思想和理念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
B.设计美学涉及到功能造型、工巧、内涵等与美学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C.它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精神产品。
D.设计美学学科在工业革命后才产生,但其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侧重于纯粹艺术的传统美学不同,设计美学避免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现。
B.中国古人制造器物,就是为了借有形器物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志向等。
C.西方设计美学非常强调实用功能,设计的座椅更具符合人体姿态的舒适度。
D.东西方设计美学思想有共同的源头,所以在审美标准与设计理念上有相似之处。
【小题3】根据选文内容,谈谈西方设计美学可给我们提供的借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可能误解乡愁

王鼎钧

①算命的先生说,我的八字是“伤官格”,不守祖业。他说的“不守祖业”有两个解释,一是败家,一是漂流。我家毁于两次战争,无家可败,只剩下漂流这一个选项了。

②流亡是一种首尾不相顾的生活,像一条线。在我生长的那个社会里,线缠成球,后来这个球散开了,这根线弯弯曲曲拉长了。于是“丁公化鹤,王子求仙”这样的故事就产生了,甚至“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这根线最后也许能像马蹄铁,两端遥遥相望,可是再也没法连接起来。

③流亡也有它的哲学。哲学解释生存,流亡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解释,有需要就有发明。流亡也有它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④“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枚随波的落叶”,没错,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相。

⑤“是否是一种悲凉?”是的,如果你在作诗。

⑥“叶落了还无法归根”,这是常态。你观察过没有,一棵树,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落叶粘在根部的泥土里。你观察过没有,树根能杀死杂草,裸露一小圈土壤,吸收水分,就是这一小块圆形的湿地粘住了一些落叶,让落叶化为春泥。

⑦“故乡”这个词对您意味着什么?我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如果见过中国人的家谱,你可以发现家谱就是家族的流浪史。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东来说”“西来说”,都说明曾辗转迁徙。你可以说,人类根本没有家,自从亚当夏娃失去乐园,人类都在地上漂流。你也可以说,天空是一个大屋顶,人从这间房子到那间房子,从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可谁也没离开这个大家庭。

⑧这里有一个南美洲来的人,他是印第安人的后裔,他相信他的祖先从蒙古迁到阿拉斯加,生儿育女,某一代迁到北美腹地,某一代迁到南美,经过与异族通婚生下他这样棕色皮肤的子孙,他又移民回到美国,现在他的孩子到荷兰去发展,可能在那里永久定居。“处处非家处处家”,可以说很凄凉;“大丈夫四海为家”,也可以说豪迈壮烈。这就是哲学问题,流浪的人会选择自己的哲学。

⑨那么,乡愁?是的,乡愁。我觉得很多人误解了这个名词。当初,青年人接受了巴金和易卜生的暗示,奋勇出走,本来义无反顾。后来反省了,怀乡是反省的一种方式,对当初鲁莽的论断、轻率的决绝、盲目的追逐,隐隐有忏悔之意。许多美好的东西流失了,此情可待成追忆,他用“故乡”当做符号来代表。

⑩怀乡,温柔而有情味,这是人性的觉醒,文学的伏脉。无可避免,他美化故乡,如此一消胸中块垒。人情之常:“同样一个城市,住得愈熟,愈觉得小。同样一条路,走得愈熟,愈觉得短。同样一本书,读得愈熟,愈觉得薄。同样一项技巧,使用得愈熟,愈觉得容易。”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地方,隔得越久,越远,越觉得可爱。

⑪请恕直言,非常遗憾,有人把乡愁当做我们的弱点。游子还乡,乍见亲人,互相拥抱痛哭,上了电视镜头,街谈巷议,都说这人在外面落魄了,如果混得好,何致如此伤心?富贵还乡,哪一个不是高视阔步?同胞,我朝思暮想的同胞,怎么会有这种看法?我们中间到底隔着什么,彼此相视有如异类?

⑫今日何日,乡愁已成珍藏的古玩,无事静坐,取出来摩挲一番。乡愁是我们成长的年轮,陷入层层包裹。乡愁是我们的奢侈品,不是必需品。乡愁无可骄傲,也绝非耻辱。乡愁是珍贵的感情,需要尊重,不受欺弄。流亡者懂得割舍,凡是不能保有的,都是你不需要的。乡愁迟早退出生活,进入苍茫的历史兴亡。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的两处引用,前一处意思流亡是一种自我救赎,后一处意思流亡有时是被迫为之。
B.第⑧段里叙述一个印第安人后裔的故事,目的是印证人类迁徙漂流并不就是凄凉。
C.第⑨段里提到“巴金和易卜生的暗示”,是说巴金和易卜生都曾奋勇地外出漂流。
D.第⑩段借用刘墉的诗句,通过类比方法推理出人离乡越久越会美化故乡的原因。
【小题2】简析第⑪段中画线部分的作用。
【小题3】作者在第⑨段中觉得很多人误解了“乡愁”这个名词,他认为对“乡愁”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