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鱼鹰

猪呀羊呀可以变卖,犁呀耙呀可以送人,这群鱼鹰却不忍心卖,更不忍心像那些没肝没肺的渔民炖成老火靓汤。

爹决定给它们一条出路。一大早就摇了木船,鱼鹰们站舷上一字儿排开,个个脑袋耷拉,眼神忧郁,像知道了要去赴一场诀别的盛宴。

爹顺着凌江把船摇到一僻远处,从腰带上取出长杆烟,塞满烟丝,擦响火柴皮,吧嗒一口,又吧嗒一口,满嘴苦涩味。就像心里侵入了一朵阴霾,欲雨不雨,乍阴还闷。

用劲把烟锅在鞋帮上一磕,直起身板,爹把金属箍套在鱼鹰们的脖上,猛一吆喝:嗨嗨、嗨嗬嗬——!大黑扎煞开翅膀,发出“嘎啊嘎啊”的号令,二黑、三黑、四黑全昂起头,呼呼扇翅。睡眼惺忪的晨曦就被扇醒了,饶有兴味地观看一场泽国演义。

扑通!大黑一个猛子扎下去。二黑、三黑却捣蛋地擦着水面掠飞一阵才潜入水里。爹盯着涌动的水面,心里也在展开一场博弈。

通知单一来,事情便定了局,哪怕你是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也改变不了。就要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这是掏心肝的事哪。从此背井离乡,再也闻不到黄土地上牛羊的粪香,听不到凌江上艄公的号子,看不到水面上鱼鹰的黑影……

这鱼鹰,是命根子哦。虽然小兄弟帮俺从水里衔来生计,但俺从不把它们当奴仆。经常喂瘦肉、猪肠、黄鳝、鲜豆腐,晚上让它们住西厢的大瓦房。你别看它们是浪里白条,自理能力却很差,连水都不会自己喝,俺每天多次掰嘴给它们灌水。母鹰下了蛋不会孵,得找抱巢的老母鸡代孵个把月,俺每天得盯紧,睡觉不敢脱衣,端碗不敢离步儿,怕母鹰去捣巢。它们就是这样笨得可爱……

水面忽然划起一道黑色闪电,波滚浪涌,飞沫蔽空。一条鱼甩动着衔在大黑钩状的嘴里,爹伸出长捞子,大黑稳稳当当地飘落铁圈上。收至身边,嘴一松,大鳜鱼掉到网兜。爹轻抚大黑鲜亮的盔甲,它却用忧伤的眼神看爹,旋一个猛子扎入水。

又一个漩涡卷起,二黑、三黑相继浮出,这次竟都捕了大鳜鱼。爹知道这伙计俩的脾性,以前你不给小鱼,它们硬是不松嘴。这次还没等爹拣来小鱼,它们已把鳜鱼丢到网兜里,转身潜进水去。

鱼鹰是通人性的主。就拿二黑、三黑来说,以前常讨巧卖乖,干活老磨洋工,站在舷上半天不动。见大黑衔着鱼钻出水,便飞去假惺惺地帮着把草鲇子、鲶胡子、灰鳜子叼到船上,嘎嘎地邀功请赏。倒是卖力的大黑,从不乱扯嗓子。爹每次给大黑一条小鱼,二黑、三黑自然也少不了。一次大黑闹了情绪,站在舷上不听号令。爹恼了,举篙把它打下水,大黑脚受了伤,便赌气出走。

鱼鹰们一下子没了主心骨,全都懒散得不成。爹很后悔宠惯了二黑、三黑,好生一顿教训后,命令它们去找。爹把船摇进芦苇荡,一路呼喊大黑,直到天快黑时,看到大黑、二黑、三黑一齐叼着条大鲶鱼凫来。爹一把抱过大黑,像见到了走丢多年的儿子。

每每想起那幕,爹心里就绞痛。这一次,爹下了狠心,等鱼鹰们全飞上船,噙着泪拆了它们颈上的金属箍,赏给一条条小鱼,然后一咬牙把它们赶下水。

爹甩开膀子摇桨,拐个弯就不见了影子。

回到家,爹灌下一瓶二锅头,想用酒精麻醉这撕心裂肺的疼。再也见不到这群小伙计了,十五年啊,一个盖头浪就把这十五年卷走了……爹一头倒在床上,不知何时门口竟响起哀怨的“嘎啊嘎啊”。爹踉跄着奔出去,大黑、二黑、三黑懊丧地站在门前,爹眼一热,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把它们拥入怀里。

当所有用得上的家什全装上车运走后,爹又一次摇着木船把伙计们带到凌江的一处支流。他也是迫不得已啊,为了给它们一条活路,爹忍着疼——以一种无奈的方式——诀别!

但无论爹怎样赶它们下水,用篙驱,用捞子赶,用脚蹬船板,一个个铁了心钉稳脚,愣是岿然不动。

爹突然一个猛子扎入水,伙计们见状,争先恐后钻进水里,它们要去救主人。然而,水性极好的爹一个龙回头上了船,摇桨迅疾离去……

爹听到老远传来一片“嘎啊嘎啊”的哀号,仿佛一群迷路的孩子在哭爹喊娘。爹抹了把泪,把金属箍果决地扔进凌江——永别了,孩儿们!永别了,血浓于水的村庄!

借着江风飞过二十公里,爹把木船系在凌江水库一隐蔽处。上了岸,就是按城镇标准建设的移民村,全村因为凌江水库加固扩容被迫迁移。而凌江水库,是禁止捕鱼的。

翌晨,爹像往常一样,腰里别一根长杆烟,头上戴一顶破草帽,找到了那条木船。他怔住了,船上竟躺着一条足有十五公斤重的大鲤鱼!

“嗨嗨、嗨嗬嗬——”爹的吆喝声在库区回响,但凌江水库,怎能容得下一群无家可归的鱼鹰呢?!

(发表于2012年第12期《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写出爹收到通知单时的痛苦,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引出了下文,暗示爹不得不放走鱼鹰。
B.虽然是“爹定给它们一条出路”,但是没有自理能力的鱼鹰被抛弃和伤害,也表明爹的无情。
C.小说善于运用拟人手法,“它却用忧伤的眼神看爹”,“一个个铁了心钉稳脚跟”生动写出了鱼鹰和爹难以割舍的亲密关系。
D.鱼鹰与爹分别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也令人叹惋;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方式的出路在哪里?
【小题2】小说写了爹与鱼鹰的几次诀别,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爹的心情变化。
【小题3】小说以“最后的鱼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5 08:0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城里放羊
沈俊峰
我也吃惊,怎么在城里放起羊来了。
我住的地儿是五环外,门前有一条古老的河。我喜欢绕河散步,从河这边散到河那边,再散回到河这边。
河那边有一座园子,我爱去那园子。一大片林子,高耸挺拔的,低矮粗壮的,皆蓬勃茂盛。尤其是那一小片松树,弯曲虬劲,枝干粗壮,虽不高大,却透着灵气,透着青春的光彩。紧紧聚拢的松针,根根向上,像是把日月精华都修炼成了内心的强大。
步入那片松林,我会独坐或静站一会,听松毛拔节或落下。那些细微的声响,心有灵犀 才听得灵动,像冬夜的落雪。离开的时候,再贪婪地深吸几口那熟悉的松脂的淡香,真是一种奇妙的享受。
进城这么多年了,还忘不了城外的陈年旧事,且沉淀成了一首只有自己才懂的深情的歌。当年一心向城,为什么被城浸泡了这么多年,反而怀念起了当初?假如至今尚没进城,是否仍然会站在高冈唱着深情的恋歌?呵呵,我这一颗心,究竟该如何安放才能心安意满它们的乖巧和温驯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其实,即使没有那种心灵的纠结,我也是不会忘记那段经历的,哪个孩子不喜欢温善的动物呢?我想说的是,世间事,无法忘记的多是痛的经历,于我而言,羊的记忆更深刻一些罢了。
自从看到那群羊,再散步,我都会在河沿上坐一会,看羊或等待它们出来。时过境迁,当 年放羊的痛已经烟消云散,成了五彩的温暖。羊们悠闲,也慌张,争先恐后往前跑,争那一口 青草。羊肚已经发黄,也没人洗。呵,看羊成了我的固定节目,就像是我在放羊似的。放羊非要拿着一根鞭子吗?①心和目光不是最温柔的鞭子吗? 不经意间,那些雪白的羊会在我的脑际亮亮一闪,让我亮堂一阵子。
很奇怪,在高楼大厦的空隙,我总是能够寻找到逝去的柔软和温情。这是我待在城里的理由和支撑吗?我喜欢城,却总是想着飞离。我享受着城的繁华,却总是情不自禁地灵魂背叛。这是城的魅力和风情,也是我的痛苦和幸福。对城,我崇拜,却也是爱恨交加。这便是一颗俗世尘心的纠结和痛苦吧?
城是一个让人容易忆旧的地方。忆旧,并非就是想回到过去。一个人的“从前”应该是“现在”的按摩器,是“现在”的肥沃土壤,为“现在”生长出前行的力和勇。
有人说,沉溺于过去的烟雨是懦夫,勇敢的人只会往前。但是,我还是喜欢在城里放羊,放羊让我心安和开阔。其实,就是真的给我一群羊,我肯定也放不了,因为我的双脚早已习呢?难道城与乡是我宿命的鱼和熊掌吗?惯了坚硬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我呆呆地看着那群羊,我无法将那群羊从脑海中抹去,就像一我就是在那个园子碰到羊的。迎面来了一群羊,真的是羊。羊从我身边安详地走过。
我有点懵,一时间竟无法将这些羊和这繁华的都市联系在一起。
园子的一角,有一片低矮的房屋,像简易房,常见一些园林工人穿着黄马甲、扛着铁锹之个跳跃的音符,一枚金黄的落叶。而且,我竟然在某一天有了吃惊的发现,②从我进城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放羊了。放羊时,天空总是那么高远。
初冬的阳光,温暖地照着。
(2018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写看到羊之前先写了在小松林里的奇妙感受,为下文对放羊的描写和感悟做了铺垫。
B.文章插叙了一段自己小时候放羊的经历,体会到了羊的乖巧和温驯后,作者自此不再痛苦和自卑。
C.作者发现城里有人放羊,先是吃惊,有些懵,然后莫名兴奋欣喜起来,感到放羊是件幸福的事儿。
D.文章使用了比喻、拟人、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羊的神态和自己对放羊的独特感受。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①的表达效果和句②的含义。
①心和目光不是最温柔的鞭子吗?
②从我进城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放羊了。
【小题3】作者说:“我这一颗心,究竟该如何安放才能心安意满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安放自己的一颗心的。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
王文章
中国民族艺术以独特的创造法则和审美取向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艺术创造的多样性和精粹性,艺术认知的深刻性和审美思想闪耀的光辉,都可与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媲美。但不能否认的是,以现代学术眼光来看,我们对自己的艺术缺乏严密逻辑论证和系统理论体系建构的系统性、体系性的研究和把握,从历史的纵向上来看尤其如此。当代中国艺术的研究,要改变传统的非学理性的感性体悟式研究方式,不能再停留在无需确定学科边界的“广谱研究”上。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无疑为我们改变这一艺术研究的状况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艺术学在中国作为独立学科虽然已经确立,但仍处在学科建设的初始探索发展阶段。首先要明确我们建立的是中国的艺术学,它已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学者提出这一概念时的内涵。建构和发展艺术学“本土化”的学科体系,核心是“中国艺术”的。其内涵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民族性”,二是“当代性”。
建构中国的艺术学,要在对中国艺术本体及其呈现形态内部规律的揭示中,表达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性,同时要注意概括社会发展进程中呈现的艺术的时代特征。在艺术的分析中,要尽可能运用传统艺术概念和语言方式,运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去阐释艺术现象及论证艺术观念。另一方面,今天艺术的多元化形态及构成,已远远扩展了多少年来我们固守的艺术认识论的价值标准。这些也都需要我们在艺术学体系建构中表达民族性的同时,又要以理论创新的眼光为中国艺术学体系赋予鲜明的当代性。这种当代性既内含着对外来优秀艺术理论成果的吸纳,也体现着对新的艺术实践进行理论概括的时代要求,同时,在我们的理论叙述中,也要真实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的艺术发展已经和正在产生的重要影响。
建构中国艺术学知识体系,要关照它与哲学、美学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同时要以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坐标来审视中国艺术学体系的建构,比如不因改变多少年来持有偏见的“西方艺术中心论”而偏移为“东方艺术中心论”。有了正确的坐标,才会有“美美与共”的学术眼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首先需要面对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资源的转化与发展。如果不能做到在这样一个深厚的“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对中国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我们就很难建立起“中国的艺术学”。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今天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开掘其蕴含的人文历史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在新的时代文化崛起的必然要求。
(摘自《艺术百家》2013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指的是建构当代中国艺术学,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这门学科还处于建设的初始探索发展阶段。
B.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其内涵的主要内容是民族性和当代性,其核心是“中国艺术”的,即建构和发展艺术学“本土化”的学科体系。
C.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要改变传统的非学理性的感性体悟式研究方式,所以不能再停留在无需确定学科边界的“广谱研究”上。
D.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理论基础薄弱,我们对中国艺术在严密逻辑论证和系统理论体系建构方面具有系统性和体系性的研究和把握比较缺乏。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创造的多样性和精粹性,艺术认知的深刻性和审美思想闪耀的光辉是中国民族艺术独树一帜,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重要原因。
B.在阐释艺术现象及论证艺术观念时,要运用传统艺术概念和语言方式以及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
C.表达独特的中华民族艺术特性和概括艺术的时代特征是建构中国艺术学最基本的内容。
D.由于传统的艺术认识论的价值标准因当今艺术的多元化形态及构成而大大扩展了,因此,在艺术体系建构中应赋予其鲜明的当代性。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构中国艺术学因当代性的特点要求,既要吸纳外来艺术的理论研究成果,又要对新的艺术实践进行理论概括。
B.建构中国艺术学体系要以国际学术视野为坐标,要观照中国艺术学知识体系与哲学、美学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C.建构中国艺术学体系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如何转化与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资源,使中国学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
D.建构中国艺术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开掘民族文化的人文价值,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再启民族文化复兴之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朱熹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与佛、老不同,就在于正统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其精粗隐显体用浑然,莫非大中至正之矩,而无偏倚过不及之差”。其中既蕴含着“合乎义理之宜”的高明的思辨与实践智慧,也蕴含着极为深沉的德性。佛、老则多流于义理的玄谈,却无处着实。

朱熹在与廖子晦的一封书信里,又进一步指出了造成儒、释两家这一差别的认识论根源:儒家重渐进之学,其“穷神知化”“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极度自由境界乃是缘于真积力久的修养习炼而“豁然贯通”的结果,主要体现为一种下学而上达的道德修养功夫;佛家禅学重顿悟,追求的是“忽然有感如来喻”的认知境界,虽然也强调“豁然贯通”,但并不曾如此实下功夫,其实质是上达而下学。所以,儒家在人伦日用中“道中庸”“致中和”,“克己复礼”,践履人之良知良能,于细微点滴处体贴天理、分别道心人心,以炼养心性。佛禅虽然也注重这方面的修养,但并不曾落到实处,自然难以探及心性本原,从而无法与“真实知见,端的践履,彻上彻下,一以贯之”的儒家学说比拟。

在朱熹看来,这一差异的实质则体现在儒家礼学的实践特性与实践活动上。他指出:佛家但知克己,“不曾复得礼也”,“下梢必堕于空寂”,而“圣人之教,所以以复礼为主”,因此“不失其则”。但事实上,佛学对朱子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朱熹在哲学思维方式、哲学体系的逻辑建构以及本体论、心性论等哲学范畴的认识方面都对佛禅有较大程度的吸收借鉴。但这种吸收与借鉴又通常是在批判中完成的。

同样,朱熹对老庄道家及道教在心性论、修养论等方面的批评也多落脚于此。在这一点上,他可以说是将佛、道基本视为了一体。不过,他亦认为佛、道之间对于礼乐之“道”有着认识上的高低之分。《中庸》为儒家礼学中至为重要的文献,中庸之“道”同时也就构成了礼学义理体系的核心范畴。朱熹常以这一儒家礼学范畴所蕴涵的本体论、心性论、方法论与佛、老之“道”的相关内涵作参证比较,并以礼学的实践性作为儒学的理论武器来批评佛、老之“道”的虚无性。朱熹不仅将佛、道视同一体加以批判,同时也以儒家之“道”的“费隐”特性为判断依据对两者作了一番比较,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虽“不肯去做”,但言道“句句有着落”,相比佛家“理会不得”礼乐之道要更为高明;然而老庄却属“智者过之”,亦犹佛禅之“不及”,相对于儒学而言,同样都不周延和不完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统儒家既蕴含着高明的思辨与实践智慧,也蕴含着极为深沉的德性,而佛、老则多流于义理的玄谈,没有实用价值。
B.儒家重渐进之学,强调真积力久的修养习炼,佛家禅学重顿悟,追求的是“忽然有感如来喻”的认知境界。
C.儒家在人伦日用中践履人之良知良能,炼养心性,佛禅虽然也注重这方面的修养,但并不曾落到实处。
D.儒家学说“真实知见,端的践履,彻上彻下,一以贯之”,佛禅“上达而下学”难以探及心性本原,从而无法与儒家学说比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极度自由境界乃是真积力久的修养习炼而“豁然贯通”的结果,是一种下学而上达的道德修养功夫的具体体现。
B.朱熹虽然对佛学进行批判,但事实上佛学对朱子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在对佛学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有所吸收和借鉴。
C.朱熹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相比佛家的礼乐之道要更为高明的判断依据是儒家之“道”的“费隐”特性。
D.朱熹常以“中庸之道”与佛、老之“道”作参证比较,并以礼学的实践性作为儒学的理论武器来批评佛、老之“道”的虚无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统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体用浑然、大中至正、不偏不倚”与 佛、老明显不同。
B.朱熹对老庄道家及道教的批评也多落脚于朱子哲学体系的逻辑建构以及本体论、心性论等哲学范畴的认识。
C.朱熹认为对于礼乐之“道”佛道两家相对于儒家来讲同样都不周延和不完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过”,佛家是“不及”。
D.朱熹以礼学对佛、道哲学体系展开的批判,不仅表明了他抵排佛老以推尊儒学的基本态度,也体现出了礼学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鉴赏是鉴赏者对作品的一种欣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个体往往会加入自己的联想或想象,来弥补作品的空白,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鉴赏总是要求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有些东西恐怕是难以鉴赏的,譬如“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的人们经常须写的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相反,有些文章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却能够被理解和鉴赏,譬如《孟子》中描写的齐人,在外乞讨,回到家谎称与富贵者同餐,且做出一副了不起的派头傲视自己的妻安。读者从对其卑琐可笑的行止的讥刺中可体会到对人的尊严的赞美,倘若联想到现实环境中某个整日夸耀自己曾同阔人吃过一顿饭或同大人物握过一次手的角色,不免会心一笑。
古人的文字展开了一个空间,阅读与鉴贯,既是对这一空间中所蕴涵的精神内容的体会,也是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而且,由于历史不可重复,某些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审美经验只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在排列于时间流程上的各种各样的古代文篇中,我们又看到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及具体个人遭遇下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喜怒哀乐、恩仇好恶。
【小题1】结合文意理解画线句中“自我享受”的内涵。
【小题2】为什么要阅读与鉴赏古文?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小题3】第二段中举“检讨或思想汇报”和“齐人有一妻一妾”两例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