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②“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这充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③“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④ “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
⑤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小题1】下列对孔子儒学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继承也有否定,忽视了“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
B.孔子在其儒学创立中创建了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深化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C.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儒学是一种盛世之学。
D.孔子创立的儒学,汲取了老庄等哲学思想的智慧,同时又更加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受到人们的尊崇。
【小题2】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
B.“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的“仁政”主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C.“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唐尧就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D.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提出“和为贵”的思想。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秩序的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庸”之人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
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
D.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3 08:0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位震惊法国的中国人

沈大力

“几年前,一个穿民族传统长袍的中国人在大歌剧院广场穿行,他就是陈季同将军。一辆大马车猛冲过来,差点将他撞翻在地。车夫口吐不堪入耳之辞,对他恶语相加,但一听对方反唇相讥,不禁惊呆了。那个‘天之子’竟然用最纯正的巴黎口音和土语回敬他道:‘滚开,啈!苟狸侬!’此事件轰动一时。”

这段寻常逸闻当时之所以在法京引起轩然大波,传遍大街小巷,是因为陈季同脱口而出“苟狸侬”一语,凛斥歧视黄种人的法国车夫。“苟狸侬”一词本是19世纪一个车夫的名字。此人因与两位乘客发生口角,一怒之下将二人杀害,后被判处死刑,恶名流传后世,变为人们对车夫的蔑称。一个中国人竟然说出只有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才懂的土语,可见其对法语掌握程度之深,怎能不令自视甚高的“巴黎佬”们惊讶。再者,拿破仑三世麾下的骁将库赞·蒙托邦曾于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时在中国的八里桥击败满清军队,被授予“八里桥伯爵”头衔,让法国殖民主义者趾高气扬。法国人根本不把“东亚病夫”放在眼里,动辄信口雌黄,称中国人“愚蠢”,种族主义气焰嚣张。今有一个中国人在他们的京城闹市一身豪气地应对傲慢的西方白种人,怎能不让颐指气使者瞠目结舌,视为异常。

陈季同事件也震动了法国的有识之士。《吾皆知》杂志承认自己还有所不知,顿悟世态突变,在报道此新闻时为其《天之子降临大地》一文配了一幅插画,绘出一个中国人从地图上面崛起,吓得西方一群红男绿女狼狈逃窜。这幅画下面印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们长久以来以为永不会苏醒的沉睡者突然醒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欲一下甩掉趴在他身上、靠他的财富过活的寄生虫。”

陈季同在巴黎的这一表现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尊严,尔后的西方来华者莫不“交口称季同”。这位满清政府的驻法国外交官虽受制于清廷重臣李鸿章,但毫无其上司对西洋人或东洋人的软弱,而是不失肃祗,独立不可侵犯。陈季同时任中国代理驻法公使,兼任驻比利时、奥地利、荷兰、丹麦四国参赞,履行公务跟西方外交界接触,出入欧洲大都市上流社会。他总身穿华服,风度儒雅,引众人肃然起敬。然而,最令他遗憾的是洋人对中国怀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他觉得他们管中窥豹,形容说:“碰上一个矮子,就写道:‘在这个国家只见到矮子,就像到了格列佛笔下的矮人国’。”为此,陈季同跟一位法国文士蒙第翁合作,撰写了《中国人自画像》和《中国人的戏剧》,这些作品在欧美传播开来。陈季同以强烈的民族尊严感,亦不乏幽默地描绘中国社会风俗,表现中国人的内心,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将之与西方文化进行一番比较。陈季同遵循“尊而不侵”的原则,在中西文化交往中信守“知己知彼”的原则,于戊戌年间向《孽海花》作者、法国文学翻译家曾朴表示:“我们现在要勉力的,第一不要局于一国的文学,嚣然自足……先要去隔膜,免误会。要去隔膜,非提倡大规模的翻译不可,不但他们的名作要多译进来,我们的重要作品,也须全译出去。”

陈季同怀着一腔爱国热忱,在他的外交活动中竭力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他在巴黎生活长达16年,娶法国女子为妻,但始终没有“全盘西化”,出污泥而不染,保持了一个中国儒士的风骨和气节。据传,一个英国女子对他爱慕至极,到了要找其法国妻子决斗的程度。然而,清政府驻英国大使薛福成嫉妒陈季同的才华及其在欧洲所获美誉,借其在法国和英国因办理北洋债务欠巨额款项一事,上书李鸿章,将其革职返乡,陈季同一贫如洗,于1907年含愤辞世。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季同凛斥歧视黄种人的法国车夫,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吾皆知》杂志图文并茂地渲染此事就是明证。
B.陈季同虽受制于清廷重臣李鸿章,但毫无其上司对洋人的软弱,始终高扬着他不卑不亢、独立不羁的人格大旗。
C.陈季同精通法语,深知洋人对中国怀有很深的偏见,感到遗憾的同时或自主撰文或倡导翻译界“去隔膜,免误会”。
D.陈季同遵循“尊而不侵”的原则,在中西文化交往中信守“知己知彼”原则,这在他对蒙第翁说的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E. 本文介绍了陈季同作为外交官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的坚守,展现出了他伟大的人格,暗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小题2】“此事件轰动一时”中的“此事件”指的是什么事件?它为何能“轰动一时”?请简要分析。
【小题3】陈季同作为外交官,长期与西方国家打交道,却能不畏己国之贫弱,不畏强国之霸道,始终维护中华民族之尊严。他是怎样做到这些的?请概括回答。
【小题4】陈季同作为外交官的出色表现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24日,华为北京研究所,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一一华为天罡正式发布。

秉承“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客户”的理念,华为在5G领域积极投入、持续创新。华为可提供涵盖终端、网络、数据中心的端到端5G自研芯片,支持“全制式、全频谱”网络,并将最好的5G无线技术和微波技术带给客户。

华为天罡在集成度、算力、频谱带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高集成,首次在极低的天面尺寸规格下,支持大规模集成有源功放和无源阵子;极强算力,实现2.5倍运算能力的提升,搭载最新的算法及波束赋形,单芯片可控制高达业界最高64路通道;极宽频谱,支持200M运营商频谱带宽,一步到位满足未来网络的部署需求。同时,该芯片为AAU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实现基站尺寸缩小超50%,重量减轻23%,功耗节省达21%,安装时间比标准的4G基站,节省一半时间,有效解决站点获取难、成本高等问题。

2018年,华为奏响5G规模部署的序章,率先发布全系列商用产品,率先全球规模外场验证,率先开始全球规模商用。截至2018年底,华为已完成中国全部预商用测试验证,推动了5G进入规模商用快车道。目前,华为已经获得30个5G商用合同,25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

2019年1月9日,华为“5G刀片式基站”凭借创新性采用统一模块化设计等技术突破,获得2018年度***的弗兰内尔说,“我们还没有在市场上找到类似的设备。”正是因为物美价廉,并且其领先的技术和优惠的价格在市场上很难找到替代,华为令美国政府担忧起来,并试图破坏这个“奇迹”。

(摘自《关媒:美国害怕华为的另一个原因》)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为天罡在集成度、算力、频谱带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极高集成,极强算力,极宽频谱。它们能够解决站点获取难、成本高等问题。
B.华为长期致力于基础科技和技术投入,全球率先突破5G规模商用的关键技术,实现5G的极简网络和极简运维,推动5G大规模商业应用。
C.华为18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巨大,仅次于韩国三星公司,领先于美国苹果公司,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D.美国既害怕华为主导5G技术,未来成为全球5G的盟主,阻止其进入市场;又害怕华为领先的技术和优惠的价格在市场上很难找到替代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5G领域,除华为外,全球没有企业发布全系列商用产品、全球规模外场验证,开始全球规模商用,华为2018可谓奏响了5G规模部署的序章。
B.华为“5G刀片式基站”采用统一模块化设计,所有单元刀片化、不同模块间任意拼装。因这类创新性技术,201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C.材料二显示,三星18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同比出现萎缩,其余品牌均有不同幅度提升,表明全球市场日益增大。
D.华为向美国许多最贫困、最偏远的地区提供座机、移动服务和高速数据,因此,被人誉为“通往21世纪的生命线”。
【小题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华为通信的优势,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 曹原
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
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1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小题2】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高考分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体,正面临着产业、消费升级的双重压力。而共享经济以低成本的优势,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以及产业生态,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共享经济”将给人们的生产、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共享经济对企业职能产生颠覆性影响,促进企业职能转换。传统经济模式表现为“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相互关系。主要由企业承担投资功能,企业有形资产规模大。而共享经济模式表现为“供给者一共享平台一一消费者”的相互关系。传统企业完全被共享平台公司取代,由企业承担的投资功能转移至供给者个人。平台公司的资产主要表现为无形资产。共享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职能主要在于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维护、提供支付方式等。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平台公司演化成数据公司,提供各类数据及数据深度分析。平台公司成为拥有交易双方大量信息的大数据公司,也为其他生产型企业提供精准的关于消费者偏好等资料的大数据。
共享经济对行业生态产生颠覆性影响,促进行业竞争。共享经济在实现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综合运用的条件下,显著提高了供求的匹配效率,实现了点对点的个性化、订制化服务。共享经济模式下,供给者只是将闲置物品的使用权在有闲的时间提供给市场。因此个人可以低边际成本的方式进入共享经济行业,这降低了行业的进入门槛,服务产品价格显著下降,服务质量也因差异化的竞争而得到提升。技术创新降低了行业进入门槛,原有在位企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竞争压力,行业竞争加剧,而消费者无疑是乐见其成的。
共享经济对就业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促进灵活就业。共享经济模式下,由平台公司主导的“供给者一共享平台一-消费者”三者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供给者与消费者可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身份。供给者与经营共享平台的公司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战略合作关系,并非传统企业那种由劳动合同所固定下来的雇佣关系。共享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的系统,供给者可以自由进入这个行业,就业方式是极为灵活的。“ 自由人”的联合可以解放传统雇佣关系,消除劳资不平等关系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当然,这种灵活就业模式带来职业选择自由的同时,会导致其无法享受传统企业就业模式中包括社会保险、失业保障等在内的各类福利待遇。
(节选自刘根荣《共享经济:传统经济模式的颠覆者》2017.3,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有关“共享经济”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是由共享平台而非传统企业将生产企业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从而让交易得以进行。
B.共享经济实现点对点个性化服务的关键在于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了供求匹配效率。
C.共享经济模式相较传统模式,关系链中相应对象的功能没有改变,但前两者身份发生了转变。
D.共享经济中,技术创新与供给者的低边际成本让行业进入门槛降低,这也是大家乐见其成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共享经济能有助于突破我国经济现有压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立论前提。
B.文章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共享经济”的革命性影响,论证层次分明,说理较透彻。
C.文章第二段从内部关系、功能承担及资产特点三个方面对两种经济模式进行了比较。
D.为了提醒人们慎入共享经济,文章第四段末尾辩证地谈及了供给者要承担的风险。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平台公司的职能演变可以看出,有关交易双方的大数据是它当前的主要资产。
B.从文章对共享经济的相关陈述不难看出,网约车与共享单车堪称共享经济的典型。
C.共享经济模式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 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
D.我国要大力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还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自觉,根据费孝通先生的解释,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对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做到文化自觉,这是一个民族(国家)自尊、自重、自信的体现。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的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民族、多种文化之间的共生之道。费先生曾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他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未来发展的途径和光明前景的看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精辟地阐明了文化自觉的要义。
但是在一些论述中,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表现往往被描述成变民族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单向过程,这是片面的、静态的单向思维。必须从这种静态思维转向一种双向的动态思维,即把全球化视为一种从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以及从世界文化向民族文化双向的、不断循环往复变化的运动过程。文化变迁或发展说到底,就是选择、吸纳、同化不同系统的文化成分,将其变成自己的构成性要素的过程。因此,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它的发展、壮大永远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封闭的概念,其内容显然要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日益丰富发展而不断改变。
种种“崇洋媚外’’的现象表明,我们目前尚没有完全进入“各美其美”的阶段,在西方强势文化的软性包围下,很多人连最基本的自我文化认同还没有建立起来。而另一些迷信“21世纪注定是中国的世纪”的人则走向了另一种极端——文化自恋。崇洋与自恋,都是没有文化自觉的表现,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没有自信,就很难有对本民族文化的理性认同和准确定位。所幸的是,这种自觉意识正在苏醒,一个几年前还不被人所知的陌生名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本身便是中国社会“文化自觉”的一个标志和反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小题1】下面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对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B.文化自觉的要义就是费孝通先生所概括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C.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选择、吸纳、同化不同系统的文化成分,将其变成自己的构成性要素的过程。
D.文化自觉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封闭的概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其内容要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日益丰富发展而不断改变。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不是为了变本民族文化为世界文化,而是为了加强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的自主能力,以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B.缺乏文化自信的“崇洋媚外”和迷信“21世纪注定是中国的世纪”的自我膨胀,本质上都是对中国文化缺乏准确、理性的认识和定位,都是缺乏文化自觉意识的表现。
C.只有先认识自己的美,经过“各美其美”的阶段,才能够“美人之美”,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最终达到文化自觉的高级阶段“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D.就目前而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就是关注并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丢掉我们宝贵的文化传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相对落后的民族如果能让民众对本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具有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信力,就可以摆脱强势文化的包围。
B.全球化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双向的、不断循环往复变化的运动过程,因此,发展、壮大中华文明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C.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以过洋节、吃西餐、喝咖啡为时尚,这说明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主性是非常困难的。
D.广电总局向央视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等外语缩略词,也可以视为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