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位震惊法国的中国人

沈大力

“几年前,一个穿民族传统长袍的中国人在大歌剧院广场穿行,他就是陈季同将军。一辆大马车猛冲过来,差点将他撞翻在地。车夫口吐不堪入耳之辞,对他恶语相加,但一听对方反唇相讥,不禁惊呆了。那个‘天之子’竟然用最纯正的巴黎口音和土语回敬他道:‘滚开,啈!苟狸侬!’此事件轰动一时。”

这段寻常逸闻当时之所以在法京引起轩然大波,传遍大街小巷,是因为陈季同脱口而出“苟狸侬”一语,凛斥歧视黄种人的法国车夫。“苟狸侬”一词本是19世纪一个车夫的名字。此人因与两位乘客发生口角,一怒之下将二人杀害,后被判处死刑,恶名流传后世,变为人们对车夫的蔑称。一个中国人竟然说出只有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才懂的土语,可见其对法语掌握程度之深,怎能不令自视甚高的“巴黎佬”们惊讶。再者,拿破仑三世麾下的骁将库赞·蒙托邦曾于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时在中国的八里桥击败满清军队,被授予“八里桥伯爵”头衔,让法国殖民主义者趾高气扬。法国人根本不把“东亚病夫”放在眼里,动辄信口雌黄,称中国人“愚蠢”,种族主义气焰嚣张。今有一个中国人在他们的京城闹市一身豪气地应对傲慢的西方白种人,怎能不让颐指气使者瞠目结舌,视为异常。

陈季同事件也震动了法国的有识之士。《吾皆知》杂志承认自己还有所不知,顿悟世态突变,在报道此新闻时为其《天之子降临大地》一文配了一幅插画,绘出一个中国人从地图上面崛起,吓得西方一群红男绿女狼狈逃窜。这幅画下面印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们长久以来以为永不会苏醒的沉睡者突然醒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欲一下甩掉趴在他身上、靠他的财富过活的寄生虫。”

陈季同在巴黎的这一表现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尊严,尔后的西方来华者莫不“交口称季同”。这位满清政府的驻法国外交官虽受制于清廷重臣李鸿章,但毫无其上司对西洋人或东洋人的软弱,而是不失肃祗,独立不可侵犯。陈季同时任中国代理驻法公使,兼任驻比利时、奥地利、荷兰、丹麦四国参赞,履行公务跟西方外交界接触,出入欧洲大都市上流社会。他总身穿华服,风度儒雅,引众人肃然起敬。然而,最令他遗憾的是洋人对中国怀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他觉得他们管中窥豹,形容说:“碰上一个矮子,就写道:‘在这个国家只见到矮子,就像到了格列佛笔下的矮人国’。”为此,陈季同跟一位法国文士蒙第翁合作,撰写了《中国人自画像》和《中国人的戏剧》,这些作品在欧美传播开来。陈季同以强烈的民族尊严感,亦不乏幽默地描绘中国社会风俗,表现中国人的内心,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将之与西方文化进行一番比较。陈季同遵循“尊而不侵”的原则,在中西文化交往中信守“知己知彼”的原则,于戊戌年间向《孽海花》作者、法国文学翻译家曾朴表示:“我们现在要勉力的,第一不要局于一国的文学,嚣然自足……先要去隔膜,免误会。要去隔膜,非提倡大规模的翻译不可,不但他们的名作要多译进来,我们的重要作品,也须全译出去。”

陈季同怀着一腔爱国热忱,在他的外交活动中竭力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他在巴黎生活长达16年,娶法国女子为妻,但始终没有“全盘西化”,出污泥而不染,保持了一个中国儒士的风骨和气节。据传,一个英国女子对他爱慕至极,到了要找其法国妻子决斗的程度。然而,清政府驻英国大使薛福成嫉妒陈季同的才华及其在欧洲所获美誉,借其在法国和英国因办理北洋债务欠巨额款项一事,上书李鸿章,将其革职返乡,陈季同一贫如洗,于1907年含愤辞世。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季同凛斥歧视黄种人的法国车夫,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吾皆知》杂志图文并茂地渲染此事就是明证。
B.陈季同虽受制于清廷重臣李鸿章,但毫无其上司对洋人的软弱,始终高扬着他不卑不亢、独立不羁的人格大旗。
C.陈季同精通法语,深知洋人对中国怀有很深的偏见,感到遗憾的同时或自主撰文或倡导翻译界“去隔膜,免误会”。
D.陈季同遵循“尊而不侵”的原则,在中西文化交往中信守“知己知彼”原则,这在他对蒙第翁说的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E. 本文介绍了陈季同作为外交官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的坚守,展现出了他伟大的人格,暗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小题2】“此事件轰动一时”中的“此事件”指的是什么事件?它为何能“轰动一时”?请简要分析。
【小题3】陈季同作为外交官,长期与西方国家打交道,却能不畏己国之贫弱,不畏强国之霸道,始终维护中华民族之尊严。他是怎样做到这些的?请概括回答。
【小题4】陈季同作为外交官的出色表现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5 09:3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

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反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文化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文化竞争实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很不相称。有资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其余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误解,有的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

世界需要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我国文化“走出去”,要更多地展示我国现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当代精神风貌。客观地说,当前我国“走出去”的更多是传统文化,其结果是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记住了熊猫、中国结、舞狮子、武术等中国符号,却依然对中国社会存有偏见和误解。因此,我国文化“走出去”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

我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科学谋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在路径方面,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梯度扩展。亚洲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与我们血脉相连、文化相近,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非洲、拉美国家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二级目的地。我国与欧美国家文化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展示、沟通理解、求同存异上。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讲究策略。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以其他国家民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喜闻乐见的媒介开展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形成“双轮驱动”、互补互促的良好局面。要把经济“走出去”的每个企业、每个自然人都视作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所有国际经贸交往活动、项目都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扩大影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选自2011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为什么说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小题3】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有何现实意义?应该如何“走出去”?

同类题2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讲到哭,也正和笑一样,可以分成多少种类: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那是寡妇凄怨的哭;贾宝玉偶然一句两句话不对头触恼了妹妹,林黛玉便遮面哼哼唧唧,那是打情骂俏的哭;曾子死了,曾皙竟因哭子而失明,那是发自天性的真挚的哭;楚霸王在乌江别虞姬高唱“虞姬虞姬奈若何”而声泪俱下,那是英雄末路悲壮的哭;还有那风流皇帝陈后主向人诉苦说“此间日以泪洗面”,那是追怀往事抑郁的哭;至于像阿斗太子在晋武帝前背完了“先人坟墓远在岷蜀……”,因为没有眼泪便紧紧地闭上两眼以代哭,那便是傻孩子的假哭,卑卑不足道了。
然而我们不要轻看了哭呵!哭之为用,正大已哉!大到有意想不到之效力!你看那楚国的申包胥,只消一哭三天,便打动了秦国的“义愤”——但也许是发慈悲,义军一出,已经亡了的楚国便得因而复国,这种哭便不同凡响!吓,你只想,一哭三天,该多么难!这种哭。莫说是秦国,就是天地也该为之动容,而鬼神有知,也该陪着他哭,才算是合乎天理与人情!
不过,申包胥究竟已经是“古之人”了,而现在的世界又似乎和“七雄时代”也有点两样。所以当去年日本兵一声不响地夺取了我们东北半边天下的时候,虽说某公曾因之而“悲愤痛哭”,而某帅也曾因之“泣不成声”,但究竟不能一哭三天;因为不能一哭三天,所以虽说两公的哭是发乎中而凝乎泪,精忠诚挚,有天在上可以作证,但国际联盟究竟似乎比秦国差得太远,始终不肯发慈悲,把日本那张贪婪的口掰开,要回我们金瓯无缺的东北来!
(节选自黎烈文《哭》,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列举申包胥“哭”的例子?
【小题2】联系全文,概括“哭”的主要原因。
【小题3】结合全文,简述我们应如何看待“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十倍。自此,赵老板声名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将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扬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扬扬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加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于在夜里被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本文有删改)
【小题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题2】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这篇小说的“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
【小题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
【小题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小题1】下列对 "另一种居民"含义的解释,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是指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北部而政治、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族群。
B.是指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大量畜养牲口的族群。
C.是指地域与华夏相邻、有历史贡献却被汉族士大夫贬斥的族群。
D.是指生活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并开创出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族群。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B.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的说法应纠正。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