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据日本学者花房英树统计,李白诗歌中所运用的色彩字约有二十四种。细致分析这些色彩字的运用,可以看出,李白诗歌的色彩形成了下列特点:李白描绘色彩,基本上按客观存在而再现,色调以事物的固有色为主,体现出诗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追求;李白搭配色彩,往往运用色度对比,如碧山青天、青山碧水、绿竹青萝、玉阶白露、秋月白壁、明月镜湖等。色彩字的大量运用,展示了李白诗歌激情洋溢的生动境界。而白色、绿色的普遍组合,与诗人心仪明月、崇尚皎洁、热爱自由、理想不灭的人生追求相契合。
李白是唐代色彩字使用最多的诗人。以他为中心,考察其他盛唐诗人,如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储光羲等等,他们诗歌中的色彩均鲜明地反映出与李白色彩运用的一致性,如色彩的组合,多用黄、翠、白、青,青与白的映照多于红黑的对比等。这一点,遑论追求“清淡”的山水田园诗人了。杜甫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所描绘的“千秋”“万里”“时空”,令千古之下的读者感同身受,而慷慨悲歌、醉卧沙场的边塞诗人,仍不出此追求。“大笑向文士”的高适,诗中不多写景,不善于用色彩字,但用到的便是“白日”“黄云”、“绿竹”“清川”、“白马”“青草”。“好奇”的岑参,其《南溪别业》是“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
马克思曾经讲过:“色感乃是一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政治经济学批判》)盛唐诗歌,声调高朗,气魄宏大,李白更是激情澎湃,气冲霄汉,以此估量,则其诗歌色彩,理当鲜艳夺目,光怪陆离,热闹非凡。但当我们围绕李白考察盛唐诗人诗歌的色彩,再将其与中唐“物象由我裁”“笔补造化天无功”的韩孟诗派加以对比时,我们会看到,明秀清逸、自然和谐的追求,才是盛唐审美趣尚的底蕴所在。盛唐诗人正是在充满自由、宁静、安逸之感的“绿”色天地里,表现着他们对自然、生命的最为充分的向往和体悟。也正是在皎洁、纯净、光明的银色世界中,他们坦荡地抒写自我,以自己“在玉壶”的“一片冰心”,透视人间,感天动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学者花房英树统计出李白诗歌中所用的色彩字有大约24种,并由此分析了李白诗歌色彩的特点。
B.李白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的追求,体现在其描绘色彩时,色调以事物的固有色调为主。
C.李白诗中搭配的色彩,往往运用强烈的色度对比;色彩字的大量运用展示了李白诗歌激情洋溢的生动境界。
D.李白是唐代色彩字使用最多的诗人,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速、岑参、王昌龄、储光羲等等都以他为中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论述李白诗歌中的色彩运用特点入手,进而论述了唐朝其他一些诗人诗歌中色彩运用的特点。
B.第二段运用大量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盛唐时期的诗人在诗歌中运用的色彩具有一致性这一特点。
C.在前两段对李白和盛唐其他诗人诗歌中色彩特点论述的基础上,第三段作者得出了盛唐审美趣尚的结论。
D.整篇文章的论述过程由个别到普遍、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论述了盛唐的审美趣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诗歌,基本上按客观存在而再现的特点,固然和其对自然美的追求有关,更与时代的审美趣尚有关。
B.追求“清淡”的山水田园诗人,在诗歌色彩的组合中,青与白的映照多于红黑的对比。
C.慷慨悲歌、醉卧沙场的边塞诗人高适,在用到色彩的字时也是追求“清淡”的,诸如“黄”“白”“青”等色彩。
D.李白的诗歌之所以没有鲜艳夺目,光怪陆离,热闹非凡的特点,是和盛唐诗人的审美追求密不可分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3 09: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政在《红楼梦》中并不处于一个中心位置 ,作者对他的态度是隐藏的,作者没有以简单的是非评判、送来分析代替对艺术描绘。作者把贾政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来塑造,是把他看成了生活中的“这一个”,既是一般意义上的封建卫道士,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个性人物。
贾政更多的时候是社会性的贾政,他被“文化”化了,被“封建”化了,被“理性”化了。“文化”得像是不食人间烟火,“封建”得像是冥顽不化的冬烘先生,“理性”得像是天外来客,没有一点生活的趣味。他的性格是古板的,僵硬的。读书造成了贾政的文化性格中的理性内容——忠君孝亲、服膺传统、循规蹈矩。可是这样的一个正人君子却在生活中处处遭遇难堪和尴尬,和社会的感性生活格格不入。知人论世,空谈大道,可以左右逢源、滔滔不绝。可一到现实中,他就捉襟见肘、难以裕如了。在第九十九回,有贾政外出为官的一段描写:贾政只是遵守条例制度,苦了手下人。引起强烈不满后,又放任自流。最终被胡作非为的奴才李十儿钳制,酿成丢官降级的大祸。贾政是生活中一类读书人的代表,读得不会生活,读得不能明辨是非,读得人生、幽默、情趣全无,读得只认“读书”。贾政的悲剧是不懂得“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的道理,是封建文人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悲剧。贾政的读书不化,造成了他性格和命运的深刻悲剧。貌似满腹经纶,实则无半分能力。为父严则严矣,却方法失当。为官清且廉矣,却毫无作为。自己终生所捍卫的、追求的事业和目标,只能看着如东逝之水,无力挽回,徒唤奈何。
与贾府中的其他“爷们”形象相比,贾政有着与众不同的品行、个性、文化修养和处世态度。如果说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等是自己“坏”下去,是贾府栋梁上的蛀虫的话,那么,贾政作为“好”的“爷们”形象,极力维护着家族利益、封建大厦,仿佛栖息在黑夜中林间的猫头鹰,既不能扑提田鼠,又不能阻止黎明晨曦的穿云透雾。他的存在与努力,对此衰落命运于事无补,更不用说“挽狂澜于既倒”了。
贾政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他并不像有些论者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封建“机器”,毫无人性、一味虚伪。曹雪芹把贾政当作生活中独特的“这一个”来写,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贾政的阶级本质是“卫道士”的形象,但他的卫道本质又是独特的。体现在与宝玉的父子关系上,他对宝玉怜爱、寄予厚望转而至于严酷;体现在众人之前,道貌岸然、莫测高深,实际上心灵枯槁乏趣、呆滞不活;体现在封建官僚体制上,他不过是被时代误会的人物,他与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统治阶级,互相认同,却不被后者所容;他向往封建文化、封建理想,却被这文化弄得只剩下了躯体的空壳。
(摘编自孙传科《贾政其人——贾政文学形象的美学讲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政的形象是生活中的“这一个”,说明他是一个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独特的文学形象,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
B.在《红楼梦》中,贾政更多的是社会化的人物形象,古板、僵硬是其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一点与封建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C.作者引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贾政外出为官的一段描写,为的是强调贾政服膺传统、循规蹈矩以至于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的性格特点。
D.作者认为贾政性格和命运的深刻悲剧的原因是其读书不化,导致自己终生所捍卫的、追求的事业和目标无法实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贾政的品行、个性、文化修养和处世态度,以及他极力维护家族利益的行为,是他与贾府中的其他“爷们”如贾赦、贾珍的主要区别所在。
B.作者认为贾政并不是一个毫无人性、一味虚伪的封建“机器”,而是人情味十足、能够明辨是非的活生生的人物。
C.贾政与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统治阶级互相认同,向往封建文化和封建理想,可惜不被封建文化接纳,是一个被时代误会的人物。
D.作者把贾政比作猫头鹰,是说他既无力阻止贾府中的“坏爷们”继续“坏”下去,又无法阻止整个家族衰落的命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挨打》一文中,当众门客来劝贾政时,贾政说:“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这一点也暗示出贾政的“卫道士”的形象。
B.《宝玉挨打》的父子冲突的相关情节,印证了文中“为父严则严矣,却方法失当;为官清且廉矣,却毫无作为”的结论。
C.《红楼梦》第九回中,贾政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这句话暗示出贾政的读书不化。
D.贾政喜欢与詹光、单聘仁、卜固修交往,他们的名字实际上是“沾光”“善骗人”“不顾羞”的谐音,这一点也说明作者对贾政的态度是隐藏在叙述描写背后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品、市场、经济、技术与 通 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经 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 21 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 来了一些新的矛盾。例如,只有那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一些国家的民族产业,将难以为 继。在全球化自由流动的旗帜下,人才纷纷流向了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 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 机 遇,也是挑战,
(摘编自《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的商品相互流通。“给我一杯可乐,两块新奥尔良鸡翅,一个鸡腿堡,打包带走。”几乎在每 天早晨,位于中国成都市武侯区文轩书城旁肯德基店都会出现这样雷同的点餐声。世界著名调查统计公司亚格首席分 析专家 David Chow 披露:根据他们公司的统计结果,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一个相同的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发出。换句话说,在肯德基这样的全球化餐饮连锁中,位于世界不同位置、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 人,会因为肯德基提供的菜单,由“众口难调”走向了“众口一致”。经济全球化为我们购物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使我们可以随时紧跟世界潮流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已成为对全球影响巨大的进出口大国。随着改革创新的深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外贸结构继续改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

(选自 2017 年 10 月 19 日国家统计局网站)
材料四:
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开拓国外市场,积累了一定经验。出口企业要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 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并带动相关从属企业的建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可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 本。扩大对外经贸关系,就必然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进出口不仅可以直接获取经济效益,也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这就加速了国家资金积累,增强了国力。
(摘编自《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
B.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受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影响,各国经济规则已经趋于一致。
C.据统计,同一天的同一时间,同一个点餐指令会在全球四十多个肯德基连锁店里发出。
D.材料三的图表显示,2017 年 3—9 月,我国每月进出口额起伏不大,呈稳中有升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肯德基餐饮连锁的方式,因提供菜单的相同,使得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人,口味逐渐趋同。
B.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作为进出口大国,在许多方面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超越国界的更多选择。
C.从材料三图表中可以看出,9 月份进出口交易额虽然最高,但同比增长却很低,增长前景令人不容乐观。
D.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进出口交易额的多少与同比增长率不成正比,进出口交易额高,同比增长率反而会低。
E. 开展国际贸易,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加大出口,就能筹措到更多的资金,就能使国家强大。
【小题3】我国应怎么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
童庆炳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这是普通常识。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 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来,郑庄公已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这种逆时倒叙演进,决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B.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D.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是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接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
B.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C.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C.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D.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窗外人生

王呈伟

①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时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②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③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④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的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多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只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拢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是狭隘多了。

⑤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有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更加率直,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润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⑥比起戴名世、屈大均、徐骏①之流,蒲松龄、曹雪芹们无奈之中还是有一丝幸运的。

⑦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禁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注)戴名世、屈大均、徐骏:清代学者,都因其诗文被揭发有谋反和诽谤朝廷之意而被杀,且牵连甚众。
【小题1】赏析第①段的表达效果。
【小题2】请分别概括唐人、宋人、清人“窗外人生”的特征。(每处不超过4 个字)
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有不少名人、名句,请从使用材料的角度,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都市人于一室之内勤奋的伏案工作,会导致心智衰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
B.唐人门窗俱开,看到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与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C.第④段中的“天地”、“庭院”、“视角”等词一语双关,明确的提示了宋代的历史现实。
D.本文的写作意图:意在提醒当下的中国人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小题5】本文将人生分为“窗里”、“窗外”两类,请说说这样表述的作用。
【小题6】第②段中说:“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请结合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文对此加以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电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电子出版物等。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媒体、超文本、互动性、成本低的优势,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巨大冲击。

②媒体的命运取决于它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如果纸质媒体的功能完全被其他媒体替代,它将无法生存;如果纸质媒体能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功能,就有存在的价值。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可以看成完全不同的两种阅读方式。稳定的空间感,逻辑严密、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和思考,是纸质媒体阅读的优势;新媒体的阅读者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快速获取,记忆和思考退居次要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纸质媒体与电子媒体的关系,就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单向演变,而是一种阅读方式与另一种阅读方式的区别。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也给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带来了长期竞争共存的空间。

③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新媒体实现了高密度的信息储存,单位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方便地实现大量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使得部分编辑工作为机器所替代,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电子信号的易复制性和快速传播性,使其发行成本低廉,使大范围信息传播免费或廉价提供成为可能。但从传播内容来看,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传统媒体的一般特征,和传统媒体没有质的区别。大部分内容源于传统媒体,最突出之处,也仅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计算机技术的加工,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可见新媒体在传播中所具有的纸质媒体难以实现的优势,主要源于其对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应用。

④传统媒体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由于长期经营,传统媒体有较为完善的办刊经验、采编队伍、作者队伍。在信息生产上,有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筛选渠道,从业人员有能力从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信息,通过较高水平的劳动,更容易生产高价值信息。在有效信息筛选方面,纸质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文化素质较高,深耕于本专业,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和社会经验,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信息的识别和筛选具有较高水平。纸质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优势,以提高信息价值为中心,做好内容求精,打造核心竞争力。

⑤新媒体的兴起给纸质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要看到,传统纸质媒体仍有坚固的消费者基础,不同的阅读需求使纸质媒体仍拥有相当的市场,两者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并在竞争中相互促进与发展。

(摘编自陈焰《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的发展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它传播的信息和传统媒体差异明显。
B.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数量、速度、范围、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媒体。
C.不同的阅读需求使传统纸质媒体仍有坚固的消费者基础,市场主体地位难以撼动。
D.传统纸质媒体可以借助优质人力资源和专业管理经验,提升信息时代媒体竞争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阐述了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的不同特点,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危机和出路。
B.文章第②段主要通过道理论证、假设论证等方式,指出了新媒体和传统纸质媒体各自的优势和存在的价值。
C.文章③④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指出了新媒体对先进传播技术的应用和传统纸质媒体提高信息价值方面的优势。
D.文章分析论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生共存的观点,是按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因其功能不同而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带来冲击,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纸质媒体功能。
B.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新媒体应用先进传播技术实现了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时传播,更利于记忆和思考。
C.传统纸质媒体在信息的采集和筛选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这一媒体的高品质内容,因而依然受到市场青睐。
D.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媒体成为人们不同的阅读方式,而不同的阅读方式也为不同媒体带来了竞争与共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