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何人工智能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才真正爆发出来?人工智能学者、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主任杨强表示,这并非偶然。因为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和“算法”这两个人工智能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才实现完美结合─算法迭代离不开大数据“土壤”的培育,而运算数据也需要先进的算法才能“玩得转”。“硬件环境也十分重要。人工智能有今天的发展,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软件、硬件、数据等条件一个都不少。”人工智能企业“云知声”CEO黄伟表示。

如今人工智能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在黄伟看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按照机器思维能力分为感知、认知和主动思维三个阶段。目前,人工智能仍然处于感知和认知的阶段,远未实现主动思维。但在前两个阶段,人工智能已展现出非凡能力,成为人类的好帮手。

(摘自《“潜伏”在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

材料二

2017年,回顾中国市场,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7月末,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规划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等方面的基本路径,勾勒了中国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基本蓝图。11月,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科大讯飞四家企业。

继“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之后,中国又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政府、学术界、企业界、投资界和创业者们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经成为一场新的“全民运动”,展现出了超越全球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相关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将以50%的增速逐年增长,远超全球市场20%的复合年增长率。中国正在成为人工智能最具潜力的国家之一。

(摘自《“数客”观点:中国企业应当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材料三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刻的技术变革,它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很多就业岗位都会面临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和奥斯本的估算,美国的就业人口中,大约有47%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而根据我们的估算,中国的这一比例甚至会更高。

据报道,送孩子参加编程学习班,正在悄然成为中国家长们的一种时尚。究其原因,是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面临就业压力,因此尽量让孩子提前学好编程这门在人工智能产业中急需的知识,避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摘自《人工智能时代教育》)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人工智能,国务院已制定发展规划进行顶层设计,科技部把相关企业列入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管理名单。
B.因软件、硬件、数据等条件已经成熟,才使人工智能在今天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巨大能量真正爆发出来。
C.中国已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市场以50%的增速逐年增长,远超全球市场复合年增长率。
D.人工智能目前处于感知和认知的阶段,虽还远未实现主动思维,但已展现出非凡能力,成为人类的好帮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这一重要的硬件环境,“大数据”与“算法”两个人工智能发展的必备要素就难以完美结合。
B.为了避免人工智能对当下劳动力市场的巨大的冲击,中国家长送孩子参加编程学习班悄然成为一种时尚。
C.从全球人工智能巨大能量的爆发,到中国人工智能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都显示了科技发展的无穷力量。
D.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成为新的“全民运动”,是因为此前已落实了“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两大战略。
E.《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使中国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基本蓝图变为很快变为现实。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9 04:0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与“天”这一信仰本体相呼应,“天下”则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本体存在。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天下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种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并且成为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最重要的是,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而论,与其说“天下”是一种“想象”,毋宁说是一次富有创造性的“发现”。
“天下”一词,首见于《尚书·召诰》“用于天下,越王显”,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意义相互关联的词应该大体上形成于同一时期。“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1963年在陕西出土的“何荨”铭文上刻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四夷”一词则初见于《诗经·小雅》,“四夷交侵,中国背叛”。有学者认为,上述概念可能在夏商时期,也就是在“天”字出现后就产生了,但这一观点既无考古的印证,也没有文献资料的佐证。所以,目前能够确定的仅仅是,最晚在西周时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相对于“天下”而言,历史上的“”中国虽然也包括多种涵义,但每一种涵义均较为清晰而易于梳理。“中国”指通常是指京畿之地,也有人认为就是“国之中”,还有人认为有汉族聚居的地区之意。总之,“中国”概念的内涵。正如前文所述及的,“天下”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想象,也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是超越了种族、血缘关系和地区环境差异的实践理性范畴和产物。
在古代文献中,“天下”一词的使用具有泛指和特指这样两个特点,总体而言,其所指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涵义:其一,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的万事万物,“圣人有以观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易经·系辞上》),“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易经·系辞下》);其二,表示空间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范围,《礼记·曲礼》郑玄笺注曰:“天下,谓外及四海也”,“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吕氏春秋·慎势》),又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易经·系辞下》);其三,表示社会的概念。用以指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通常也包括分布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即由“五方之民”构成的世间或人类,“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道德经》),“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礼记·礼运》);其四,表示政治的。其意近似或相当于控的国家,“天下之有天下也,辟之无以异乎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也”(《墨子·天志》),“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兴义”(《吕氏春秋·尚德》)。有时也特指政权或统治地位,“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与人”(《吕氏春秋·不侵》),“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兼有上述两层含义,“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荀子·强国篇》),“唯无以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也” (《庄子·天下篇》)。在实际运用当中,“天下”有时又包含着上述多种涵义。在宋代理学家朱熹《大学章句》所概括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平天下”也被视为封建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
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滋生了“天下”的想象和探求,“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溯源而论,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发展空间,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历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历史。从这个意思上讲,天下观念可以说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说原始的萌芽,尽管最终的目标没有当然也无法实现,但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进程则是以“中国化”的结局而完美收官。总之,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和天下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基础和文化传统。
(节选自《中国古代的信仰精神与天下观念》郭盛民)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天下”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
B.“天下”观念成为中国历史上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
C.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词形成于同一时期。目前能够确定的只是,在西周初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D.溯源而论,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发展空间,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进程则是以“中国化”的结局而完美收官。
【小题2】下面对“天下”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句中的“天地”涵义不一致。
B.“天下”表示空间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范围,与《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中的“天下”涵义相同。
C.“天下”表示社会的概念。用以指代由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分布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构成的世间或人类,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在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句中的“天下”涵义相同。
D.“天下”表示政治的概念。与近代的国家的概念相当,也特指政权或统治地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句中的“天下”涵义一致。
【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这一认识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明清之前,“中国”是包容在“天下”之中的一部分;明清时期及其以后的“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与“中国”概念的内涵相当。
C.中华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历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下观念可以说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说原始的萌芽。
D.在实际运用当中,有时,“天下”的涵义丰富,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平天下”被视为封建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朱熹所言的这个“天下”,涵义就不是单一的。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文学类),回答下列小题。
剃头匠李莲英
海飞
李莲英在王家井开了一家剃头铺。李莲英的剃头手艺是一流的,但是令李莲英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父母给自己取了一个大太监的名字。李莲英的手艺好,出手快,收费低,所以剃头铺里总会排起长队。铺子不大,坐不下那么多人,于是铺子外也会排起长队。 
李莲英喜欢讲笑话。他讲笑话的时候总是不动声色,有许多笑话要待客人剃完头正在洗头时才回过神来,于是哈哈笑出声来。李莲英说别笑别笑会喝水的,客人照笑,水照样流进嘴里。客人喜欢来他的剃头铺,客人们说李莲英剃头好,又能听免费的笑话。
李莲英已经四十岁了,还没有老婆。许多人问李莲英你为什么还不讨老婆,李莲英说,皇上说了小李子不许讨老婆,小李子讨老婆就要开除出宫。于是大家都笑,但是谁都知道李莲英看上了镇西的寡妇王翠莲。有小道消息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翠莲偷偷溜进了李莲英的剃头铺,情意绵绵地送给李莲英一双布鞋。
那天黄昏下着雨,有一个小个子撑着油纸伞,他站在剃头铺门口,对李莲英说,我想请你去给一个病人理发。李莲英收拾了东西说,好的。李莲英跟着那个人正要走,阿三来剃头。阿三说李莲英你去干什么,李莲英说我去给一个病人剃头,很快就回来。李莲英给那个病人剃了头,那人已经病了一年,一直没见好。李莲英剃完了头,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问就回来了。李莲英回来给阿三剃头,阿三说李莲英你怎么去了那么久。李莲英说,路很远。阿三说那个病人在哪儿?李莲英说,袁家,在袁家。
日子还是不紧不慢地走着,镇上总会在平静的日子里发生一些事情,可以让小老百姓们评头论足一番。比如说,几天前一个越狱一年的地下党员被抓走了,而且不久就被枪杀;比如说,地下党是被人出卖的,那个人领走了很大一笔赏银;再比如说,李莲英突然变得不爱说笑话了。有人问李莲英为什么不说笑话,李莲英叹了口气说我的笑话讲完了。
有一天,阿三又来李莲英这儿剃头,还刮了胡子。剃完头,李莲英搀扶他在墙边的椅子上坐下来。那天李莲英的兴致特别好,讲了许多笑话,客人们又开始开怀大笑,又开始在洗头的时候一不小心喝了水。阿三也一直在微笑着,但是阿三什么也没说。那天黄昏李莲英关店铺的时候,阿三还是那么微笑着坐着。李莲英说,阿三,我要关门了。阿三没理他。李莲英笑着说,既然你赖着不走,那么我也就不关门了,反正这店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小老百姓们突然又有了一个让他们评头论足的故事。他们在说剃头匠李莲英突然失踪,同时失踪的还有他简单的剃头工具和镇西一个叫王翠莲的寡妇。这多少有了那么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味道。让他们津津乐道的另一件事是李莲英居然连店铺的门也没关,店铺里坐着一个叫阿三的人,他对每一个前来看热闹的人报以热烈的微笑,但是一言不发。后来人们终于发现,他早已死了,他的喉咙上被剃刀割了很深的口子,但是很难发现刀痕,就连一滴血珠也没有发现。再后来,在王家井流传了这样一则传闻,阿三家里,有许多钱,据说那些钱是出卖一个地下党员的藏身地点而得来的赏银。
李莲英从此再也没有在王家井出现。几十年后一张报纸上说,西塘小镇上有一个剃了几十年头的老剃头匠,喜欢讲笑话。他和老婆养着一个瘫痪在床的老太太。他们很孝顺这位老太太,而这位老太太不是他们的亲娘,这位老太太是一位烈士的母亲。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篇幅虽短却富有张力,明线暗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使人读起来如云里雾里,留下很多悬念。
B.客人喜欢来李莲英的店铺,因为他剃头手艺好收费低,还能免费听笑话,所以铺里铺外总会排起长队。
C.小说运用白描手法,十分精炼地勾勒了剃头匠李莲英的形象,同时也运用了不少伏笔,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D.李莲英非常热心,当他得知越狱逃跑在家里病了一年的地下党员要理发时,连忙放下手头的活计,不顾路程遥远立刻前去,并在后来与老婆一起赡养烈士的瘫痪母亲。
E. 剃头匠李莲英与镇西的寡妇翠莲早就有私情,恰巧在阿三死的那天,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连店铺的门也没关就突然失踪,留给人们一个品头论足的故事。
【小题2】李莲英喜欢讲笑话,可他为什么“突然变得不爱说笑话了”?后来为什么“兴致特别好,讲了许多笑话”?
【小题3】有人说,阿三死后李莲英突然失踪故事就已结束,最后一段补叙纯属多余,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于明山)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下午共同发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 1 372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民间文学类项目为155项,占总数的11.3%,在十大非遗门类中排第5位。文化部共认定了 1 986 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民间文学类共计77人,占总数的3.88%。民间文学还面临着传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曲艺有127项,曲艺类传承人有151人,仍有40余项曲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没有国家级传承人,显示出曲种传承的不均衡和保护传承人的紧迫性。2015年,包括河南坠子国家级传承人刘宗琴、相声国家级传承人常宝霆等20名曲艺类项目国家级传承人离世,更是给非遗传承带来了巨大损失。

2015年,北京、上海、山西、山东等8个省市公布了新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其中,传统音乐新增项目共计28项,包含民间音乐23项、宗教音乐3项和人文音乐2项,表明民间音乐仍是传统音乐类名录建设的主体。“申遗热”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发展,2009年,有5个传统音乐项目类型同时被选为“世遗”;在前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传统音乐分别入选72项和67项,在十大非遗门类中位居前列。2015年,传统音乐诸多新增赛事尤其是原生态赛事的举办,网络歌坛的迅速发展,观看民歌实景演出以及近几年的民歌民乐进校园等,都显示出传统音乐在全民参与的“后申遗时代”更加欣欣向荣。

2015年,我国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延续了以往良好的势头。名录建设方面,在历年公布的各级非遗名单中,传统技艺都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2015年各省公布了新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共136项,约占总数的34%。2015年新增传统技艺项目中,上海和陕西分别占比16%和22%,领先于其他省市。各项传统技艺中,有一部分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如酿酒类、制瓷类非遗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回避的是,一部分传统技艺因创新设计不足,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

随着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15年中国传统医药立法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传统医药逐渐被世界认知。2015年,北京、安徽等地公布了省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名单,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了43人。尽管传统医药发展势头迅猛,但传统医药类项目的新增代表项目和扩展项目数目甚少。

(选自新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济南6月8日讯(记者尹延杰) 记者今天从山东省邮政公司了解到,为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邮政定于2016年6月11日发行《文化遗产日》纪念邮票1套2枚,两枚邮票采取连印形式,分别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中心,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用线描的表现形式环绕展示在周围,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作为背景,整体风格古朴、简洁,主题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昆曲、珠算、剪纸、端午节、古琴;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长城、福建土楼、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


(选自大众网,有删改)

材料三

文化部社图司巡视员周小璞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确定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一些专家认为,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无形或隐形,是人的精神创造,更凸显了对其保护抢救的重要性。它可以暂时没有任何意义,可要可不要,但如果因此而不重视,让其自生自灭,将给人类、国家、民族造成精神和情感上的断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不同,内容各有侧重,材料一从总体上介绍2016年以前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情况,材料二着重介绍具体保护措施,材料三着重介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国家方针以及保护抢救的重要性。
B.材料二表明,“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指的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材料一和材料二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C.从材料二可知,设立“文化遗产日”、发行纪念邮票也是保护非遗的措施,它可以强化民众对非遗的价值和保护非遗的意义的认知。
D.材料三认为,“非物质”的属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创造,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以民间文学、相声为例,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不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而要与时代同步,否则就有可能失传。
B.酿酒类、制瓷类非遗项目因为能够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因此,如何提高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C.材料二中的纪念邮票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作为背景,选取的都是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体现出鲜明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设计理念。
D.国家之所以将“抢救第一”作为保护非遗的方针之一,是因为一些非遗项目并没有系统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主要依靠师傅口传心授来传承,很容易失传。
E. 材料三强调,与有形的物质性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如果任其自生自灭,人们可能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
【小题3】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菩 提 树

朱千华

①菩提本非树,菩提本是树。读《五灯会元》,这样的偈语比比皆是。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宗教的兴趣。我精读过《大唐西域记》。那实在是部奇书。它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是它描写的异域人情世俗,让我闻所未闻。菩提树,就是读此书知道的。

②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奇怪的是,行遍北方大地,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菩提树只适宜热带和亚热带生长。两年多来,我穿越蛮烟瘴雨,进入岭南腹地,终于有一天,在邕城良凤江畔,看到了向往已久的菩提树。满树满树的红丝带在风中舞飞,刹那间,有一丝白莲花般的亮光闪过我的心际,一种奇怪的感觉在我心里触动

③玄奘在书中详细介绍过那棵佛陀菩提树。此树原也是极平常的,生长在印度一个偏僻村野。两千五百多年前,乔达摩·悉达多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人世困苦的灵丹妙药。他风餐露宿,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后来到了一个野村,悉达多独自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下盘腿静坐,凝神静思。经过七天七夜的朝思暮想,他获得大彻大悟,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毕钵罗树亦从此称作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以后的佛教一直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而这个小野村,从此名扬四方,叫做菩提迦耶。目前在菩提迦耶小镇上的那棵菩提树,虽非佛陀当年原物,却是从当年原树枝叶辗转传承下来的。据说,那棵菩提树自然落下的一片叶子,在黑市上可以卖到十美元。

④丁亥正月初五,我们驱车去良凤江。来此之前,我曾听好多人说过,良凤江有棵非常奇异的菩提树,至于如何的奇异,多数语焉不详。我决定亲自寻访。良凤江在邕城西南,约七公里。满目翠绿迎面扑来,良凤江的草木山色淹没了我们。沿一条泥泞小路,攀上小山坡,坐在草丛里,凭眺远望。远处有一棵大树,满树满树的红丝带。那里好像是个村庄,小村背后,是长满青翠的山冈。树在村中兀自挺拔,周围是绿色的灌木丛。远远望去,云烟缭绕,一派空濛。

⑤我没想到,和菩提树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相遇。

⑥树干十分粗大,约要五个成年人张开双臂才能合围。树的模样,给人感觉总有些特别,对它凝视半天,才明白,这是一棵合抱树。原是两棵,时间长了,一棵树把另一棵树搂紧,不再放开,形成了一棵树。我被这种奇特的造型震撼。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紧密的拥抱,密不透风,以身相许。我们只有在树叶上才可以区分这是两棵树。树枝分叉;有两部分,一边枝节直挺粗大,是大树叶,另一边,枝节小巧,柔媚多姿,是小树叶。风一吹,大小树叶互相摩挲,耳鬓厮磨,窃窃私语,说不尽的恩爱衷肠

⑦有人告诉我,这是国内惟一的阴阳菩提。正是正月头上,菩提树下,香烟缭绕,观音像,香炉,果品,点心,层层堆叠。据我观察,由于南方人口音差异,阴阳树,会听成姻缘树。这样岂不更好?难怪树下聚集了许多青年男女,他们焚香祈祷,神态虔诚,把写着愿望的红丝带,一条条抛在菩提树上。丝带千丝万缕地挂着,满树通红,若不是偶尔看到青枝绿叶,真让人会误以为这是一棵火红的枫树。旁边就是静静的良凤江。那里有个古渡口,很多人从渡口走上岸来,又有一些人走下去。上上下下,人生就这样沉浮。世上多数人并不快乐,就要来找寻,要梦想成真。那些快乐的人呢,又想佛祖保佑。就这样,菩提树上年复一年地系满了红丝带。

⑧出于好奇,我想看看那些红丝带上,都写着什么。风一吹,就有红丝带从树上掉下来。心头一紧。我捡起一条看,上面写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心里掠过一丝不安。能写这几句话,应该是位书生吧。有一天,他与她来到良凤江的菩提树下,两人的海誓山盟,系在菩提树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红丝带掉下来了。他们现在还好吗。我的心中,忽然觉得难过。

⑨其实,我们不必固执地去寻找菩提树,也不必相信那些姻缘寄托。如果佛祖当年坐在榕树下,那么,榕树又会成为佛树。只要你心中有菩提,则山川草木皆是佛。事实也是这样,我在南方,看到很多古老的榕树上,同样系了许多红丝带。那些榕树盘根错节,苍老得让人产生敬畏。若只迷信那些所谓的姻缘树,任你把红丝带系满了树枝,也无济于事。

⑩正想着,一片碧绿的菩提树叶轻飘飘落下来,落在我的身上。多么美丽的叶子。叶片心形,状如水滴。我把这片菩提树叶带回家。夹在书中。不几日,叶片干枯。吹去叶皮,得到了一片清晰透明、薄如蝉翼叶脉。我叫它菩提纱。

【小题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触动”用得是否恰当?请简述理由。
【小题2】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用“猝不及防”’来表现与菩提树的相遇?
【小题3】第⑥段中的划线句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⑦段中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5】第②段说“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第⑨段又认为“我们不必固执地去寻找菩提树”,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菩提本非树,菩提本是树”既照应题目,总起下文,也强调了佛教“觉悟”的重要意义。
B.本文善用伏笔和照应,如第②段“一种奇怪的感觉”与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前呼后应。
C.第③段用插叙交代菩提树的得名由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使主旨得到了升华。
D.第⑧段刻画了作者“不安”和“难过”的心理,委婉表达了对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遗憾。
E.文中多处提到系在树上的“红丝带”,意在用细节描写来突出南方人对佛教的顶礼膜拜。
F.作者按知菩提、寻菩提、观菩提和悟菩提的顺序组织全文,线索明晰,思路流畅。
【小题7】最后一段耐人寻味,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