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教师

刘慈欣

一位乡村民办教师不幸患上食道癌,他拼尽全力为学生上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堂 课……

夜深了,烛光中全班的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老师歇着吧,明儿个讲也行的。”一个男娃说。“他艰难地苦笑了一下,明儿个有明儿个的课。”他想如果真能拖到明天当然好,那就再讲一堂课,但直觉告诉他是不行了。

他做了个手势,一个娃儿把一块小黑板放在他胸前的被单上。这最后一个月,他就是这 样把课讲下来的。他用软弱无力的手接过娃递过来的半截粉笔,吃力地把粉笔头放在黑板上,这时又一阵剧痛袭来,手颤抖了几下,粉笔哒哒地在黑板上敲出了几个白点儿。从省城回来后,他再也没有去过医院。两个月后,他的肝部疼了起来,他知道癌细胞已经转移到那儿了,这种疼痛越来越厉害,最后变成了压倒一切的痛苦。他又挣扎着向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的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又传出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放弃了在黑板上写字的努力,无力地挥了一下手,让一个娃把黑板拿走,他开始说话,声音如游丝一般。“昨天讲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你们肯定不太懂,不管懂不懂都要多看几遍,最好能背下来,等长大了总会懂的,鲁迅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读的,你们将来也一定找来读读。”

他做了个手势,一个娃儿把一块小黑板放在他胸前的被单上。这最后一个月,他就是这样把课讲下来的。他用软弱无力的手接过娃递过来的半截粉笔,吃力地把粉笔头放 在黑板上,这时又一阵剧痛袭来,手颤抖了几下,粉笔哒哒地在黑板上敲出了几个白点儿。从省城回来后,他再也没有去过医院。两个月后,他的肝部疼了起来,他知道癌细胞已经转移到那儿了,这种疼痛越来越厉害,最后变成了压倒一切的痛苦。他又挣扎着向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的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他累了,停下来喘息着歇歇。看着跳动的烛光,鲁迅写下的几段文字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来。许多年前读第一遍时,那些文字就深深的刻在他脑子里。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接着讲下去。

“今天我们讲初中物理。物理你们以前可能没有听说过,他讲的是物质世界的道理,是一门很深很深的学问。”

“这课讲牛顿三定律。牛顿是从前一个英国大科学家,他说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很神的。他把人间天上所有的东西的规律都包括进去了,上到太阳月亮,下到流水刮风,都跑不出这三句话划定的圈圈。用这三句话,可以算出什么时候日食,就是村里老人说的天狗吃太阳。一分一秒都不差的;人飞上月球,也要靠这三句话,这就是牛顿的三定律。”

…… “下面我们讲牛顿第二定律……”他心急如焚,极力想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娃们多讲一些。

“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他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首先,加速度,这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它与速度是不同的,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大,速度也不一定大。……”

他惊奇自己的头脑如此清晰,思维如此敏捷,他知道,自己生命的蜡烛已燃到根上,棉芯倒下了,把最后一小块蜡全部引燃了,一团比以前的烛苗亮十倍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剧痛消失了,身体也不再沉重。其实他已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他的全部生命似乎只剩下那个在疯狂运行的大脑,那个悬在空中的大脑竭尽全力,尽量多尽量快的把自己存贮的信息输出给周围的娃们。但说话是个干死的瓶颈,他知道来不及了。

他产生了一个幻像:一个水晶样的斧子把自己的大脑无声地劈开,她一生中积累的那些知识,虽不是很多但他很看重的,像一把发光的小珠子毫无保留地落在地上,发出一阵悦耳的叮当声,娃们像见到过年的糖果一样抢那些小珠子,抢得摞成一堆……这幻想让他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你们听懂了没?”他焦急地问,他的眼睛已经看不到周围的娃们,但还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我们懂了,老师快歇着吧。”

他感觉到那团最后的火焰在落下去,“我知道你们不懂,但你们把它背下来以后慢慢会懂的。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他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老师我们真懂了,求求你快歇着吧。”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喊道:“背呀!”

娃们抽泣着背了起来:“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

这几百年前就在欧洲化为尘土的卓越头脑产生的思想,以浓重西北方言的童音,在二 十世纪中国最偏远的山村中回荡,就在这声音中,那烛苗灭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直觉告诉他,怕是不行了。”由此可知,这位乡村教师已经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可能要走到尽头了。
B.鲁迅先生的文章对这位乡村教师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即使身患绝症,他仍然能够坚强而乐观地面对。
C.文章多处描写娃儿们的表现和反应,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老师的关心与心疼。
D.文章结尾,那烛苗灭了,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乡村教师去世了,用语形象含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小题2】文章划线句子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小题3】文章后面写乡村教师的幻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4 07:5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B.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C.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D.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B.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对文学的信仰的执着,是当代先锋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
C.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D.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而显得洒脱和空灵,留给了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它将创造出中国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B.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深刻地渗透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C.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还是叙事等方面,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D.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大哥

陈楫宝

朱大哥是我的老房东。

老房东不老,刚过五十岁。套着海军蓝T恤衫,穿着大裤衩,趿拉着一双拖鞋,左手插进裤兜,右手揉搓着核桃。

一个多小时前,接到我要来访的电话。他有些激动,扬言说虽然十年不见,肯定能一眼认出我。 下车走到胡同口,我抬眼一瞄,就看到他了。他的目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有一个仓促的对视,然后一扫而过。待我走到他跟前,喊了他一声。他愣怔住了,睁大着眼,盯着我端详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哎哟喂,这体面劲儿,毛儿嫩,滋润着呢。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哪儿见你挨刀了啊……

他伸出右手顺势绕臂,亲昵地搂着我的肩,迈进四合院。

我搬进来第一天,朱大哥在朱红色院门门口迎接我,开口第一句就是“嘿,这小伙子,精神!” 随之,他上前接过我的拖箱,转身径直走进大院,我背着包,空着双手紧跟其后。

他家在第三间,对面就是小杂房,我的“新居”。他打开小杂房门,里面置放一张床、一张桌子,简陋但干净……朱大哥放下我的行李,帮我铺好床,然后搓着手说:委屈啦,中介说你是一文化人,我就想,这小杂房,也算沾点儿文气了。

父亲去世得早,早年贪玩的朱大哥上到技工学校就出来了。他经常习惯性地捋一下头发,眯着眼,感慨一番:有文化多好。

当时,朱大哥还在北京的一家化工机械设备厂上班。每天6点多钟,他骑上二八款自行车, 每踩一下,脚踏就发出哐当的摩擦声响,但他浑然不觉,哼着邓丽君的《甜蜜蜜》去上班。傍晩时分,我在隔壁斗室,听到“咔嚓”支起自行车的声音,知道房东回了。

我搬进去那年,他年近不惑,孑然一身。亲戚、邻里没少给他介绍对象,都无疾而终。“我就喜欢谈一个知识分子,”聊起婚事,他抬头斜视着屋顶,一片亮瓦透射出一缕阳光,眯着眼补充一句,“宁缺毋滥。”

好运还真是被他撞上了。朱大哥被人介绍了一位,也就是后来的朱大嫂,那时离异带有小女孩子,是一个小餐馆老板。

那晚相亲回来,朱大哥敲开我的房门,一脸喜色:嘿嘿,戴眼镜的,看起来挺有文化。

不久,大姐就搬进来同住,后来顺理成章地成了朱大嫂。

后来我考取了研究生,要从四合院搬进学校住。搬家那天,朱大哥提前从工厂骑车赶回家,和大嫂忙碌一通,做了地道的北京炸酱面,为我送行。

我搬离四合院不长时间,朱大哥被工厂下岗分流了。

离开工厂那天,他先到车间把车床擦洗得锃亮,把扳手、套筒工具整齐地收集起来,放进铁皮工具柜里,然后摘下白色安全帽,脱下蓝色的帆布工服。朱大哥走到厂门口,转身抬头仰视着斑驳的厂名大字。他朝着厂名大字,深深一鞠躬,告别二十年的光阴。

此时,灰蒙蒙的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雨点从后领处滴落在朱大哥的颈椎上,有些冰凉。

朱大哥从单位辞职,托关系在西单一个新开业的鞋商场租了一个柜台。大嫂提醒他:你这刚下岗,就跑去做买卖,能行吗?朱大哥脖子一梗:树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了,这么大的一个北京城,还没有我能折腾的事儿?

朱大哥脾气一倔,大嫂就由着他了。朱大哥把工厂买断的补偿款和亲戚借款,一下子砸进去。结果商场没啥人流,一年下来赔了本。

大嫂没有数落他,倒是怂恿他去饭馆帮忙

生意很好,但是不存钱。嫂子身体不舒服,腰有点儿酸背有点儿痛,朱大哥就给她请中医过来按摩调理;送小孩学英语,请家教,按小时收费,每周五课时;还有她父母,一大帮亲戚,就靠这个小饭馆养着。

大嫂带过来的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大嫂不想孩子住回四合院,母女俩做着大房子梦,最好是六十八层的,站得高看得远,望尽北京城。

把梦想照进现实的,就是等待着四合院拆迁了。那样会获得一大笔补偿款,可以买大房子。

“那小杂房不会不计算面积吧?”大嫂就担心临时搭建的、曾经租给我住的小杂房能否补偿。

“哎哟喂,要那么多钱干吗呀?差不多得了,政府也不会亏待我们。我们总不至于开着宝马去扫大街吧?”朱大哥眯着眼幽默了一把。

大嫂笑着白他一眼,就没见过这么整天傻呵呵的。这么多年,就算是下岗了,你还是这副臭德行:做人讲个正,做事局气,图个穷快活。

看似笑骂,只言片语间,冒出一缕人间烟火,弥漫着他们之间的耳鬓厮磨和对生活的韧度。

 (摘自《北京文学》2018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我约访朱大哥,然后展开回忆,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我和朱大哥的交往过程,介绍了朱大哥平凡的生活经历。
B.文中画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烘托了朱大哥被工厂下岗分流,失去工作后的凄凉心情,也表现了朱大哥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C.朱大嫂骂朱大哥一副“臭德行”,说他“做人讲个正,做事局气,图个穷快活”,这是对朱大哥一根筋性格以及对事情满不在乎的态度的不满。
D.这是一篇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小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在艰难生活境遇中沉浮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小人物命运的关注。
【小题2】“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朱大哥虽是一个平凡人,身上却闪耀着许多美好的品质,试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⑴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⑵“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

⑶“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⑷“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⑸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⑹“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⑺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⑻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⑼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⑽“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⑾“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

⑿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

⒀“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

⒁“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

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⒃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⒄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⒅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主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⒆“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

⒇“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21)“到了。”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22)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23)“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24)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25)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26)“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27)突然触到棕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棕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28)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小题1】第⑴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2】第⒂段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请紧扣“安适”一词,赏析第(26)段的画线句。
【小题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我”对搭车青年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小题5】试从搭车青年的人物形象入手,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旧式的情感

叶兆言

①三年前,在纪念祖父诞辰一百周年时,我有一点想不明白,那就是人们为什么总是对整数特别有兴趣。莫名其妙,就成了习惯。记得祖父在世时,对生日似乎很看重,尤其“文化大革命”后期,一家老小,都盼过节似地惦记着祖父的生日。是不是整数无所谓,过阴历或阳历也无所谓,快到了,就掰着指头数,算一算还有多少天。

②有时候,祖父的生日庆祝,安排在阳历的那一天,有时候,却是阴历,关键是看大家的方便,最好是一个休息天,反正灵活机动,哪个日子好,就选那一天。祖父很喜欢过生日,喜欢那个热闹。有一年,阳历和阴历的这一天,都适合于过生日,他老人家便孩子气地宣布:两个生日都过。

③想一想也简单,一个老人乐意过生日,原因就是平时太寂寞。老人永远是寂寞的,尤其是一个高寿的老人。同时代的人,一个接一个去了,活得越久,意味着越要忍受寂寞的煎熬。对于家庭成员来说,也是如此,小辈们一个个都相对独立,有了自己的小家,下了乡,去了别的城市,只有老人过生日这个借口,才能让大家理直气壮堂而皇之走到一起。

④老人的寂寞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我侄女儿的小学要给解放军写慰问信,没人会写毛笔字,于是自告奋勇带回来,让祖父给她写。差不多相同的日子里,父亲想要什么内部资料,想要那些一时不易得手的马列著作,只要告诉祖父,祖父便会一笔不苟地抄了邮来。有一段时候,问祖父讨字留作纪念的人,渐渐多起来,闲着也是闲着,祖父就挨个地写,唐人的诗,宋人的词,毛主席的教导,一张张地写了,寄出去,直到写烦了,人也太老了,写不动为止。

⑤我记得常常陪祖父去四站路以外的王伯祥老人处。这是一位比祖父年龄更大的老人,他们从小学时代就是好朋友,相濡以沫,风风雨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友谊。难能可贵的,是祖父坚持每星期都坐着公共汽车去看望老朋友。祖父订了一份大字《参考》,大概因为级别才订到的,王伯祥老人虽然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级研究员,他似乎没有资格订阅,于是祖父便把自己订的报,带去给他看。每次见面大约两个多小时,一方是郑重其事地还报纸,另一方毕恭毕敬地将新的报纸递过去,然后就喝茶聊天,无主题变奏。

⑥说什么从来不重要,话不投机,酒逢知己,关键是看这一点。有时候,聊天也是一种寂寞,老人害怕寂寞,同时也最能享受寂寞。明白的老人永远是智者。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这些老人的寂寞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我从老派人的聊天中,明白了许多老式的情感。旧式的情感是人类的结晶,只有当它们真正失去时,我们才会感到它的珍重。老派的人所看中的那些旧式情感,今天已经不复存在。物是人非,生活的节奏突然变快了。寂寞成了奢侈品,热闹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

⑦老人最害怕告别,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祖父晚年时,每次和他分手,心里都特别难受。于是大家就不说话,在房间里耗着,他坐在写字桌前写日记,我站在一边,有报纸,随手捞起一张,胡乱看下去。那时候要说话,也是一些和分别无关的话题,想到哪里是哪里,海阔天空。祖父平时很喜欢和我对话,他常常表扬我,说我小小年纪,知道的事却不少,说我的水平似乎超过了同龄人。我记得他总是鼓励我多说话,说讲什么并不重要,人有趣了,说什么话,都会有趣。早在还是一个无知的中学生时,我就是一个善于和老人对话的人。我并不知道祖父喜欢听什么,也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我曾经真的是觉得自己知道的事多,肚子里学问大,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源于老人的寂寞。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莫名其妙,就成了习惯。
B.只有老人过生日这个借口,才能让大家理直气壮堂而皇之走到一起。
C.他们从小学时代就是好朋友,相濡以沫,风风雨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友谊。
D.物是人非,生活的节奏突然变快了。
【小题2】文中的“祖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是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祖父“寂寞”的原因主要有两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⑥段画线句中“这一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恰当的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写全家“盼过节似地惦记着祖父的生日”,从侧面表现祖父生日的隆重程度。
B.第②段写祖父“孩子气地”宣布一年过两个生日,表明祖父童心未泯,喜欢热闹。
C.替侄女写慰问信,帮儿子抄资料,给他人写书法,文章用事实证明祖父并不寂寞。
D.第⑤段中“坚持”、“每星期”、“坐着公共汽车”等词充分表现祖父对友情的执着。
E.第⑥段中“热闹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因为热闹背后往往缺失了那份寂寞的温情。
【小题6】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组,分析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旧式的情感”。
杨绛与老王 萧红与鲁迅 史铁生与他的母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疯娘

王恒绩

每个人都有娘,我也有,可我娘是个疯子。我们全家至今都不知娘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疯了?

23年前,有个年青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她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且毫不避讳地当众小便,因此,村里的媳妇们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滚,依然在村里转悠。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被机器绞断了左手而截肢,又因家穷,一直没能娶亲。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分长相,就动了心思,围着那疯女人转了三圈,点点头说:“嗯,不错,一看就能生娃。” 奶奶决定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等她给我家传个香火后,再看情况是否把她撵走。

只是,我一生下来,奶奶就把我抱走了,而且从不让娘拢边。

尽管娘的奶水胀得厉害,可我没能吃到娘的半口奶水,是奶奶一匙一匙把我喂大的。原来,奶奶说娘的奶水里有“神经病”,要是传染给我就麻烦了。

那时,我家依然在贫困的泥沼里挣扎。特别是添了娘和我后,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奶奶决定把娘撵走。一天,奶奶煮了一大锅饭,亲手给娘添了一大碗,说:“媳妇儿,这个家太穷了,婆婆对不起你。你吃完这碗饭,就去找个富点的人家过,以后也不准来了,啊?”娘在奶奶的逼视下,突然有个很奇怪的举措,她将碗中的饭分了一大半给另一只空碗,然后可怜巴巴地看着奶奶。奶奶呆了,原来,娘是向奶奶表态,每餐只吃半碗饭,只求别赶她走。奶奶的心仿佛被人狠狠揪了几把,奶奶也是女人,她的强硬态度也是装出来的。奶奶别过头,生生地将热泪憋了回去,然后重新板起脸说:“快吃快吃,吃了快走。在我家你会饿死的。”

娘似乎绝望了,连那半碗饭也没吃,踉踉跄跄地出了门,却长时间站在门前不走。娘走拢来, 一双手伸向婆婆怀里,原来,娘想抱抱我。奶奶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襁褓中的我递给了娘。娘第一次将我搂在怀里,咧开嘴笑了 ,笑得春风满面。娘抱我的时间不足三分钟,奶奶便迫不及待地将我夺过去,然后转身进屋关门……

娘终于走了,可走了娘的家还是没法走出贫困。

没想到,在我六岁那年,离家5年的娘居然回了。她还是破衣烂衫,头发上还有些枯黄的碎草末。娘坐在村前稻场的石磙上,手里还拿着个脏兮兮的气球。当我和一群小伙伴站在她面前时, 她急切地从我们中间搜寻她的儿子,娘终于盯着我,死死地盯住我,咧着嘴叫我:“小果……球……球……”娘站起身,不停地扬着手中的气球,讨好地往我怀里塞。我却一个劲地往后退。我大失所望,没想到我日思夜想的娘居然是这样一副形象。我扭头就走了。奶奶和父亲却把娘领进了门。

而我老大不乐意,娘丢了我的面子。我从没给娘好脸色看,从没跟她主动说过话,更别想我喊她一声"娘"。

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冬日,奶奶让娘给我送雨伞。娘可能一路摔了好几跤,浑身像个泥猴似的,她站在教室的窗户旁望着我傻笑。一些同学嘻嘻地笑,我羞得面红耳热,让她走开些。娘不为所动,依然站在那里喊:“果果……伞……”班上最调皮的范嘉喜还刻意模仿娘那含糊不清的叫声:“果……伞……”这一学,全班都哄堂大笑。我抓起面前的文具盒,猛地向他砸过去,我俩厮打起来。我个小,被他轻易压在地上。这时,只听教室外传来"嗷"的一声长啸,娘像个大侠似地飞进来,一把抓起范嘉喜,举向半空,居然将他丢到了学校门口的水塘里,然后一脸漠然地走开。幸亏学校烧饭的大师傅将范嘉喜从水塘里捞了起来。

娘为我闯了大祸,她却像没事似的。在我面前,娘又恢复了一副怯怯的神态,讨好地看着我。我明白这就是母爱,即使神智不清,母爱也是清醒的,因为她的儿子遭到了别人的欺负。当时我就情不自禁地叫了声:“娘!"这是我会说话以来第一次喊她,娘浑身一震,久久地看着我,然后像个孩子似的羞红了脸,咧了咧嘴,傻傻地笑了

2000年夏,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积劳成疾的奶奶却不幸去世,家里的日子更难了。由于是住读,学业又抓得紧,我很少回家。父亲依旧在为50元一月而打工,为我送菜的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娘身上。每次总是隔壁的婶婶帮忙为我炒好咸菜和青菜,然后交给娘送去。二十公里的羊肠山路亏娘记下来,她每个星期天为我送一次,风雨无阻。

也真是怪,凡是为儿子的事,她一点也不疯。除了母爱,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应该怎么破译。

2003年4月27日,又是一个星期天,娘来了,不但为我送来了菜,还带来十多个野鲜桃,我咬了一口,笑着问她:“挺甜的,哪来的?”娘说:“我……我摘……”没想到娘还会摘野桃,我由衷地表扬她:“娘,您真是越来越能干了。”娘嘿嘿地笑了。娘临走前,我照例叮嘱她注意安全,娘哦哦地应着。送走娘,我又扑进了高考前的最后总复习中。

第二天,我正在上课,婶婶匆匆地赶到学校,让老师将我喊出教室。我心一紧,娘该不会走岔道吧?可这条路她走了三年,照理不会错啊。婶婶问:“你娘没说什么?”我说没有,她给我带了十几个野鲜桃哩。婶婶两手一拍:“坏了,坏了,可能就坏在这野桃上。”婶婶不容分说,拉着我就往山谷里走……

娘静静地躺在谷底,周边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了沉重的黑色。我悲痛得五脏俱裂,紧紧地抱住娘,说:“娘啊,我的苦娘啊,儿悔不该说这桃子甜啊……”我将头贴在娘冰冷的脸上,哭得漫山遍野的石头陪着我落泪……

2003年8月7日,我在娘下葬后的第100天时,湖北一家著名大学烫金的录取通知书穿过娘所走过的路,穿过那几株野桃树,穿过村前的稻场径直飞进了我家门。

我神情凛然地把这份迟来的鸿书插向娘亲冷寂的坟头:“娘,儿出息了,您听到了吗?您可以含笑九泉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扬抑的表现手法,使我起初对疯子娘的厌恶,与逐渐转变产生的对母亲的深深念想 构成对比。特别是小果最终的忏悔“儿悔不该说这桃子甜啊”把故事推向高潮。
B.小说善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用家中缺衣少食暗示当时社会黑暗,民生艰难。就在那样的艰难困苦中,自己勤奋努力,最终脱离苦海,却难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C.作者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录取通知书穿过娘所走过的路,穿过那几株野桃树,穿过村前的稻场径直飞进了我家门”,表达了对娘的无比的感恩与怀念。
D.小说妙用突转的手法,写母亲为了儿子摘野樱桃而离开人世,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也成了儿子更加发奋学习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直接动力。
【小题2】小说中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娘不善言辞,甚至也没有美丽的笑容,很少有开心幸福的时候,小说中仅有4处描写了娘快乐的 笑容(原文已画线),请你任选3处分析娘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