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走了,我一滴眼泪都没有
天地之春
母亲走了,我一滴眼泪都没有。
母亲什么时候走的,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凌晨四点还给她喂过水,七点钟给她换尿片时,我以为她老人家正在熟睡,没敢惊扰她,只是把她臀部轻轻抬起,身上还是暖和的,然后我就做早餐去了。父亲给她洗脸时,发现有点不对头,急急忙忙跑出房间,对我说:你娘是不是走了?我说:怎么会呢?她在睡觉。话虽这么说,我还是有点不放心,心里有点疙瘩,因为当时换尿片时,她的手凉凉的。我赶忙跑进房间,一边喊娘一边试她的气息,气息是真的没有了。但是我还是不相信,一遍又一遍的喊娘,她嘴角都没有动一下,眼睛紧闭着。我不敢确定,待请来我的医生大哥后,方确认我的母亲真的走了。
母亲真的走了,她没有告诉我时间,也没有给我留下任何一句话,走得很安静,走得很安然。
我看着躺在床上的母亲,她没有痛苦的表情,和熟睡一般。我轻轻地走到她床边,一边摸她尚有余温的身子,一边为她轻轻地盖好被子,生怕她给冷着了。我多么希望母亲能动一动,然后睁开眼,看我一眼,我再看她一眼。但一切都是徒劳,我知道我的母亲真的走了。
我的母亲就这样走了,我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我很平静,冷静的思考如何料理她的后事。
我找来了救护车,一路扶着用棉被裹着母亲尸首的担架,从恩施出发,把她送回了她天天口中念叨着的“我要回家”的二百公里开外的老家。
大夜那天,随着道士先生一遍又一遍催人泪下的唱词,我的两个姐姐哭得死去活来,我的大哥也抑制不住嚎啕大哭,我的二哥强忍住眼眶边的泪水,我的弟弟抽泣着。而我,出奇的冷静,我不时地摸摸我母亲的棺材,不时的看看我母亲的遗像,棺材冰冷冰冷的,点在棺材一头一尾的油灯发出昏黄的光,只有母亲的遗像显得那么安详而慈祥,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母亲正静静的看着我,四目相对,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我一滴眼泪都没有。
母亲下葬时,我的弟兄姊妹哭声震天,好像要极力唤醒我死去的母亲,或许想把这种悲恸带到遥远的天国,让我的母亲听到。而我,做着我该做的事,我使力的铲着泥土,一铲一铲的送到我母亲的坟上,我想把我母亲的坟堆得高高大大的漂漂亮亮的,然后我去烧香磕头,我想让那带有浓浓冥钱味的风带走我对母亲浓浓的哀思。做完这一切,我又觉得我安然了,平静了,我连一滴眼泪都没有。
母亲终于走了,带着她那一双长满老茧的手走了,带着她那一副蹒跚的腿走了,带着她那只能挪动半边的身子走了,带着她一生八十四年的沧桑走了。母亲留给我的是满满的潸然泪下的回忆。
我是去年腊月初七把她老人家接到我家里的。自从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了长期吃苦的准备,我想尽办法让她老人家吃好穿好睡好,我尽可能的抽出时间陪她老人家说说话,唠唠家常。有好心人提醒我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哦。我想,我一定能够做到。
我为我母亲亲自做饭,饭做得软软的,温温的,然后一口一口的喂下去。
我为我母亲换尿片,尿片是我爱人买回来的护理垫,一买就是两件。我每天几乎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为她换一次,很多时候,我都是趁着课间急急忙忙赶回家换尿片的。
我帮我母亲解大手。母亲便秘,非常痛苦,每次我都是用手去抠,每当我抠出一颗颗钢珠似的硬硬的粒团时,我就觉得母亲一定是一次次的轻松。
我为我母亲洗澡,每隔两三天就洗一次。每次洗澡时,我都事先把水温调好,把座椅摆好,然后回到母亲的房间把空调温度调好,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我就抱着我的母亲,快速的来到洗手间,从头到脚给她细细的洗一遍。一边洗一边和她嘻嘻哈哈的说着话,引得她老人家咯咯直笑。母亲的头发是一根一根的银丝,我就想着她年轻时候的一头青发;母亲的奶干瘪瘪的,我就想着是我吸干了她的乳汁;母亲的背枯瘦得只剩下一张皮,我就想着我小时候她背我的情形;母亲的眼睛深深的窈陷下去,我就想着我每次上学时她凝望我的眼神。想着想着,我就笑了,我觉得我是那样的幸福。
我就这样幸福着,感动着,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
母亲有时候也“不听话”。母亲“不听话”时,我就哭了。
我哭过两次。
一次是我下班回家,看到母亲正拿着一张一张的尿片在玩,我一把扯过这一张一张充满尿臭味的尿片,装进垃圾袋里,我提醒着母亲,我大吼着母亲,她用茫然的眼睛望着我,似笑又似无奈。当我把垃圾袋放在门外处时,我哭了,我知道母亲在一天天走向无知和衰亡。
还有一次,也是母亲的“不听话”。那天早晨起来,父亲正与母亲大声说着什么,我推开门,走到母亲床边,询问根由。母亲说她要下来走走,我知道这是绝对不行的,她已瘫痪几年了,但父亲禁不住母亲近乎命令式的央求,把护理床的扶手放下了。父亲回到了客厅,我去做饭。过了一会儿,父亲又在大声喊我,我跑进房间一看,我的天啊,母亲一屁股坐在地上,仔细一看,母亲的右半身青一块紫一块的,我当时大发雷霆,直骂她怎么这样不听话,我生气的不抱她上床,父亲使出浑身的气力才把她挪上了床。骂归骂,我还是请来了医生,为她买来了药,一边给她擦药一边继续“教育”她提醒她,看着母亲身上的伤,我知道母亲是痛苦的,我就想痛在我身上就好了。这都怪我一时疏忽大意啊,要是我极力阻拦父亲,也许没有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想着想着,我的眼眶就湿润了,我跑到洗手间,放声大哭。哭完我也就释然了,我知道母亲一天坐牢似的生活确实难受极了,她的一切要求都是正当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做得不好的,是我。
母亲真的走了,母亲留给我的满是回忆,满是思考,满是留恋,又满是坦然。
母亲好像又还没走,时时有她的笑容,处处有她的身影。恍然间,我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开门给她去换尿片,下班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母亲住过的房间看她是不是端端正正的坐着或躺着,睡觉前我还要推开门,看她是否睡着了。
我知道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现在,母亲真的睡着了。
我知道我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我还有我高龄的父亲。
有一条路,我要执着的走下去。
愿我的母亲在天国安宁!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现实---回忆---现实的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有叙述,有描写,感情真挚。
B.文章写母亲大夜那天兄弟姐姐的哭声和泪水,是为了渲染气氛,反衬“我”的冷静,一滴眼泪都没有。
C.文中写“我哭过两次”。之所以哭,是因为“我”体会到服侍母亲太艰辛了,有一种巨大的压力,“我”感到深深的无助。
D.“有一条路,我要执着的走下去”。这一条路指尽孝之路,体现了作者在侍亲之路上的义无反顾。
【小题2】划线段落在文中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小题3】母亲走了,为什么“我”一滴眼泪都没有?请结合原文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5 04:3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约占总人口的17.3%.2016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此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者年人共约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增速快、高峰化,空巢化、城乡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使得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摘编自《论居家养者老服务发展趋势》,《中国人口报》2018年7月5日第3版)

材料二:

(摘编自《我国老年人口加剧,养老面临挑战》,《华经情报网》2018年11月19日)

材料三:

如何养老呢?在当前形势下,出现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均养老等各种方式。但受儒家思想影响,老年人把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子孙绕膝作为幸福生活的象征,因此,传统沿袭下的家庭养老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重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子女对老人进行赡养,满足老人生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养老方式,它的特点是“居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相结合。即便如此,可如今的“4-2-1”家庭结构模式,意味着一对夫妇要承担赡养四个老人的义务,加之工作、教育孩子,子女对老人的照顾分身乏术。再之,有些老人久病卧床,常年照顾老人的子女或媳娇难免心存间隙,矛盾不断。值得一提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且有46%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一旦老年人在家中突发病情,子女不在家,且医疗条件不足,将很难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摘编自《中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年04期)

材料四:

北京大学表方教授认为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养老问题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整合医院、社区、机构、家庭资源,构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机构保障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在构建过程中,首先,政府在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资金上应给予大力扶持,让中国式养老变得更加便捷、精准。其次,须将社区医院的人员编制完全归入大型医院,使社区医院成为大型医院的下属网点,由大型医院定期或轮流向社区医院派医生和护士,以此大幅提高社区医院的医护水平;也可采取医社合作形势,即大型医院向社区医院派专家坐诊,同时社区医院派医生到大型医院进修,以传帮带的方式快速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最后,在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中,意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因此,在养老机构选派生活护理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社区医院也应选派医疗、医护人员共同前往,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就可以及时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

(摘编自《新常态下我国养老模式的创新》,《税务与经济》2019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养老方式呈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异地养老等多元化格势,但老人们更多选择的是居家养老的方式。
B.2012年—2017年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增速从整体来看,也呈现上涨趋势。
C.2017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增速为是所有年份中5.52%,较2016年增长了820余万人,增速最快、最迅猛的一年。
D.2012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831万人,12714万人,经过5年,2017年则达到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好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必然会长远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存在的养老问题。
B.将近一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以上疾病。老年人在家中突发病情,如果身边无人,将很难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C.在当前形势下,虽然出现了多种养老方式,但居家老人由子女养老的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重要的养老方式。
D.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具有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城乡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小题3】家庭养老存在哪些弊端?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审美救赎何以可能
潘知常
①对于审美救赎的思考,首先当然应该是审美救赎何谓。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审美救赎何为。审美救赎何谓,是对于审美救赎的本体属性的回答,审美救赎何为,则是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回答。在这回答的背后,则是对于审美与艺术的生存权、审美与艺术的尊严的回答。当然,这也与我们过去长期以来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有关。黑格尔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熟知非真知。无疑,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是非常合适的。显然,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思考,其实就是对审美与艺术的本原、审美与艺术之为审美与艺术的思考。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入美学殿堂的唯一通道。
②人类失落的生命,过去只能在宗教中才能够被赎回,这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宗教救赎,然而,在宗教退出历史舞台的主导地位之后,人类失落的生命就只有在审美与艺术中才能够赎回了,当然,这就是审美救赎的登场。可是,为什么只有审美与艺术才能够赎回?审美救赎又何以可能?过去几乎所有的美学家对此大多一笔带过。之所以如此,无疑是因为他们都只关注到了审美与艺术的一般本性,并且只是从审美与艺术的一般特性入手,去对此加以说明,但是却都忽视了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也忽视了从特殊本性去对此加以说明,因此,也就未能促成这一困惑的最终解决。
③换言之,对于审美与艺术,过去我们经常去询问的,是美从何处来?其实,我们还应该去询问的,却是美究竟对我们做了什么?美是如何帮助我们生存下去的?美是如何拯救我们的?过去我们经常去询问的,是人类是怎样创造了美?其实,我们还应该去询问的,却是美如何创造了我们?审美与艺术帮助我们去挖掘出真正的力量,去唤醒我们。
④问题的关键,当然在于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意象呈现。
⑤意象呈现是内在的自由生命借助于外在形象所进行的自我建构。正如吉尔伯特、库恩在《美学史》中断言的:“它体现了人们创造象征和符号的独特而神奇的力量。”区别于“超验表象的思”(宗教)、“纯粹的思”(哲学),黑格尔把它称之为 “感性直观的思”。而且,在外在世界不再引起宗教的神秘联想之后,确实已经隐秘地进入了审美与艺术的情怀寄托。它代表着:当今生命中难以解决的东西,都首先可以在审美与艺术中得以象征性地解决,昔日宗教的神奇作用当今也已经被审美与艺术取而代之了。
⑥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意象呈现并不是我们日常所常见的维系于客体、维系于现实。意象呈现维系于主体、维系于精神生活,是由客体形象与自由生命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关系,是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异质同构,是意在将人类的精神生活凸显而出,也将人之为人的无限本质和内在神性凸显而出。因此,应该是一种象征呈现。劳·波林曾经说:象征,就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中国人也常感叹“形象大于思想”。事实上,就是因为它呈现的是主体内涵,是生命的对象物,而与赋予形象以意义无关,也与充当形象的注脚无关。
⑦由此,不难发现,所谓意象呈现,作为象征,其实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进化的强大杠杆。人类正是通过意象呈现而拥有世界。意象呈现是生命的庆典。通过意象呈现,我们从物的世界迁徙到意义的世界,从功利的世界迁徙到虚无的境界。意象呈现即最后的救赎之物。而现在我们最大的失败也正是遗忘了这一点。语言已经被物化了、工具化了。意象呈现也因此而隐遁不见。因此,我们现在所应当去做的,就是让意象呈现超出自身而指向另外的东西,呈现出意象背后的无名的真实的东西、高于生命的东西、高于死亡的东西。借助于它,我们得以亲近自然而毋需跋山涉水,并且可以在精神上回到自然中的人的自然。
⑧由此,意象呈现为什么能够达成审美救赎?应该说,也就一目了然了。由此不难发现:过去以情感来区别审美与艺术,是错误的。艺术的核心不是情感,而是意象呈现,也就是象征。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引用黑格尔的话有何作用?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下列对“意象呈现”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意象呈现与“超验表象的思”“纯粹的思”等概念借助神秘联想相互关联。
B.意象呈现只是一种符合表现,传达客体内涵,是现实的异质同构甚至图解。
C.意象呈现维系于主体,意在凸显人类的精神,实际上应该是一种象征呈现。
D.意象呈现是替代宗教的救赎物,使得人类在精神上回到自然中的人的自然。
【小题4】对第③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连续的追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入思考问题。
B.两组追问形成对比,突出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从而引出下文。
C.本段追问体现了对审美与艺术一般特性与特殊本性差异的关注。
D.通过连续追问总结上文内容,凸显审美与艺术唤醒我们的作用。
【小题5】第⑧段认为借助上文内容“意象呈现为什么能够达成审美救赎?应该说,也就一目了然了”,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自诞生以来,其发展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在过去几年的发展黄金期,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这都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启的新篇章。深度学习旨在模拟人脑结构建立大规模神经网络,在充沛的数据支持下,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来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实所谓深度学习技术已经默默为我们服务多年了,谷歌搜索、脸书(Facebook)的自动图片标记功能、苹果的语音助手、亚马逊推送的购物清单,甚至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是深度学习的产物。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安全和失业问题的担忧。霍金、马斯克等学家都公开发声,担心人工智能会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说中人机大战的情节。其他人则害怕认知工作的自动化将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两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曾经的“机器问题”卷土重来,我们需要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杨宁《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2017年9月I4日人民网)
材料二
人工智能(AI)并不是一种全新的业务流程或全新的商业模式,而是对现有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造。AI重在提升效率,而非发明新流程、新业务。未来10年,不仅仅是高科技领域,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尽早为自己的业务流程引入“AI+”的先进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处于落后的追随者地位。
在国家层面进行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这绝不是一件过于超前的事。人工智能发展涉及科研向产业转化的诸多挑战,在各行业应用AI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流程都需要更高层面的信息共享和整体规划,未来的因人工智能引发的产业革命则亟待新一代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与再培训机制、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建立和完善单靠企业或社会的力量,这些全局层面的问题是很难得到快速解决的。

材料三
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石博盟〔ScottBeaumont〕介绍,谷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贯穿于各个产品线,包括消费者导向的产品,比如谷歌翻译中的图象识别技术,可以通过相机镜头去翻译标志、菜单等;对数据中心的控制和评估可以提高效率;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提高筛查出疾病的准确率。
“现在来中国介绍和探讨AI是最佳的时机。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科技资产,还有很多的计算机科学家,谷歌在中国也雇佣了很多软件工程师。除此之外,中国一旦有一个想法,就立刻把它打造成一个原型的能力非常强,还有海量的数据作为支撑,所以中国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石博盟说。
(摘自《对话谷歌大中华区总裁:中国人工智能有得天独厚优势》,2017年10月12日新浪科技)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过去几年发展得十分迅猛,这得益于充沛的数据支撑下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
B.谷歌搜索、苹果的语音助手等技术,是通过对模拟人脑结构建立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而实现的。
C.人工智能已经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对卷土重来的“机器问题”我们还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D.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尽早为自己的业务流程引入“AI+”的思维方式,否则在未来十年很难领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
A.材料一详述了人工皆能发展的历史,以及人们因其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对于安全和失业问题的担忧,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些担忧都不无可能。
B.材料一分析了人工智能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会产生根本性的改造,指出应该在国家层面做好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具有前瞻性。
C.石博盟看中中国的原因是中国拥有大量科技资产、大量计算机科学家、还有海量的数据,所以他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D.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所受的阻力最小,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凭借自身的优势,中国可以在更高层面实现信息共享和整体规划。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各地区文化逐渐融合。商周以后,中国北部已有强大的文明,将其他族群、阶层纳入同一政治、文化秩序。春秋战国接续已经发轫的动力,扩大了这一秩序的领域中国文化的特色,此时也呈现出来,此后又有两千余年成长。同时,中东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个文明,则由盛转衰,后被边陲的波斯与希腊取代。两河、尼罗河流域本是颇有活力的文化核心区但没能走向庞大持久的文化圈,却从此以下,分分合合,终于淡出历史。

先从地理形势讨论。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黄土平原、渤海湾平原三者一体,虽有山地,却非天险南方则河川湖泊处处有之,偶有山岭,不成障碍。南北之间彼此密接,只有四川盆地等地自成格局长江黄河两河中下游代表的南方与北方,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又因彼此密迩而交流频繁。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经常接触,又不断抗衡,最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融合为一。

中东两大文明则不同。两河地区北有高山,南有沙漠,难以逾越;其它方向通路狭窄埃及在尼罗河谷地,两侧皆山,外面不是荒漠就是石碛山地。两河与埃及之间还隔了一个大沙漠是以两个古代文明虽有接触,却不能密集交流。此间之征服者,只能马上取天下,而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将不同文化系统融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核心。

中东地区各地方文化,各自发展了独特的文字系统。两河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像文字,造字原则完全不同,始终无融合的可能。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它在新石器时代即已肇瑞,于商周时代一系相承南方文化与北方交会时,南方可能并无文字,于是接受了北方的文字。战国列国出土的文书,虽有歧异,大体相同,属于一系中国地区单一的书写系统,实与其文化的融合关系密切。

从思想方式而言,两河流域的文献,显示出二元对立的观念:淡水与苦水、山雨与干风,皆难以调和。埃及古代的宇宙观,则为定于一尊的多元系统:法老是主宰,地方神祇各有职司。新王国时代,埃及向外扩张,接触异地文化,这套封闭的观念便难以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化则逐渐形成二元融合的观念阴阳、动静都对立而互补。《周易》以相对二元彼此调和作为事物的本质,这套观念迥异于中东两大文明。也许因周人秉持此想法,故其主宰北方时,能吸纳旧商人族群,并与各地土著共存,体现出很大的包容性。

春秋时孔子提出“仁”,将人性与宇宙的道,结合为以人间秩序为主轴的思想体系,此即雅斯贝尔斯所谓“文化大突破”。而亚述与埃及于轴心时代却未有足够的大突破。中国的情形,综合言之,广大地区的古代族群,在接触的过程中,有同一文字为载具,观念包容调和,遂能合为一系,源远流长大突破后,人间的关怀,二元的动态及互补,成为中国文化系统主要的思想特点。

(摘编自许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东两大古文明土地贫瘠,资源稀少,而缺乏文化交流、融合的能力
B.中东地区的两大古文明,其思想方式的特点是二元对立,这迥异于中国。
C.当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主要思想特点业已形成,文化大突破便应运而生。
D.融合与分割,是中国古文明与中东两大古文明在文化发展上显著的差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论证具有宏观的视野,经由比较推出事物特点,方法得当,结论可信。
B.文章选材考究,以两河、埃及古文明对比中国古文明,形成严谨的三元框架。
C.文章的论据服务于论点,如周易周人佐证了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的包容调和。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成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东两大独特文明,是因地理、文字等具体条件的限制而式微的;其文化整合仍有相当大的潜力与可能。
B.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与文中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些特征或表现相通。
C.据文章所述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脉络,倡导和谐的“和”文化或许具有更深远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D.文章开头便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在结尾终于交代了其具体内容,使得文章首尾呼应、内容完整。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 缨 花

季羡林

①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②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③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④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⑤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⑥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⑦北平终于解放了。1949年的10月1日给全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划上了一道鸿沟,我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⑧时间也过得真快,到现在,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思的十三年。我看了很多新东西、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当然也看了很多奇花异草。我曾在亚洲大陆最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凌霄汉的巨树上开着大朵的红花;我曾在缅甸的避暑胜地东枝看到开满了小花园的火红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干看到长得像小树般的玫瑰花。这些花都是异常美妙动人的。

⑨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⑩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⑾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⒁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1962年10月1日《光明日报》)

【小题1】作者第③段中说“自己有孤寂之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划线句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表明作者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中,环境非常寂静幽深。
B.第③段中的“遗世而独立”,化用苏轼的《前赤壁赋》,表达了作者渴望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决绝、保留自己独立志向的人生追求。
C.第④段作者用细腻的饱含深情的笔触,把马缨花树的极美描述出来,表达了在那个独特的年代对马缨花的感激之情。
D.第⑧段写作者看到的各种奇异美妙动人的花朵,是为了证明过去十三年是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义的十三年。
E.第⑿段划线句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F.本文体现了季羡林散文风格特点:优美典雅,富有诗意,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小题4】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用意是什么?
【小题5】第⒀中说的“光与影的对比”指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6】本文与《合欢树》的写作手法有相似之处,但文章寓意各不相同。请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