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夕阳古渡
陈于晓
一场雨后,河水渐渐地涨了起来。原来已经裸露出河滩的石头,又被淹了。河水是浑浊的,裹了太多的泥沙。这些泥沙,来自河的上游或者两岸的田野,水面上泛着草叶、野花和庄稼的枝叶。水流打着漩涡,比原先要湍急多了。
老艄公在河对岸,他和他的渡船,暂时还被对岸茂密的林子掩映着。这边的人们,在焦急地张望,等着渡河。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要紧事,只不过等着总会心急一些。然而渡船是慢悠悠的,乡村的时间本来就比城里要慢,老艄公总是不急不缓,以他固有的“速度”,往来于两岸之间。这会儿,眼尖的人发现,老艄公的影子一闪,闪出了对岸的林子,渡船就朝着这边缓缓过来了。
这一天的水流急,老艄公叫了个帮手,帮手撑着船,老艄公自己摇着,慢悠悠地来到此岸。将船停稳,老艄公为自己倒上了一小碗酒,自在地喝上了。酒不喝完,你怎么催都没用,酒一喝完,自然就走。有急事的人催他,能不能快点,老艄公咧开一口黄牙:“你急,我又不急。”老艄公没脾气,即使你骂他,他照样笑嘻嘻的。
那时渡船是集体的,过渡不收费,老艄公挣的是集体给的工分。我很喜欢坐渡船,没事就来回地坐,只要不是人满为患,老艄公一般不会赶小孩下船。没人渡河的时候,老艄公也喜欢有几个小孩作伴。老艄公会讲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多半是关于神仙鬼怪的。老艄公说是从书上看来的,村里识字的人不多,但他识字。从他的故事里,我才知道,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外,还有着我们虽然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神鬼。老艄公讲的神鬼,多是善良的,他们在暗中帮助着我们,帮我们度过了好多难关,而我们却不知道,也很少感恩。
老艄公对河流很敬畏,他说河有河神。他从不往河里扔垃圾和烟蒂,坐渡船的人,可以把垃圾扔在他的船上,却不许扔进河里。逢年过节,老艄公会端上供品,去渡口,祭祀河神。他说,他的渡船能年年平安,是河神保佑的。他很感恩,说河神待他很好,自从做了摆渡以后,他一年到头,小毛小病都很少。在他看来,所有的河流都通向大海,所以在敬河神的时候,也不忘祭祀一下龙王。
我那时还没上学,常去渡口玩。摆渡不忙时,老艄公会和我一起抓鱼。那时河水清澈,鱼也多。老艄公不抓小鱼,只抓大鱼,说小鱼还没长大呢。但有一次抓到了一条很大的鱼,老艄公乜把它放生了。老艄公说,老鱼通常会修成精的,或许,它已经是个鱼精了,还是放生为妙,万一真冒犯了神灵呢?村里人说,老艄公书看多了,脑子出了“问题”,就会讲些“古怪”的事情。
但有些在渡船上看到的事情,老艄公从来不讲。比如张家寡妇偷了生产队的东西,一大早过河去镇上卖了;谁家女人跟老公吵了架,哭哭啼啼回了娘家。这些,我们都是后来从别人口里听说的,老艄公知道了也装作不知道,他让这些事情烂在肚子里。
一些年以后,我就离开了故乡,流年似水,对渡口和老艄公的记忆,也渐渐地淡去了。不知哪一年,故乡的河流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回家,发现就在大桥的附近,是当年的渡口,只是渡口已经被一人多高的荒草淹没了。我打听了一下当年的老艄公,村人说他已经过世好多年了。
正是一场雨后,河水依然打着漩涡,浑浊地流淌着。夕阳很美,不知道谁家还养着一头老牛,在古渡附近的河岸边,慢吞吞地行走着。夕阳下,老牛拖着长长的影子。当老牛拐过弯时,它的影子恰好落在了古渡上。当年的渡船,哪里去了呢?渡口早已是“野渡”了,依稀有芦花摇曳着,绵绵地摇曳过古渡。我知道那儿,泊着我乡愁深处的老家。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第二段将等渡船的人们和老艄公一急二缓进行对比,极具生活情趣,两个“闪”字写出了人们的急切心情。
B.文中多处写到老艄公口中的神鬼世界,可见老艄公被封建迷信思想毒害颇深,所以村里人都讨厌他,认为他脑子出了问题。
C.文末作者点出了“乡愁”这一主题,看似突兀,实则在文中有多处铺垫,如对故乡的人、景、事记忆深刻,回到故乡还打听老艄公的消息等。
D.全文对老艄公主要通过语言、行为进行描写,虽然细节描写不多,但人物形象仍然刻画得真实而生动。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老艄公的性格特征。
【小题3】文章末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9 06:17: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谁还来种麦
徐国平
那天一早,我正在工地上安排着一天的工程。手机响了,是爹打来的。
爹说,明天回趟家吧,帮俺收麦。
眼下,为了赶工期,我恨不得爹娘多给我生一双手。
不过,我最怵爹的脾气,犟起来三头牛都拉不回头。果然,没解释几句,就被爹一句话给呛住了。
要不是拉碌碡压麦场扭伤腰,才懒得喊你,你爱回不回。说罢,爹就挂了电话。
我气得直跺脚,好大的脾气,俺就不回了!
我嘴上这么说,可心里还是挂记着爹。毕竟六十好几的人,又扭伤了腰,那一亩多麦子自个咋收回家啊。
想起那一亩多麦子,我就窝火。
老家的地几年前就被开发没了。别人都拿着补偿款喜滋滋的乐,唯独爹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说可惜了那些好地。我就劝,现在种地不值钱了。爹一瞪眼,把一沓补偿款摔在地上,骂道,放屁,地都没了,钱再多还能当饭吃啊。我好说歹劝,把爹哄进城。孰料,爹的身体也怪,每次一进城,好吃好喝,没几天便得一场大病,整个人变得像秋后霜打的茄子一样,整天蔫了吧唧。我只好送爹回乡下。也怪,人一踏进老家门槛,顿时像见了日头的向日葵,立马精神起来。为此,我专门请教过专家。专家说,人身体里都有一个固定的生物磁场,一旦破坏就会引起身体不适。
只得让爹一个人留在乡下。
可是,爹偏偏闲得难受,想种麦。我说,种了大半辈子麦还没种够啊,你养花喂鸟钓鱼多好啊。爹却说,就想种麦。我开始不理睬,爹竟然在一处闲置的厂区里,开出一块地,正要播下麦种,结果保安来阻止,爹理论不过,竟然跟人打了起来。被派出所送回家,还一肚子气,说好好的地闲着长草不让种麦,太扯淡了。最终,迫于无奈,我还是托朋友从邻村租了一亩多地。
爹就跟淘了一件宝贝似的,开心无比。
平时,爹在电话里说得最多的是他的麦子,麦子泛绿了,麦子抽节了,麦子落穗了。麦子的长势好,或者又帮麦子做了有意义的事,比如施肥了,松土了,爹就喜。如果麦子受了委屈,爹就不高兴。有一次刚浇了水,白天天气还是好好的,浇地时爹还把棉衣脱了。晚上天气突然就变了脸,降了温。爹焦急起来,这会冻伤他的麦子的。他开始坐卧不安,忍不住拿上手电筒奔了麦田,不顾天黑,不顾还刮着呼呼的大风。结果,麦子没事,人却受寒感冒了,躺进卫生室挂了三天的吊瓶。
我真搞不清爹这是图啥。
每次回家,我对爹说,累了,就跟我一块走吧。
爹总是说,不了,家里还有麦子哩。气得我直抱怨,在你眼里麦子比儿子都亲啊。爹咧嘴一笑,说当年要不是那一瓢麦粒,俺早死了,那还有你个兔崽子。
气归气,还是回家。
安排好一切,赶了半宿的夜路,我有些疲惫,跟爹没说几句话,倒头便睡。
一睁眼,天已大亮。窗外响起一阵嚓嚓的声音。我睁眼一瞧,是爹在磨镰刀。我有些心疼地凑近前,腰都伤成这样了,还想用手割麦啊。
爹白了他一眼,闷声道,麦子不割自己会倒啊。我不想跟爹拌嘴,就商量说,你别一根筋了,放着联合收割机不用,这回俺出钱雇,你就在家歇着吧。
爹没再反对,只是非要跟着去。说不放心。
我也记不清自己有多少年没收麦了。走近那片麦地,麦浪翻滚。一股久违的气息,迎面扑进鼻腔,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爹拄着镰把,缓缓蹲在地头,掐下一个麦穗,放在两手间,轻轻地揉搓了一会儿,然后眯起眼,用手指仔细地数点完那些饱满的麦粒,一下子摁进嘴里,贪婪无比地咀嚼着,好像是在品味一种山珍海味。
完成这一切,就见爹直起腰杆,放开嗓门,仰天吼了一声,开镰了——
惊起麦浪中几只嘎咕鸟。
不一会儿,联合收割机就轰鸣着开进了麦地。我将仓里哗哗流出的麦子,装满一条条袋子,放在地头。爹站在地头像在检阅自己一季的收成。
很快,麦子收割完毕,只剩一地齐刷刷的麦茬。
我又将成袋的麦子拉到麦场。
爹兴奋无比的说,今年收成不比去年少,咱家粮仓里都快攒足五千斤麦子了。
我却毫不在意,说存那么多麦子干啥,就不怕受潮招虫。爹摊晒均匀麦子,满头是汗,他扶着腰坐在一旁的碌碡上,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说这些,你没经着挨饿你不懂。
说罢,爹好像又回溯到往事之中。我心里却焦躁不安地挂牵着工地的事。
爹似乎看出我的心思,挥了挥手说,走吧,麦子进了场,俺看着晾晒就中。
一听这话,我如卸重负。
可就在我上车的时候,爹却郁闷不乐地说,收下这茬麦,地就被要回去了,说是一家开发商占了。
我只得用暂缓之策,哄爹开心。爹,别急,待秋上俺回来,再租块地,保证还让你种上麦子。
爹闻听后,脸上却没有一丝兴奋。半天才叹了一口气,说,有地总有人种,可地都这么慢慢占没了,谁还来种。
我没想那么多,急着回城。走出村口时,透过反光镜,就见爹伛偻的身影渐渐融入在那片收割后的麦地里。
遍地金黄。
(节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爹”让“我”回家帮忙收麦子,一方面因为“爹”的腰新近受了伤,另一方面是“爹”想和“我”说说话。
B.小说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来刻画“爹”的形象,这些细节日常多见,语言自然质朴,但“爹”的形象跃然纸上。
C.小说的中间部分安排进了若干段落的插叙,既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又拓展了内容的表达空间。
D.小说段落较简短,语言朴素,意思表达集中而直接,便于读者轻松地领会,例如末尾的“遍地金黄”。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的“爹”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从不同角度探究小说的思想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于开放性与多义性,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C.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小题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开始思念雪花

胡容尔

⑴春天已至,春花妩媚,我却开始思念雪花。

雪花是洁白的信笺,上面写着天书。天气一冷,掌管信笺的上天便蓄势待发,准备将雪花配 发给人间。小雪节气动静不够,只配一点零星的雪屑,沉住气。大雪节气声势浩荡,是时候让铺天盖地的大雪出场了。

⑶天幕低垂,天地间的距离缩短。光线由明转暗,有些暧昧的混沌气氛浮动。新物登场,总是 需要旧物的铺垫和过渡,需要一种严密奇怪的衔接。大雪穿着白裙子,适时地现身,飘落而下。它 酝酿已久,就等着这样庄重的氛围衬托。缠绕着它的风有时大,有时小。风大的时候,雪被吹得摇 摇晃晃,东倒西歪。风小的时候,它就清楚地看到自己开放的六角花朵,撑着一顶降落伞。

⑷人只有等一朵雪花落下,才看得清它的面貌,标致,蓬松,像白梨花。小时候,我喜欢站在 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 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 天外之花,那么新颖,那么清冽,不染凡尘。

⑸雪花开呀开,北风吹呀吹。挤在一起的雪花,队伍壮大,花片肥大,更像飞落的仙鹤和天鹅, 或者是一群从天空迁徙而来的绵羊,毛茸茸的。它有着自己认定的方向,与水类似,从上而下。这 种不思攀登的行动方式,与人多么不同。人的一生,总在算计着怎样从低处往高处走,总在谋划着 征服一个又一个高度。雪花不,它的眼里只有低处的事物,与低眉俯瞰众生的佛菩萨相似。就算被 风吹疼,保持倾斜的姿势,但它仍然是下沉的,换个角度落下而已。但凡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房 一舍、一草一木、一路一径,所有低处的事物,哪怕微小的尘埃,都是它亲近的目标,离哪里近就 落在哪里。一片一片的信笺,渐渐连接成一整块一整块的宣纸,很大,很白。没结冰的深邃的大海, 是流动的墨水,飞奔着变化莫测、多姿多彩的线条。人也是墨水,很小的一滴墨。在无垠的披着洁 白盛装的大雪面前,人只是一滴淡墨,微不足道。

⑹一场大雪的到来,掩埋了大地上辽阔的枯萎和绝望,一切回到了清白的原点,回到了同一起 跑线上。在原野上,白色的火焰,不动声色地点燃新的希望。

⑺在我们当地,有时也会下暴雪,雪流湍急,瀑布一样倾泄而下,大地被迅速淹没。到处弥漫 着燃放鞭炮一样迸裂开来的白色烟雾,迷人眼。人们敬畏地躲进温室,劳作,或者喝茶,闲聊,把 舞台留给雪。这天地间唯一的舞者,穿着古老的舞鞋,载歌载舞,衣袂飘飘。

⑻江河湖泊结冰了,手脚冻得紧缩在一起,伸不开,但它们体内的血管潜伏在冰层下面,并没 有停止流淌。那些涌动的暗流,明显感到冰层肌肤在惊喜地颤动,一层温暖的厚厚的白雪,覆盖了 它们的身体。高处与低处的草木,长青的枯败的,挺拔的匍匐的,在雪中变换着琼枝的姿态。雪有 些重,压得枝条下垂,甚至断裂。但这是甜蜜的负担,它们更喜欢被雪滋养的感觉。它们借此在白 色的信笺上画下自己的形状,写上一些深情的话语。

⑼飞鸟呢,大部分藏到安全的巢里去了,从缝隙间露出个小脑袋,赏雪。偶尔低头啄一下羽毛, 再啄一下。只有喜鹊依然欢呼雀跃,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只或三只喜鹊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 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它们经过时,快如一道闪电,我只来得及看清它们白净的肚腹,像 雪那么白。我不知道,喜鹊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

⑽我外婆是这样形容大雪的:雪直堆直堆地下。没有“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比喻,很朴素, 却很形象。想一想,雪大了自然就成堆了,成堆的径直落下的雪,当然就是大雪。

⑾外婆说这话时,我年纪还小。记忆中那时的大雪,似乎都是在晚上蹑手蹑脚潜来的,选个月 黑风高夜。但我能敏锐捕捉到它们行走时细小微弱的声响,沙沙,簌簌。过一阵子,树枝、房顶和 院落就都白了头,发出强烈的银白的光,反射入屋,使熄灭灯火的屋内亮如白昼。我和小弟,通常 会坐在热炕头上,借着白雪赐予的比月光更亮堂的光线,玩手影游戏。白墙成了幕布,我们的十指 弯曲和直立、合拢和拆分,变化出狗、兔、鹰、象、狼、羊等多种动物影像。我们为我们丰富的创 造力,兴奋不已。

⑿一夜大雪过后,乡村被深深地埋藏,静寂而深沉。打破这种静寂和深沉、唤醒一座村庄的, 先是鸡叫,接着是狗吠。醒来的狗,在雪地上团团转,拓下五瓣梅花蹄印。它饿了。可主人的家门 已被积雪封堵,狗用爪子东一下西一下胡乱地刨着,连滚带爬地蹭过去,索性直起身子将冰凉柔软 的蹄子搭上门板,上上下下地抓挠着。然后人的声音响起,好像一张充满生气的大网,荡来荡去, 罩在村子的上空。柴火烧旺,炊烟升起,烟火让村庄在皑皑白雪中抬起头,重新热气腾腾起来。甜 得流油的地瓜、金黄的玉米饼子和大白菜、萝卜条被端上了炕桌,这是冬日养人的农家饭。

⒀雪霁天晴,明亮的阳光在田野上奔流。雪消融成润物无声的雨水,为丰收埋下伏笔。贴近地 面,你会听到葱绿的麦苗根部强健的奔跑声,但人们忘了表达对雪的感激。

⒁雪,是固态的雨,与雾、雹、露、霜等,同属雨族成员。《说文解字》曰:“雪,凝雨说物者。 从雨,彗声。”意思是说:雪,乃凝结雨水,带给天下万物喜悦的美丽冰晶。

⒂带给天下万物喜悦,我喜爱这种对雪的赞美。冬若失雪,犹如花无蝶、山无泉、石无苔、水 无藻、人无癖,未免单调无趣,少了活泼的兴味。

⒃从雪的字源可辨出,先人造字充满智慧。甲骨文的雪,字形是“羽”的中间和两边有四滴水 环绕,这水滴应是雨点的象征。羽和水的组合,代表雨变成的飘落而下的纷纷扬扬的羽状物。金文 的雪,是上雨和下彗的组合,表示雪是可以清扫的凝固的冰晶。篆文继承了金文字形,笔画摇曳, 具有雪花飘逸的美感。

⒄我想,雪来自一个奇妙的世界。那个世界,我们虽无法涉足,但可以凭借想象,假设它就是 高高在上的天界,远远高出我们头顶的上天。雪是上天派来送鸡毛信鹅毛信羊毛信的信使,上天那些高尚的神们,他们通过这种形式来表明善意和悲悯,来接济冬日贫瘠灰暗的人间,指派雪代替雨行使职权,恩赐大地——纯洁,润泽,收获,安详。

⒅下雪时,喜欢煮杯热茶捧在手心。茶是经年发酵过的熟普洱,汤色深红,味道醇厚,有岁月 沉积的芳香。我的心中,也会悄然盛开清悠悠的雪花,一朵,两朵,三朵……它们让我在世俗的热 情里,保持着必要的洁净、清醒和冷静。

(选自 2019 年 03 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1版,有改动)

【小题1】结合原文,从方式、目的和结果三个方面,概括第⑸段中对雪和人的比较,并说说作者的用意。
【小题2】根据第⑿段内容,赏析作者是怎样描写雪后乡村被“白色的火焰,不动声色地点燃新的希望”的。
【小题3】第⒃段有关“雪”的字源分析,在文中插入这内容有哪些作用?
【小题4】说说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作用有何异同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 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轻言转行或跨界

在中国影视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浮躁浅薄、急功近利的创作风气也逐渐滋生成长起来,所生产出来的影视作品鱼龙混杂,既有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也不乏偷工减料、广受诟病的质量低劣之作。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影视创作实践中去,从而使国产影视剧与观众建立起更加稳固且充满信任的关系,成为影视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工匠精神乃现代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为产品的生产者或服务的提供者对与其工作相关的某一方面专业品质的不懈追求与顽强坚守。具体而言,就是他们在向社会创造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过程中会以一种高度专注、近乎苛刻的态度对待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或服务能力,使之精益求精、臻于完美。一个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在面对自己的工作时,不会左顾右盼、朝秦暮楚,总是幻想找到一步登天的终南捷径。哪怕只是一件在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也会将毕生的志趣和难以想象的精力贯注其中,以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日复一日地将之做到极致。具体到影视创作领域,工匠精神首先体现为从业者有长期甚至终生心无旁骛地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无怨无悔的志趣。这意味着,无论从事影视生产的哪个行当,他们都不能受一时的利益诱惑就轻言转行跨界,而是始终专注于自己的本位工作,立足于专属于自己的、别人无法取代的位置上,为影视艺术提供丰厚而独特的养分。

影视市场的高热不退带动作品的产量激增,也将人才短缺这一棘手难题推上了台面:编剧、摄影等高端专业人才难觅,因为好多人转行去当了导演,甚至自组公司拍起了电影;与此同时,一些圈外人士眼见影视产业有利可图,遂凭借自己的“圈粉”能力跨界“触电”,摇身一变成为了导演或制片人,搭班子拍起影视剧,这进一步加剧了非导演类行家里手供不应求的紧张状态。于是,大批缺乏经验的新人仓促上阵。由于缺乏训练与积淀,其作品大多艺术水准低下。结果,一些好不容易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创作技艺与经验无法传承下去,使创作无法形成有效的积累和生长。

健康的行业环境不仅需要频频走上红毯、亮相于人前的导演、演员和制片人,也需要专业的编剧、摄影师等“幕后英雄”,还需要资深的副导演、选角导演、预告片导演、场记等各怀绝技且安守本分的“高级技师”。唯有如此,作品的专业品质才能从整体上稳中有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起良性的制度,公正合理地分配“象征资本”,让所有为作品生产作出贡献的成员获得应有的地位和与之能力和付出相匹配的回报,使其即使处在幕后,也不会感觉被冷落。当然,笔者如此立论,并不是简单地反对转行或跨界。而是想强调,转行跨界必须源于志趣的改变而非利益的驱动,且转行跨界后还需放低姿态,随着经验的积累循序渐进,不可妄想一步登天,不费吹灰之力、仅凭人气就从这个行业的大咖一跃成为另一个行业的新秀。否则,很容易造成行业秩序的混乱,长此以往对中国影视业的艺术根基造成侵蚀。

(选自宫浩宇《影视创作呼唤工匠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会以一种高度专注、近乎苛刻的态度对待本行业所有专业技术或服务能力。
B.影视行业编剧、摄影等高端专业人才的转行,加剧了非导演类行家里手供不应求的紧张状态。
C.应建立起良性的制度,让即使处在幕后,为作品生产作出贡献的所有成员也不会感觉被冷落。
D.发挥影视业“幕后英雄”以及各种“高级技师”作用,作品的专业品质就能从整体上稳中有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针对我国影视产业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影视创作实践中去的必要性。
B.第二段在论述“工匠精神”内涵后,指出影视创作的各个行当不能受诱惑而轻言转行或跨界。
C.第三段从反面论述了影视产业出现人才短缺这一棘手难题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
D.最后一段主要论述了轻言转行跨界的危害,指出这样可能对中国影视业的艺术根基造成侵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影视行业迅猛发展,浮躁浅薄、急功近利的创作风气也逐渐滋生成长,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影视创作实践中。
B.如果所有为作品生产作出贡献的成员获得应有的地位和与之能力和付出相匹配的回报,转行跨界现象就不会出现。
C.如果让缺乏训练与积淀的新人仓促上阵,一些好不容易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创作技艺与经验就无法保证有效传承。
D.如果转行或跨界源于志趣的改变,且之后放低姿态,随着经验的积累循序渐进,就可能创造出较高水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