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套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人格是判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一行为一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一人格行为满足享受。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B.人性具有隐蔽眭,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C.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构成人生境界,形成人格,表明人已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D.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社会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人,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就是美好人生的观点。
B.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论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相互转换的关系。
C.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D.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作为屉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
B.好人格,好作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能让人生变得丰富深沉、优美崇高。
C.人的本性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
D.人格虽然是后天形成的,但它的逐渐形成体现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31 01:17: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的“礼治”思想
①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②以“礼治”为表征的儒家法治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首先,德主刑辅。这是儒家关于德刑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孔于主张“为政以德”,注重道德教化,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严刑峻罚虽然能起到威慑作用,使人们不敢犯罪、但是内心却认识不到犯罪的可耻;以道德教化人们,人们有了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刑罚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独尊、迷信刑罚,他的宗旨是重德轻刑。所以孔子主张,治国要“宽猛相济”,德刑相辅相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最后实现“胜残去杀”“必也无讼”的理想状态。荀子提出“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提倡道德,主张少用刑罚。董仲舒明确提出“刑者德之辅”,把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明确提示出来,即德主刑辅。
③其次,礼法融合。儒家的“礼”是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的外化,“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儒家以“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为人们需要遵守的国家之“礼”,“肯定礼是治国之本,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政治法律的根本指导原则”。孔子重视礼之本,反对礼流于形式。“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成。”他提供“为国以礼”,认为国家政令是人们必须遵守之礼,所以失礼就要接受惩罚。在孔子这里,初步体现了礼与法相融合的倾向。真正奠定礼法融合思想基础的是荀子,他既反对儒家重视礼冶而轻视法的作用,又反对法家重视法冶而忽视道德的作用,而把礼与法相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开礼法融合之先河。
④最后,情法互补。儒家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建立其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德主刑辅、礼法融合。这一前提,肯定了人情在懦家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儒家看来,以亲情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定远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所以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国法的制定以伦理纲常为指导原则,同时又是伦理纲常的具体化”。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之法才会有生命力,“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法与人情相结合,才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只有符合人情之法才是公正的,以人情为基础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人们所信服。
⑤儒家的法治思想与法家有所不同,它极少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而是以一种防患于泰然的法——“礼”法加以约束,使人们自自觉地守法,而非被动地惧法.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法学的礼教中心、义务本位、家族观念、伦理法治等价值和特质”,而这正是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所以有学者认为“孔孟才是中国司法界的真正祖师,儒家学说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节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但直到西汉时期“德主刑辅”的思想才产生。
B.被儒家视为治国之本的“礼”以“仁”这一思想为核心,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
C.儒家肯定人情在法治思想中的地位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提倡法中有情、情法互补的法治。
D.儒家主张用防患于未然的礼法而不是刑律狱讼约束民众,以使人们能守法而非被动惧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列举孔子等几个儒家学者的观点,论证了儒家法治思想中德主刑辅的主张。
B.文章第四段中的三处引用都是为了证明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这一观点。
C.文章第五段通过对儒家与法家法治思想的比较,进一步论述了儒家法学强调以“礼”来约束人们行为这一观点。
D.文章从德主刑辅、礼法融合以及情法互补三个维度,论述了儒家法治思想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只要以“宽猛相济”的理念来治国,就能达到教化残暴之人进而废除死刑、没有诉讼的理想状态。
B.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主张礼法融合,可见他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还吸取了法家的思想。
C.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以人情为基础制定的律法才会有生命力,才会保持公正而为人接受,让人信服。
D.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为当今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见中国的法治精神源远流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中国武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武术之舞。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②由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所以,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已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③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皈依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④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与价值体系。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即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

⑤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英雄用掺杂着各类正面因素(如友情、亲情、爱国主义)的暴力行为对反面人物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消灭,最终完成对正义的救赎和对暴力的消解。中国武侠电影特别是在对暴力的表现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其中包括暴力的神圣化、暴力的喜剧化、暴力的舞蹈化、暴力的诗意化等消解暴力的有效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⑥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商业潜力,已经成为电影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的武侠电影因其无可比拟的武艺和神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青睐,从而使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摘编自贾磊磊《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武侠电影以武侠文学为原型,其武术打斗具有高度艺术化、表演化的特征,被称为“武舞”。
B.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将武打与剧情、情景和人物性格相互交融,以艺术表演为主。
C.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和情节中,隐含着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D.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从而也影响了武侠电影的叙事和价值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武舞”和文化精神两方面内容。
B.文章①②段先介绍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概念,后着重对“武舞”进行了阐述。
C.文章③~⑥段从四个角度对中国武侠电影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论述,层次清晰。
D.文中第②段运用因果论证,着重阐述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打其实就是武舞表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和现实中的武术打斗都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优美的动作奇观。
B.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门派设定、剑术、拳法,甚至“主题道具”等等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C.中国武侠电影对暴力的表现取得了成功,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化”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
D.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及情节等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而且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阿婆黄鱼面

安谅

阿婆黄鱼面馆开在一条小马路上,与淮海中路挨得近。店堂只有20多平方米,搁着一些方桌和凳子。平常生意还真不错,不仅店堂坐满了人,门口还常常排起一溜等待入座的队伍。

顾客盈门,应该是好事。可是阿婆的小外孙,英文名叫杰克,他觉得不划算,便怂恿阿婆,不如改成茶餐厅或者时兴上海小吃,至少也增加点品种。起先,阿婆耐心解释,她小时候在宁波老家就和她的老外婆学煨黄鱼,黄鱼面就是她的看家活。后来外孙时不时重提,主意一会儿一个,阿婆也就笑而不答

杰克在一家私企打工,业务正走下坡路,几乎无所事事。闲着也是闲着,他干脆就在阿婆的面馆里鼓捣起几个新的面种。

阿婆并不阻挠,任他“创新”。好几天,新面点少有人问津。一盘算,杰克感觉亏大了——来店者点的几乎都是黄鱼面。他在店门口怔了好久,注视着“阿婆黄鱼面”这块招牌,感觉是店名影响了他推出的新面种。杰克撺掇着要阿婆把店名改成“阿婆面馆”,阿婆一笑,拒绝了。改了就和天下的其他面馆都差不多了,她说。

天有不测风云,阿婆突发高烧住院,不久就过世了。阿婆面馆的黄鱼面,没人能够操持。无奈,杰克就聘了位上海老阿姨帮忙。老阿姨并不擅长做黄鱼面,但可以摆弄出各色浇头面,倒也丰富,杰克也就顺势把阿婆黄鱼面馆去掉了“黄鱼”两字。起先还有些顾客上门,但来客渐稀,门口总是排着的长队不见了。一个月下来,杰克不住地摇头,面馆已是入不敷出。

他把面馆改成了韩国料理。看到一部韩剧红火,便把炸鸡啤酒作为特色主菜隆重推出。出乎意料,韩国料理运营两个多月之后,并没有起色。杰克有点泄气,找了几个年轻玩伴出谋划策,这些玩伴,有的刚留学回来,一合计,共同出资支持杰克把韩国料理改成西餐馆——这儿是繁华的市中心,来来往往的国外游客很多,这生意看来十拿九稳。西餐馆开张,确实热闹了一阵,杰克的同学、朋友,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都被发动过来助兴。两三个月的兴旺光景后,熟人消费撑起的西餐馆渐渐门可罗雀。亏损越来越大,几个小伙伴儿扛不住了,纷纷提出撤资。杰克拖着,熬了快半年,退了款,摘了牌,关了门,准备把店堂盘出去。因为要价挺高,店堂很长一段时间出不了手,他便常在店门前的马路上百无聊赖地闲逛。

这天,一对老年夫妇蹒跚走近,打听道:阿婆黄鱼面馆在哪里?老早经常来吃的那家,咋就找不到了?

他吃了一惊,阿婆过世一段时间了,怎么还有人心心念念在找黄鱼面馆。老人家讲,几年前来吃过,这些年身体不好,加上搬家了,一直没能来,但嘴边总咂摸着阿婆黄鱼面的味道。当年的那碗汤啊,鲜得来;鱼肉啊,细腻得来,不会碎,有嚼头。“老太婆讲,这辈子再能吃几次阿婆的黄鱼面,也算心满意足,也了却伊对这条路的念想。”

杰克听罢,眼圈一红,忍住了。思忖之下,回答,过段时间来吧,现在正在店面改造,过段时间,一定能吃到黄鱼面的。

有段时间见不到杰克。一个多月后,杰克回到店堂,还带回来一位老阿婆。他把藏在店堂里的招牌上的“西餐馆”三个字全部铲掉,重新漆上五个大字——阿婆黄鱼面。大锅子买回来,汤头烧起来,蒸腾出一股有点熟悉的味道,惹得隔壁人家探头探脑好几次……

张罗几天后,阿婆黄鱼面馆回来了。

杰克的同学、朋友被请过来尝鲜,他就问一句话:是不是原来的味道。店门口挂出公告,三天内免费试吃阿婆黄鱼面,每天供应一百碗。试吃期间,宾客盈门。之后,店堂和锅灶再也没有冷下来。食客吃完后纷纷啧嘴称赞,杰克听在耳朵里,他觉得阿婆若还能在这个店堂里,大概会笑得满脸褶子。

慕名者从不同地方赶来,店面显得狭小了。但杰克只经营一个面种,不想去拓宽店堂、吃掉隔壁。原来,之前一个多月,杰克回祖籍宁波了,他找到擅长做黄鱼面的老阿婆,从挑黄鱼、煨黄鱼到制面、煮面,从头开始学做那一碗面。宁波老阿婆呢,手把手教,直到他那双手,跟外婆一样,能把黄鱼面侍弄得地地道道,汤鲜面滑。

不少人找杰克谈加盟店的事情,都被谢绝了。有人说,杰克太小家子气,做不大生意。

杰克像阿婆一样笑而不答,忙着张罗生意去了。

(选自《解放日报·朝花周刊·综合版》2017年9月15日期,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面馆顾客盈门的场面,与后文杰克不断“创新”却门可罗雀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B.一对老年夫妇的打听、念叨,隔壁人家好几次探头探脑等细节,表现了人们对阿婆黄鱼面的认可,使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
C.“从挑黄鱼、煨黄鱼到制面、煮面,从头开始学做那一碗面”,具体表现杰克转变的决心和行动,补充交代阿婆黄鱼面得以回归的原因。
D.小说围绕“阿婆黄鱼面”,叙述了杰克由不认可到践行阿婆经营理念、传承传统手艺的故事,看似浅显却充满哲理,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中阿婆和杰克“笑而不答”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把故事的场景始终设定在阿婆黄鱼面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冲撞与融合:回望20世纪中国新诗

吴思敬

历来的文学革命,其倡导者为了冲破巨大的阻力,往往会从两个方向上去寻求助力:或是面向古代,高张“复古”大旗,其实质则是革新;或是面向外国,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文学革命之火。新诗的创始者们采取的便是这后一种办法。郭沫若坦诚地宣称:“欧西的艺术经过中世纪一场悠久的迷梦之后,他们的觉醒比我们早了四五世纪。……我们应该把窗户打开,收纳些温暖的阳光进来。”当然,中国新诗受外国影响,除去新诗人希望“迎头赶上”西方的急迫感外,更深一层说,是由于现今世界上始终存在着一系列困扰着各民族哲人的共同问题。尽管各民族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依然在起着作用。实际上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便构成了人类的文学发展史。

到“五四”前后,西方近百年的文艺思潮已经历了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演变。不过,这三大文艺思潮对中国早期新诗人的影响却不是同等的。客观上说,外来的东西能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是受着当时的国情制约的。从新诗诞生的情况看,创始者们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从歌德、雪莱那里汲取营养,那狂飙般的激情,天狗吞月式的自我扩张,均使他的诗歌显示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刘半农、朱自清等人的早期诗作则大多揭示当时社会中种种黑暗与不平,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然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有时难免泥沙俱下,导致艺术上的不精致;一些如实描绘社会弊端的诗篇,又由于写得太“实”而失去了诗味;大革命后的普罗诗人又普遍存在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直接说教的倾向。特别是,“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年轻一些的诗人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应该指出的是,在新诗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新诗人们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并不是全盘照搬的,而是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固有特色,对西方的东西既有吸收,又有扬弃的。一些在现当代诗歌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如冰心、徐志摩等,无不是从取法于西方开始,但没有跟着西方诗人亦步亦趋,而是把西方的东西与本民族的特点融合起来,因此他们的作品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但决非西方诗的翻版,有中国诗歌的某些传统风貌,但又不是“国粹”式的传统诗。

中国新诗是在西方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孕育并成长的。这种冲撞,使我们的新诗从诞生伊始就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而且这种责难、争论与困惑一直持续到60年后的新时期的诗坛一一回想一下围绕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的争论,以及伴随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而出现的喧哗与骚动……两种文化的冲撞为新诗发展带来了契机,一方面这种冲撞冲决了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势,为诗的创造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这种冲撞带给读者审美习惯的变革,造就了一批批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尽管当前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的潮流使诗人处于空前的窘境,尽管当代的诗歌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中国诗人在寂寞中坚持着,中国诗坛的圣火并没有熄灭。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新诗“冲撞与融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新诗人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吸收并扬弃了西方诗歌。
B.“五四”前后,中国新诗人受到了西方三大文艺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不同程度的影响。
C.历来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欲冲破巨大的阻力,变革方向一般会选择古代和外国,中国诗歌变革也是如此。
D.在新时期的诗坛中,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以及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都曾经遭遇过责难、争论与困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郭沫若的言辞,意在说明西方文化领先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借鉴其精华部分,并且迫切希望中国新诗能迎头赶上。
B.中西文化的冲撞为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对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式以及读者的审美习惯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C.冰心、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取法于西方诗歌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特点,不是西方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的翻版。
D.中国新诗的创始者借鉴的全都是西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现代诗歌因此形成了鲜明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有差异,但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作用依然存在,人类文学发展史的轨迹是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
B.中国诗人借鉴西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的方式,产生了艺术上不精致的弊端。“五四”之后,一些陷入苦闷、彷徨的年轻诗人开始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C.中国新诗糅合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到现在都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但是中西文化的这种冲撞也造就一批懂得艺术和欣赏的大众。
D.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对当代诗歌的冲击,使诗人陷入窘境,但中国诗人没有放弃,仍然在寂寞中坚持,中国诗坛圣火没有熄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才应该是对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有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严峻的问题却有着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

(摘编自《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

材料二:

去年10月,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围绕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收到的一组回答让他们深思:一方面,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读书上不了台面,会暴露自己没有修养”;另一方面,又表示“要花精力社交,建立归属感”。

为何经典阅读认同度高,但实际读得少?天津大学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已经让青少年从小确立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而“时间碎片化”则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天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虞京春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她同时也感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高经典的原因”。

(摘编自《上好大学生经典阅读“必修课”》)

材料三:

古典文学作品由于时代久远,与现代汉语语言存在诸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其接受的难度越未越大。单纯在古典文学教育中强调兴趣教学,肯定存在较大的局性。古典文学的学习,自古强调“熟读”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死记硬背”,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多闵读,多背诵,形成一定程度的强制诵记十分必要。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记方法、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

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全媒体时代,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受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时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国里形成阅读习惯。

(摘编自《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

材料四:

图二: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摘编自《大学生经典阅读调查》)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显示,无论是理科生、文科生,还是中文专业学生,“语言难懂”已经成为他们不愿意阅读古代文学的主要原因,占比均超过40%。
B.图一显示,不同科类的学生认为故事性可读性、内容思想方面是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的比例差别不大,表达手法方面有较大差别。
C.图二显示,在不同科类的学生中,认为“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比例均为最高,其中中文的最高,已超过一半。
D.两幅图表显示,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在阅读古代文学时遇到不同的障碍,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对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予以肯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加之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等原因,让经典阅读出现危机。
B.化解经典阅读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让经典阅读面临的问题呈现出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
C.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远离网络,改变松散的阅读习惯,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就能化解经典阅读危机。
D.前三则材料谈论内容均和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有关,前两则重点论述经典阅读危机的原因,而第三则重点论述解决办法。
【小题3】解决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严重危机的问题需要哪些相关方共同努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