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论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的。因此, 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宁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B.自西周的分封制而来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
C.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
D.个人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与天理打通,与天下打通,达致“平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认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借助一些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一体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通过辨析“天下”的两种含义,论述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文章首尾均提到了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家国”的重要性,有较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可见一旦礼崩乐坏家国将分崩离析。
B.董仲舒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表明政治伦理化更为明显。
C.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因而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D.儒家“致良知”是指在从事家国公共事务的道德实践中实现良知,要领悟更要践行天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0 11:09: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三
博物馆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馆藏资源总量和展览设计上,文创产品开发能力也是影响其地位的一大因素。一些博物馆领域的佼佼者,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它们的文创产品开发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博物馆馆藏文化艺术品是其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宝库。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大多遵循从藏品中获得灵感的原则。国内也有从藏品资源获得创意灵感的例子。吉林省博物院设计的双陆棋调料盒以馆藏双陆棋棋盒为蓝本,盒身为瓷质,盒底为实木材料,于2015年9月向观众正式推出,由于其有较好的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才入市便得到了观众的大量好评。
现在,许多博物馆尚未建立完备的文创园队,文创人员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专业的文创人员。但是博物馆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文创灵感的搜集者,尤其是展览设计部和藏品部的人员。文创带头人可以整合馆内人力资源,定期开展文创金点子活动,每期提供几件或者几类藏品,供参与者创意,或者由参与者自行选择院藏产品,设计文创产品,限定上交时间,并请同行专业人士进行评比。被选中的创意作品,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作品如果参与展览或销售,都要标注作者名字,甚至用作者的名字给作品命名,用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组建创意“智囊团”。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2014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中说:“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时代前沿科技为依托,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是故宫博物院创意产品开发的原则。”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故宫博物院一改过去产品研发的“沉闷”局面,突破了文创产品研发的瓶颈。例如,当今,手机己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人在用手机,故宫博物院就以此为契机,研发了一百多款符合各类品牌手机的外壳,深受观众喜爱。此外研发产品还有朝珠耳机、朱门金钉旅行箱等群众平时生活中用到的产品。截止2014年8月,共计研发文创产品675项,据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产品基本上生产一组卖出一组。所以博物馆文创产品应该倾向于老百姓喜闻乐见,又融合历史文化元素的产品,这样才能让文创产品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取材于连冠、杨贵峰的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与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竞争力关的一项是
A.从馆藏资源中寻求创意灵感B.不断丰富壮大文化创意队伍
C.整合资源,奖励观众的参与D.与时代接轨,更新设计理念
【小题2】“材料三”谈及从藏品中获得“灵感”。下列诗句中,对“灵感”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C.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D.句句夜深得,心从天外归。
【小题3】某红学博物馆拟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开发文创产品,如果请你参与,你将设计哪些必要的开发、营销流程?请结合上述材料做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者

陈振林

王后病了,病的很重。

王后以前也得过病,但她感觉这一次与以前不同。毕竟也是年过六旬的人了,王后知道这一次会离开这个世界。

王坐在王后的床边,拉着王后的手,看着王后的脸,听着王后的呼吸。那手,瘦弱得像枯枝;那脸,苍白的像张纸;那呼吸,气若游丝。

王三十多年前从老家起事,王后一直跟随在身边,形随彩追;照看着王的生活,无微不至;管理着王的大家庭,并并有序。王没有了生活之化,没有家庭之乱,他一心打拼着自己想要的江山。王常常想:要是没有王后,自己可能只是个平庸的官兵。

如今,江山已得,王成了真正的王。可是,他心爱的王后却病倒了。

王后以前也病过。只是小病时,王后自己挺过就好了。也有病重的时候,王就会叫过太医,把脉,用药,不过几天也就痊念了。

“我要让我的太医前来,为你瞧病。”王拉着王后的手抚摸着,轻声地说。

“传刘太医。”室外已响起了叫唤声。一会,急匆匆赶来的刘太医跪在了帘子外边,他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他深谙医道,在宫中很有名气。

王后摆了摆手,说:“他瞧不了我的病,让他退下吧。”

“传王太医!”又响起了叫唤声。王太医立即跪在了帘子外候旨,他已须发皆白,曾经医治好了王的偏头痛,最得王的信任,是太医中的佼佼者。

王后轻轻地摇了摇头,吐出了三个字:“退下吧……”

须发皆白的王太医和气喘呼呼的刘太医走出宫门,很是惋惜。刘太医有些“自谦”地说:“王兄啊,其实王后的病情应该不重,不要说请您老医治,就是我开出三个方子,王后的病应该是能治念的。”步履满珊的王太医应声:“刘兄所言极是,王后为什么不让我们帮她瞧病呢?

怎么不相信我们医者呢?”

太医走了,王有些急了,他走到门口走回来,又走向门口,声音大了一些:“王后你不相信这些太医,那我再去全天下请良医。”

王说到做到。他当即下了一道御旨,重金募求良医。不到三天,全天下的良医聚到了京城。然后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后,王亲自遴选其中十名良医进到内室。

王坐到王后的病榻前,轻声说:“王后,我已请来全天下最好的郎中,来治你的病。”王说着,泪水已经在他的眼眶里打转了。

王后的头摆得更厉害了,说:“不行!草泽医者,没有用的,你让他们都退下吧。”

王一摆手,那些良医纷纷离去。良医们有些失望,走出宫门。他们的声音大了起来:“我们是能够治好王后的病的,王后为什么不让我们帮地照病呢?她不懂我们医者啊。”

王后的病情更严重了,她说话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她叫人拿来纸和笔,颤抖着写下“丧事从简、不要殉葬”的遗嘱。三天之后,王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脸色,安详而平静。

王拉着王后的手,痛哭不已。王一个劲地自责:“是我没能照顾好你,没能找到全天下最好的医者。可是,为什么你就不同意他们为你瞧病呢?……”

王后的葬礼,依照王后生前的嘱咐,尽量从简,也无殉葬。

葬礼的队伍最后,走着一行人,他们捶胸顿足,极尽哀痛,泪洒襟袖。他们是刘太医,王太医,还有那几十个从各地挑选进京的医者。

就在昨天,须发皆白的王太医向这些医者告知了一条消息:是王后救了大家的姓名……王后,才是最好的医者。

前不久王子找到王太医,告诉他一个消息。就在王后临终之时,王子前来探望母亲的病情。王子跪在王后的病榻前,痛哭着说:“母后,我就不明白,您为什么不接受父皇为您找来的那些医者为您瞧病呢?”

王后对着王子招了招手,让王子的耳朵贴近自己的嘴边,王后说:“我的重病本已无法救治,任何医者为我开任何药方都是没有用的。你的父皇嗜杀,在我死后,悲痛之中,盛怒之下,肯定会将他们都杀掉的……等将来你君临天下了,一定要心怀悲悯,爱惜生灵……”

(原载《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王三十年前起事的经历,交待王后对王的追随、照顾,赞颂了王后的赤诚、周到细致和勤劳能干,也表现出王对王后的感激和疼爱。
B.作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王“拉着王后的手抚摸着”“走到门口走回来,又走向门口”“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转”,意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C.刘太医、王太医和遴选出的十名良医,都是医术高明的人,他们完全有把握治好王后的病,而王后不信任他们,不让瞧病,他们既失望又无奈。
D.小说结尾才揭示王后不让太医和良医们瞧病的原因,让人唏嘘不已。而倒叙之中又有倒叙手法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更具曲折性,更有吸引力。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王后拒绝让人瞧病,这令医者还有王、王子心生疑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妙处。
【小题3】“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这是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一位医生的颁奖词。文中王太医评价王后“才是最好的医者”,请依据本文谈谈这样评价的依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梨花箱
李德霞
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
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
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
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
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 
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做那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 
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成毛边的旧衣裳。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齐整。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吃玉米饽饽!”
父亲不敢还嘴,陪着笑端走稀饭。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
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我吃饭,你看着,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
父亲灰了脸,急急地走开。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 
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
“那就好,那就好。算我没说。”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
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
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带你去镇里瞧瞧。”
没人应。
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啪”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当地……
奶奶死了……
村里人都说,奶奶活着刚强,死也刚强,硬是没拖累父亲母亲几天。
出丧回来,父亲和母亲收拾北屋。挪开奶奶睡过的那张木头床,父亲一眼看见藏在床头下的梨花箱.父亲很懊悔,懊悔没把梨花箱随奶奶葬进坟里。
梨花箱打开,父亲和母亲惊呆了。里面没一件奶奶的旧衣裳,全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
母亲含泪把饽饽拼了又拼,数了又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二十四个。母亲低声啜泣:“咱娘……她是饿死的呀!”
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
(选自2012年11期《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父亲把奶奶背回家,奶奶要求住北屋,因为北屋的阳光好,奶奶怕死,所以想多晒一下太阳。
B.这篇小说描写了奶奶摔伤腿后把自己饿死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紧张、曲折,极富戏剧性。
C.奶奶上山挖野菜,摔伤了两条腿,金先生看过后认为,如果调养得好,可以保命,但两条腿是治不好了。
D.这篇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父亲对奶奶的厌恶之情就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
E. 奶奶躺下来不久,就让父亲去搬梨花箱。梨花箱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奶奶看得很重。这一细节为后文奶奶藏晒干的玉米饽饽做铺垫。
【小题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6分)
【小题3】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内容,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装潢简洁时尚,陈列别出心裁,茶点饮品一应俱全……最近,各地出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网红书店”。但在纷至沓来的顾客中,有不少“到此一游”的“打卡”拍客。有人感叹:拍照的流量要是能转化成阅读的流量就好了。

面对掌上阅读、网络购物的冲击,不少实体书店转变经营思路:有的创新内涵,提供多种知识服务;有的着眼外观,让文化空间更别致;有的往上游拓展,定制产品、收购版权;____①与咖啡厅、艺术展、手工坊连接……由单纯的图书卖场变身为兼具教育、展览、休闲等功能的复合空间,跨界融合的尝试让实体书店呈现勃勃生机。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选择,“网红书店”就②

时下,“泛阅读”“云阅读”重新定义着读书的界限,一本纸书难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如何把消费的人气转化为阅读的文气,这是一个新课题。提供可听可看可触的知识产品,打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倡导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书店+”的新兴业态才有望激发出“文化+”的精神力量,让书店点亮文化的角落,润泽人们的心灵。

【小题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引用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排比、比拟
D.对偶、排比、引用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提供可感的知识产品,打造阅读的深入体验,倡导好的生活方式,让“书店+’有望激发出‘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 分)
【小题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