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论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的。因此, 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宁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B.自西周的分封制而来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
C.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
D.个人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与天理打通,与天下打通,达致“平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认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借助一些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一体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通过辨析“天下”的两种含义,论述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文章首尾均提到了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家国”的重要性,有较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可见一旦礼崩乐坏家国将分崩离析。
B.董仲舒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表明政治伦理化更为明显。
C.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因而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D.儒家“致良知”是指在从事家国公共事务的道德实践中实现良知,要领悟更要践行天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0 11:09: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常见的书评不外两种,一种是宣传,一种是反宣传。所谓“宣传”者有书店稿费或私人交谊做背景,作品本身价值是第二层事,头一层要推广它的销路,在这种书籍的生存战争中,它不能不有人替它“吹”一下。所谓“反宣传”者有仇恨妒忌种种心理做背景,甲与乙如不同派,凡甲有所作,乙必须闭着眼睛乱骂一顿,以为不把对方打倒,自己就不易抬头“称霸”。书评变成贩夫叫卖或是泼妇闹街,这不但是书评末运,也是文艺的末运。

书是读不尽的,自然也评不尽。一个批评家应该是一个探险家,为着发现肥沃的新陆,不惜备尝艰辛险阻,穿过一些荒原沙漠冰海;为着发见好书,他不能不读数量超过好书千百倍的坏书。每个人都应该读些坏书,不然,他不能真正地懂得好书的好处。不过,与其浪耗精力

攻击唾骂在批评上固然有它的破坏的功用,它究竟是容易流于意气之争,酿成创作与批评中不应有的仇恨,给读者一场空热闹,而且一个作品的最有意义的批评往往不是一篇说是说非的论文,而是题材相仿的另一个作品。如果你不满意一部书或是一篇文章,且别费气力去唾骂它,自己去写一部比它较好的作品出来,至少,指点出一部比它较好的作品出来!一部书

批评的态度要公平,这是老生常谈,不过也容易引起误解。一个人只能在他的学识修养范围之内说公平话。对于甲是公平话,对于乙往往是偏见。

孔夫子只见过泰山,便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不能算是不公平,至少是就他的学识范围而言。凡是有意义的话都应该是诚实的话,凡是诚实话都是站在说话者自己特殊立场扪心自问所说的话。人人都说荷马或莎士比亚伟大而我们扪心自问,并不能见出他们的伟大。我跟人说他们伟大么?这是一般人所谓“公平”。我说我并不觉得他们伟大么?这是我个人学识修养范围之内 的“公平”,而一般人所谓“偏见”。批评家所要的“公平”究竟是哪一种呢?“司法式”批评家说是前一种,印象派批评家说是后一种。前一派人永远是朝“稳路”走,可是也永远是自封在旧窠臼里,很难发见打破传统的新作品。后一派人永远是流露“偏见”,可是也永远是说良心话,永远能宽容别人和我自己异趣。这两条路都任人随便走,而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第二条路,虽然我知道它不是一条“稳路”。

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欣赏一部书,如果那部书有文艺的价值,也应该是在心里再造一部书。一篇好的书评也理应是这种“再造”的结果。一个书评家如果想把自己的话当作“权威”去压服别人,去范围别人的趣味;一个读者如果把一篇书评当作“权威”恭顺地任它范围自己的趣味;或是一个创作家如果希望别人对于自己的著作的见解一定和自己的意见相同;那么,他们都是一丘之貉,都应该冠上一个共同的形容词——愚蠢!

世界有许多分歧差异,所以它无限,所以它有趣;每篇书评和每部文艺作品一样,都是这“无限”的某一片面的摄影。

(摘编自朱光潜《谈书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于书籍生存的考虑,我们必须写书评去吹捧作品,这样的书评也是有价值的。
B.一个好的批评家要多读些好书,少读些坏书;多介绍些好书,少介绍些坏书。
C.好作品足以让人推崇热爱,但如果一部作品不圆满,书评家便应该去唾弃它。
D.“司法式”批评家难免固步自封;印象派批评家相比而言则有意思一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两种书评分别比喻成贩夫叫卖和泼妇闹街,体现了作者对书评及文艺的忧虑。
B.文章举孔子的事例论证了一个人在他的学识修养范围内说话也算是公平的。
C.文章辨析了“司法式”批评家和印象派批评家的两种做法,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
D.文章末段论证了每篇书评和每部文艺作品一样都是有差异性、片面性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作家需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的见解不一定和作者的相同。
B.一个作品最有意义的批评不仅是能说是论非的论文,而且是题材相仿的另一部作品。
C.对于读者而言,一篇好的书评固然有其参考价值,但读者也不能盲从权威,唯书评是从。
D.萧乾说:“书评家应是一个聪明的怀疑者。”这和本文强调的“说良心话”并不矛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指在知识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它是一种能促使人类预想不存在事物的独特能力,最具改革性和启示作用。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意,是将个人独特的才能、看法转换成新奇而有效的想法,是一种能面对日常生活挑战而衍生出创新主张的能力。它是知识的一种创造,人类的想象力创造了无数知识产品,将来还会创造更多,正是这种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它也是知识的一种创新,绝对不会让现有的知识停滞不前,反而能使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进化。古人云:“尊新必威,守旧必亡。”历史上有些被认为是最荒谬的想象往往成为人类的创举,想象力能够让知识创造出许许多多人间奇迹。美国《商业周刊》指出,美国公司已经率先步入一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宰的新经济阶段,正通过创新来推动发展。通用电气执行官韦尔奇说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放在企业的环境中就是创新。”正是具备了超凡的想象力,人类才会有今天和未来。客观现实告诉我们,在注重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应成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拐点。

【小题1】请根据材料概括想象力的特点。
【小题2】作者认为想象力和知识有哪些关系?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应当如何培养想象力。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物技术推动“绿色革命”

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转基因工程是这次国际农业科技部长级会议的热门话题。

东道主美国不仅是转基因良种和食品的发源地,也是当今世界上转基因良种、食品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在美国的主导下,会议对转基因良种和食品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多数与会者认为,转基因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会上也有一些代表对转基因作物给人类可能带来的灾难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提出疑议。有人以转基因棉花为例提出,转基因的抗棉铃虫棉花可能会导致某种更加厉害、对作物危害更大的害虫出现,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美国科技界权威人士反驳说,转基因抗虫害棉花已经问世十多年,到目前为止地球上还没发现有新的“更厉害”的病虫出现。即便这种假设的棉虫出现,我们也可以再改变棉花或作物基因,使它增加新的抗御能力。也有人提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机,会导致癌症、肝病等各种难以想象的疾病。另有专家反驳指出,转基因作物问世、发展已20年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给人类健康带来问题。美国孟山都公司副总裁罗伯特•弗雷利博士说,事实上,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应该更有利于人类健康并继续向这个方向探索和发展。他举例说,在日本由于人们常吃鱼,可以预防心脏病,因为鱼身上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那么现在有专家已找到一种和鱼身上同样存在这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然后把这种植物的基因放到其他可食用的作物中,此作物的食品同样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

事实上,目前已有不少富含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和抗癌等作用的转基因作物相继问世。美国科技界官员补充说,转基因作物由于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有利人体健康。他举例说,在种植土豆、瓜果时,将这些作物中的成熟基因进行改变,使它们在收获后就不再继续成熟,使它的保鲜时间自然延长,可避免像现在许多商贩使用化学药剂保鲜。另外,转基因作物还可以避免虫类给人类带来病毒。比如转基因玉米,不仅能排斥害虫,而且可以防止昆虫给植物带来的一种毒素———镰刀霉。牲畜吃了受这种毒素感染的玉米会染上致命疾病,是人类患食道癌的罪魁祸首。

多数与会者认为,在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之前,我们不能以种种坏的想象和假设来把自己束缚起来。转基因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新的选择机会,它并没有强迫所有人接受。但鉴于世界人口、土地和水等资源的现实和未来状况,这一技术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不言而喻,发展趋势将无法阻挡。

【小题1】转基因工程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从文意看,不能体现“绿色”二字的含义的一项是( )
A.现在有专家已找到一种和鱼身上同样存在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然后把这种植物的基因放到其他可食用的作物中,此作物的食品同样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
B.目前问世的转基因作物不少富含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和抗癌等作用。
C.转基因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新的选择机会,鉴于世界人口、土地和水等资源的现实和未来状况,这一技术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不言而喻,发展趋势将无法阻挡。
D.在种植土豆、瓜果时,将这些作物中的成熟基因进行改变,使它们在收获后就不再继续成熟,使它的保鲜时间自然延长,可避免像现在许多商贩使用化学药剂保鲜。
【小题2】对转基因作物和食物有人持反对态度,不属于他们反对理由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转基因食品不安全。
B.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导致某种更加厉害、对作物危害更大的害虫出现,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
C.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导致癌症、肝病等各种难以想象的疾病,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机。
D.转基因玉米中的镰刀霉牲畜吃了会染上致命疾病,它也是人类患食道癌的罪魁祸首。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转基因植物会导致某种更加厉害、对作物危害更大的害虫出现,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
B.也有人认为转基因抗虫害棉花已经问世十多年,到目前为止地球上还没发现有新的“更厉害”的病虫出现,这说明,一些人的担心是多余的。
C.在日本,有专家已找到一种和鱼身上同样存在某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然后把这种植物的基因放到其他可食用的作物中,此作物的食品同样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
D.在转基因技术这样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之时,我们以种种坏的想象和假设来把自己束缚起来是不对的;勇于面对,正确选择,才是正确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发现了最早的“中国”
——记何驽博士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连续发掘出土了陶寺早、中期城址,宫殿区核心建筑,墓葬区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彩绘陶器等随葬品,以及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观象台。文物考古专家进一步考证,证实襄汾县陶寺遗址极可能就是4000多年前尧时代的“唐尧帝都”。完成这一艰巨而神圣任务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队长、陶寺城址发掘领队何驽博士和他的队员们。
何驽博士上中学时就喜欢语文、英语和历史,特别是对文物考古一直很感兴趣。1981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考古专业,考入了北京大学考古系。2001年7月提前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的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但他更愿意到考古一线。后来,他主动要求下基层。在湖北荆州工作期间,他撰写了《中国文明起源考古研究思考点滴》等50余篇有价值的论文。他常给同事们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印证较大和深奥的理论,就必须到考古实践中去,掌握大量的考古实证,只有到都城遗址去考古,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
野外工作条件一般都是比较艰苦的,但这些对何驽来说似乎已经习惯了。他说:“在野外工作,我不奢求什么,只要晚上有个住的地方,白天有个一日三餐就足够了。”他在陶寺一住就是四个春秋。作为领队,他经常带着队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总是白天在田野里搞发掘,晚上在灯下读书、思考、写论文,经常熬到夜里十一二点。四年中,他撰写了40多篇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何驽的发现,为唐尧时代在天文历法上的贡献进一步提供了佐证。因为没有这一发掘,尧舜禹时代只能是神话传说,而何驽所做的一切,等于为印证陶寺遗址成为“唐尧帝都”提供了确凿的历史证据,这就让神话传说与考古结论相吻合,使“文明始祖”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具有了更加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何驽在事业上是成功的,也是令人叹服的。但谈起四年多的陶寺考古历程,他总是感慨万千。2002年,陶寺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研究项目,而他就是这个项目重点——陶寺遗址的牵头人,具体挖掘工作从哪里下手,大家都在看领队。他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但工作能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他心里当时几乎没有谱。他知道应该相信文献,但也绝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东西而裹足不前。他认为,考古工作既要有大胆的设想,又要有科学的态度。他从小就养成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性格,遇到事情总爱刨根问底。何驽和队员们在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个建筑遗址,猜测该建筑可能用于观测日出。冬至时,考古队员冯九生专门来到建筑遗址现场进行观测,结果发现日出时,太阳并不在观测缝中,于是陷入茫然。何驽认为很可能是观测点位置有偏差,该建筑应该是有观测冬至功能的。何驽的观点一时在考古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各种说法不一,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何驽所提到的观测缝,是不是有意识做出来的?”“目前学术界很浮躁,想搞点轰动效应的人太多,何驽莫非是想制造爆炸性新闻贪图出名?”……不管周围的人怎么想,怎么讲,何驽并没有因此懈怠和放弃。之后何驽又邀请15名国内著名天文学专家亲临现场进行论证,基本确认该遗迹是天文观测遗址。而这前前后后的两年中,何驽的付出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他的工作已经超出了考古专业的范围,涉足了天文学等领域,可想而知,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注重学习、研究、设想、推断,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2005年11月10日,世界顶级刊物《自然》杂志第438期刊登了陶寺发现古观象台的消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波兰的学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予以赞赏。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他发现了最早的‘中国’”,主要是指何驽的考古证实了襄汾县陶寺遗址极可能就是4000多年前尧时代的“唐尧帝都”。
B.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掘成果,目的是凸显传主的成就,引出下文对传主的事迹的介绍。
C.何驽对陶寺天文观测遗址的考证,证实了唐尧时代在天文历法上的贡献,使“文明始祖”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具有了更加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D.最后一段属于侧面烘托,通过写世界顶级刊物《自然》杂志刊登陶寺发现古观象台这一消息,进一步表现了何驽考古发现的重大影响和意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何驽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系,选择考古专业,这与他上中学时就喜欢历史,对文物考古有很大的兴趣分不开。
B.何驽认为大量的考古实证需要到遗址中去发现,只有到考古实践中去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其他途径不可行。
C.“在野外工作,我不奢求什么,只要晚上有个住的地方,白天有个一日三餐就足够了”,这里直接引用何驽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何驽在陶寺考古期间,白天带领队员们搞发掘,晚上还要写论文、搞研究,他撰写了大量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E. 陶寺遗址的考古队员在建筑遗址观测时发现,冬至那天,太阳并不在观测缝中,由此断定,该建筑遗址并不具有观测冬至的功能,何驽却不这样认为。
【小题3】作为一位优秀的考古工作者,何驽身上表现出了哪些鲜明个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岑燮钧
三个月前,李老汉去中医院配药。在窗口,一个人指着他说:哟,你不是老李吗?原来是两年前省城同住一病房的老张,他也是来配药的。病友见病友,两眼泪汪汪。
“啊哟,老李啊!我问过几次那个主治医生,都说没见你来复诊。”
李老汉说:“我命贱。”医院里来过两次随访电话,催他去检查,他都没去。
老张是公家人,公费,不一样。
老张告诉他又动了两次手术。一次是肝癌复发,趁还小,就切了一刀。一次是两个月前,心脏里放了个支架。李老汉想,这得花多少钱啊。李老汉做了黄卡,配药是便宜了,可是也只能吃中药,那种很贵的西药早停掉了。
“你现在还好吗?”
李老汉告诉他,甲胎蛋白有点往上升,医生让他赶紧去大医院复查一下。
老张说,赶紧做个加强CT,如果又有了小瘤子,赶紧做掉。
有一次桥头闲聊,有人告诉你得的是肝癌,村里人都知道,就你自己不知道。李老汉心里一惊,当晚没吃饭。但他是个大咧咧的人,心想,反正现在还活着,随它。第二天,还是桥头扯淡。
这一次回到家里,他又说想去省城检查一下。老伴说给儿子说过了,儿子说年底前陪他去一趟。儿子做生意折了本,把爹娘的老本都扔进去了,回家都难。
“年底年底,医生说越快越好!到年底,还不知道我人在不在呢!” 李老汉忍不住发了脾气。
这话说过也就说过。老伴抹眼泪。儿子进门,也是低头走路,不敢看人。
他有时想,这也是命定的,随它!有时老伴催他吃中药,他一边吃,一边喃喃自语:中药是骗骗人的!
尽管骗人,他还是一星期一次去配药。
他收些破铜烂铁,卖了钱,自己保管着。老伴把钱给儿子,他说过几次,也随她。他肯定先死,苦头是她吃的。
有一天回来,老伴告诉他,老张没了。他起先不知道说谁。不是才三个月吗,那时还好好的呢。
原来是老张的女人打来的电话,说老张还留着很多药,跟李老汉以前吃的是一样的。老张临死前交代过,送给李老汉,也不枉病友一场。
李老汉带着家里的一袋玉米棒和地瓜,收破铜烂铁时拐弯去了一趟老张家。小区里不让进,他看看自己也不像是能进去的人,就给张嫂打电话。张嫂出来,人老了不少,也瘦了不少。他接过一大袋药,一连声说谢谢。张嫂让他进去坐一会,他怕玷污人家的屋子,也没进去,拿出了地瓜和玉米棒,说是自家种的,没打药水,干净的。
两人唏嘘了一阵,别过。
李老汉想想,心里还是有点难过。老张是个热心人,每次买早点,总是扔给他一份。不挂针时,还下棋。两个人在一起的一个月,是李老汉这辈子最安闲最滋润的日子。
李老汉出了城,过了村,在庄稼地边停了下来。打开袋,看里面的药,果然,那种西药在,而且有十瓶。他一阵高兴,收拾好,绑紧了袋口,怕掉了。
回到家,老伴不在,该是去地头了。
他拿出那袋药,有西药,有中成药。他打开那种西药的瓶盖,揭开密封的锡纸,里面是一团棉花。拿出棉花,里面是熟悉的七颗药,小小的,很不起眼。但他知道,要两百多元钱。一天一颗,只能吃一星期。这十瓶,可以吃两个多月。一想起两千多块钱,他就觉得太欠人情了。尽管是老张送的,但白拿人家的东西,到底过意不去。他想,以后去城里配药,再送些干净的菜蔬过去,也算是表表自己的心意。
李老汉的手很粗糙,他小心翼翼地把药倒出来,结果连着倒出了三颗。他用老茧开裂的手指把其中两颗捏起来放进瓶去。老眼昏花,笨手笨脚,听见一颗“的”的一声,掉在瓶沿,滚下去了。他赶紧寻找,可是找不到。桌下也看了,好像没有。开着了所有的灯,还是不见踪影。他到处找老花镜,好不容易找着,趴在地上,一边看,一边用手抚过去。这时,他看清楚了,一颗药正掉在地上。
他拿起来,轻轻一擦。倒了一口水,在水里洗了一下,怕化了,又很快拿出来,放进了嘴里,用水吞下。
一会儿,满舌根的苦味,蔓延开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啊哟,老李啊!……”老张见见到老李十分惊喜,面对老张的热情,老李却用“我命贱”这样冷言相对,表现出他虽然朴实但不懂礼貌。
B.“李老汉做了黄卡,配药是便宜了,可是也只能吃中药,那种很贵的西药早停掉了”,表明重大疾病给农民带来的生存窘境,引人深思。
C.李老汉儿子这个人物,着墨不多却能让读者明白,他是一个不懂经营,不懂孝道,忘恩负义的败家子弟,是当今部分年青人的真实写照。
D.小说细节描写实出,结居写李老捡拾掉在地上的小药粒放到嘴里吃下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正在年青农民身上流失的勤俭节约的美德。
【小题2】老张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药”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请联系小说内容予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