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范长江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1934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要从1935年说起,当时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和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范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他写的报道红军长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上。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于1935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1937年2月14日,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次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会上他绝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大公报》则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藉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大公报》从2月17日起,又连续刊登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三万多字的通讯。特别是相继发表的《陕北之行》,较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2年范长江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答案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开头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范长江出生时间、籍贯、成长、任职和主要成就等,这是概述,目的是开启下文。
B.第二段先正面记叙了范长江西北考察采访的行程,列举了两篇西北之行通讯发表的情况,然后突出表现了其通讯产生的重大影响。
C.第四段中“胡政之权衡再三”一句内涵丰富:胡政之考虑到了发表范长江文章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要承担的巨大风险。
D.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范长江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认为哲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小题2】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本中范长江表现出了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进行了哪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1 07:1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上,借贷起于何时虽没有明确的界说,不过“欠债还钱”这一基本信条却和“杀人偿命”一样古老。古代法律一般都注意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失,对于不按期归还债务的,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汉代即有功臣列侯负债违期不还,被夺候除国之事,汉以后各朝也都有抑制高利盘剥的规定。元朝中后期规定“本利相侔而止”,以本金数额为借贷利息的上限,即“一本一利”。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即可窥见一斑。我们都知道窦娥遭遇千古奇冤之后的“六月飞雪”,却很少将她的故事与元朝的民间借贷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蔡婆婆在当时的放贷及其“本利相侔”的高利率,在元朝都是合法的。只不过一笔贷款使她得了个孝顺的儿媳妇,另一笔贷款却给她和窦娥带来了无妄之灾。民间借贷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窦天章这样的穷人要举债度日,赛卢医这样的“商人”则需借此来融资,正是这种资本的流转互通,才使社会生生不息,得以发展。“禁止利息”既不符合人性,也会妨碍贸易往来,还会使处于困境中的人得不到帮助。

在世界范围内,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有禁止放债取利的教义,倡导人们无偿借取,使富有者能无条件地帮助贫穷者。不过这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美好的宗教理想,却缺乏实现这一理想的人性基础,所以伊斯兰教徒才会设计出“重复买卖”这一规避禁令的“法律技巧”,即借方向贷方借财物时,卖给贷方一物品,然后借方再以高于卖出的价格买回所卖物品,通过这种所设的“一卖一买”,借方买回原物品所多付的价金就代表双方私下约定的借贷利息。这种以技巧来规避宗教义务的现实,正说明了民间借贷的不可或缺性。

如果说在古代自然经济社会里,民间借贷还主要集中于像窦天章这样解生活中燃眉之急的情况下的话,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借贷已为社会发展所必需。对于一些公司经营者,在银行贷款难以为继时,民间借贷可能就成为公司存活的一条出路,只是不管借方还是贷方,都应有预防风险的意识。对于政府,则应如古代的统治者那样,既允许民间借贷的存在,又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取息过律”,严禁催债过程中的过激行为,这样才可以避免一些悲剧发生。

(节选自《民间借贷的规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欠债还钱”的信条及汉代抑制高利盘剥的规定,都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失。
B.元朝中后期规定“本利相侔而止”,也就是说所有贷款都要收到等同于本金数额的利息。
C.《窦娥冤》中,窦娥遭遇千古奇冤,完全是蔡婆婆放高利贷及元朝民间借贷导致的结果。
D.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虽倡导无偿借取,但却很难实现,有的人靠技巧来规避禁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古代法律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的观点,并举例证明。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以《窦娥冤》为例,论述了元代民间借贷状况及民间借贷的必不可少。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民间借贷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规制。
D.文章论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借贷的必要性和政府应采取的规避风险的措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禁止借贷利息,就有可能妨碍贸易往来,使处于困境中的人得不到帮助。
B.“重复买卖”这一规避禁令的“法律技巧”,证明了民间借贷的不可或缺性。
C.只要政府加强管控,就不可能出现“取息过律”及催债过程中的过激行为。
D.民间借贷无论是在古代自然经济社会里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均必不可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森林
李娟
①我们在森林里循着声音找到一只啄木鸟。
②森林里荡漾的气息是海的气息——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我们走在 其中,根本是陷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辨东西;脚下厚厚的苔藓浓裹的汁水,是这空间 中所有透明黏稠的事物一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
③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我们的一 举一动。我们迷路了,我们背靠着一棵巨大的朽木喘息。然后安静,直到沉静。森林开始用 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我们站起身继续向前。忽有遥远的叩门声,如心脏搏动般一声声 传来,并且一声声让一切沉下去,寂下去。我们回头望向那处,仓促间绊了一跤,等踉跄着 站起身来,恍恍惚惚什么都乱了——血脉搏动与视线混淆在一起,触觉与味觉难舍难分,疼 痛逼入了呼吸。巨大的孤独从我们的脸庞抚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深处全是忧伤。 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 苦……环顾四周,发现这四下里居然只剩我一人,不知什么时候走散了。
④我大声喊着妈妈。我的声音四处穿梭,寻找,再空空地回来。回到我面前问我:“妈妈?” 我跑了起来,弓着身子,在枝条下、灌木丛中飞快穿行。头发和裸露的手臂被挂痛的感觉从 远处暧昧不清地传来。那痛感更像是谁努着嘴唇向脑子里呵气。我扒开一丛灌木跳下去。爬 起来,一抬头,妈妈正站在不远的空地上,看着我,竖一根食指在唇前。在很久很久以前, 我们就曾渴望有一天能够找到这森林的精灵。但是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后,我们仍然还 得这样平凡地生活——当我们站在河边的沼泽上,遥望横亘在眼前的蓝绿色森林蜿蜒到天边。
⑤我们想,这自然界中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会比森林更为强大吧?只有森林蕴藏着熊熊燃 烧的火焰,只有森林是天地间最饥渴、最庞大的火种。它在自己的梦中是一片火海,它醒来 就灼灼看着在梦中已经被它毁去的世界。它四季常青,它没有迸出火焰却迸发出簇簇四射的 枝条。它死去后仍没有忘记留下一片片橘黄,赭红——尽是被焚烤后才会呈现的颜色。枯枝 败叶的最后一笔激情便是极端的枯干凋残,便是等待,更为无边际的等待。
⑥我们湿漉漉地走出森林,像是从大海中被浪潮推上沙滩。我们筋疲力尽。我们最爱的那首 歌,那首热烈、高亢、激越的歌,它什么也没能点燃,它一出口便被打得湿透,一句一句沉 重,一句一句坠落。我们唱出一句,就忍不住泪水长流。妈妈……我们的歌声多么单薄,而 世界多么强大……这森林是火焰与海洋交汇的产物,是被天空抛弃的那一部分——当火焰与 海洋交汇,排山倒海,激烈壮阔,相互毁灭。天空便清悠悠地冉冉升起,以音乐的神情静止在我们抬头终日寻找的地方。而那些剩下的残骸渣滓,便绝望地在大地上向上方伸展着手臂, 努力地想要够着什么……终于长到一棵树那样的高度,便开始凋零。
⑦我们在说这森林。说了海洋又说火焰,唯独没有说这森林中一棵平凡的树木。于是我们离 开时,它便在我们身后轰然倒塌。妈妈……这是这森林所能制造出的最大声响。这一声响彻 山野后,剩下更为广袤的寂静。这一声不同于山风林籁的任何一声,这一声只喊一声,终生 只喊一声。这一声之后,广袤的寂静中回荡“笃、笃、笃”的叩门声。妈妈,那又是哪一棵 树呢?我们找不到。我们找到的时候,森林将它的咫尺之遥隐藏到千里之外。
⑧我们在森林里目送一只啄木鸟远去。
【小题1】森林带给刚进入其中的两个人什么样的感受?请结合②③④段的内容概括。
【小题2】请解释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文章开头和结尾(第①段和第⑧段)使用了相似却又不同的句子,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第⑦段画线句子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物 哀
朱良志
①自怜是人生命的觉悟、自我警醒,由哀我,到哀人生,哀天地,哀万物,自怜中传达的不仅是现实之叹,更是宇宙之沉思。从哲学和艺术观念上看,楚辞对后代的重大启发之一,是关于时间的咏叹,此称为“物哀”意识。
②楚辞的感伤,是一种时间性的感伤。一是在急速流转的时间中,诗人感到美政理想无法实现所引起的悲剧性感受。《离骚》中吟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故而化为性灵的上下求索,急速的行进。理想不可实现,时光则空蹉跎,进而悲从中来,像一匹疲惫的老马,最后踯躅在历史的时空中。楚辞的时间性咏叹还有第二个层次,就是对人的存在命运的咏叹,在个人与宇宙的直接对峙上,显示人的生命张力和生命趣味。楚辞是一种现实的焦虑,更是一种存在的焦虑,而且以后者更根本,更隐在。
③楚辞中充满了急促的时光流转的调子。时间对人有强烈的压迫感,时间的步步进逼和人对时间延长的渴望,构成强大的张力,形成屈赋独特的节奏。在楚辞中,以“朝……夕……”构成的句式多见。这一句式,动态性很强,紧迫如鼓点阵阵。楚辞将人放到时光的急速流转中回旋,正像魏晋诗人在诗中反复使用的一个意象“转蓬”一样——在楚辞看来,人生就是这样的转蓬,西风摧折,恍惚幽渺,命运不可厘测,没有个安顿处,正是所谓欲问归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楚辞将人放到浩淼宇宙之中,与其直接照面,在时光的鞭打之下颤抖,痛楚,也在这样的力的作用下,与之沉浮,受其冲击 ,逆之而争进,顺之而飞旋。
④楚辞中突出时光流转带来的恐怖感。时间的帷幕布下了弥天的网,让你无所逃脱。人在时间面前的这个“惧”字,被楚辞渲染得非常浓重。“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 是怕美名不立的恐怖;“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这是在与时光的冲击中,怕丧失自己的恐怖;“欲容与以俟时兮,惧年岁之既晏”,这是怕打破人与宇宙和谐节奏的恐惧,等等。
⑤岁月流逝,而人短暂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楚辞在众芳摇落之中,突出了人生无常的感叹,而人在急速流动的时光面前如何展现自我的生命?楚辞将个人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存在的命运放到时间中审视,从而探讨人生的价值。“往者余弗及,来者吾不闻”,正是思往世,悼来者,知当下。
⑥在楚辞中,自然万物每每成为触动人深沉隐微的媒介,诗人笔下的万物带有浓厚的叹逝意味。时光流逝,众芳芜秽,从而引起诗人对人生的关注,对生命不永的感叹,从而构成一种意度回旋的韵律。叹逝,其实就是抚慰生命。楚辞这种物哀精神,在中国艺术中化为深沉的时间性咏叹。
(节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
【小题1】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论述层次。
【小题2】第三段中提到的魏晋诗歌中反复使用的一个意象“转蓬”指什么?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楚辞中的“物哀”思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要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他上弹。也许当吉他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他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20岁的人唱的《塞上曲》,中年人唱的《塞上曲》,老年人唱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的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音乐里的音色表达,与旋律、曲式、结构无关。
B.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是因为中国音乐音色的需要。
C.中国人独特的创作观是要体现乐曲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
D.中国乐曲是不能从谱子去认知的,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小题2】下列对乐器与中国音色关系的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大适合演奏中国乐曲,因为吉他只适合伴奏。
B.琵琶“多骨少肉”的构造,可以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
C.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是软弓,目的是为了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D.因为桐木木质中和,表达音色比较单纯,符合中国人讲究材质本身音色的需要。
【小题3】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曲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的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环境之中。不过,近年来随着儿童用网上网的普及,由于不当使用、缺乏教育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前段时间引爆网上的杭州四年级小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跳楼事件等,都成社会焦点话题。

为了实地了解当下少年儿童网络使用状况和遇到的安全问题。今年,来自广州市多所学校的儿童代表组成网络安全调研小分队,去到多家学校进行主题调研。儿童代表们在调研后,发布《少年儿童网络安全广东倡议》:网络安全你我有责。让我们全社会共同携手,一起构建更加安全、文明的网络空间。同时让我们小手拉大手,和爸爸妈妈一起约定好,集聚网上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摘编自“网易新闻”)

材料二:

14岁儿童与家长网络行为的对比


材料三:

在第四届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上,一份来自广东省儿童网民网络素养状况研究报告揭示不少最新情况。

本次调研显示,有超过2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5岁时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的儿童已达到31.9%。7岁的儿童中,23.5%每日上网时间超过半个小时。24.2%曾研究过网络游戏攻略;61.0%在手机或平板上自主下载自己喜欢的游戏、视频和音乐。8.9%的7岁儿童开始主动加网友、qq群。

儿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调研显示:3岁就已经开始使用QQ和微信,到了7岁,9.9%的儿童使用QQ,15%的儿童使用微信。在12岁拥有QQ(87.9%)、微信(69.7%)的儿童比例超过一半。

引人注意的是低龄儿童微信的接触率,较以往调查有显著提升。4~9岁微信比QQ拥有更多的接触。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已达到38.0%,超过QQ的31.2%接触率。10岁时,QQ接触率达到52.9%,正式超过微信47.1%,自此之后,QQ成为少年儿童第一社交媒体。

   (摘编自“腾讯网”)

材料四:

“应对少年儿童网络安全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各界形成合力。”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在论坛上呼吁,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的课程,积极推动开展网络安全法制教育。随机的零敲碎打式的灌输或劝阻,效果恐怕不理想。在儿童“触网”低龄化的新形势下,不妨让网络素养教育正式走进学校、课堂、课本之中,即使在幼儿园、学前班阶段,都该有这种制度安排和教育“标配”。这不仅是形势和责任所需,更是社会和家庭的呼唤。

“现在孩子对网络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但自控力依然不强,需要家长引导。”张海波建议,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上网行为状况,清楚孩子的“数字轨迹”,及时教育。其次,家长要及早培养孩子的网络安全意识,了解相关知识和法规,并且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辨别力,通过约定的方式和孩子制定上网行为的规则,让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此外,家长还要加强自身学习,及时了解潮流文化,改善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 

(摘编自“华龙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今的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环境之中,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B.材料二的图表信息显示,在8种网络行为上,14岁的孩子在与其父母的对比中,总体来看,超越了家长。
C.杭州四年级小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跳楼事件是引起人们极度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并使之成为社会焦点话题。
D.材料三的相关信息显示,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高于QQ的接触率,但10岁时的QQ接触率高于微信的接触率。
【小题2】我们应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少年儿童网络安全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