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一:

记者近日从国务院扶贫办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减贫史上最好成绩,5年减贫超过6800万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取得如此成绩,关键在于发挥了党领导下的制度优势。扶贫工作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责任书,建立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形成“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当前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更大。从目前进展看,总体上完成任务问题不大。现在,要由“打赢”向“打好”转变,从关注脱贫速度转向提升脱贫质量。国家层面将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脱贫攻坚新举措,拿出更多让贫困群众得实惠的实招硬招。

(摘编自侯雪静《我国5年减贫超6800万创减贫史上最好成绩》,“新华网”2018年2月18日)

材料二:

8月1日记者获悉,《甘肃省脱贫攻坚就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计划》明确提出,我省实施扶贫台账基础建设等八大专项行动,进行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90万人,在全省深度贫困地区开发7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支撑和带动6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我省将实施扶贫台账基础建设专项行动。以建立完善“一库五名单”(建档立卡劳动力登记数据库,建档立卡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名单)为抓手,确保就业扶贫工作全覆盖,实施技能素质提升专项行动。

实施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提高专项行动。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用工联动机制,实施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鼓励定点帮扶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开发就业岗位,有计划、有组织地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

实施返乡创业扶持专项行动。鼓励各地发展创业示范基地、孵化基地、农民创业园区、“扶贫车间”等,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入园就业、创业。通过扶持担保、贴息贷款、给予补助、减免费用、给予税费优惠等途径,支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创业。

(摘编自吕霞《我省实施脱贫攻坚就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甘肃经济日报》2018年8月1日)

材料三:

输血变造血,产业扶贫挺在前。建立37个蔬菜大棚,对贫困户只收900元土地流转金,赢利为贫困户所有。规划和实施9项产业示范项目,包括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养殖场等,招收多名工人,带动贫困户增收。

扶贫先扶志,从根本上拔穷根。多次组织到学校慰问,为尹庄村小学建设教学楼:争取资金建设村广场,配备10套健身器材,成立舞蹈队。村里的路面加宽,安装148盏太阳能路灯,并栽种绿植。环境好了,路灯亮了,群众的心里也亮堂了。

自2015年9月全省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开展以来,省公安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历次脱贫攻坚推进会议精神和省委组织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部署,按照“省直机关百千万工程助力脱贫攻坚计划”,坚持厅党委负总责、驻村帮扶工作队当先锋、厅直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民警为后盾,层层压实责任、细化帮扶措施、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结对帮扶与公安业务工作相促进,积极助力脱贫攻坚,真正把帮扶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摘编自赵蕾、井春冉《用心用情驻村精准精细扶贫——省公安厅驻尹庄村帮扶工作队扶贫掠影》,《河南法制报》2018年8月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在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累计减贫6853万人,大幅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造了减贫以来最好成绩。
B.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发挥了党领导下的制度优势。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政负责同志各负其责,合力攻关,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C.甘肃省制定脱贫攻坚就业扶贫三年计划,从2018年到2020年,实施八大专项行动,压实责任,提供岗位,帮助6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D.输血不如造血,产业扶贫使贫困户增收;扶贫应先扶志,扶志方为扶贫根本,是河南省公安厅驻尹庄村帮扶工作队取得的扶贫经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虽仍有难题,但从目前进展看,总体上完成任务问题不大。现在的要求是从关注脱贫的速度转向提升脱贫的质量。
B.从材料一来看,今后三年,我国还有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要脱贫,有8万个左右贫困村要出列,有600多个贫困县要摘帽,脱贫的难度较大。
C.甘肃省脱贫攻坚就业扶贫2018~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要点是精细摸底、强化培训、劳务输转、开发岗位、扶持就业和创业。
D.驻尹庄村帮扶工作队找门路、创机会,发放补助、增加就业,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帮扶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三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4 09:1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袁隆平出生在战乱年代,1930年的北平。“隆”字辈,于是被起名“隆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北平、江西、湖南、重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第二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96年,在成功突破“两系法”后,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的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秉持科学家的本心,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的渴望。为此,无法尽到孝敬父母、关爱儿子,照顾妻子的义务,没因家事耽误工作一分钟。
B.袁隆平之所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因为他受到1960年全国大饥荒的巨大震撼。他曾在路边、田梗上看到5具饿死的尸体,心情沉痛。
C.袁隆平一生守望自己的目标,拒绝浮躁,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水稻研究,称自己为“种田人”,连高官之位也断然拒绝。
D.袁隆平1996年成功突破“两系法”后,主动承担“超级杂交稻”的研究项目。4年后取得轰动世界的成就,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小题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豆瓣9.2分, Bilibili站单集点击量超过224万,央视制作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彻底火了。节目每集聚焦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室,交民众甄选。每件宝藏都拥有一位与之绑定的“国宝守护人”,他们将与各种不同的守护者一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倾情讲述这些“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以国宝为题材的节目并不新鲜,《国宝档案》《鉴宝》等都是佳作,但与前作不同,《国家宝藏》首次将高冷的博物馆呈现于综艺舞台,一定程度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它一改博物馆往日严肃权威的形象,引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对文物、对节目背后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
《国家宝藏》同样赶上了国家政的助力.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一则《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强调要塑造民族的文化自信。《国家宝藏》成了央视和最具传统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由文物抵达历史和文明,并转化为一种滋养现在和未来的“甘泉”,《国家宝藏》成功激起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潜在热情,以及一种文化自豪感。
(摘编自2017年12月7号《新京报》)
材料二:
《国家宝藏》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打出“让国宝活起来”的口号。所谓“活起来”,就是让国宝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27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家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而9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更让节目凸显了话题性和专业性。
节目中的创新意识,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敬礼的谦卑姿势,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以精雕细刻的国宝精神,打开汗青、打开传统,让缄默沉静的国宝“说话”,给孤傲的匠人点赞,堪称一曲古今交响,一次远古穿越。
(摘编自2017年12月14日《北京日报》)
材料三:
在《国家宝藏》第一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了清代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瓶——各种釉彩大瓶背后的故事,在剧中,穿越到清代的王羲之,黄公望以及雍正皇帝都用不同方式“吐槽”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但是,隆皇帝的一句“晶盛王朝就该海纳百用”又完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怀疑;在第二期节目中,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候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演奏的编钟古乐《茉莉花》,钟磬齐鸣,华夏正音流淌,仿佛让人穿越千年。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不仅有明星助阵,《国家宝藏》还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让亿万人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国家宝藏》的确是精品,但遗憾的是,普通观众更青睐的依旧是不用费脑费力、娱乐休闲的综艺节目,如何在保证文化品位的前提下,让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普罗大众喜欢并接受?还任重道远。
(摘编自2017年12月13日《广州日报》)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宝藏》节日每期绑定一位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意图在于借助明星效应引起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国宝的关注。
B.《国家宝藏》别出心裁的推介文物的方式,让严肃的节日有了娱乐的外壳,激起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潜在热情,以及文化自豪感。
C.曾侯乙编钟是湖北馆镇馆之宝,也是现存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它展出的价值在于再现了千年华夏正音。
D.《国家宝藏》的热播,吸引了人批观众,但通观众更喜欢的依旧是不用费脑费力、娱乐休闲的综艺节目。
【小题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国家宝藏》是央视和最具传统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首次将博物馆拉近综艺,打破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引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B.在《国家宝藏》中,乾隆皇帝以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展现出大众化的审美观,扭转了世人对釉彩大瓶的看法。
C.《国家宝藏》在节日中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并讲述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这比文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D.《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在于其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在于其继承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模式。
E. 综合三则材料可知,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属于一档具有“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形式”的带有创新表达意味的特殊纪录片。
【小题3】《国家宝藏》是如何让原本高冷的文物“活起来”,被民众所了解、并打动民众的?请根据材料分点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与世界的新主人

胡 泳

①从全球来看,越来越多的信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被传送到越来越多的人手中,无论是宽带网、无线通信还是智能终端的普及都在推动这一趋势。在这个趋势中,人们不仅强烈要求接入互联网,而且也渴求随着上网而获得未经阻碍和不加过滤的信息。正如在互联网上流传多年的那个著名的口号所言:“信息渴望自由”。

②如果你仔细观察国际生活的真正运转,你会发现这个舞台的主角已然发生变换。有哪些新的演员在登台亮相,试图把自身的逻辑施加给全世界呢?今天我们来评选这个星球上最有影响的五十人,奥巴马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们当然可以和董事长和CEO们搏斗,然而,他们   战胜的是人们对自由的和未经过滤的信息的追求。他们   一时能够阻挡住信息的洪流,但从长远来看,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原因很简单:你   控制你给予人们的,但你无法控制人们主动寻求的。

⑨当然,公民社会也不是万能的。维基解密教导我们的是,各方都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国家不可一厢情愿地想象回到没有维基解密这样的网站的日子,而维基解密企图逃避所有司法辖区的做法——虽说,对于挑战强权的一个小小机构来说,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也使其具有变成不负责任的权力的风险。须知,挑战不负责任的权力,恰好是维基解密本来的宗旨。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根本的前提上:任何不受制约的力量,本质上都是危险的,无论国家、跨国公司还是好斗的无政府主义者,皆如此。

【小题1】“信息渴望自由”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②段提及“奥巴马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领袖”的用意。
【小题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⑧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A.难以 可以 可能B.难以 可能 可以
C.可能 难以 可以D.可以 可能 难以
【小题4】阿桑奇等人之所以成为世界新主人的根本原因是()
A.他们登台亮相并具有将自身的逻辑施加给全世界的愿望。
B.他们披露的大量信息令众多的政府遭受重创并最终失败。
C.他们能置身于任何政府或法律系统所能染指的范围之外。
D.他们拥有新的、开放的传播架构满足民众对信息的渴求。
【小题5】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阅读第③—⑥段,筛选重要信息,给“维基解密”下定义。字数在50字左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世故
朱鸿召
在中国,不懂世故,难以成事;太懂世故,难成大事。
世故与人情相伴而生,依傍而存。人情很温暖,很圜涧,世故却很冷漠,很丑陋,甚至很丑恶。世故不登大雅之堂,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世故是中国人的处世经验,源于人间时事之变迁,人生命运之浮沉,变迁中有利益得失,浮沉中有生命荣枯,趋利避害,尚荣弃枯,所谓会做人,会处事,八面玲珑,什么人都不得罪。这种经验,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不可企及的。
先秦诸子中,孔子尚礼倡仁,以恢复周礼,重振纲常伦理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尽管靠开门授徒的学费收入,小日子过得挺滋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当时就发现生活中存在一种左右逢源者,谓之“乡愿”。他痛斥“乡愿,德之贼也”,实际上是无可奈何,为人情世故所困扰。孟子主张性本善,倡导仁义礼智,颇有大义灭亲之慨,遭到以滑稽善辩著称的淳于髡的责难,如果嫂子落水怎么办?回答是,可以救助,是为权,权衡轻重,权宜之计,变通之策。在人情面前,原则让出了局部空间。放眼望去,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都留下了人性的一角缺失,从而为人情世故留存了滋生蔓延的缝隙和空间。老子、韩非与兵家一脉相承,直接建立在对人心人性的琢磨开掘之上,具有某种形而上的精神气质。从各种兵法,到三十六计,只要能够战胜对手,什么都可以作为手段,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人情世故无所不用其极。流风遗韵,刀光剑影之外,还有《莱根谭》《增广贤文》,传授的都是历久弥新的为人处事的世故经验、人情技巧和潜规则。
世故是人治社会的生存策略,是专制集权环境下的人生智慧。最严格的体制,最缜密的制度只要是人治社会环境,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被人情所浸润,所腐蚀。因为哪怕是一个人处于制度之上,可以不受制度约束,这个人便无可避免地要遭遇到人情的簇拥和侵扰。陈陈相因,上行下效,每个人都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参与者和受害者。什么卑躬屈膝,摇尾乞怜;什么奴才嘴脸,阿Q精神;什么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比恶婆还凶狠,等等,都是世故里的众生相。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可以很崇高,但难免腐败,因为人情世故是一柄犀利的双刃剑。
更严重更复杂的问题是,我们世世代代不断传习操持着人情世故,甚至在私下里羡慕着深谙此道者,却在庙堂高处成高头讲章中,极力回避之,甚至新弃之。就像野草,在每个王朝的早春时节,草色遥看近却无,随着季节的更替,这草色逐渐蓬勃茂盛,终成燎原之势。尔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节选自《家园里的世故和风流》)
【小题1】对文中“世故”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故”指会做人,会做事,趋利避害,八面玲珑。
B.“世故”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处世经验。
C.“世故”不登大雅之堂,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庸俗潜规则。
D.“世故”也是人治社会、集权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和人生智慧。
【小题2】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内涵。
【小题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人情世故”的危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壶碎  
李敬泽
(1)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2)话说,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四面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蹬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3)忽然,当啷一声脆响,某先生吓得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想是方才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下去。
(4)这时,该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头,只见主人微笑:“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宾主相视一笑。主人顾自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顾自继续看书。
(5)那一日,宾主尽欢。临去时,漫天大雪。
(6)此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1991或1992或1993年。书房主人年近四十,在大学里任教授,笑傲江湖、踏花蹄香,抬望眼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7)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看着看着,他坐不住了。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
(8)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正随老太太在美国的大儿子家住着。小儿子半年不来电,半夜三更冷不丁电一下,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胡天胡地想不起这一壶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去宜兴出差,朋友送的。
(9)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攥住了,是了,必定是了。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这一年,据杂志所说,这把壶值三十万,而教授的工资也不过每月三四百。
(10)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又能怎样呢?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11)然后,就到了2013年。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者,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谁能想到,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竟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他忍不住,他一直关注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他身处寂静的海底,星沉海底当窗见,而教授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那把碎了的壶不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12)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13)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几十万。在空荡荡的书房里,他看着那堆钱,忽然想起,这些书还远远不值那把壶。
(14)“骗子!”他喃喃骂了一句。
(15)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治壶。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心里一动,扭头问:“这,是顾先生?”“是啊。”哦,这就是顾景舟。
(16)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17)竟无话可说了。
【小题1】请概括文章7—10段中教授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答:    
【小题2】小说结尾宕开一笔对顾景舟进行描写,请分析作者的用意。(4分)
答: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壶碎”为标题的意蕴。(6分)
答: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说叙述平淡,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其特色是注重对思想内涵的深刻挖掘。
B.第5段写雪既是为了烘托两人内心的纯净和友谊的纯洁,也是情节转折点,预示着某种转变。
C.小说第一段原本可以删掉,但作者还是交代清楚“忘了是谁”“原本无主”,以示负责。
D.小说开头提到教授家书多,与后面教授把这些书全都卖光形成呼应。而一屋子的书,反而远不如一把壶,说明现时的价值观是畸形的。
E. 小说结尾感慨“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竟无话可说了”,无言胜有言,深藏着一种无奈、惋惜、失落。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