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一直是个谜
鲍勃·迪伦的原名是罗伯特·艾伦·齐默曼,他在大学开始唱民歌时改名鲍勃·迪伦。他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模仿美国电视节目中的西部英雄马特·狄龙。他的民谣生涯是从考上明尼苏达大学开始的。鲍勃和不少当时的年轻人一样,厌倦枯燥无味的大学生活,他常出入酒吧,试图从音乐中找到自己。当时的摇滚乐还没有成型,不少年轻人都嫌弃“三件套”式的音乐,于是鲍勃把手里的电吉他换成了一把钢丝弦的吉布森民谣吉他,随着时间的沉淀,迪伦慢慢摸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风格。
1961年1月,他寄住在别的民谣歌手家,他和别人组队去看望住院的偶像伍迪·格斯里。后来他的偶像成了他的贵人。在签约CBS唱片公司后,迪伦崭露头角。1962年,迪伦在自己的第一张同名专辑的封面上略带羞涩地望着镜头,任由别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年轻的民谣偶像。
1963年和1964年的演出使得他的名声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也渐渐地从伍迪·格斯里的影响中走出,成为独一无二的民谣国王。1963年的一场演出中,迪伦念了一首自己写作的献给伍迪-格斯里的长诗,这既是致敬,也是告别。在这一阶段里,鲍勃·迪伦的主要创作方向是抗议民谣,这个时代的迪伦是最为人熟悉的,似乎全世界的乐迷都愿意他沿着这个模式永远走下去。
1965年初,受到披头士等英国摇滚乐队的影响,迪伦用时髦的西装和尖头皮鞋代替了皱巴巴的牛仔裤和工装服,在接受采访时也越来越“没正型”。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谈及准备制作的新电影时,他回答说那将是一部牛仔恐怖片,当问及是否在片中扮演牛仔时,他回答说:“不,我扮演我妈妈。”
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让迪伦在1965年的新港民谣音乐节上遭受了来自歌迷的敌对情绪。在演出前一天,迪伦突然擅自决定挑战民谣音乐节的惯例,决定要带一支完全电声化的乐队上场。当场的情况乱成一团,抗议歌手和歌迷认为他“背叛”了民谣,迪伦尊崇的民谣领袖皮特·西格尔甚至愤怒地用斧头把扩音器的电缆斩断。他和乐队只演了三首歌就在嘘声中匆忙下台。即使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歌迷们都难以忘记迪伦的离经叛道,为他取了个“犹大”的绰号。
后来的一场车祸让迪伦开始远离聚光灯的中心,而他的音乐风格也再一次地发生了改变,歌词也不再犀利地直指社会现象。关于车祸后自己的转变,迪伦曾说:“我不知道别人的幻想是什么,但是我幻想能够朝九晚五地工作,在绿树成荫的地方有一所带白色栅栏的房子,庭园里盛开着粉红色的玫瑰。那会很好。那就是我最深遂的梦想。”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主流评论开始推崇迪伦文学方面的造诣,有批评家称他为现代美国继卡尔·桑德堡、罗伯特·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1976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竞选活动中引用迪伦的诗句并称其为“伟大的美国诗人”;1990年,法兰西文学院向迪伦颁发“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外界的各种褒奖没有使迪伦沦陷,他对自己的评价调侃而中肯:“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构的国家首脑。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深圳商报》等)
相关链接:
①鲍勃·迪伦,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诗人,20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②鲍勃·迪伦创作的歌词,实际上都是最直白、最简单的诗歌,这种简单直白的诗歌形式,非常朴素,带有民间色彩。
(《专访作家肖复兴:谈鲍勃·迪伦——文字会骗人,音乐不会》)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鲍勃·迪伦在自己第一张专辑上的照片略带羞涩,很不情愿别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年轻的民谣偶像。
B.一场车祸改变了鲍勃·迪伦,他认为,自己最深的梦想是,有标准的工作时间,有优美、温馨的房子住,有这些就很好。
C.鲍勃·迪伦德才兼备,当外界褒奖他时,他很清醒,认为自己属于过去时代的诗人,不骄不躁,评价自己很中肯。
D.本文从一个青涩的民谣歌手,到不断改变的摇滚斗士,再到天生的吟游诗人,多角度展现了鲍勃·迪伦其人其事。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鲍勃·迪伦是从考上明尼苏达大学开始自己民谣生涯的,他抛弃了大学学业,出入酒吧,想从音乐中找到自己。
B.因为受到偶像,伍迪·格斯里的赏识,所以鲍勃·迪伦在签约CBS唱片公司后就崭露头角,后来逐渐成为民谣领袖。
C.鲍勃·迪伦受到了披头士等英国摇滚乐队的影响,无论是着装造型,还是接受访谈时的语言,都非同寻常。
D.鲍勃·迪伦在新港民谣音乐节上,遭到歌手和歌迷的抗议,他们做出非同寻常的举动,用斧头把扩音器的电缆斩断。
E. 鲍勃·迪伦在文学造诣受到一些主流评论的推崇,他的歌词被人认为是质朴的诗歌,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不令人意外。
【小题3】鲍勃·迪伦在音乐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6 11:1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象——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莎士比亚的作品曾经多次受到糟蹋,因为许多代的高中生大都被迫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等剧本,被迫查出所有的生字,被迫研究所有的学术注解。结果是他们从未真正地读完这些剧本,相反,他们被迫拖着一点一点地啃,历时数星期之久,等他们读完剧本的结尾,一定早忘了开头。应该有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惟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剧本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50%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过的地方。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道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时的景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很快读完第一遍并不神奇,也不会造成奇迹,更不能用以取代一本好书的精读,然而,迅速读完第一遍可以使以后的精读更加容易。

这种练习会帮助你在着手读书时保持警觉。你有多少次翻看一页又一页,心里却在做着白日梦,对你看过的东西毫无印象?如果你让自己被动地瞟完一本书,就势必会发生这种现象。没有人能以那样的方式领悟多少。你必须设法把握全书的条理,并将它牢牢地抓住。

一个好的读者会力求了解书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则谜语。读者的态度就像侦探寻找基本概念的线索一样,对任何能使线索清晰的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迅速地读完第一遍这一规则有助于保持这种态度。你若肯遵守,就会意外地发现,你可用极少的时间,领悟到极多的道理,而且做起来毫不费力。

【小题1】文中提到了莎士比亚的两个悲剧《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请再写出一部他的悲剧作品: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自然段中,“透视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四自然段运用“岔路”与“干道”的比喻,是为了说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把握整体,不要在快读第一遍时看注解和参考资料。
B.快读第一遍时,就要把握文章的内核。
C.快读第一遍时,虽跳过某些地方,但为进一步理解打开了通道。
D.迅速读完第一遍无需考虑全书的条理。
【小题5】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绝代勇将张自忠

张秋铧

1940年5月23日,10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枢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

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上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

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域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10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送葬的队伍。

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练官兵意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

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由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

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

1940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

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 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5 月 16 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 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 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 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

上午 11 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 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 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

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 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 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 “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 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

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 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 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 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 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 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 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 38 师 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场面。

不久,蒋介石为张自忠题词:“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

***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

(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写宜昌军民十里哀送张自忠将军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悲恸的气氛,表达了抗战军民对这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
B.小说在构思上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先写张自忠将军战死疆场,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故事。
C.“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句话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决心。
D.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张自忠将军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蒋介石着重于称颂其战绩,而***则着重于褒扬其爱国主义精神。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中,中日两国军人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史记》是一部奇书

①《史记》是一部奇书。

②《史记》成书之后,西汉朝廷一度把它审慎典藏,秘不示人。汉成帝时,东平王刘宇曾经奏请朝廷颁给《太史公书》(即《史记》),朝廷重臣反复讨论后,驳回了东平王的奏请,理由是:此书有战国纵横权谋,以及汉初的谋臣奇策等内容,不宜于扩散给诸侯王。

③一部史书的典藏与流传,竟成了朝廷议事的“要务”,岂非一大历史奇观?

④两千年来,围绕一部《史记》,上至帝王权贵,下及文人黑客,争得纷纷扬扬。尊之者,奉为二十四史之首、“史学双璧”之一;贬之者,则罗织罪名,百般挑剔。更有意思的:褒贬双方都承认,《史记》有巨大的感染力。它可以控制读者的精神和情感,使你身不由己地喜、怒、哀、乐,甚至于拍案而起!这种亘古仅见的魅力,来自何方?

⑤司马迁写人, 涉身世和阅历, 尤为着力表现的    是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暗示出性格往往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就使《史记》充满了灵气,绝无一般史书那种千人一面的枯燥感和雷同感。或许这正是两千年来《史记》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⑥司马迁著史,绝不甘于做一个客观记述的“述史者”,他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炽热的感情,去解读历史,褒贬人物,去创立自己的“一家之言”。任何时代的史论史评,都容易触发现实政治的某些敏感的神经,司马迁的《史记》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当代史”,发表评论终不能不有所顾忌,所以,对汉代历史或人物的评议,司马迁常用较隐晦的方式 ,这就是后世学者总结出来的“寓论断于叙事”的方法。读史者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难体味出司马迁的感情。司马迁并不满足于这种曲折地宣泄情感的方式,一有可能,他就立即不失时机的将真情实感赤裸裸地表达出来,或慷慨激昂、或扼腕叹惜、或冷嘲热讽,无不入木三分、感人肺腑。譬如,司马迁仰慕齐相晏婴的功业和人品,在其列传的赞语中,直抒胸臆:“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后世著史者,谁曾如此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正如李长之先生的评论:“他那更根本一点的内心的宝藏,便是他那浓挚、奔溢、冲决、对一切在同情着人的感情真情流露,并能广泛地引起人们的心灵震撼和共鸣,或许这正是《史记》独具生命力的原因

⑦历史,实际上存在着若干不同层次:有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后人无法完全洞察的历史;有史学家载入典籍、却不知是否完全“真实”的历史;更有读者心灵所感知的历史。读者的阅历不同、秉性各异,往往对于取舍和判断各异。这其实是读史者和著史者之间的一种心灵交流和撞击。

⑧清代史学家赵翼,有《读史》一诗:“一刹那间便一生,何须恩怨苦分明。老来自笑犹闲气,动为前人抱不平。”说的就是他读史论人的冲动。读史若无所动、无所感,必是感情麻木之人,或是看破红尘的超人。前辈老宿高贤读史都情难自禁,我等读史略有“不平”之气也就不难为自己开脱了。《史记》时常触发的某些灵感,往往超越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成为对人生价值、处世方法的体悟。如果说历史对人生有垂鉴、启示作用,这种个人感悟,是其主要内容。所以,我们相信,每位读史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史记》的世界”。

【小题1】《史记》作者的字是_________;“史学双璧”除《史记》外,另一部作品是《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中加点词“神经”和“当代史”具体指什么内容。
“神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代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语境,为下面一句话选词填空,并分析选择的原因。
司马迁写人, 涉身世和阅历, 尤为着力表现的    是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A虽……但……却    B不但……而且……还
C既……又……却    D尽管……然而……还
选项(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下面两句话,分析议论文语言某方面的特点。
(1)或许这正是两千年来《史记》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2)或许这正是《史记》独具生命力的原因。
【小题5】作者认为“《史记》是一部奇书”,这个“奇”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条概括。
【小题6】文章最后一句中“每位读史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史记》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7】本册教材中有一篇评论《史记》的文章《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比较这两篇文章,分析两文的评论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垫底的人

陈大超

终于调到一个局机关,吃上朝思暮想的“财政饭”,徐芳高兴得一天到晚都是笑盈盈的,可是等她醒过神来,她就发现在这个既讲级别也讲资历同时也讲能力的机关里,她原来是个垫底的人,谁都可以指派她,谁都可以指责她,谁都可以对她垮下脸来。人到中年、在原来的单位里大小是个头儿的徐芳,心里的高兴劲立刻就烟消云散了。

好在没过多久,局里又来了一个脑子不好使的人——基本上就是个只能拖拖地夹夹报纸冲冲厕所的傻瓜。虽然傻瓜来头不小,但徐芳仍然可以把他当作垫底的人,只要她受了谁的窝囊气,她立刻就找到傻瓜,或者说“把地再拖一遍!”或者说“把报纸都好好夹起来!”或者说“帮我捶捶背!”傻瓜简直像个一摁按钮就立刻动作起来的机器人,不论你的脸色多难看,不论你对他的指使多么不合情理,他都是一点反应一点想法也没有。

这个名叫闵天飞的傻瓜,考大学时离读清华的分数仅仅只差一分,一阵狂笑就变成了一个痴不痴呆不呆的傻瓜了。徐芳也挺同情他的,但她一旦受了谁的气,仍然要把他当作出气筒,恶言恶语地把他使唤一通,让自己产生某种虚幻的优越感。她甚至觉得在这个机关里,对她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局长科长们,而是这个傻瓜——没有这个傻瓜给她垫底,她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过下去。

这天上班,她居然没见到天飞,楼上楼下各个科室都找遍了,也没见着他的身影。一问,原来是他家里人领着他到上海治病去了。她听了心里猛然一惊,接下来一整天都恍恍惚惚、心神不宁的。她就总是下意识地跟人家讨论:“你说天飞的这种病真的能治好吗?”“你说天飞的病治好的把握到底有多大?”还假惺惺地说:“要是真能治好那就太好了啊!”其实她潜意识中非常害怕他真的给治好了。

一个星期后天飞出现在局里的时候,仍然是那副呆不呆傻不傻的样子。徐芳见了差点笑出声来。她也仍然常常在背后整他、吼他,拿他垫底、出气。后来她竟然发展到敢用鸡毛掸子打他了。也就有一次,她一失手,竟然将鸡毛掸子重重地打在他的后脑勺上。打得他当时猛地一激灵,全身仿佛触了电似的一抽搐。谁也没想到,这一击,竟然使天飞的智力因此而恢复了。

天飞在家里休息了几天,再到局里上班的时候,脸上就再无半点呆气傻气了,局长也不让他再做那些杂事了,而是要他在秘书科“适应适应”。仅仅过了两三个月,天飞就给人一种英气勃勃年轻有为的感觉了。自然,在这个局里,徐芳又成了一个垫底的人了。她是多么后悔啊!后悔自己竟然用鸡毛掸子去打他——这一打,又把自己打入了度日如年的冰窟里。

她常常幻想在天飞独自在办公室里值班的时候,悄悄地出现在他的后面,用一个暗中准备好的小木棒,对着他的后脑勺乒乒乓乓地从各个角度猛敲一气——再把他脑子里的那个开关敲关上……

(原载《金山》2003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徐芳能够调到局机关,很是高兴;但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身份、级别、资历和能力在局里都比不过别人,就高兴不起来了。
B.小说通过“垫底人”徐芳越是垫底,越是要欺负比自己更弱的人的故事,讽刺“垫底人”这种卑劣的病态心理。
C.徐芳虽然很同情闵天飞因为高考时离清华的分数线只差一分而变傻,但她仍然拿闵天飞做出气筒,这说明她心理严重扭曲。
D.家人带着闵天飞去上海治病,徐芳心神不宁;闵天飞的病没有治好,徐芳竟然有点幸灾乐祸,说明她没有一点仁爱之心。
【小题2】小说中的徐芳有着怎样的心理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安排闵天飞去上海看病这一情节,对于故事发展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母亲和小扣子没有马上回家,女画家接着又说到了荞麦花。女画家说,她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母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好像看见过荞麦花。在她印象里,荞麦花不是零零星星开的,似乎一夜之间全都开了。她早上起来,觉得西边的天怎么那么明呢,跑到村边往西地里一看,啊,原来是荞麦花开了。荞麦花开遍地白,把半边天都映得明晃晃的。荞麦花的花是不大,但经不住荞麦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才感到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的,是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她钻进密密匝匝的花地里,一呆就是半天。她记得荞麦地里蜜蜂和蝴蝶特别多,像是在花层上又起了一层花。连蜜蜂和蝴蝶似乎都变成了白的。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
说到这里,女画家轻轻地笑了。她说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小扣子看见,荞麦出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把小扣子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母亲知道小扣子盼望什么,她帮着小扣子向远方张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B.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C.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D.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小题2】简要概括“小扣子”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分析“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探究标题“遍地白花”的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