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智慧停车,这一概念试图通过技术支持,实现在线查询和泊位预订,并支持诱导停车、反向寻车、智能支付。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问题。2015年《中国城市智慧停车指数报告》有过这样一组数据:北上广深停车位平均缺口率达76.3%,而停车场泊位平均空置率却高达44.6%。车位绝对缺口与相对利用不足并存的状况足够说明:加强停车位的供给固然关键,但盘活车位资源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近两年来,智慧停车已经迎来了一轮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0家企业研发了各种智慧停车APP。然而诸多实践也表明,技术固然是化解难题的手段,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因为企业分头行动,城市内部“山头林立”、数据彼此独立,用户不方便,城市管理也难以升级,停车也就难以真正“智慧”。在拥有千万级人口、超160万辆乘用车,不亚于京沪拥堵程度的情况下,哈尔滨城投集团通过联合优先科技股份公司,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地磁传感、近场支付等技术,搭建了一个实时化、可视化的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为国内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样本。
停车问题一头直通动态交通,一头扎进社区,甚至路内路外的管理方式都不尽相同。智能停车面临各种权利关系的界定与处理,涉及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问题。具体而言,泊位的普查与认证最为关键,没有完备的基础数据,后续管理无从谈起;管理短板也必须补上,只有避免“路面归交警、小区不要紧”的治理空白,才不会涌现“见缝插针”式的乱停放。再比如,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社区白天闲置车位实现车位共享,但增收的停车费如何共享,却有赖于更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这一系列问题都表明: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
智慧停车系统的目标,绝不止于方便停车,更在于有效调节车流,这便需要人们直面一个烧脑的思考题:停车管理到底是公益还是生意?从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推行“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车型、不同时段停车服务差别收费”来看,停车费尤其是民营资本独资的停车场收费已经放开;然而因为担心乱收费,各地对停车费的事实价格管制依然存在。智慧停车,能否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这可能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说,加快发展智慧停车已经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子课题,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检验着城市运用互联网+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如果每一个城市都能落实城市级的智慧停车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停车不便带来的心塞,也有望纾解城市交通拥堵,让城市多点从容。
(摘编自何鼎鼎《智慧停车,让城市更从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停车,离不开技术支持,但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有利于解决停车难问题。
B.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问题,盘活车位资源远比加强停车位的供给更重要。
C.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还要有一个政府交通部门的智慧治理架构。
D.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重要环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哈尔滨搭建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这一例证,论述实现智慧停车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证明建立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的可行性。
B.第三段通过列举泊位普查认证、管理短板、停车收费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归纳推理出智慧停车所要面临的关键所在。
C.第四段对智慧停车系统目标的定位,旨在论证智慧停车目的在于有效调节车流,从而使论述走向了深入。
D.文章先阐释智慧停车的内涵,然后从建立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和智慧治理架构以及停车收费管理等方面,多层次论述了智慧停车这一创新管理手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停车,其智慧不只体现在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还体现在智慧化综合管理上。
B.如果拥有更加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解决好增收的停车费共享问题,社区白天闲置的车位实现共享的设想就有可能变为现实。
C.城市级的智慧停车方案如果得到落实,有望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让城市多一份从容。
D.发展智慧停车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方面,它检验着城市运用互联网+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治理能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4 06:50: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几幅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花卉类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中西方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B.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
C.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投合了画家怪异的欣赏趣味。
D.中国绘画艺术重视花卉题材,此类艺术成就也最高,这在世界艺术中十分独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文章中“气韵”这一术语虽专业,但文中相关论述及解析降低了理解难度。
D.文章以齐白石等人作品为例,证明中国传统绘画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更追求和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B.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C.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D.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蓄,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的共同滋养。其中,敦煌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一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承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
么道理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敦煌文化既有多种文化形态的汇通融合,又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兼容了不同文化形态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变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我们才造就了敦煌文化,并使敦煌文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绝不希望用中国这一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而不统’’的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精神,这使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B.敦煌曾是多种文明形态的交汇之所,这种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
C.“通而不统”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两者都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用中国智慧解决人类问题,但并不能以此统一世界各种文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论证敦:惶文化的精神,更具现实意义。
B.文章通过和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的比较,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C.文章从敦煌文化的形成、传承渊源等多方面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通而不统”“和而不同”两者概念之间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唯一没断裂的世界文明。
B.有世界性特点的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不属于中国文化是错误的。
C.如果敦煌文化不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那么它就会被外来文明如佛教文化异化。
D.相比较于其他中华文化如齐鲁文化,敦煌文化的独立性、兼容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楼”的记忆
每个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这样的记忆通常与一条商业街或者一个商店有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北京一家曾经最熟悉的商场,虽然它一直在我的身边,但我已经近10年没有走进它了。当我再踏进它的大门时,里面的变化竟然让我感到些许的兴奋与震撼。这个商场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北京人都亲切地称它“大楼”。
北京人熟悉“大楼"20世纪50年代“大楼”开业时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北京市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不仅是北京人,在那个年代,外地人到了北京都会尽量挤出时间逛“大楼”。从辽宁一个小城来到北京工作的夏先生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他小时候,邻居叔叔从北京市百货大楼买回一双皮鞋,每逢有人注意到叔叔的皮鞋,这位叔叔都会大声地告诉别人,这是从北京市百货大楼里买的!如今夏先生已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全家住到了北京。虽然北京的高档商场很多,但夏先生每年拿到年终奖后,依然会到北京市百货大楼来购物,在他看来,把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
如果说北京人对“大楼”有感情,40岁以上的外地人对“大楼”有情结,那么30多岁的年轻人对“大楼”的认识则更加多元。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青岛“80后”告诉我,她到北京后第一次逛街就是跑到百货大楼去买糖,她特别想看看张秉贵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她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认识是和这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的确,没有哪家商场能像“大楼”和“大楼人”这样有故事。在“大楼”一层有一个很安静的空间,这里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张秉贵纪念馆”,在城市最中心的地段中的最繁华的商场内为一个售货员建纪念馆,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份的。当然,这里纪念的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营业员,他曾经在这个商场里工作30多年,接待400万人左右。他不仅是全国劳模,而且做过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张秉贵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大楼的灵魂。20世纪80年代我在这里参加过商业劳动,就是在衣服组站柜台。我的师傅与我同龄,他高中毕业“接班”上岗,也姓张,看上去是个对啥都不在乎的北京小伙儿,刚开始时小张对顾客一直不冷不热,也没个笑脸,人少时还会借口上厕所去和伙伴们聊天儿。然而有一次,一位外地农村来的顾客千挑万选半天才选中一套毛料女西装,准备去交钱时却问我厕所在哪儿,我有点不耐烦了,让他先去交钱取货。这时边上的小张师傅却白了我一眼,很体贴地给顾客指路,然后甩给我一句话:“人家可能是把钱缝在裤腰上,去厕所拿钱,这样的顾客多着呢。”这次他对顾客的态度让我很意外。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原来张秉贵“一团火”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这也是历届管理层从未放弃努力的结果。百货大楼对营业员的要求的确与众不同,“大楼”非常注重“让顾客满意”。而这种满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传承。
有人说,现在是实体零售行业的严冬时期,企业面对着无数问题与压力,北京市百货大楼也一样。王府井百货集团建立这个“张秉贵纪念馆”,是希望把“大楼”这把“火矩”接力下去,“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企业度过严冬。今天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在“新北京人”中已经有了年轻的“粉丝”,另外,北京市百货大楼还推出了微信支付,并且在做全渠道经营的筹划,“大楼”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场,和全球的零售企业一样,这些商场也在经历转型。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需要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起笔,使作者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特殊情感有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基础。
B.文章以北京市百货大楼为中心来描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展现了“大楼”所经历的繁华、问题和转型,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行业的思考。
C.在文中作者叙述了“我”的师傅的服务态度,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服务意识的缺乏。
D.文章语言平实朴素,如话家常,一个个小故事将“大楼”的顾客、服务员、管理者串联在一起,生活气息浓郁。
【小题2】传统行业如何走出现实的困境?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小题3】文章的标题是“‘大楼’的记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给予相当消极的评价。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小题3】筛选1、2自然段的信息,给“中庸”下定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信息时代,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各种电子屏幕,我们可以把这种阅读方式称为读屏。阅读进入读屏时代,是与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密不可分的。信息时代给阅读带来了变化,创造了很多新价值,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价值,这些负价值构成了潜在的危机,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需要警醒。

读屏时代,大量的信息蜂拥而来,人们接触的信息多了,积累的知识却少了。一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构成知识,不是所有信息都具有价值和意义,真正重要的讯息会湮没在一大堆不太重要的讯息中而难以识别;二是因为构成知识的那部分信息,若要积累下来,并成为人们智慧的一部分,需要认真理解、品味,光靠浏览是不够的。一位法国哲学家这样写道:“信息社会中存在这样一个悖论——我们仿佛拥有了关于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信息,但这个世界在我们看来却越来越缺乏意义。”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才能成为知识;知识转化成改变世界的工具时,它才能成为智慧。在当今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无知不是错读了许多书,而是被大量无意义、无价值的信息包围,进而无法静下心来真正地阅读。

在信息时代,大量虚假信息、不准确不科学的知识等垃圾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信息随便流动与传播。互联网为所有人提供了写作和发表的平台,平台准入门槛低,缺乏严把质量关的“守门人”。另一方面,信息受经济利益驱动。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大量真真假假的廉价信息甚至免费信息,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那就是以牺牲知识和科学为代价换取的广告或其他领域的收益。其实虚假信息的危害丝毫不亚于售卖假药。不同只在于,假药毒害身体,假知识毒害精神;假药的后果可能立竿见影,假知识的后果犹如慢性毒药。

在信息时代,人们在享用着大数据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大数据。一方面,人们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应有尽有、跨越时空的信息,应用这些信息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生产、生活活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但久而久之,人们对大数据和搜索引擎产生了依赖,仿佛离开了它们自己便无法行动了,传统的通过阅读查找资料的基本功有丧失的危险。另一方面,当人们开始搜索或试图在网上获取信息时,有关个人的信息就随之被记录了,个人便成为大数据本身被计算和运营,个人的思想也被“大数据”有意识地“启发”和导引着,成为由信息摆布的奴隶。例如,离开了电脑和电子邮件,我们无法工作了;不依靠导航系统,我们不会走路了;离开手机,会产生孤独感甚至恐惧感。

(摘编自于殿利《阅读的三个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给阅读带来了变化的同时也带来潜在的危机,需要引起重视和警醒。
B.读屏时代,信息的涌入不会让人们积累更多的知识,反而会影响真正的阅读。
C.大量垃圾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这与信息随便流播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有关。
D.大数据和搜索引擎能够提高人们的效率,但也会导致我们变得无法独立生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法国哲学家的话,论证了信息量增多会使积累的知识减少的观点。
B.文章运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手法,论述了虚假信息在网上传播的危害。
C.文章结尾既阐述了运用大数据的有利面,又重点阐述了运用大数据的弊端。
D.文章运用总分的论证结构,论述了读屏这种阅读方式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静下心来长久地浏览构成知识的信息,积累的知识就会成为智慧的一部分。
B.为互联网写作和发表的平台设置一定的门槛并严把质量关,可以减少垃圾信息。
C.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摆脱对大数据和搜索引擎的依赖,就不会被大数据导引。
D.读屏这一阅读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只要我们警醒就能避免它带来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