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 年 3 月 26 日,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在浙江省嘉兴市下辖的平湖市乍浦高级中学基础上揭牌。“今天是一个平湖,明天 N 个平湖会出现。”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表示,这种直奔高考目的“玩法”在杭州以及浙扛是走不通的。因为浙江人文底薄比较深厚,特别是老百姓比较理性。最为重要的是浙江在“ 2006 年启动了高中课程改革”, 2012 年开展高中选修课改革, 2014 年列为全国两个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正往世界教育潮流方向迈进,不会向“高考主义”妥协。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二认为,今天的衡水中学不是第一个阶段的衡水中学,应该辨证地看待。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2017 年 4 月 12 日)
材料二:
在舆论场中,衡水中学模式被热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大量农家子弟、来自小城镇的学子,凭着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扎根、攒钱买房、娶妻生子,成为中产,这就是“城一代”。当年为了考入大学,“城一代”的高中生活异常单调与辛苦,各种刷题,各种自我磨砺,或者说,他们就是从家乡的“衡水”走出家乡的,现在回忆起来也未必感觉美好。类似于“钟摆效应”,一部分“城一代”并不希望他们的子女复制他们的中小学生活,贬抑衡水中学就是这种心理的投射。
其次,对衡水中学的褒与贬,与其说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两种不同教育理念的冲突,不如说是分处不同阶层或身处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的利益诉求冲突。对于贫困家庭子弟来说,高考一张卷考语数外理化生是最理想的安排,成本就是课本与习题册的花费,然后必要的天赋与勤奋就可能解决问题。但对大城市的孩子来说,从小就有机会接受音乐、美术等教育。这类教育的成本就高了,置办乐器与美术耗材所费不菲,延请专业老师指导训练费用更高。如果大学录取高考分数只是参考,看“综合素质”,他们更有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中国还有不少的贫困家庭子弟,他们还需要通过“衡水”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这是衡水中学存在的基本理由。
(摘编自《南方周末》 2017 年 4 月 6 日)
材料三:
2000-2010 年城乡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单位:万人,%

资料:适龄人口的数据根据历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整理得出,在校生数据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材料四:
应试教育的缺陷众所周知,但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不能仅有高悬头顶的理念做支撑。即便应试教育被口诛笔伐,许多学生还是挤破头也要挤进那些“超级中学”的天门,不是因为喜欢应试教育,而是它寄托了改变命运的梦想。在城乡、地区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的情况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触及优质教育资源,单方面高谈素质教育的种种好处,容易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时代培我们提出的课题,远不只是“衡中模式”,还有席卷各地的“择校热”、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大战”等等。何以解忧?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如果高校招生的途径不再只有考试这个独木桥,那么任何强化应试导向的教育模式都将门可罗雀。如果没有“超级学校”,没有“顶端优势”,那么谁也不会为挤入名较而发愁。在改革中让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平衡,让上升通道更为多元和公平,让每个学生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社会关切后顾无忧了,素质教育就会硬气起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17 年 4 月 12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高考改革的先行者,浙江不会仅仅把目标定位在迎合高考,也不会简单照搬“衡水模式”。
B.为了考入大学,“城一代”的高中生括很辛苦,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复制自己的中小学生活。
C.从整体上看,农村的高等教育适龄人数在下降,而城市的高等教育适龄人数则先下降后上升。
D.从农村和城市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毛入学率等数据来看,高等教育在城乡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大学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录取依据的话,贫困家庭子女将无法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B.目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仍然不够均衡,这就给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带来了很大困难。
C.之所以许多学生拼命想要挤进“超级中学”的大门,是因为当前的上升通道还缺乏多元与公平。
D.材料一重在分析“衡水模式”的弊端,材料二、四重在分析“衡水模式”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衡水模式”遭到贬抑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5 11:4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2017.11.17)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向外界透露,近15年来,中国古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附图一)。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有形式之一,承载着历史变迁的活建筑文化遗产。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保护古村落,并不只是为了保留住那些古老的建筑,也在于如何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底蕴,做好古建筑“活化”文章。

一座古村落就如同一个地方的“老居民”,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和流传千史、辉煌灿烂的文物遗产一样,都代表着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承载着这个地方的历史文脉,寄托了一群人的精神联系。从这点上说,积极创新保护模式,守护古村落“最原始”的模样、不断延伸城市文脉就变得尤为重要。 古村落的消失不仅代表着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同时也意味着这座古村落里的民间文学、戏曲、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古村落的不断消失也就意味着历史文化痕迹日渐淡去,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如果少了对历史文化的触摸感,那么何来的文化延承? 有些人认为古村落只是人类生存之地,被淘汰是历史必然,他们有此片面的想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人和村落的情感链接。如今,大多数人对传统村落缺乏“乡愁”情怀,也无法理解古村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呼吁保护古村落的物质文化时,重视建立人和村庄的情感联系也很重要,古村落保护不仅是保护村落建筑,更是在人的情感深处留下一处位置。所谓“乡愁”,有情方有愁,只有筑牢人们与古村落的“情感线”,方能让人们从内心深处理解古村落的意义与价值。 保护古村落,避免承载历史与故事的村庄归为尘土,绝非简单的输入,而需要在一砖一瓦的物质文化、一词一曲的历史文化、一颦一笑的精神文化中找回古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

(刘静)

(材料二)

2018年10月,新华社消息,由国家文化局主办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正在贵州省黎平县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5年努力,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得到基本保护,中央财政已对前四批的3155个村落给予每个村庄300万元保护扶持。今年已启动第五批传统村落调查,经过此次调查评估,我国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将基本纳入,总数将超过5000个。文物局负责人对记者说,国家近年特别加强了对集中成片村落的整体保护。(附图二)

附图二

(:新华社)

(材料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承续千年的村落正规模化地消失。2000年,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2010年减少到270万个,且下降速度仍在加快,其中不少是古村落或文物普查认定的文物建筑。城镇化导致农民青年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空心化,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常年失修或无人居住、破败不堪。为什么保护古村落?郭旃说:“即使人生短暂,我们仍然需要一个隽永的历史文化环境,以便保持人类生活的品质,在文物有限的岁月里,尽可能延长它们的寿命。”

古村落的保护和整修,要做到保持原貌基础上增加现代化设施。但是经济是个问题,因为保护一个老房子得花30多万元,而10万或5万元就能建起一座新房子。保护成本、现代化生活的需求等因素给古村落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不少地方往往采取将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到一起的做法,但在专家看来,旅游是否可以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尚需时间加以论证。据统计,在全国250家5A级景区中,直接依托古村落(镇)开发旅游的有28家,占11%,但开展旅游的古村落(镇)主要集中在客源市场、大型旅游景区或热门旅游线路附近。另一方面,古村落开发的商业化、同质化、村民边缘化问题也饱受诟病。

新形势下,中国古村落保护的确面临不少挑战,但机遇亦不少。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各部门都有针对农村的支持政策: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旅游发展基金、乡村文化站建设等。即便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明确要求更加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强调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也更多样,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近年来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已达450万人,其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有120万人,他们把现代技术、生活方式以及经营管理理念带到农村,催生了农村新业态,也对古村落活化利用方式多样化进行了探索,积累了经验。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古村落数量从2000年以来,一直逐年加速递减,这种状况已经引起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正着手改变。
B.我国是文物系统实施的国家,省级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工程首批项分布在多数省级行政
区,经过5年的努力,首批保护项目已初见成效。
C.我国已经审批四批传统村落,审批的数量逐次提升,现已启动第五批审批工作,届时大部分古村落将得到保护。
D.虽然保护古村落的成本高、直接经济价值小,但是古村落的物质文化、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附加值高,这吸引了很多人返乡创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旧居与人们的现代化生活需求是一对矛盾,为此,传统村落保护不应该守护原始模样,而要创新保护,做好“活化”文章。
B.历史文化环境对保持我们生活的品质有重要作用,古村落与人有情感联系,保护村落,就是让人的情感深处有一个现实的寄托之地。
C.古村落既包含有物质文化遗产,也伴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就是传承历史文脉让人们通过触摸历史痕迹延续历史文化。
D.传统村落保护的任务繁重,一时一地一个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当地村民以及各类社会人土的力量来完成。
【小题3】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在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古村落。

同类题2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不能替代的。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小题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B.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D.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初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庸笔下,那浓烈的家国情怀
田心
那些能够赋予人们智慧、力量、情怀的经典作品和“侠之大者”,会与一代又一代怀揣英雄梦、报国志的“少年”再相遇、长相伴。
金庸笔下的江湖,宏大辽阔。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崆峒、华山,到桃花岛、绝情谷、灵鹫宫、光明顶、聚贤庄,传说中的江湖变得具体而生动。郭靖、杨过、张无忌、萧峰、令狐冲,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侠士让人心驰神往。金庸笔下的江湖,在虚构中又融入了“历史的真实”,不论是《神雕侠侣》中的保卫襄阳,还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起义,抑或是《天龙八部》中的宋辽对峙,人物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结合。此外,在金庸的小说中,诗、词、曲、赋、绘画、音乐、书法、棋道等可谓信手拈来,中华传统文化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俯仰可拾,使武侠小说从此有了一种大意象。
金庸笔下,除了大意象,更有大境界。他创造的武侠世界,不是一味强调江湖义气、快意恩仇,而是有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升华。可以说,始终萦绕的家国情怀是金庸多部小说的内核,宛如最浓烈的甘醇,浇灌着海内外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例如,《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始于靖康之耻,自两位主人公分别取名“靖”、“康”之日起,个人命运就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郭靖从《射雕英雄传》中的懵懂少年成长为《神雕侠侣》中的郭大侠,家国情怀始终伴其左右。《神雕侠侣》中,他在襄阳告诉杨过:“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郭靖、陈家洛、胡斐、杨过……金庸笔下的一系列江湖人物,既有侠肝义胆,又满溢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在国家利益、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地把个人恩怨、一己得失放到一边,挺身而出,乃至献出生命。这些充满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的侠士形象,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播下了“为国为民”的种子。
金庸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从懂事起,便面对着一个山河破碎的祖国,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局势中辗转飘零。外国侵略者的耀武扬威和触目可见的民不聊生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刻印了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1982年,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时经过香港,与他单独会晤,希望他能在香港问题上站在英国一方,但他大手一挥、坚决拒绝。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他任政治体制专题小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专题小组成员,为香港顺利回归做出了贡献……在真实的人生中,金庸也有着“侠之大者”的气概,有着“为国为民” 的躬行。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句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评价,用来形容金庸在华人世界里的影响力也十分贴切。有人说,告别了金庸,拥有武侠传奇的时代也就此别过。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因为那些能够赋予人们智慧、力量、情怀的经典作品和“侠之大者”,会与一代又一代怀揣英雄梦、报国志的“少年”再相遇、长相伴。
(摘编自2018年11月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笔下的江湖,具体而生动,如少林、武当、桃花岛;金庸笔下的侠士,鲜活而生动,如郭靖、杨过、令狐冲。
B.金庸的作品融入了“历史的真实”,他的作品如实记录了“保卫襄阳”、“明教起义”、“宋辽对峙”等历史场景。
C.家国情怀是金庸多部小说的内核,如甘醇般浇灌着华人的精神家园。他创造的武侠世界,具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境界。
D.金庸在成长过程中目睹了祖国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以及外国侵略者的耀武扬威,这一切令他有了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金庸笔下的江湖的魅力。他将大量诗、词、曲、赋、绘画、音乐、书法、棋道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B.文章在论证“金庸笔下,除了大意象,更有大境界”时运用了例证法,如《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始于靖康之耻,两位主人公分别取名“靖”、“康”。
C.文章先论证了金庸笔下的江湖始终萦绕着家国情怀,再论证了金庸自身有着“侠之大者”的气概,从而表明了金庸和他的经典作品都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
D.文章开头指出经典作品和“侠之大者”会与一代又一代怀揣英雄梦、报国志的“少年”再相遇、长相伴。结尾再次反复,呼应开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真实的人生中,金庸也有着“侠之大者”的气概,有着“为国为民” 的躬行,他亲力亲为,为香港顺利回归做出了贡献。
B.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了一种大意象,所以在金庸的小说中,中华传统文化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俯仰可拾。
C.金庸创造的武侠世界,是唯江湖义气是从的世界。他笔下的江湖充满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快意恩仇,让人心驰神往。
D.金庸笔下的所有江湖人物,既有侠肝义胆,又满溢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播下了“为国为民”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