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不能替代的。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小题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B.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D.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初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8:4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我们的文化需要培育科学精神

①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由儒释道合力构成,领跑者无疑是儒家文化。因而我们的人文精神,便被打上了儒家道德文章的烙印。笃信“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国人眼中,科学乃器者、术者、艺者。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道的阐释者——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常态是坐而论道。道者,人道、天道也。前者人伦之道,后者自然之道。尤以人伦之道最为强势。“铁肩担道义”,所担者,人伦之道,而非真理。这种文化心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

②我们的文化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却罕有科学精神。虽然中国有四大发明,有浑天仪、圆周率等,但这些都是科学发明,不等于科学精神。默顿认为,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都会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有可能为科学精神的充分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民主制度与科学精神有最高度的吻合,因而是科学精神的最佳拍档。而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难以在制度上保障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同步发展。

③20世纪被称作科学世纪,“这不仅因为二十世纪有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成就,而且因为科学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给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科学渗入人类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然而,什么是科学精神,人们却始终争论不休。

④默顿给出科学精神的四个特点:第一,科学精神具有普遍主义。普遍主义的直接表达方式是真理。也就是说,科学是真理。真理与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无关。真理是赤裸的。科学探索就是追求真理。第二,科学精神具有“公有性”。意指科学不是个人的财产,而是与社会性的、尤其与科学共同体密切相关。即便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学说、定律,也不是个人财产。牛顿名言清楚地表达了科学的这一性质:“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第三,科学具有无私利性。所谓无私利性,“既不等同于利他主义,也与利己主义行动无关”。它是“求知的热情、无尽的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的产物。准确地说,科学不是利益的产物,而是出于求知和好奇,是为知识而知识。这同样是单纯地追求真理的结果。第四,科学具有“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借助专业知识、逻辑和经验对现有的知识进行质疑。这种精神就是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精神。“我只求专门研究真理,所以我想,我的做法应当完全相反,凡有疑窦的意见,统统认作绝对的虚假,加以排除,看看心中是否还剩下什么不可怀疑的东西”。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是一种方法,是为寻找真理服务的。通过普遍怀疑,一旦发现确凿无疑的东西,便是发现了真理。科学的本性是求知,求知即是寻求真理。科学精神最精要的内涵是追求真理。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归结起来就是:科学就是寻求真理。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为求知而求真理。真理与身份、种族、等级等无关。

⑤梁启超在谈及科学与东西方文化时,批评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认为,国人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粗。以为“科学无论如何高深,总不过属于艺和器那部分,这部分原是学问的粗迹,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耻辱”。其次,将科学看得太呆太窄。莫不要说厌恶科学的人,“就是相对尊重科学的人,还是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

⑥我们的文化传统,原本缺乏科学精神。进入20世纪,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找奥科学精神赖以滋生和发展的“最佳拍档”。我们确实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走向科学。但是,用时下流行的语言,我们是被现代化、被科学化。我们接受现代技术、设备、生产线,却没有来得及在我们的文化中,适时接受乃至培育出科学精神。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科学在近现代社会明显的物质效用,因而它“一直享有巨大的威望。人们期待它解决一切问题,深入理解全部存在,帮助满足任何一种需求。当科学成为我们时代的标志之时,恰恰是它不再以科学形态出现的时候”。贪欲使人背离了科学,而将其中的技术运用到极限。现代人只占有技术,甚至是技术的物质结果,却不享有任何科学。尽管我们自诩我们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但是,人类与科学精神的距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遥远。科学“精神本身被技术过程吞噬了”,造成科学服从技术,技术服从人的物欲的结果。在举国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时候,在我们的文化中培育科学精神,是文化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摘自《民主与科学》)杂志2012年第一期,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这种文化心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取得了诸多的科技成就,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中拥有了科学精神。
B.20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主要因为有诸多伟大发现和科学成就。
C.牛顿的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共同体相关,因为不属于他的私有财产。
D.梁启超认为“相对尊重科学的人”其实大多数并不懂得科学本身的价值。
【小题4】根据文意,简析我们的文化缺乏科学精神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在介绍中国文明的总体状况时,以印度为对象进行比较,指出:“与印度文明的松散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聚合和连续。中国的发展情况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当然,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者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历史文化的强大连续性,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征。
中国文化的核心政治观念从未发生动摇,是中国历史连续性的重要表现。
中国历史与文化,确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这种发展,并没有对前一阶段的文明成果彻底砸烂推翻,而是有继承有发展,用孔子的说法即“损益”。虽然有改朝换代,虽然有外部力量入侵,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面貌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文明的连续性因而获得承认。
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夏商周时代可以称为贵族时代,其政治、文化都由贵族主导。秦汉以后的新时代,可以称作士大夫时代,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士大夫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功能。
中国与西方早期国家的历史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夏商周的贵族时代,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贵族很类似。从部落贵族发展出来的国家统治集团,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而贵族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拥有无法比拟的特权。贵族内部也有等级划分,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系统标志着贵族内部的等级性。中国没有西方式的神庙组织,但中国有发达的宗法体系,在维护贵族体制上,发挥重要的功能。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贵族时代走上完结之路。贵族时代的完结,并不意味着贵族时代的一切都化为灰烬,损益的历史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商鞅变法,把传统的贵族爵位体系创造性地改造为军功爵系统,不论出身,只要立下军功,就可以获得或晋升爵位。世卿世禄的历史走向没落,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也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士人地位崛起,由于他们掌握文化资源,血缘不再是人才优劣的标准。尚贤思想成为各家各派的基本主张,士人取代贵族在各国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作用。这个历史运动,直到汉武帝时期推广“察举制”,最终落实到系统的制度设计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政治意义,不仅在于各家各派努力推行自己的理论主张,也包括对君主制的推动。就君主而言,不仅实际的政策需要士人建议和制定,而且,国家理论问题,比如君主定位、功能、价值等,也是各家争鸣的内容。君主从贵族的一员,变成国家的首脑和主权化身,尤其是全民的利益代表,是各派思想家共同论证的结果。君主制最终发展为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下君主的至高地位确立了,但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某种思想理论,这个过程其实是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化。秦始皇接受法家治理的思想,汉初看重黄老思想的价值,直到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儒家作为中国意识形态的努力,终于完成。
(摘编自孟宪实《中华文明为何从未中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印度文明松散、间断,中国文明聚合、连续,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
B.中国被许多游牧部族侵入,甚至还被某些王朝取而代之。但是中国人没有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者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C.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核心政治观念从未发生动摇。
D.孔子的“损益”说,就是指中国历史与文化并没有对前一阶段的文明成果彻底砸烂推翻,而是有继承有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有强大的连续性,因而虽然有外部力量入侵,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面貌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B.血缘关系维系了从部落贵族发展出来的国家统治集团的统治,而贵族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拥有无法比拟的特权。
C.中国没有西方式的神庙组织,在维护贵族体制上,发达的宗法体系,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D.春秋战国时代,损益的历史发展规律在中国的贵族时代走上完结之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变法,使世卿世禄的历史走向没落,六艺之学这些贵族教育的内容,也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
B.因为士人掌握文化资源,血缘不再是人才优劣的标准,所以士人地位崛起。尚贤思想成为各家各派的基本主张,士人取代贵族在各国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作用。
C.各家各派努力推行自己的理论主张,对君主制的推动,即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政治意义。
D.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化,使得皇帝制度下君主的至高地位确立了,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某种思想理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温顿·瑟夫曾大胆预想,未来互联网将走出地球,随着人类探索外太空的脚步一起迈向宇宙。而他所任职的美国科技巨头谷歌已于2013年开始这方面的尝试,通过释放高空气球传输互联网信号。近期,美国科技创新“明星”埃隆·马斯克计划通过发射约4000颗低轨道通信卫星构建起卫星网络,从而提供覆盖全球的高速廉价互联网服务,其计划似乎更接近这一预想。

太空互联网真能实现吗?目前,地球上的互联网使用的是TCP/IP协议,对延时和中断的忍受程度较低。这对地球上相隔数千公里距离的通信来说问题不大,但在太空空间里,两点之间往往相隔超长距离,信息延时就会成为网络信号的头号杀手。2010年,美国思科公司研制出针对太空环境的互联网路由器。在不利用任何地面基站的情况下,思科究成了业界首次太空网络电话通话,让互联网“走”出了地球。思科的这一技术不以“连续的、端对端的”连接发送信号,而是利用通信路径上的每个网络节点,在信号出现断线的情况下暂时保管数据包,直到与下一个节点安全“交接”,以应付频繁的、不可预测的通信延迟、中断、节点改变等状况。

与地球相比,太空环境的不可知因素更多,这对太空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卫星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一次突如其来的太阳风暴、一块毫不起眼的太空垃圾、一场毫无预警的耀斑爆发,都有可能对卫星网络造成致命杀伤。此外,卫星一旦出现了故障,抢修所需的时间也要比在地球上长得多。可以说,提高卫星的生存能力也是太空互联网必须征服的一座大山。

虽然面临种种挑战,但是太空互联网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拥有明显优势。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光信号传播的速度要比光纤快40%。虽然前期发射卫星成本大,但一旦网络构建成型,系统运营维护的成本较地面基站将大大降低。从长远来看,构建太空互联网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廉价的互联网服务,还能够大大提升现有互联网主干网络速度。

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去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等原因,地球上仍有43亿人无法联网,其中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而构建太空网络有望改变这一局面。ITU秘书长哈玛德·图尔认为,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造福于那些最贫困、最弱势的群体。的确,互联网连接一切的美妙前景,当是共享共赢。

(摘编自《让互联网“走出”地球》,2015年8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谷歌通过释放高空气球传输互联网信号,证实了未来互联网将走出地球的预想。
B.太空网络构建成型后将大大降低系统运营维护成本而大大提升现有主干网络速度。
C.美国思科公司研发的互联网路由器的工作原理适合在太空环境进行网络通信。
D.太空中难以预料到的现象如太阳风暴、耀斑等都将对卫星网络造成致命的打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先提出构建太空互联网的观点,再从两方面予以分析,最后阐释其意义及前景。
B.开篇以重要人物的预测及相关计划为论述依据,彰显作者对太空互联网的积极姿态。
C.全文以较大篇幅论述了构建太空网络所需要克服的技术难关,内容详实具有针对性。
D.本文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并采用多种手法如正反对比、举例、引用等进行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埃隆·马斯克计划利用发射卫星构建卫星网络,或将对传统网络运营服务形成挑战。
B.太空环境因与地球相比未知因素更多,所以太空互联网对基础设施卫星的要求更高。
C.如果不直面太空空间两点间超长距离问题,太空网络通信就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实现。
D.改变发展中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是构建太空互联网的当务之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完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以后,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 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 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 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小题2】下列不属于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的一项是
A.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文章开头第一段就写出了侯仁之转而学史的原因是为了疗救社会,表现出他对国家民族的爱。
B.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侯仁之认为“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并身体力行,“连续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C.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文章最后两段写侯仁之积极参与保护城市工作,表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现实的精神。
D.侯仁之取得的成就与他弟弟的激励分不开。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侯仁之由学医转学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小题3】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与出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节选自许纪霖 《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并且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
B.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于西周的分封制度,在后世的历史中已经不复存在。
C.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
D.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文章借助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文章通过“天下”两种含义的辨析,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文章开头和尾段都引用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仅仅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
B.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C.董仲舒“三纲思想”提出后就成了中国封建帝国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
D.儒家“致良知”是在从事家国事务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